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历史 PDF版含解析.pdf,共(25)页,1.133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66838aaf1fa5a44d998c8307565f7e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4-2025学年度(上)七校协作体12月高一联考历史试题考试范围:《纲要上》1-6单元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中,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众多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二者差异巨大。由此可以推断当时()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B.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D.处于母系氏族公
社时期2.秦统一全国的当年,即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就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又“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这些做法旨在()A.促进人口的地区平衡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C.增强
关中的经济活力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3.“在他看来,人天生具有的只是身体的欲望和能力,并不存在生而具有的善性,唯一的出路就是赋予礼义法度以强制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重礼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材料中“他”最有可能属于()A.儒家B.法家C.墨
家D.道家4.有学者指出: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对旧王室念念不忘,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感到不满,平民百姓多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徭役负担。该学者的这一言论反映出秦朝()A.政权速亡的原因具有复杂性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支持C.不施仁政改变了王朝的命运D.国家治理模式较为落后5.汉
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开通大运河B.
实行宦官专权C.颁布“推恩令”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6.东汉时期,外戚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被称为“跋扈将军”。后来汉桓帝利用宦官单超等人的力量诛除了梁冀,单超因功封侯,“恃宠骄纵,多行不法”。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专制皇权强化B.外戚实力雄厚C.宦官权力
失控D.政治腐败黑暗第2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以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机大规模南下,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后,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①受到重大政治事件推动②加
强了南方的集权统治③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④有利于士族势力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姓氏改革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为陆,贺兰氏改为贺,独孤氏改姓为刘等。孝文帝上述做法()A.推动了北魏政治制度变革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
趋势C.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繁荣D.完成了鲜卑族汉化过程9.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陆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顺利完成10.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这体现了唐代()A.
实行灵活务实民族政策B.消除了民族分裂的隐患C.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D.导致藩镇问题威胁中央11.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体现的古代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度B.九品中正制度C.世
卿世禄制度D.科举制度12.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原有的均田制基础上,制订了租庸调赋税制(如图)。这一制度的实施()A.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B.增加了农民的赋役负担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D.引发了严重的社会
问题第3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3.唐朝时期,日本留学生在长安学习多年后回国,不仅带回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书籍,还将唐朝的建筑风格、绘画技艺等介绍到日本。这最适合用来说明()A.唐文化对日本发展的多元影响B.唐朝政府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C.文化交流以
留学生为主要途径D.唐朝文化对外传播以儒学为主14.佛教初传入中国,尚保留佛教的原始教义,可不尊父母、不礼世俗,后佛教开始融入孝文化、重等级等。这一变化反映出()A.儒佛融合成为主流意识B.佛教传播渐趋中国本土化C.三教合一局面
已经形成D.儒家与佛家相互吸收融合15.该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游、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集先秦至东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该书是()A.《神农本草经》B.《农政全书》C.《农书》D.《齐民要术》16.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
列选项中能佐证“相权衰落”的是()A.设诸路转运司管地方财政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C.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D.实行重文抑武提倡文治17.《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
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说明()A.元朝之疆域比唐更加辽阔B.元朝统治下百姓赋役繁重C.元政府推行民族平等政策D.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18.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A.①④③②B.④③①②C.③④①②D.①③④②第4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9.“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些宋词中的“意难平”凸显了()A.文学作品的风格转换B.作者人生的跌宕起伏C.盛世时代的豪迈风采D.
