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9 页
  • 大小 1.304 MB
  • 2024-10-2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6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9)页,1.30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771099ef8b7d5b79194b536381e21b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2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携手为保护地球投资”。下列与环境保护

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臭氧层被破坏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措施C.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人类的排放D.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答案】A【解析】【分析】1、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

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详解】A、平流层中的臭氧可保护生物免受紫

外线的伤害,大气中CO2浓度的大量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温室效应,A错误;B、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B正确;C、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放,C正确;D、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

形成的雨,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D正确。故选A。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该环境中动物的分层C.依据群落有分层现象的原理,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D.在火烧地和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分别是次生演替

和初生演替【答案】C【解析】【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

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4、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

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A、草原群落也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只不过相对简单而已,A正确;B、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

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该环境中动物的分层,B正确;C、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依据的是叶面积指数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的,C错误;D、在火烧地和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因为前

者的起点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繁殖体,D正确。故选C。3.目前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是接种新冠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多次接种将激发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B.与浆细胞相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产生更多抗体C.已接种疫苗的人进入室内人群密集场所可以不佩戴口罩D.对人体

注射疫苗和注射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清抵御病毒,两者的免疫学原理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主动免疫是指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免疫。2、被动免疫是指把已经获得免疫性的动物的血清注射到未经免疫的机体内所产生的短时

期的免疫。机体【中的抗体不是自己产生而是从外界获得的。【详解】A、多针接种可进行二次免疫,二次免疫能够激发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能有效提高疫苗作用,A正确;B、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只有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B错误;C、由于病毒不断发生变异

,已接种疫苗的人体内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进入人群密集场所仍然需要佩戴口罩,C错误;D、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疫苗后,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使机体具备一定的免疫能力,故注射疫苗属于主动免疫,而注射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清抵御病毒属于被动免疫

,两者抵御病毒的机理不同,D错误。故选A。4.科学家研究了某植物的开花与光周期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实验分析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实验可知该植物为短日照植物B.控制开花的因素是持续不断暗期的长度,而不是日照的长度C.光周期控制植物的开花是长期进化的结果D.若实验植物为长日照植物

,在暗期内不断闪光可使其延迟开花【答案】D【解析】【分析】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才会开花的植物。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才会开花的植物。长日照植物的花诱导要求短夜;短日照植物的花诱导要求长夜。【详解】A、实验结果显示,该植物开花需要一定时间的连续的黑暗之

后才能开花,因此该植物为短日照植物,A正确;B、由图示后两组的实验条件可知,控制开花的因素是持续不断夜间的长度,而不是日照的长度,B正确;C、光周期控制植物的开花是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形成的适应性表现,C正确;D、若实验植物为

长日照植物,在暗期内不断闪光相当于延长了日照时间,则可能会提早开花,D错误。故选D。5.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液体是内环境中占比最大的成分B.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被分解发生在b中C.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b和cD.d中的蛋白质含量减

少将导致b的渗透压增大【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题图分析,a表示细胞内液,b表示组织液,c

表示淋巴,d表示血浆。【详解】A、体液中a细胞内液所占的比例最大,但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中d血浆所占的比例最大,A错误;B、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部分,为组织液,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被分解发

生在b中,B正确;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b组织液和d血浆,C错误;D、d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渗透压降低,水分流向组织液,将导致b的渗透压减少,D错误。故选B。6.某城市卫生部门组织了一次用鼠药灭鼠的活动,基本消灭了该城市居民区的褐

家鼠。但灭鼠3年后,该城市又开始出现大量的褐家鼠。灭鼠后7年内该城市褐家鼠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褐家鼠的数量分析,错误的是()A.a点时鼠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B.b点到c点的过程中鼠的数量呈现指数增长C.c点时,雌性鼠可能会因数量过多

而发生排卵功能减退现象D.c点后鼠的数量呈现非周期性波动【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图分析可知,灭鼠后第3年上半年褐家鼠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该居民区的褐家鼠增长方式是S型增长,第4年下半年,褐家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灭鼠后第2年,该城市褐家鼠的数量

开始少量增加的原因有可能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详解】A、a点时鼠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A正确;B、指数增长是在无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下存在的,该城市中不会出现指数增长,B错误;C、c点后褐家鼠

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推测雌性鼠可能会因数量过多而发生排卵功能减退现象,导致出生率下降,C正确;D、c点后鼠的数量呈现非周期性波动,D正确。故选B。7.某城市卫生部门组织了一次用鼠药灭鼠的活动,基本消灭了该城市居民区的褐家鼠。但灭鼠3年后,该城市又开始出

