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263.500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共(16)页,263.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944f70aefa1ffad9a5920d038a6bda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林州一中2019级高二暑期开学检测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分)1.“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

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A.利润丰厚B.规模较大C.技术先进D.和平交往2.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

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3.明代有的徽商经营商业致富,但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腊饔飧,不外索而足”。材料主要说明有的徽商()A.有自给自足的观念B.积极开发农村

市场C.以农业为发展基础D.改变了旧经营方式4.明清时期,许多贫瘠的土地如山地、丘陵地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开发价值。这主要是因为()A.高产农作物引进B.人口不断增加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D.国家统一巩固5.唐玄宗天

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6.中

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A.沿海地区便于发展工业B.沿海地区的人们思想开放C.开埠最早,小农经济瓦解最早D.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7.如图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图中出现了三次发展高峰,请分析第一次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8.汉初赋税主要有田租、算赋、力役及工商杂税等。汉文帝即位后多次除田租税之半”,算赋也出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

徭役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这一举措在当时()A.贯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有利于汉初经济的复苏C.促进了农耕经济的转型D.迎合了富国强兵的诉求9.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

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忠、孝、廉、节”10.战国时期,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流派是()A.

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1.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既相互辨难、批驳,也相互吸收、融合。儒家与墨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鼓励入世,关注现实B.万物尊卑,各安其位C.承认天命,回避鬼神D.爱无差等,反对

音乐12.《荀子·王霸》中写道:“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这一论述旨在()A.突出丞相的位高权重B.强调御史大夫的地

位高C.说明皇帝权力被削弱D.奉劝统治者要赏罚分明13.历史学有一基本结论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夏桀暴政,人民怨声载道B.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C.孔子兴办私学,开启明智D.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急剧变化14.《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反映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B.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C.儒家的忠孝思想D.法家的君臣名分思想15.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化了君权。这一变化()A.反映了儒学发展前后产生了矛盾B.适

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材料最有可能选自()A.《老子》B.《论语》C.《诗经》D.《韩非子》17

.孔子主张:“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材料主要体现了儒家()A.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B.重义礼的道德原则C.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D.轻利益的价值观念18.“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

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这些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孟子B.老子C.孔子D.墨子19.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

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20.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作为必读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

为“博士”。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列。这些举措()A.有利于巩固汉代的大一统事业B.使儒学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C.表明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儒学D.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21.葛兆光在

《中国思想史》中谈到: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对于无边皇权的有限制约,常常是通过知识和思想的阐释来进行的。下列材料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有()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②“人君

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宋史·富弼传》)③“凡日蚀,人君皆当戒惧修德,以消其咎。”(孙复《春秋尊王发微》)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2.汉景帝时,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面临着分裂危险,时任五经

博士的董仲舒从他讲授的《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提出了“大一统”论。其主要旨在()A.维护社会稳定B.发展儒家思想C.结束封国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23.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B.“和

亲”政策不再起作用C.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落24.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

舒意在强调()A.“天人合一”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D.“弃恶从善”思想25.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

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B.清静无为,与民休息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D.封诸侯王,因俗而治26.“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据此可知,董仲舒的主要意图是()A.援礼入法B.延揽儒生C.礼法并用D.统一思想27.《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曰:“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

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B.宜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C.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28.魏晋南北朝时期,神话和志怪小说开始兴起著名的

有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这一状况出现的背景是()A.文学创作氛围宽松B.门阀士族渐趋衰落C.佛道思想广泛流传D.科学技术显著发展29.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

即《四书章句集注》。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是()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反驳“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压制佛道的进一步发展30.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主张()A.理是万物的本原B.气是万物

的本原C.气在理先D.格物致知31.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是指泯灭自然法则而为所欲为的人。此思想后来被程朱

继承发展。那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天人感应”学说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32.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

,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A.先气后理的思想B.存天理,灭人欲C.君权神授D.

天人感应33.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这一状况()A.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B.推动了“三教合归儒”形成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4.王阳明早年因“格竹之困”对朱子理学思想产生了怀疑与反思,被贬龙场之境遇使他对朱熹哲

学的反思达到了顶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世致用”思潮得到传播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D.心学思潮由此出现35.明末清

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④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A.