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20.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此项发明是()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
C.雕版印刷术D.火药21.巡洋会哨是明统治者探索出的一项重要的海防制度,其建制过程大致经历了洪武及永乐、正统、嘉靖三个阶段,与固海岸、严城守、守内河共同构成明朝多层次、有纵深的海疆防务体制,而巡哨尤为“紧关第一要义”。明朝巡哨制度
的形成与发展()A.主要是防御西方殖民势力扩张B.根源于南方地区吏治的腐败C.侧面反映出东南海防形势严峻D.使明朝社会逐渐落后于西方22.雍正即位之初,曾感慨“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宜达下情,洞悉庶务?”因此他钦定了一套规章,自缯折
、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以下关于该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C.推动了中枢秘书机构变革D.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23.乾隆中期逐渐形成督抚制度,总督一省一设或数省一设,负责
辖区内的军事事务;巡抚一省一设,负责省内的民政和财政事务,形成军、民(财)分立的格局。但事实上,总督往往“厘治军民,综制文武”,而巡抚又加“提督军务”衔。这主要是为了()A.彰显最高统治者的权威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依照山川形便进行划分D.便于不同地区间
的交往第5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4.如下表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威胁沿海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1624~1661年荷兰侵占台湾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A.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差距扩大B.西方
列强大举侵略中国C.中国社会在繁荣中面临危机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25.《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指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据此推断,黄宗羲()A.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B.
主张变革经济政策C.强调重农抑商的思想D.抨击君主专制理论26.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近谋”;徐继畬则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赖以产生的制度基础,提出师法
泰西文明以自强,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远略”。这反映了()A.传统华夷观念得以彻底转变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C.民族危机下救国方案的探索D.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践27.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遇到诉讼
,英人“归英国自理,华民由中国讯究”这反映出列强攫取的在华特权是()A.协定关税权B.领事裁判权C.五口通商权D.内河航行权28.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使得清朝的赋税要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地主掌握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由此可推出太平天国运动
()A.顺应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B.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与地主互相勾结剥削农民D.旨在实现“有田同耕”的理想社会29.曾有参股洋务民用企业的商人这样说道:“若云官办,则实招商股,若云商办,则有总办、帮办、提调名目。商
民虽经入股,不啻途人,即岁终分红,亦无非仰人鼻息。”此商人意在()A.说明洋务民用工业的性质B.强调产权变革的必要C.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D.宣泄参股商人的不满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0.下图为1898年《点石斋画报》刊登的时政画《时文鬼》。画中作者配文:“国家以制艺取士
,历二百余年,一旦忽改为策论,士子半生学历尽付东流,不免同深扼腕……士习之陋,大率如此,可笑也夫。”这反映了()A.守旧士子反对废除科举B.改革断送士人政治前途C.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D.东西文化产生激烈碰撞31.戊戌变法中维新派要求精简机构,多名地方巡抚大员遭到裁汰
,于是“流言纷纭”,“京朝震动,外省悚惊”。同时维新派还要求设立中央制度局,先是总署迟迟不呈递,在光绪催促下,军机大臣曰:“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由此可推知()A.晚清近代化转型的艰难B.机构改革损害顽固派的根基C.
清政府统治已濒临崩溃D.维新变法具备一定的妥协性32.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这一条款体现了列强()A.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B.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C.对义和团涉及地域的报复D.对清
政府腐朽落后的失望33.如下图所示为《醒俗画报》刊登的清廷立宪画报。这说明()A.清廷预备立宪的虚假性B.清政府废除传统的选官制度C.立宪的政治目标已实现D.传统观念制约新体制的完善第7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
司34.1915年2月初,中日开始就“二十一条”秘密谈判。上海市民致电袁世凯:“(二月)十八日开会张园,到者三万人,皆愿毁家捐躯,以纾(消除)国难。恳中止谈判,宣示条件,筹备武事。”上海市民的举动()A.揭露了北洋政府的卖国本质B.宣传了革命
派的救国主张C.体现了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D.声援了北平学生爱国运动35.某学者认为,民国时期,军人群体从传统的边缘角色进入了政治中心的地位,无论是谁,只要拥有军队,就可以左右政局,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民国成立,军烟熏天”。该学者此说的主要依据是()A.袁世凯掀起复辟帝制逆流B
.北洋军阀混战割据C.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6分,第37题14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种植较
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
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
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
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农业生产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
象,分析明清时期阻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第8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
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及其意义
。第1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4-2025学年度(上)七校协作体12月高一联考历史试题考试范围:《纲要上》1-6单元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
,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中,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众多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二者差异巨大。由此可以推断当时()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B.出现私有制
和阶级分化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D.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
200多件,但众多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墓葬的随葬品差异巨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现墓葬的随葬品差异较大,说明这一时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项正确;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东北处,属于黄