现大量的褐家鼠。灭鼠后7年内该城市褐家鼠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褐家鼠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卫生部门该次灭鼠活动导致K值降低至很低水平B.该城市居民区褐家鼠的K值约为150只C.进行鼠害防治,最好在K/2值时开始

人为干预D.第7年后可通过硬化地面和及时清理垃圾等措施降低K值【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

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2、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

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K/2点之前;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

(K值)。【详解】A、从图上看,在三年后褐家鼠的种群数量能快速上升,说明K值没有减小,只是人类活动暂时使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减小了,A错误;B、K值应该是环境不变时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图可知,该城市居民区褐家鼠的K值约为125只,B错误;C、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应该在K/

2之前就进行人为干预,C错误;D、硬化地面和及时清理垃圾等措施都属于增大环境阻力,可以降低家鼠的K值,D正确。故选D。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

的B.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D.细胞呼吸散失的热能经过循环作用可以再次进入食物链中【答案】C【解析】【分析】1、在生态系

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

息。(2)化学信息:指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的生物所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影响、协调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而形成的信息。(3)行为信息:指生物在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某些特殊表现和特殊行为所表达的信息。【详解】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之间,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不

一定沿着食物链传递,A错误;B、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外界的物质补给能够自给自足,但并不是任何生态系统都能自给自足,如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不断的输出,需要不断的补充矿质元素,B错误;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也可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C正确;D、能量流

动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所以细胞呼吸散失的热能不可以再次进入食物链中,D错误。故选C。9.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的教材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可利用70%酒精杀死并保存体型较小的动物

B.“设计并制作生态瓶”中将制作好的生态瓶放置于温度适宜、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C.“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中若估算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主要原因是已标记与未标记的黄豆没有混匀D.“探究果蝇种

群的增长”中果蝇数量的增长与其起始数量、培养空间大小、香蕉食物的量等条件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

,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在制作生态缸的最后,需要封上生态缸盖子,置于通风、光线良好但要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中,以观察生态缸的稳定性。在生态缸中添加小动物,则应注意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

是因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应该少些。【详解】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可利用70%酒精杀死并保存体型较小的动物,用70%的酒精是为了固定标本,A正确;B、“设计并制作生态瓶”中将制作好生态瓶放置于温度适宜、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防止温

度过高,造成生物死亡,B错误;C、“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中若估算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主要原因是已标记与未标记的黄豆没有混匀,C正确;D、“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中果蝇数量的增长与其起始数量、培养空间大小、香蕉食物的量等条件有关,D正确。的故选B。10.某动物研究所的科研

人员从小鼠囊胚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对其进行定向诱导后获得多种功能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为获得更多的囊胚,需采用激素注射促进雄鼠产生更多的精子B.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的细胞内含有的核基因不同,所以全能性高低不同C.用胰蛋白酶将内细胞团细胞的膜蛋白消

化后可获得分散的胚胎干细胞D.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出的各种细胞都需在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答案】D【解析】【分析】1、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从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2、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

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3、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

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详解】A、为获得更多囊胚,采用激素注射促进雌鼠产生更多的卵子,A错误;B、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的核基

因相同,B错误;C、获得胚胎干细胞,首先需要用胰蛋白酶对内细胞团细胞进行处理,使细胞间的胶原蛋白等物质被分解掉,从而使内细胞团分解为单个细胞,并不会分解膜蛋白,C错误;D、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出的各种细胞都需在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以维持培养液的酸碱平衡,D正确。故选D。1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

的叙述,错误的是()A.培育转基因动物时选择的受体细胞一般是动物的受精卵B.用氯化钙处理大肠杆菌制备感受态细胞,可提高重组DNA分子的导入成功率C.构建重组质粒时一般选择相同的限制酶处理载体质粒与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D.经检测抗

除草剂基因已成功导入某抗盐植物,该植物后代一定具有抗除草剂及抗盐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的(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

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

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A、培育转基因动物时选择的受体细胞最好是动物的受精卵,因为其全能性最高,A正确;B、用氯化钙处理大肠杆菌,增加其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其成为易于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

感受态细胞,这样可提高重组DNA分子的导入成功率,B正确;C、构建重组质粒时须选择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载体质粒与目的基因,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便于运载体与目的基因连接形成重组DNA,C正确;D、目的基因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后不一

定能成功表达,因此经检测发现抗除草剂基因成功导入某抗盐植物,该植物不一定具有抗除草剂及抗盐性状,D错误。故选D。1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错误的是()A.狐与鸟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B.图中所有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C.细

菌、昆虫、鸟、兔和狐都属于次级生产者D.昆虫和兔的生态位不完全重叠【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草是生产者,昆虫、鸟、兔和狐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光和二氧化碳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有2条捕食链,草→昆虫→鸟→狐、草→兔→狐。【详解】A、图中有2条捕食链,草→昆虫→鸟→

