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内蒙古通辽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共(19)页,137.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53348b1d8e57782242c2a390ed4f4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内蒙古通辽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客观题共48分)一、选择题1.在古代雅典,城邦中的公共意志几乎淹没了整个民众的生活,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以积极自由的形式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强迫式地参与公共生活。这表明古雅典A.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B.人人都有参加
城邦管理的权利C.公民都不愿意参与政治D.公民的人身自由遭肆意践踏【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城邦中的公共意志几乎淹没了整个民众的生活”体现的是雅典城邦利益至上,公民的个人自由要服从于城邦的利益,A选项符合题意;城邦的管理权属于公民,在雅典并非所有人都是公民
,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遭肆意践踏的说法,强调的是城邦利益至上,D选项排除。2.雅典法院的法官(陪审员)是由各区以抽签方式各选出600人,他们既是陪审员,又是审判员。审判员被分配在哪个法庭,由抽签决定,在审理案件时,陪审员不必相互商议,而是根据自
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法庭作出的决定是最后的决定。这体现出雅典A.权力制衡的原则B.主权在民的原则C.天赋人权的原则D.人人平等的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雅典法院的法官…以抽签方式”、法庭审判的最终结果由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作出决定,反映出公
民在雅典城邦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说明雅典民主实行主权在民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权力制衡,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权力的来源,排除C项;雅典民主公民内部平等,不是人人平等,排除D项。【点睛】主权
在民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传世之作《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把权力完全交给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然后再由全体公民把权力赋予给一个组织,即民选的政府。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3.按照自然
法理念,人人都应该是自由的,但当这一理念向实践提出挑战时,罗马统治集团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这说明A.自然法与万民法截然对立B.万民法对私权的调节尚缺乏变通C.自然法未能反映时代诉求D.万民法没有承认奴隶的平等人权【
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罗马统治集团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可以得出,罗马法在实践中没有做到自然法所说的人人平等,对奴隶的平等地位拒绝承认,故D正确;A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万民法相对公民法而言更加的灵活,故B不正确;C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4.《十
二铜表法》规定;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罚金。这主要表明罗马法A.体现人人平等B.注重契约精神C.追求形式主义D.强调轻罪重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
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罚金”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对违反契约行为的处罚,说明《十二铜表法》注重契约精神,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注重契约,对违反契约的行为处以双倍罚金,没有体现人人平等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注重契约,没有体现其形式主义
,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注重契约精神,没有强调轻罪重罚,故D选项错误。5.苏格拉底在传道解惑的时候分文不取,安提丰质疑苏格拉底的生活因此穷困潦倒。苏格拉底回答道:“我没有收取酬金的欲望,所以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
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服务。”这反映出苏格拉底A.主张扩大受教育范围B.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C.重视人的素质和内涵D.继承智者学派的教育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传道解惑的时候分文不取
”“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服务”,可见苏格拉底采用选择性传道而避免接触到品质较低的生源,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苏格拉底实际是缩小教育范围,主张精英教育,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教育方式问题,
故B不符合题意;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而苏格拉底是无偿教育,更注重道德素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D。6.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这反映了当时A.民主政治具有阶级性
B.价值取向具有时代局限C.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D.贵族阶层享有政治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可知,无论是雅典著名学者,还是罗马法都对女性歧视,剥夺了
妇女的自主权及参政权,这种价值取向主要是受时代影响,B正确;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雅典著名学者,还是罗马法都有性别歧视,而不是阶级性,A错误;民粹主义是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而材料反映的是性别歧视问题,和民粹主义无关,C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剥夺了妇女的自主权及参政权,而不是贵族政治,D错误。【点睛】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
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7.在中世纪封建割据和教会的影响下,国家并无主权而言。而到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首先提出王权高于教权、政教分离、民族统一等主张。这些主张源于A.主权国家的形成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底层民众的呼声D.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以神权为中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掀起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出政教分离、民族统一等主张,因此这些主要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
兴运动强调王权高于教权,推动了主权国家的形成,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局限于上层阶级及知识分子,没有调动广大底层民众,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性主义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
期提出,故D选项错误。8.下为欧洲文艺复兴地图。图中某地被誉为“鲜花之城”,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这里也哺育了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的文学大家和创作出“神秘的微笑”等传世名作的艺术巨匠。该地位于A.①B.②C.③D.④【答案】
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鲜花之城”指的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薄伽丘、达芬奇都是此地人。由地图信息可知,该地位于①,故A正确;②是罗马,③是德国的科隆,④是法国的巴黎,故B
CD错误。9.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其中规定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这表明英国A.国王权力受法律约束B.君主立宪政体逐步确立C.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D.社会契约思想开
始流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规定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等信息可知,13世纪英国贵族集团通过《大宪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规定除了传统捐税外不可以随意征税,说明这时期英国国
王权力受法律约束,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从1689年的《权利法案》后开始建立,故B选项错误;英国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也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逐渐产生,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契约思想在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提出,材料内容也没有社会契约思想