河流域的文明,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禹建立的夏朝,诞生于约公元前2070年,排除C项;陶寺都城遗址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秦统一全国的当年,即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就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始
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又“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这些做法旨在()A.促进人口的地区平衡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C.增强关中的经济活力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秦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大量迁往咸阳等地,是为了削弱他们在原地的势力,减少地方上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D项正确;秦朝将豪富之家迁移到咸阳、丽邑、云阳等地,主要目的并非
是单纯为了促进人口在地区上的平衡分布,排除A项;咸阳、丽邑、云阳都不属于边疆地区,所以此做法与促进边疆地区开发无关,排除B项;虽然豪富之家的迁移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经济,但这并非主要目的,排除C
项。故选D项。3.“在他看来,人天生具有的只是身体的欲望和能力,并不存在生而具有的善性,唯一的出路就是赋予礼义法度以强制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重礼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材料中“他”最有可能属于()A.儒家B.法家C.墨
家D.道家第2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儒家学派荀子的主张,“天生具有的只是身体的欲望和能力,并不存在生而具有的善性”体现
“人性恶”主张,“赋予礼义法度以强制性”体现“隆礼重法”思想,A项正确;法家单纯强调以法治国,排除B项;墨家强调兼爱,排除C项;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排除D项。故选A项。4.有学者指出: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对旧王室念念不忘,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感到不满,平民百姓
多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徭役负担。该学者的这一言论反映出秦朝()A.政权速亡的原因具有复杂性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支持C.不施仁政改变了王朝的命运D.国家治理模式较为落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统治阶级内部不仅面临着旧贵族的反攻倒算,还面临部分知识分子的反对;与此同时,由于暴政,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在各类矛盾交织中,秦王朝最终灭亡,A项正确;材料只有旧贵族反对统一、“缺乏民意支持”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秦亡原因的多元,不施
仁政只是原因之一,排除C项;秦王朝开创的统治制度基本被后代王朝所沿袭并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5.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
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开通大运河B.实行宦官专权C.颁布“推恩令”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
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汉武帝继位后,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C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排除A项;宦官专权会导致
政治腐败,不能解决当时的王国问题,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6.东汉时期,外戚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被称为“跋扈将军”。后来汉桓帝利用宦官单超等人的力量诛除了梁冀,第3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单超因功封侯,“恃宠骄
纵,多行不法”。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专制皇权强化B.外戚实力雄厚C.宦官权力失控D.政治腐败黑暗【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
容可知,东汉时期之所以能出现跋扈将军,实质上还是外戚借助皇权实现了大权独揽,没有皇权以外的权力能够对外戚形成制约,宦官单超因功封侯,“恃宠骄纵,多行不法”,也是因为其权力来源于皇帝,因此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专制皇权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中现
象出现的根源是专制皇权的强化,并不是因为外戚实力雄厚,排除B项;宦官权力失控是材料的现象,并非产生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并且这时期宦官权力没有失控,排除C项;外戚独揽朝政,宦官专权反映了政治腐败黑暗,但政治腐败黑暗也并非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以永嘉之乱、
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机大规模南下,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后,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①受到重大政治事件推动②加强了南方的集权统治③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④有利于士族势力的发展A.①
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以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
机”可知①项正确,由“在这段时期,南方每6个人就有1个北方侨民”可知,北民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有利于江南经济开发,③正确,由“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可知,很多南迁的北民依附于南方士族,并不受政府
控制,故②错误,④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8.姓氏改革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为陆,贺兰氏改为贺,独孤氏改姓为刘等。孝文帝上述做法()A.推动了北魏政治制度变革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C.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繁荣D.完成
了鲜卑族汉化过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改汉姓的做法加速了鲜卑民族的汉化,从而
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第4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趋势,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趋势,未涉及北魏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鲜卑族改汉姓和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繁荣之间没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
;改汉姓只是孝文帝改革在社会习俗方面的措施之一,并不代表着鲜卑族汉化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9.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
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陆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顺利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大运河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从而可知隋唐时期的交通建设(尤其是大运河的修建)对国家统一稳定起