狐、草→兔→狐,狐与鸟之间只有捕食关系,A错误;B、图中包括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因此不能构成生物群落,B正确;C、凡是异养生物(包括各种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属于次级生产者,C正确;D、昆虫和兔都以草为

食物,但它们的生活习性、觅食范围、生活空间有区别,故两者生态位不完全重叠,D正确。故选A。13.科学家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月季(二倍体,2n=14)的红色花瓣细胞与枸杞(四倍体,4n=48)的叶肉细胞,制备成杂种细胞,并筛选、培

养获得杂种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获得原生质体可在0.9%NaCl溶液环境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B.原生质体融合可以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C.若只考虑两两融合,则融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均为62条D.显微镜下观察到同时含有叶绿体和红色液泡是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答案】D【解析】【分

析】1、诱导植物细胞融合前,先要采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2、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电激、振动等)、化学法(聚乙二醇)﹔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电激、振动等)、化学法(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详解】A、获得植物的原生质体,操作一般在等渗溶

液中进行,等渗溶液可维持去除细胞壁后的原生质体的正常形态,去除细胞壁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0.9%NaCl溶液不是植物细胞的等渗溶液,A错误;B、可以用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灭活病毒用于动物细胞融合,B错误;

C、若原生质体均为两两融合,则会形成3种细胞,即月季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枸杞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和杂种细胞,所以融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8条或96条或62条,C错误;D、枸杞的叶肉细胞由叶绿体,月季的红色花瓣细胞有

红色液泡,故显微镜下观察到同时含有叶绿体和红色液泡是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D正确。故选D。14.试管动物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试管牛的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②过程是胚胎移植B.采集的卵母细胞

培养至成熟,采集的精子达到获能状态,才能培养受精C.欲得到更多遗传性状相同的小牛,可对供体母牛超数排卵处理D.受体母牛可以是一般品种,必须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试管牛的生产流程图,其中①表示体外受精过程,该过程包括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

受精;②表示胚胎移植过程。【详解】A、图中①过程体外受精技术,受精作用中精卵细胞的结合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识别)有关,②过程是胚胎移植,A正确;B、采集的卵母细胞培养至成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采集的精子达到获能状态,才能培养受精,B正确;C、欲得到更多遗传性状相同的小牛,应进行胚胎分

割;而超数排卵可促进供体产生更多的卵细胞,遗传性状不一定相同,C错误;D、受体母牛可以是一般品种,必须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以使其与供体处于相同的生理状态,D正确。故选C。15.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家兔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

图1;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mol/L的HCl和0.1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上清液中有葡萄糖、胆固醇、糖原、促甲状腺激素等物质B.图1沉淀物中有白细胞和

红细胞等,但没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C.图2实验中的可变因素为HCl、NaOH的滴数和pHD.本实验不能证明家兔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

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会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上清液的成分为血浆,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分别在各自的细胞中,不会出现在上清液中,A错误;B、图1沉

淀物的成分是各种细胞,所以具有白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等,B错误;C、图2实验中,pH为因变量,并非可变因素,C错误;D、分析图2可知,分别滴加0.1mol/L的HCI和0.1mol/L的NaOH溶液后,上清液的pH变化幅度很小,而蒸馏

水的pH变化幅度大,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不能证明家兔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D正确。故选D。16.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处可能在复极化过程中B.b处膜

内K+浓度一定高于膜外C.若c处Na+内流,则兴奋从右往左传导D.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

生原因是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受到刺激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是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

恢复为静息电位。2、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详解】A、a处可能是复极化过程中,也可能是一直处于静息状态,A正确;B、根据离子的分布情况:膜内的钾离子浓度大于膜外,可知b处膜内K+浓

度一定高于膜外,B正确;C、若c处Na+内流,则c处形成动作电位,兴奋的传导方向为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因此兴奋从左向右传导,C错误;D、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C。17

.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高度耐盐性,可引起人肠炎等疾病,在血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某研究小组要测定某地自来水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浓度,将自来水依次稀释成10-1

、10-2、10-3、10-4四种稀释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配制培养基时应先调pH到中性偏碱后灭菌B.该培养基能起到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作用C.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NaCl有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筛选D.若在10﹣3稀释液的3

个血平板上(每个接种0.1m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分别为35、36和37,则每升自来水中的活菌数约为3.6×105个【答案】D【解析】【分析】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有5类,分别是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生长因子。2、培养基按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①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

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生长,培养、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②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

或化学药品,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可用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别饮用水或乳制品中是否有大肠杆菌(若有,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详解】A、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适宜pH为中性偏碱性,配制培养基时应先调pH再灭菌,防止调pH时造成杂菌污染,A正确;B、金黄色葡萄