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10.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
的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反映了光荣革命有大量民众的参与,说明光荣革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议会的地位和权力,故B错误;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革命,不是“暴力剥夺国王的行政权”,故C错误;材料也
没有反映君主立宪制确立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11.汉密尔顿指出,在美国议会投票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州的多数却是美国人民的少数”,同时举出了一个美国人民的多数却是州的少数的例子(最大四个州的人口却超过了总人口数的一半)。针对此问题,所采取的办法是A.实行参众两院制度B.提高议会行
政效率C.限制大州人口增长D.强化联邦政府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众议院议员的议席分配主要是按照各州的大小进行分配,参议院议员的议席分配主要是每州两名,不分大小。这一规定解决的是美国大小州的矛盾,A选项符合题意;提高议会的行
政效率并不会解决大小州的矛盾,B选项排除;限制大州人口增加明显与美国人强调的是天赋人权思想相矛盾,C选项排除。1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参、众两院均有否决权;联邦法官,行政官员的任命及弹劾须由参议院批准,参议员由州议会选举,
每州2名;众议院则掌握征税和弹的提案权,众议员由各州选民选举,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上述规定A.较好地协调了美国南北方的矛盾B.有利于防范个人独裁与多数暴政C.使参议院处于美国立法权的核心D.完整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制度构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述涉及美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权力的制约和平衡的信
息,该做法有利于防范个人独裁与暴政,故B正确;协调南北矛盾局限于议会议席的分配,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权问题,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总统权力问题,故D不正确。13.下表为美国建国以来选民资格变化表,据此可知美国时间宪法修正案1870年第十五条第一款:“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
前的奴隶身份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1920年第十九条:“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性别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1964年第二十四条:“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以未交纳人头税或其税款为理由,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1971年第二十六
条:“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年龄而否认或剥夺已满18岁或18岁以上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A.选举民主有序推进B.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保护C.选民限制逐步取消D.民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表格反
映自1870到1971年近100年间,美国逐步放宽选民的种族、肤色、奴隶、性别、穷富、年龄等资格限制,可知美国民主在有序推进,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放宽选举条件限制,无法体现“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保护”,故B项错误;选民限制逐步取
消,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C项;西方的民主运行机制是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纠错机制、法律机制,所有这些构成了西方民主的框架,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4.“除夕夜,在德国诸多邦的边界上,车船等待着元
旦到来。新年到,车船迅即往来像穿棱般。在普鲁土的努力下,全国性关税同盟成立了。人们称赞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以下对“新时代开端”解读准确的是A.实现了国内市场的统一B.自由主义成为经济准则C.国家统一推动经济联合D.经济联合推动政治统一【答案】D【解析】【详
解】材料信息是,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后,各邦经济交流迅速发展起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境内大部分邦国结成了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区域,是德国走向经济和政治统一的重要步骤,即经济联合推动了政治统一
,从而人们赞颂这是“新时代开端”,故D正确;此时仍有部分邦国没有加入同盟,故A说法错误;德国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才成为经济准则,故B错误;1871年,德意志实现国家统一,故C错误。15.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反映出该宪法A.内容非常广博B.适应社会发展C.实现权力制衡D.蕴含自由观念【答案】B【解析】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说明该
部法律适应了法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故B正确;内容广泛不是根本原因,故A错误;权力制衡属于特点,观念自由属于理念,其他法律也具有,故C和D错误。16.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
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A.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B.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C.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D.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为德国民主政治体制下,国会对国王和首相提出的法案的否定,体现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D正确;AB与德国史实不符,德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17.克拉克瓷是明末清初中国外销青花瓷的
一种,产量巨大,风格独特。国外屡见不鲜,国内却鲜有出土。“克拉克”一词源于1602年荷兰人虏获的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在这艘船上,装载有数万件风格独特的青花瓷。荷兰人把这些青花瓷公开拍卖,人们争相购买。克拉克瓷在欧洲的畅销从侧面反映出A.世界市场最终形
成B.新航路的开辟C.东方从属于西方D.荷兰取代葡萄牙【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602年”和“荷兰人虏获的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来看,此时新航路已经开辟成功,葡萄牙人同中国已有直接的海上贸易,故答案为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排除A项;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在工
业革命后,排除C项;荷兰取代葡萄牙是在17世纪上半叶,但D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本题的解答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602年”,联系所学史实可知,葡萄牙人已开辟成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然后再
根据材料中的其他信息来确定答案。18.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王权逐步高于教权、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新教派的兴起。材料反映出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西欧社会的转型C.国际格局的初步形成D.世界市场的雏形【答案】B【解析】材料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转型,故B项正确,A项包含B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故C、D两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注意关键信息“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从中分析新航路开辟对西欧社会的影响。19.16
世纪之前,亚洲、非洲、美洲等地都有自已的社会经济体系和经济结构,而16世纪之后,许多地区日渐变成单一作物生产区,如甘蔗种植园、橡胶种植园等,这种变化,反映的是A.殖民地经济的畸形性B.生产方式的日益进步C.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D.殖民体系的正式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落后地区由经济
结构相对完整变成了单一作物生产区,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锥形出现,导致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而落后地区成为西欧国家的生产基地,其经济畸形发展的结果,故选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出现并且不断发展,但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