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36.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A.工商皆本B.经世致用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天下为主,君为客37.明清之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思想家是()A.李贽B

.王夫之C.黄宗羲D.顾炎武38.“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的“新的厉史条件”是指()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③专制王朝的腐败统治④

思想界的因循守旧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3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日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B.汉代正统思想

C.隋唐佛道之学D.宋明理学40.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主张满足人生的物质要求。这说明王夫之()A.与李贽思想一脉相承B.形成了经世致用思想C.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二、综合

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41.材料一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论语》材料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述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此一

历史时期中国主流思想措施的演变历程。42.材料一孔子很重视参与政治活动,以便实现自己强烈的政治抱负。当他认清贵族统治者是不允许他彻底实施自己主张时,就率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终不

见用。但孔子思想能在后代久远流传,并在一定程度上缔造了华夏民族的共同心理。——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到宋代,理学再次弘扬儒家思想,完成了中国哲学的第四次综合。这次综合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已发展到高峰,再往前发展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摘编自李中华著《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康煕二年(1663年),是黄宗羲从事学术研究的早期著作。所谓“明夷”,意谓贤人在野,昏君在上,但贤人处艰难之境而志气不衰。“待访”,期待明君来访,共议天下大事,改革社会时弊。——摘编自苗润田著《中国儒学史·明

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政治思想在当时“终不见用”而“在后代久远流传”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代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表现。林州一中2019级高二暑期开学检测历史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分)1.A材料中“郑和

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说明规模较大;“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说明技术先进;“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则说明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从材料看并没有提及利润丰厚,事实上郑和下西洋也不是追求丰厚的利润,更

多的是为了传播友谊。故本题答案为A。2.C根据材料“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农业没有多少发展,故C正确;国家分裂时期,为保证战争需要,需要重视耕战,故A错误;B不符合史实,故

B错误;材料不涉及农业技术的地域间交流问题,故D错误。3.A根据材料“不外索而足”推知自给自足的特征,故A选项正确;材料信息指向了自给自足而非商品经济,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徽商的主业是经商,故C选项错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是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故D选

项错误。4.A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对土壤等自然条件要求较低,许多贫瘠的土地如山地、丘陵地也能种植,故A符合题意;BCD属于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CD不符合题意。5.D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控制削弱,故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正确;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征税从人丁转向土地无关,故排除A、C;“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朝政策,

故排除B。6.C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开埠最早,较早受到列强经济侵略,小农经济瓦解最早,这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诞生提供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所以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地区,故正确答案为C项。7.B由图可知第一次高峰发生在1919年左右,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

侵略,这段时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的春天”,故选项B正确。8.B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汉初经济的复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减轻赋税与徭役的具体措施,未涉及对工商业

的限制与打压,故A项错误;汉文帝的做法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促进农耕经济的转型,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汉文帝的上述措施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体现,不能反映出“富国强兵的诉求”,故D项错误,故选B项。9.C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一种民本思想,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与材料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不符合,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材料中的思想一致,排除。10.C根据所学,法家强调集权,法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

础,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11.A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体现出关注现实,积极入世的思想,故A项正确;BC两项只符合儒家思想,排除;D项只符合墨家思想,排除;12.D题中信息反映的是丞相对官员进行考核,推测他们的功

效和劳苦,衡量他们的嘉庆和奖赏,年终时拿出他们的成绩呈报给君主,恰当的就认可,不恰当的就废去职务。由此可以看出这强调的是奉劝统治者赏罚分明,故D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丞相辅助皇帝处理朝政,并不是突出丞相的位高权重,故A选项错误;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置的负责监察百官的官职,题中“列百官

之长,要百事之听”等信息反映的应该是丞相行使职权,不是御史大夫,故B选项错误;根据题中“岁中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可以看出丞相考核百官政绩后需要在年终的时候把官员的情况上报给皇帝,由皇帝决定。皇帝对称职的官员认可奖赏,不称职的官员则免除。丞相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朝政,题中并未反映皇帝权力被

削弱,故C选项错误。13.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故选D;AB明显错误,排除;C不能完全体现题干主旨,排除,14.A从题干材料“非命”“上

同”等信息,可见这个学派主张非命、上同;“广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等信息,可知这个学派崇尚节俭,主张兼爱。因此这一学派是墨家,答案为A。15.B董仲舒继承发展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思想,迎合了统治者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故B项正确;材料观点前后并不矛盾,西汉董仲舒只是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而非相互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的思想体现了一定的道家理念,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影响文化变迁更多的是政治因素,故D项错误。16.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

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出自《老子》,故A项正确;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体现的是道家老

子的思想,《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作品,《诗经》相传是由孔子编订的诗歌总集,《韩非子》记载了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7.B孔子承认追求财富的正当性,但是认为在非正常手段获得的富贵和义相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儒家重义礼的道德原则,B正确;题干内容与入世无

关,排除A;孔子主张通过正常手段追求财富,如果需要,也主张积极的去追求财富,说明其并不是顺应自然,C更符合道家的主张,排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说明孔子并不轻视利益,排除D。18.B由“以柔克刚”

可知这些主张是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具有浓厚的辨证色彩,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因此要适可而止,知足而止,故B项正确;孟子提倡仁政,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并未主张以柔克刚,故C项错误;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与非攻,与材

料无关,故D项错误。19.A武帝之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主流思想。这里的“儒术”体现出“外儒内法”的思想,故本题答案选A;新儒学核心仍然是儒家思想,B错误;新儒学是在先秦儒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C错误;D中全面吸收说法过于绝对。20.A汉