球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由此可见该培养基能起到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作用,B正确;C、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高度耐盐性,高浓度NaCI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同时能抑制其它菌的生长,因此,金

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NaCl,有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筛选,C正确;D、若在10-3稀释液的3个血平板上(每个接种0.1m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分别为35、36和37,则每升自来水中的活菌数约为(35+36+37)÷3÷0.1×103×1000

=3.6×108个,D错误。故选D。18.下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组织,a、b表示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分别是胰岛、肌肉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D.分泌激素a和b的细胞都能直接感知血

糖浓度【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器官甲能产生a、b两种激素,其中a激素能降低血糖,代表胰岛素,b激素能升高血糖,代表胰高血糖素,则器官甲代表胰岛,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

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为胰岛,乙为肝脏,A错误;B

、激素a(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即能够促进过程①和过程②,B错误;C、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均能够升高血糖,因此激素b(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C错误;D、分泌激素a(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和分泌激素b(胰高血糖素

)的胰岛A细胞都能直接感知血糖浓度,D正确。故选D。19.辣椒素作为一种生物碱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医药工业等领域,获得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和②分别表示辣椒组织培养中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B.选用茎尖分生组织作为外

植体可提高得到试管苗的成功率C.图中两种途径的原理均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图中获得试管苗和高产细胞系的培养基中都有凝固剂——琼脂【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和②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①是再分化过程,②是胚状体长成为试管苗的过的程,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结

合分析可知,①是由愈伤组织形成胚状体的过程,属于再分化,A错误;B、由于茎尖分生组织分裂旺盛,故选用茎尖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可提高得到试管苗的成功率,B正确;C、图中高产细胞系的获得辣椒素,并没有培养成植株,没有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D、高产细胞系利用的是液体培养基,不含琼脂

,D错误。故选B。20.Leigh氏综合征的致病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中。一位母亲约有1/4的线粒体携带这种致病基因,她的前两个孩子因患有Leigh氏综合征而夭折。她的第三个孩子因为接受另一名女性捐赠的健康基因而成为全球首个“三亲婴儿”,孕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代表

该母亲卵母细胞的是卵母细胞AB.“三亲婴儿”的技术原理与克隆羊“多莉”不同C.“三亲婴儿”具有来自三位亲本的遗传物质D.如果该母亲不借助上述技术,自然生育的第三个孩子不一定会患有Leigh氏综合征【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中首先对卵母细胞A去核,对卵母细胞B去核

,然后进行细胞核移植,再经过体外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通过早期胚胎培养形成早期胚胎,最后进行胚胎移植。【详解】A、由图可知,重组的卵细胞获取了卵母细胞A中的细胞质,说明A的细胞质基因是正常的,因此代表该母亲卵母细胞

的是B,A错误;B、克隆羊“多莉”是通过核移植技术形成重组细胞,由重组细胞发育成个体,是无性生殖,而“三亲婴儿”是有性生殖,两者技术原理不同,B正确;C、“三亲婴儿”的遗传物质来自母亲卵细胞的细胞核、捐赠者卵母

细胞A的细胞质和父亲的精子,具有来自三位亲本的遗传物质,C正确;D、这位母亲约有1/4的线粒体携带致病基因,其自然生育的第三个孩子获得的线粒体有可能都是正常的,即不一定会患有Leigh氏综合征,D正确。故选A。21.某研究小组对某生态系统中三个动物种群的λ

值(出生率/死亡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一种动物为入侵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11-2016年,种群A的数量先下降后增加B.2013-2016年,种群B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种群C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该生物能较好的适应当地

环境D.2017年时三个种群的数量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动物C从2011年到2015年,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2015年到2017年,λ=1,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动物A、

B从2011年到2016年,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2016年到2017年,动物A数量不变,动物B数量增多。【详解】A、2011~2016年,种群A的λ<1,表示种群A数量在下降,A错误;B、2013-2016年,种群B的λ<1,表示种群B数量在下降,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错误;C、动物C从

2011年到2015年,λ>1,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2015年到2017年,λ=1,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种群C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该生物能较好的适应当地环境,C正确;D、由于从图中不能看出种群的初始数量,所以不能判断三个种群的数量,D错误。故选C。22.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

操作步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细胞为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分离出的B淋巴细胞B.①中可加入聚乙二醇以促进细胞融合过程C.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D.③过程是筛选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答案】C【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首先给小鼠注射抗原后,提取甲细胞,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故甲细胞为经免疫处理的小鼠脾脏中分离出的B淋巴细胞,①过程表示细胞融合过程,可加入聚乙二醇以促进细胞融合;②过程表示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③过程表示