,排除B;日渐变成单一作物生产区,这是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排除C;殖民体系正式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20.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历史过程。其“持续衰落”主要是由于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
命的推进C.混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D.政府强有力的政策【答案】B【解析】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逐渐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农业逐渐呈现衰落态势,B正确;新航路开辟时期英国还没有进行工业革命,A错
误;C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实行经济模式;D不符合材料信息。21.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A.促
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B.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C.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D.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说明在工业革命兴起后,妇女也承担起家
庭部分的经济责任,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工业化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女性的婚姻观念,排除D。22.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
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A.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B.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C.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D.标准化生产开始出现【
答案】A【解析】依据“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由“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可知,福特在流水线上的创新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应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故A项正确;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
偏离题干主旨,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集中规模化生产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劳动力的严重短缺,故C项排除;标准化生产已经开始,故D项排除。23.16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的开始,英国许多领主买下自由持有农的土地,同时驱逐老的佃户,推倒其房屋。圈地以后的
大土地所有者或者把整个农场、牧场出租以收取地租,或者雇用劳动力进行生产。这在当时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B.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C.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变化D.提升了封建领主阶层的实力【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雇用劳
动力进行生产”体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特点,这有利于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B正确;据时间“16世纪中期时”可知,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A错误;圈地运动易激化社会矛盾,但C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中的现象提升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的实力,而不
是提升了封建领主的实力,D说法错误。24.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B.机械化
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00—1850”、“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等可知,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得以普及,交通也变得更加便利,故才会有材料所述情形,B
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劳动人民购买力并未获得提高,排除A;CD两项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而材料说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影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2
5.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然而在1456年古腾堡(JohannGutenberg)在美茵兹(Mainz)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据此可知A.宗教改革后不再需要神职人员B.印刷圣
经的出现导致宗教改革C.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D.美茵兹是德国宗教改革的中心【答案】C【解析】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之后,一般信徒无法读到圣经的情况得到了改变,而宗教改革的结果之一就是一般信徒皆可读到圣经,也就是说印刷术为宗教改革的进行提供了条件,故选C。26.有学者认为,
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其含义是指宗教改革A.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B.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C.从根本上消除了
科学与宗教对立D.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答案】B【解析】根据“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表明宗教改革促进近代科学发展,为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B
正确;宗教改革主张的政教分离,在很大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发展扫除了体制障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宗教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科学与宗教的对立,C错误;“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
了营养”,表明宗教改革为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D错误。27.德国文学家海涅把马丁・路徳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和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提倡因信称义,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
魂得救的自主权,B项正确。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属于思想方面反抗天主教会神学思想统治,与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排除A。C项应属于启蒙运动的意义,与题干中强调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不符,排除C。题干重点不在强调马丁·路德建立新教,
而是强调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8.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
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这对近代欧洲的重要影响是A.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尊重了德意志大小邦国的主权地
位,欧洲近代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是近代欧洲30年宗教战争后签订的,只是宗教改革以后的新教派和天主教之间的斗争,但都属于基督教,并未动摇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故A错误;欧洲没有确立国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要么是
王权高于教权,要么是教权高于王权,故B错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并没有结束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比如天主教派在法国仍然有强大的力量,故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材料“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体现了
宗教改革新教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29.有学者说“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传播到全世界,结果全世界都改变了思想方法。”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指A.三权分立B.天赋人权C.理性主义