武帝以儒学经典为教材,以精修儒学的人为教师,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想上的大一统做法,有利于巩固汉代的大一统事业,故A正确;BD与材料无关,排除;汉代儒学并未背离孔子儒学,故C错误。21.B“君舟民水”的思想强调民为邦本,君主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在施政时必须顾及民众的利益,

约束了君主的行为,故①项正确;“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意为君主所畏惧的只有天,如果对天不持有敬畏之心,有什么事是君主做不出来的呢。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君主的暴行会遭致上天的谴责,故而可以起

到制约君主权力的作用,故②项正确;“凡日蚀,人君皆当戒惧修德,以消其咎”意为只要发生日蚀,君主都应当保持警惕和畏惧、修养德行来消除灾祸。古人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将日蚀看作一种严重的灾异,是上天对君主的警告,故而君主应该修身内省来平息上天的愤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

制约皇权的作用,故③项正确;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反映了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但材料没有涉及黄宗羲提出限制君权的方案,故④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22.D为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的思想,故D正确;为维护社会秩序

,董仲舒在新儒学中提出“三纲五常”的主张,A错误;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融合到儒学里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B错误;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不是董仲舒的儒学,C错误。23.C依据所学可知,汉初国力衰弱,无力

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因此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取得胜利,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力强盛,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24.B根据“天生民性,有

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其强调的是君权神授,B项正确。25.B西汉陆贾提出秦朝的教训是“举措太众、刑罚太极”,也就是统治者做了太多的事情,而且刑罚过重,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而且宽刑薄税,故选B项;西汉是从汉武帝时期开

始奉行儒学的,其儒学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兼采道家,所以不是完全的以德治民,故A项与题意不符;C、D两项与题意不一致,不是题于要表达的主张,故排除。26.D由题意知,“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统一思想,故选D。27.B根据材料信息“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主张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天人感应的思想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B正确;天行

有常探究客观规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思想,排除A;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D。28.C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这推动

了神话和志怪小说的兴起,C项正确;A、B、D三项并非神话和志怪小说开始兴起的背景;故本题答案为C。29.A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四书章句集注》是其思想的集中体现,深入探究了儒家义理,A正确。30.A

根据材料可知,朱熹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A正确;材料未涉及“气”以及理与气的关系,B、C错误;材料未体现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论,D错误。31.D根据所学可知,朱熹理学所说的“天理”的本质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天理”的本质,排除。32.B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的孔子”即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也就是朱熹为服务于阶级、时代需要而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学说,故B项正确;A是以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为代表的理学中“气学”一派(唯物思想)的思想,排除;C是神化封建君主专制的一种政

治理论,排除;D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33.B“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推动了三教合归儒的形成,故B正确;“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不能说明是由于统治者的推动而形成的,故A错误;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始终没有丧失,故

C错误;隋唐至宋,思想界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错误。34.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体现的是通过反省内心、向内探求天理的方式,与程朱理学主张的向外探求的“格物致知”不同,说明

“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A项;南宋以后理学即成为官方哲学,排除B项;心学思潮的出现是在南宋陆九渊时期,排除D项。35.B①依据课本知识可知:黄宗羲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

武反对“私天下”的君主制;王夫之批判“孤秦陋宋”。得出三人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符合题意,故①正确;②依据课本知识可知: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王夫之以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而著称。看出符合题意。故②正确;③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给社会的发展带来

了极大的弊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提出推翻帝制。该说法错误。故③错误;④不能因为看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的新思想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宋明理学的批判,而将他们划出儒家思想的行列之外,在他

们的思想里,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踪影。因此他们没有创建新的思想体系。该说法错误,故④错误;36.A眀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这种经济现象在思想上的反映

就是认为“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选A;B强调学以致用和务实的精神,排除;C、D强调政治变革,这是经济发展的政治要求,而非经济本身的发展趋势,故排除。37.B38.A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明清之际

进步思潮出现的新的历史条件,故①②项正确;王朝统治的腐败历朝历代皆有,故不能称之为“新的历史条件”,故③项错误;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如李贽、顾炎武等具有影响力的进步思想家,“思想界的因循守旧”与史实不符,故④项错误。综上

所述,正确答案选A。39.D顾炎武材料中抨击的是理学,理学发展成为心学后,强调自我内心的反省达到天理的高度,以维护封建统治,“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这样不能解决国家实际问题,“而四国乱”,其他时期的儒学不具备这特点,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40.C王夫之宣扬“天

理”存于“人欲”中,是对程朱理学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材料不能说明。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41.(1)“仁”和“礼”;“仁政”(2)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一;汉初尊崇黄道思想,强调“无

为而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天理论,复兴儒学。42.(1)“终不见用”的原因:“德治”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求。“在后代久远流传”的原因:提倡的“仁”“礼”主张有利于社会和谐;儒学自我发展完善,适

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2)表现:宋代,融合佛教、道教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明清时期,抨击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