到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因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是交通建设(尤其是大运河的修建)对国家统一稳定的作用,而不是强调人工运河修建技术如何,所以“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与本题主要结论不一致,排除A项;因本题材料强调的是水路运输(大运河)的重要性,而不是陆路运输,排除B项;虽然唐朝
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直到南宋时期才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已经顺利完成”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
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这体现了唐代()A.实行灵活务实民族政策B.消除了民族分裂的隐患C.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D.导致藩镇问题威胁中央【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
料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采用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多种形式,恩威并施,实行灵活务实的政策,A项正确;“消除了民族分裂隐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唐朝并未实现各民族平等,排除C项;藩镇问题来源于实行的节度使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1.孟郊在《登科后
》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体现的古代选官制度是()第5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察举制度B.九品中正制度C.世卿世禄制度D.科举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古代(中国)。孟郊《登科后》中描述的是通过考试登科后的喜悦心情,体现的古代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D项正确;察举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九品中正制度是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官员,排除B项;世卿世禄制度是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官职,排除C项。故选D项。12.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原有的均田制基础上,制订了租庸调赋税制(如图)。这一制度的实施()A.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B.增加了农民的赋役负担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D.引发了
严重的社会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租庸调制度是在国家经历战乱、经济受损的背景下推出的,通过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并减轻其部分劳役负担(如以庸代役),该制度有助于农民更专注于农业生产,从而
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租庸调制度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因为农民可以选择以庸(劳役)或绢布来代替直接的赋税缴纳,排除B项;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是两税法的影响,与租庸调制无关,排除C项;租
庸调制度在唐初实施时,确实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表明它直接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3.唐朝时期,日本留学生在长安学习多年后回国,不仅带回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书籍,还将唐朝的建筑风格、绘画技艺等介绍到日本。这最适合用来说明()A.唐文化
对日本发展的多元影响B.唐朝政府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C.文化交流以留学生为主要途径D.唐朝文化对外传播以儒学为主【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与日本。根据
材料可知,日本留学生在唐朝学习后,将儒家经典、建筑风格、绘画技艺等文化要素带回日本,这表明唐朝的文化在多个方面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文化对日本发展的多元影响,材料未涉及唐朝对外第6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政策,无法得知
唐朝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日本学习唐朝文化是借助留学生的形式,但“以留学生为主要途径”无法得知,排除C项;虽然日本留学生带回了大量儒家经典,但也带回了大量其他方面文化,并不能就此认为唐朝文化对外传播以儒学
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14.佛教初传入中国,尚保留佛教的原始教义,可不尊父母、不礼世俗,后佛教开始融入孝文化、重等级等。这一变化反映出()A.儒佛融合成为主流意识B.佛教传播渐趋中国本土化C.三教合一局面已经形成D.儒家与佛家相互吸收融合【答案】
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佛教初传入中国,尚保留佛教的原始教义,可不尊父母、不礼世俗,后佛教开始融入孝文化、重等级等”可知,佛教在刚传入中国时,还保留着原始教义
,但后期却开始融入孝文化和重等级等,可见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渐趋本土化,B项正确;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儒佛道三教合一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收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而是主要
体现了佛教传播渐趋中国本土化,排除D项。故选C项。15.该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游、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集先秦至东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该书是()A.《神农本草经》B.《农政全书》C.《农书》D.《齐民要
术》【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世纪前(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时期,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游、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集先秦至东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
早最完整的农书,D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是一部药学著作,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所著,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农书》是元代王祯所著,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
能佐证“相权衰落”的是()A.设诸路转运司管地方财政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C.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D.实行重文抑武提倡文治第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
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依据材料中题干要求“相权衰落”相关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削弱相权,北宋设参知政事做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B项正确;设置转运司统
管地方财政,削弱的是地方财权,与相权无关,排除A项;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削弱的是地方的行政权,与相权无关,排除C项;实行重文抑武提倡文治是关乎于文官与武将的地位问题,与相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
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说明()A.元朝之疆域比唐更加辽阔B.元朝统治下百姓赋役繁重C.元政府推行民族平等政策D.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