用抗体检验筛选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详解】A、分析图可知,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首先给小鼠注射抗原后,提取甲细胞,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故甲细胞为经免疫处理的小鼠脾脏中分离出的B淋巴细胞,A正确;B、分析图可知,①过程表示细胞融合

过程,可加入聚乙二醇以促进细胞融合,B正确;C、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C错误;D、分析图可知,③过程表示用抗体检验筛选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正确。故选C。23.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对绿豆芽生长的

影响,选取长势相同的绿豆芽,用不同浓度NAA溶液和清水分别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量不定根数量和胚轴长度,并计算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清水组作为对照排除了植物内

源性激素对实验的影响B.NAA对不定根发生和胚轴伸长均具有两重性C.10-10g/mLNAA溶液处理促进了不定根生根数量的增加D.10-12g/mLNAA溶液处理时不定根总数量差值和胚轴长度差值基本相等【答案】D【解析

】【分析】该实验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因变量为不定根的生成和胚轴生长。当NAA浓度为0,即清水组起对照作用,当NAA浓度低于10-8,不定根总数差值大于0,起促进作用,当NAA浓度等于10-8,不定根总数差

值等于0,既不起促进也不起抑制作用,当NAA浓度高于10-8,不定根总数差值小于0,起抑制作用,说明NAA在不定根生成方面具有两重性,同理分析胚轴生长与不同浓度NAA的关系,也可知NAA在胚轴生长方面具有两重性。【详解

】A、该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当NAA浓度为0,即清水组起对照作用,可排除植物内源性激素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B、曲线表明NAA对不定根发生和胚轴伸长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

说明NAA对不定根发生和胚轴伸长均具有两重性,B正确;C、由图可知,低于10-8g•mLNAA溶液处理促进不定根生根数量的增加,C正确;D、10-12g/mLNAA处理,胚轴长度差值大约为2,不定根总数差值大约为5,说明对不定根总数的影响大于对胚轴的影响,D错误。故选D。24.下

图是某人工池塘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生物同化的能量,d、e、f表示用于生物生长和繁殖的能量,g、h、i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可表示为e+h+mB.初级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e+k)/a×100%C.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除图示流向外,还存在部分未利用的能量D.因为存在g、h、i和j、k、l等因素,所以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答案】B【解析】【分析】输入每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

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详解】A、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从上一营养级流入的能量(b)和来自有机物中输入的化学能(m),从上一营养级流入的能量(b)等于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h)和用于初级消费者自身生长繁殖的能量(e),因此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可表示为e+h+m,A正确;B、初级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生产者的能量=(h+e)/a×100%,

B错误;C、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m=e+h=h+k+c+未利用,除图示流向外,还存在部分未利用的能量,C正确;D、因为存在g、h、i(呼吸散失)和j、k、l(流向分解者)等因素,所以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D正确。故选B。25.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

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即“苦味胜过甜味”。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舌面和上颚表皮上的味蕾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浅色TRC感应苦味分子;深色T

RC感应甜味分子;⊕代表增强,⊖代表减弱A.①为传入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脊髓中B.苦味分子与TRC结合后,在②处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信号转变C.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D.“苦味胜过甜味”是由于在大脑皮层中,苦味信号得到强化,甜味信号被减弱【答案】D【解析】【分

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见图)。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

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详解】A、①为传入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脊髓外,A错误;B、苦味分子与TRC结合后,使感受器兴奋,

产生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在②处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变,B错误;C、大脑皮层属于神经中枢,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D、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可以产生感觉,由于在大脑皮层中,苦味信号得

到强化,甜味信号被减弱,因此“苦味胜过甜味”,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共50分)26.某湖泊因生活污水随意排入,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①主要由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组成成分)完成;过程④碳元素的传递形式为_______。(

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______;湖泊中草食性鱼类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营养级同化的能量。(3)若流入的生活污水造成该湖泊中某个濒危的鱼类物种灭绝,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丧失的是______。若流入的生活污水过量,造成动物死亡,死亡动物腐烂后又进一步加重

污染,并引起更多动物死亡,这个过程称为______调节。(4)若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爆发,人们通过设置“生态浮岛”(挺水植物)进行治理,分析其生态学原理是______和_______。【答案】(

1)①.分解者②.含碳有机物(2)①.生活污水中的能量与植物固定的太阳能②.一(3)①.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②.正反馈(4)①.植物根系可吸收水体中的N、P等无机物②.挺水植物可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解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小问1详解】过程①是有机物分解变成无机物的过程,主要是由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完成;过程④是指动物摄取植物的过程,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小问2详解】由图分析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活污水中的能量与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湖泊中草食性鱼类属于第二营养剂,其粪便中的能