料反映元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及地方的管理,这促进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元朝加强对地方管理,没有专门进行疆域对比,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赋役负担程度,排除B项;元政府推行民族等级政策,且材料
没有反映民族关系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18.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A.①④③②B.④③①②C.③④①②D.①③④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后,北宋建立,①早于其他项;北宋早于南宋,②在③
④之后;金朝灭掉辽朝,因此③早于④。综上所述,按照演变顺序,①③④②符合题意,D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混乱,排除ABC项。故选D项。19.“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胡未灭,鬓先
秋,泪空流”,这些宋词中的“意难平”凸显了()A.文学作品的风格转换B.作者人生的跌宕起伏C.盛世时代的豪迈风采D.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第8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属于本质类选择题
,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等信息可知,这些宋词都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词作者的家国情怀,没有体
现文学作品的风格转换,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作者的人生发展轨迹,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朝发展状况,并非盛世风采,排除C项。故选D项。20.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
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此项发明是()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雕版印刷术D.火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用胶泥刻
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及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印刷术进一步发展,得益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项正确;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A项;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广
泛使用,排除C项;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1.巡洋会哨是明统治者探索出的一项重要的海防制度,其建制过程大致经历了洪武及永乐、正统、嘉靖三个阶段,与固海岸、严城守、守内河共同构成明朝多层次、
有纵深的海疆防务体制,而巡哨尤为“紧关第一要义”。明朝巡哨制度的形成与发展()A.主要是防御西方殖民势力扩张B.根源于南方地区吏治的腐败C.侧面反映出东南海防形势严峻D.使明朝社会逐渐落后于西方【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本质题和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巡洋会哨是明统治者探索出的一项重要的海防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巡哨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反映了明朝对海疆安全的重视,尤其是对东南沿海地区海防形势的重视,侧面反映出当时东南海防形势的严峻,如倭寇的侵扰等,C项
正确;明朝时期,虽然欧洲殖民势力已经开始向东方扩张,但主要影响区域在东南亚及更远的地方,并未直接威胁到明朝本土的海疆。此外,明朝的海防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倭寇、海盗等,而非西方殖民势力,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吏治腐败与巡哨制度之间的关系,且吏治腐败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巡哨制度的形成第9页/
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缘于沿海地区倭患严重,威胁明朝统治,排除B项;巡哨制度的形成是为了加强海防,保护国家安全,而非导致社会落后的原因,其与明朝衰弱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2.雍正即位之初,曾感慨“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宜达下情,洞悉庶务?
”因此他钦定了一套规章,自缯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以下关于该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C.推动了中枢秘书机构变革D.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宜达下情,洞悉庶务?”因此他钦定了一套规章,自缯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及所学可知,设立军机处,是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密折制度并未推动中
枢秘书机构的变革,C符合题意;雍正帝沿用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ABD项表述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
项。23.乾隆中期逐渐形成督抚制度,总督一省一设或数省一设,负责辖区内的军事事务;巡抚一省一设,负责省内的民政和财政事务,形成军、民(财)分立的格局。但事实上,总督往往“厘治军民,综制文武”,而巡抚又加“提督
军务”衔。这主要是为了()A.彰显最高统治者的权威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依照山川形便进行划分D.便于不同地区间的交往【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总督一省一设或数省一设,负责辖区内的军事事务;巡抚一省一设,负责省内的民政和财政事务,形成军、民(财)分立的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有军、民(财)分立的表象,但实际上总督和巡抚都有军事和民政等多方面的权力,这是为了让他们互相牵制监督,便于
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B项正确;督抚制度的这种安排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彰显皇帝权威,这种制度更多的是从地方治理和中央对地方控制角度出发的,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到行政区划按照山川形便划分与督抚制度的关系,排除C项;督抚制度的核心是地方治理和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与地区间交往关系不大,排除
D项。故选B项。24.如下表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第10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威胁沿海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1624~1661年荷兰侵占台湾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A.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差距扩大B.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C.中国社会在繁荣中面临
危机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到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可知,明朝中后期后,殖民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侵略和殖
民活动,中国社会面临外部危机越来越严重,C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对比,无法得知差距扩大,排除A项;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变化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25.《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指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据此推断,黄宗羲()A.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B.主张变革经济政策C.强调重农抑商的思想D.抨击君主专制理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
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这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悖,他是在主张变革传统的经济政策,B项正确;黄宗羲是儒家学者,他
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体系,不能说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排除A项;黄宗羲强调工商皆本,是反对重农抑商思想的,排除C项;材料中黄宗羲的观点是关于工商的经济思想,并未涉及抨击君主专制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26.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谓睁
眼看世界之“近谋”;徐继畬则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赖以产生的制度基础,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远略”。这反映了()A.传统华夷观念得以彻底转变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C.民族危机下救国方案的探索D.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践
【答案】C第11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为
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挽救民族危亡,C项正确;据材料“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知,当时的华夷观念并未发生转变,排除A项;当时只有极少数的开明地主主张学
习西方,学习西方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魏源、徐继畲等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的思想并未付诸实践,将中体西用的价值理念付诸实践的是洋务派,排除D项。故选C项。27.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遇到诉讼,英人“归英国自理,华民由中国讯究”这反映出列强攫取的在华特权是(
)A.协定关税权B.领事裁判权C.五口通商权D.内河航行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
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与中国人发生纠纷时,英国人由英国领事馆根据英国法律处理,反映出列强在华攫取领事裁判权,B项正确;协定关税权指的是英商在中国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五口通商权指的是开放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在中国的内河航行权,排除D项。故选B项。28.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使得清朝的赋税要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地主掌握的土
地数量急剧减少。由此可推出太平天国运动()A.顺应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B.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与地主互相勾结剥削农民D.旨在实现“有田同耕”的理想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使得清朝的赋税要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地主掌握的土地
数量急剧减少,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实行“有田同耕”的理想社会的社会目标,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的目标是建立“四有二无”的小农社会,未涉及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
与“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地主勾结,而是强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的使得清朝的赋税要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地主掌握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29.曾有参股洋务民用企业的商人这样说道:“若云官办,则实招商股,若云商办,则有总办、帮
办、提调名目。商民虽经入股,不啻途人,即岁终分红,亦无非仰人鼻息。”此商人意在()第12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说明洋务民用工业的性质B.强调产权变革的必要C.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D.宣泄参股商人的不满【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该商人认为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股权性质不清,商民即使入股也是仰人鼻息,由此可知他意在强调产权变革的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中商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非单纯说明洋务民用企业的性质,排除A项;
该商人发言时,洋务运动正在进行中,尚未失败,排除C项;宣泄不满不是根本和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30.下图为1898年《点石斋画报》刊登的时政画《时文鬼》。画中作者配文:“国家以制艺取士,历二百余年,一旦忽改为策论,士子半生学历尽付东流,不免同深扼腕
……士习之陋,大率如此,可笑也夫。”这反映了()A.守旧士子反对废除科举B.改革断送士人政治前途C.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D.东西文化产生激烈碰撞【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点石斋画报》所刊登的时政画《时文鬼》及其配文内容可以知道,这幅画讽刺了当时一些士子因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从制艺改为策论)而感到不满的现象。这些士子对于新政策持否定态度,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多年来学习的传统
知识变得无用武之地,从而影响了个人前途。因此,该现象反映的是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的情况,C项正确;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虽然这种变化确实对部分士人的政治生涯造成了冲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旧有思维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
的发展要求,排除B项;虽然戊戌变法时期确实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情况,但从这则材料本身来看,重点还是在于内部对于制度改革的不同声音上,排除D项。故选C项。第13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1.戊戌变法中维新派要求精简机构,多名地方巡抚大员遭到裁汰,于是“流言纷纭”,
“京朝震动,外省悚惊”。同时维新派还要求设立中央制度局,先是总署迟迟不呈递,在光绪催促下,军机大臣曰:“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由此可推知()A.晚清近代化转型的艰难B.机构改革损害顽固派的根基C.清政府统治已濒临崩溃D.维新变法具备一定的妥协性【答案
】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变法措施实施艰难,这体现了晚清近代化转型的艰难,A项正确;维新派的机构改革主张触动了顽固
派的利益,但不能直接说损害了他们的根基,这种表述程度过重,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统治已濒临崩溃,排除C项;材料强调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遭到顽固派强烈反对,变法措施实施艰难,未体现维新派的妥协,排除D项
。故选A项。32.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这一条款体现了列强()A.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B.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C.对义和团涉及地域的报复D.对清政府腐朽落后的失望【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据材料可知,《辛丑条约》中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这是对华北地区抵抗列强侵略的中国军民的报复行为,C项正