量属于上一营养剂,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小问3详解】若流入的生活污水造成该湖泊中某个濒危的鱼类物种灭绝,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丧失的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若流入的生活污水过量,造成动物死亡,死亡动物腐烂后又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

起更多动物死亡,这个过程称为正反馈调节。【小问4详解】若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爆发,人们通过设置“生态浮岛”(挺水植物)进行治理,因为植物根系可吸收水体中的N、P等无机物,且挺水植物可通

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7.2022年2月,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举行,回答下列有关运动员生理变化上的问题:(1)图

1中字母表示激素。比赛在寒冷环境中进行,运动员血液中含量增加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填图1中字母),B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图1中过程包含了______________调节和______________

调节,实现了体内激素含量的精确调控。(2)运动员因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一信号被__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转换成______________,传至大脑皮层形成渴觉和刺激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3)在比赛

过程中,运动员心跳加快,产热大量增加,通过调节后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__散热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比赛结束后心跳并未立即恢复正常状态,原因之一是体液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4)运动员入

住奥运村后实行闭环管理,以防被新冠病毒感染。新冠病毒易侵染人的呼吸道黏膜细胞,而不侵染皮肤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5)图2中②是受体,可识别①。若甲为运动员被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吞噬细胞,则①为______________,乙为_______

_______;若甲为运动员正常的体细胞,乙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则该运动员患上了______________病。【答案】(1)①.ABC②.全身组织细胞③.分级④.反馈(2)①.下丘脑②.动作电位(电信号)(3)①.等于②.作用时间比较长(4)皮肤细上没有新冠病毒

的受体(5)①.抗原-MHC复合体②.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③.自身免疫【解析】【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

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小问1详解】寒冷刺激冷

觉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C)作用于甲状腺,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B)的释放,因此会增多的计激素有ABC;B是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靶细胞);下丘脑分泌促

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使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到达一定的量,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图1中过程包含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小问2详解】下丘脑中存在渗透压

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兴奋。【小问3详解】人是恒温动物,通过调节后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由于体液调节作用时间比较长,比赛结束后心跳并未立即恢复正常状

态。【小问4详解】皮肤细胞上没有新冠病毒的受体,新冠病毒无法结合,因此新冠病毒不侵染皮肤细胞。【小问5详解】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将抗原降解且以抗原-MHC复合体的形式呈递出来;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识别抗原-MHC复合体,从而识别抗原;效

应细胞毒性T细胞为细胞免疫的主要功能细胞,其作用是将感染的靶细胞或异体细胞、癌细胞裂解,若攻击自身正常细胞,则为自身免疫病。【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28.啤酒是一种含多种氨基酸、低分子糖等物质的

低酒精浓度饮料。回答下列问题:(1)啤酒酿造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下列生物中与该微生物在结构上存在明显区别的是______________(多选)(A.噬菌体B.青霉菌C.乳酸菌D.农杆菌)。(2)从物理特征看,工业酿酒的培养

基属于______________培养基。啤酒酿造以刚萌发的大麦种子(麦芽)为原料,从培养基成分来看,麦芽为微生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_。(3)啤酒花是桑科葎草属植物,其雌花序和果穗可用于啤酒酿造,赋予啤酒独特的香味和苦味等。将适量啤酒花加入过滤后的麦芽汁中,煮沸1小时,目的不仅

是使啤酒花中的物质溶出,且能够______________。啤酒花还具有抑菌性作用,为研究啤酒花的抑菌作用,在LB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啤酒花提取液,经灭菌后制成______________,采用______________法接种大肠杆菌后置于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并比

较菌落数量及生长情况。(4)发酵过程中发酵罐内的泡沫先逐渐增多后减少,泡沫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经测定发酵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它发酵产物,其余则用于_______

_______。(5)啤酒的不同风味由多种因素造成,请列举两种因素:______________。【答案】(1)①.酵母菌②.ACD(2)①.液体②.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生长因子)(3)①.杀灭杂菌(消毒)②.平板③.涂布分离(4)①.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减少②.酵母菌自身生长和繁殖(

5)不同的菌种、不同菌株、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原料、不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培养基的概念及营养构成(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2)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

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

需氧,后期不需氧。【小问1详解】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因此,酵母菌是啤酒酿造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噬菌体是非细胞生物的病毒,无独立的代谢系统,因此为胞内寄生物,青霉菌为真核生物,乳酸菌是和农杆菌均为原核生物,因此与酵母菌在结构上最相似的生物是霉菌,而噬菌体、乳酸菌

和农杆菌与酵母菌在结构上差别很大,即ACD符合题意。故选ACD。【小问2详解】从物理特征看,工业酿酒的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因为液体培养基能让菌种与培养液充分接触获得更多的营养,从而获得高品质的发酵产品。啤酒酿造以刚萌发的大麦种子(麦芽)为原料,其中含有水分、无机盐和多种有机物,因此从培养

基成分来看,麦芽为微生物提供了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生长因子)。【小问3详解】将适量啤酒花加入过滤后的麦芽汁中,煮沸1小时,可加速啤酒花中的物质的溶出,且能够起到去除杂菌的作用。啤酒花还具有抑菌性作用,为研

究啤酒花的抑菌作用,这里乙不同浓度的啤酒花提取液作为实验的单一变量进行实验设,实验中在LB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啤酒花提取液,经灭菌后制成平板,采用涂布分离法接种大肠杆菌后置于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并比较菌落数量及生长情况,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小问4详解】发酵过程中发酵罐内的

泡沫先逐渐增多后减少,泡沫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的营养越来越少,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也逐渐减少,因而泡沫逐渐减少。经测定发酵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它发酵产物,其余满足酵母

菌自身生长和繁殖的需要。【小问5详解】啤酒不同风味与发酵中产物的种类密切相关,即发酵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不同的菌种、不同菌株、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原料、不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等都会影响发酵液中产物的种

类和含量,进而影响产品的品质。【点睛】熟知酒精发酵的过程以及影响酒精发酵的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常见的各种微生物的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培养基的成分的考查也是本题的重要考点。29.紫杉醇是红豆杉产生的一种重要抗癌物质,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紫杉醇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外植体经______________过程形成愈伤组织。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对愈伤组织进行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该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A.器官发生途径B.体细胞胚发生途径C.都不是)。(2)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接种至装

有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中振荡培养,影响细胞的生长速度和紫杉醇含量的因素除了温度、pH、光照、氧气等条件、培养基的营养物质外,还有______________等(答出两的点)。(3)如要将外源基因导入红豆杉细胞进行遗传改造,图1表示构建重组DNA的过程示意图,载体质粒P0具有四环素

抗性基因(tetr)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中酶1和酶3分别是______________;②为筛选出含重组质粒P3的菌落,采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平板进行筛选,得到甲、乙、丙三类菌落,三类

菌落形态相同,生长情况如图2所示,应选择的菌落类型是______________类,未转入质粒的菌落类型是______________类;(填字母类型)③为鉴定筛选出的菌落中是否含有正确插入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

,拟设计引物进行PCR鉴定。甲、乙、丙3条引物(图中→表示复制方向)在正确重组质粒中的相应位置如图3所示,PCR鉴定时应选择的一对引物是______________,某学生尝试用图中另外一对引物从某一菌落的质粒中扩增出了400bp片段,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案】(1)①

.脱分化②.将愈伤组织分散成单细胞③.C(2)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细胞遗传特性、振荡速度等(3)①.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连接酵(二者位置不可互换)②.B③.A④.乙和丙⑤.目的基因反向连接【解析】【分析】基因表达载体的基本结构包括复制原点、目的基因、标记基因

、启动子、终止子等。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PO是载体质粒,其含有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都属于标记基因,可以用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酶1为限制酶,其切割质粒后破坏

了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小问1详解】愈伤组织是原指植物体的局部受到创伤刺激后,在伤口表面新生的组织,是一团未分化的细胞,因此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植物细胞之间存在果胶质层,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对愈伤组织进行处理可获得单个细胞;器

官发生途径是经过愈伤组织先长芽再长根等,体细胞胚发生途径是经过愈伤组织先转变为胚状体再转为植物体,该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转变为单个细胞,经过因此都不是以上途径。故选C。【小问2详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影响因素有温度、pH、光照、氧气等

条件、培养基的营养物质、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细胞遗传特性、振荡速度等。【小问3详解】①由图可知,酶1切割PO质粒露出平末端,酶1是限制酶,在酶3的作用下,将P2质粒与目的基因连接形成重组质粒P3,

则酶3属于DNA连接酶;根据以上分析己知,限制酶切割后破坏了四环素抗性基因,但是没有破坏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含有重组质粒P3的菌落在四环素中应该不能生长,而在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能生长,结合表格分析可知,应该选择B类菌落;根据表格分析,A类菌落在任何抗生素的培养基中都不能生长,说

明其没有导入任何质粒。③分析图3可知,理论上可以选择的引物组合有甲和丙、乙和丙两种。如果选择甲和丙这对引物,则无论目的基因是否正确插入,扩增的片段都是50bp+300bp+100bp=450bp,不符合要求;如果选择乙和丙这对引物,正