确;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报复行为,而非文化侵略,排除B项;对清政府腐朽落后的失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3.如下图所示为《醒俗画报》刊登的清廷立宪画报。这
说明()A.清廷预备立宪的虚假性B.清政府废除传统的选官制度C.立宪的政治目标已实现D.传统观念制约新体制的完善【答案】A【解析】第14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
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醒俗画报》刊登的清廷立宪画报,图中立宪大门紧闭,贿赂大门敞开,说明清末的预备立宪并非真心实意地推行宪政改革,可知清廷预备立宪具有虚假
性,A项正确;本题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废除传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清末的预备立宪并未真正实现宪政,只是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排除C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廷预备立宪的虚假性,并未涉及传统观念对新体制完善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34.1915年2月初,中
日开始就“二十一条”秘密谈判。上海市民致电袁世凯:“(二月)十八日开会张园,到者三万人,皆愿毁家捐躯,以纾(消除)国难。恳中止谈判,宣示条件,筹备武事。”上海市民的举动()A.揭露了北洋政府的卖国本质B.宣传了革命派的救国主
张C.体现了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D.声援了北平学生爱国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题干中提到上海市民在中日“二十一条”秘密谈判期间,集会表达愿意为国家牺牲的决心,
并要求中止谈判,这反映了民众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关注,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揭露了北洋政府的卖国本质”表述不准确,因为题干并未提到市民揭露政府的卖国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众的民族意识,没有涉及革命
派的救国主张,排除B项;“声援了北平学生爱国运动”不符合时间线,因为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而题干事件发生在1915年,排除D项。故选C项。35.某学者认为,民国时期,军人群体从传统的边缘角色进入了政治中心的地位,无论是谁,只要拥有军队
,就可以左右政局,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民国成立,军烟熏天”。该学者此说的主要依据是()A.袁世凯掀起复辟帝制逆流B.北洋军阀混战割据C.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
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民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形成了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军人群体从传统的边缘角色进入了政治中心的地位,B项正确;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
华帝国”,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是以孙中山为代表反抗袁世凯的革命事件,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并建立了中央政府机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诞生,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第15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6分,第37题14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36.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
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明清时期,大宗商品
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
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农业生产
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分析明清时期阻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答案】(1)特点: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2)新现象:长途贸易兴盛;商帮活跃
;形成多个经贸区;出现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大量聚集。(任意3点)阻碍因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据压倒优势;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僵化的专制制度;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
(闭关自守政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及所学可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根据材料“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
产中心的移动”及所学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粮食生产中心转移;根据材料“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及所学可知,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
中国。新现象: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可知,长途贸易兴盛;商帮活跃;根据材料“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
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第16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不同的经贸区。”可知,形成多个经贸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包括出现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大量聚集等现象。因素: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僵化的君主专制制度;统治者故步自封;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等方面说明,例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据压倒优势;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僵化的专制制度;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闭关自守政策)。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摘编自陈国庆《中国
近代社会转型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及其意义。【答案】(1)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运动:新文化运动。意义:①白话文逐渐普及,推动了全国报刊面貌
为之一新。②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比辛亥革命时期更广泛和深刻。③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④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
。(任意3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李鸿章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者,领导了辛亥革命。【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
。时空是近代中国。名称:根据材料“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及所学可知,这场运动为新文化
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为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白话文逐渐普及,推动了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比辛亥革命时期更广泛和深刻;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等方面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