向连接和反向连接后所得结果不同,所以应选择乙和丙这对引物进行PCR监定;如果目的基因和质粒反向连接,则引物乙会出现在重组质粒的外侧,此时若加入引物甲和乙,则可以扩增出300bp+100bp=400bp的片段。【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30.食用被肉

毒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会导致肌肉麻痹。为了研究肉毒杆菌毒素引起肌肉麻痹的机制,研究小组利用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材料与仪器:生理状况一致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若干,任氏液(蛙的生理盐水),肉毒杆菌毒素溶液,乙酰胆碱溶液,强度可控的电刺激设备,微型

注射器若干,其他测量所需仪器等。过程结果实验①取一组生理状况良好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任氏液中;②依次用电流强度T1、T2、T3、T4、T5(T1<T2<T3<T4<T5)刺刺激强度为T2时肌肉不收缩,刺激强度为T3时收缩强度小于1激神经,记录肌肉收缩强度(每次刺激后待标本恢复正常状态,再用

下一电流强度刺激神经)。T4,刺激强度为T4时肌肉收缩强度达到最大。实验2①取三组生理状况良好且相同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编号为A、B、C;②A组作为对照,B组的神经处注射适量肉毒杆菌毒素溶液,C组的突触间隙处注射等量

肉毒杆菌毒素溶液;③用T4刺激强度刺激神经并记录肌肉的收缩情况,并比较分析。A组与B组都发生正常的肌肉收缩,C组不收缩。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柱形图表示实验1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2)实验1中T2刺激标本神经时,______________(“能”、“不能”

或“无法确定”)引起神经细胞去极化。T3和T4引起肌肉收缩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3)实验2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4)肉毒杆菌毒素导致肌肉麻痹的原因可能是肉毒杆菌毒素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也可能是肉毒杆菌毒

素抑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为进一步研究肉毒杆菌毒素引起肌肉麻痹的具体机制,在实验2的基础上需要增加D组。D组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用相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并记录肌肉的收缩情况。若D组的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有/无)肌肉收缩,则说明肉毒杆菌毒素抑制突

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5)以上研究成果在医疗美容行业中广泛应用,如通过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祛除面部皱纹,请谈谈该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或者副作用: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答案】(1)(2)①.能②.神经由多条神经纤维组成,T3引起部分

神经纤维兴奋,而T4引起所有神经纤维兴奋(3)肉毒杆菌毒素不影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影响突触处的兴奋传递(4)①.在D的突触处注射等量的肉毒杆菌毒素后,再注射适量乙酰胆碱②.有(5)造成毛细血管损伤,出现淤青:注射部位的皮肤会出现破损,引起疼痛:注射导致皮肤损伤,出现肿胀:部分人群对

肉毒素的成分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等。(答出一点即可,合理就给分)【解析】【分析】1、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

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

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乙酰胆碱为一种神经递质,不提供能量,作用后迅速被分解。【小问1详解】T1<T2<T3<T

4<T5,刺激强度为T2时肌肉不收缩,故刺激强度为T1时肌肉也不收缩,刺激强度为T3时收缩强度小于T4,刺激强度为T4时肌肉收缩强度达到最大,故T5时肌肉收缩强度与T4相同,故柱形图表示实验1的实验结果如下:【小问2详解】由题意分析可知

,刺激强度为T2时肌肉不收缩,能引起神经细胞的去极化。刺激强度为T3时收缩强度小于T4,刺激强度为T4时肌肉收缩强度达到最大,T3和T4引起肌肉收缩差异的原因是神经由多条神经纤维组成,T3引起部分神经纤维兴奋,而T4引起所有神经纤维兴奋。【小问3详解】

实验2中,B组实验中在神经处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毒素溶液,C组在突触间隙处注射等量的肉毒杆菌毒素溶液,B组发生正常的肌肉收缩,C组肌肉不收缩,说明肉毒杆菌毒素不影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影响突触处的兴奋传递。【小问4详解】为进一步研究出肉毒杆菌毒素导致肌肉麻痹的原因是肉毒杆

菌毒素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还是肉毒杆菌毒素抑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实验2是在神经处注射适量肉毒杆菌毒素溶液,突触间隙处注射等量肉毒杆菌毒素溶液,为了探究上述原因,可增加实验D组,在D组的突触处注射等量的肉毒杆菌毒素后,再注射适量乙酰

胆碱,用相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并记录肌肉的收缩情况。若肉毒杆菌毒素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原本不收缩的也会出现肌肉收缩。【小问5详解】通过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祛除面部皱纹,仍具有一定的风险,如造成毛细血管损伤,出现淤青:注射部位的皮肤会出现

破损,引起疼痛:注射导致皮肤损伤,出现肿胀:部分人群对肉毒素的成分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等。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7150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