D.社会契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提倡用理性来判断一切事物,因此“新的思维方式”是指理性主义,故C项正确;ABD项是政治思想,排除。30.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
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当局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这说明A.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B.百科全书派都是唯物主义者C.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
D百科全书集启蒙运动之大成【答案】C【解析】【详解】百科全书派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他们主张理性主义,受到了法国政府的公诉,说明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遭到旧势力的压制,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分析科技对启蒙运动的推动作用,而是强调旧势力的反攻,A项错误;百科全书派“都是唯
物主义者”说法绝对,B项错误;百科全书涉及科技等多个领域,不能说明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之“大成”,D项错误。31.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
。就连一些并无特长的法国人,仅仅因为会说法语,亦纷纷被各国的富商巨贾请入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法国启蒙运动的成就显著并顺应了时代潮流B.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高居欧洲首位C.欧洲各国对法国大革命成功实践的普遍
推崇D.民主共和制得到了欧洲各国民众的普遍认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世纪”可知处于启蒙运动时期,而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大,顺应了各国发展的需求和时代潮流,才会有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发生。故答案为A项。B项与史实
不符,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排除;材料中的这一现象不是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C项中的“普遍推崇”不符合史实,排除;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在1875年,排除D项。32.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
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孟德斯鸠认为自由不是绝对的而
是相对的,法律保护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即是在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分权制衡以及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信息,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强调的是人身自由而非强调政治自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第Ⅱ卷(主观题)二、非选择题33.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
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摘自英国《权利法案》材料二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
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权利法案》体现的宪政原则。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
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评述“双重分权”机制。【答案】(1)原则:议会主权(或议会至上,议会高于王权);限制王权;法律至上;君主立宪;议会自由。英国成功: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
较强大);英国固有的议会历史传统;民众对君主有着强烈的感情;渐进性的改革。(2)内容: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
法院(只答三权分立);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只答联邦制)。以此实现“双重分权”的“复合民主制”。评述:确保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主权及最高国家权力,有效地防止政治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有效防止了专制,维护了政治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解析】【详解】(1)原则:根据《权利法案》中屡次出现的“凡未经议会同意……皆为非法”可知,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根据材料“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
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可得出,法案限制王权;法案中多次出现“皆为非法”,如“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
非法权力”可知,法案强调法律至上;法案限制了王权,但是保留了国王,体现了君主立宪特征;根据材料“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可得出议会自由。英国成功: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之所以能够确立君主立宪制,从经济角度看出,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较强大;从历史原因分析,英国固有的议会历史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之所以保留国王,原因在于英国民众对君主有着强烈的
感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到完善是一个渐进性的改革。(2)内容:根据材料“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中关于联邦政府权力的分割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即,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
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中,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关系采取的原则是实行联邦制,即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此实现“双重分权”的“复合民主制”。评述: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美国通过实行联邦制,确保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主权及最高国家权力,有效地防止政治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同时在联邦制下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美国在联邦政府中实行三权分立,有效防止了专制,维护了政治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
的发展。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1世纪初,美国学者彭慕兰提出“大分流”一词,迅速引发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他们为近代早期东西方基本处于同样的发展水平,但此后历史仿佛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
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图示如下: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比较对于大分流的原因,西方学术界给出了各种解释:观点派别代表学者具体解释欧洲例外论(美)兰德斯特别的文化和信仰(澳)琼斯撞长征服的特殊政治能力革命论(美)莫基尔科学向技术的转化(英)艾伦应对全球化
挑战(英)伯格奢侈消费历史偶然性(美)彭慕兰煤炭储量与美洲的土地和市场(美)帕塔萨拉蒂重商主义材料反映了多位学者对“大分流”的认识,请对这些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选择任意一种或多种,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
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答案】示例:我赞成莫基尔的观点,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推动了西方的崛起。理由: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奠定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基础,推动了西方对科学和理性的崇拜;作为科学革命中心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众多技术发明,尤其是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极大推动了生产
力的变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在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等诸多方面,科学迅速向技术转化,再次推动了西方经济的飞跃。总之,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更改变了世界,在推动欧洲崛起的同时,也拉开了东西方的差距,造成了“大分流”。【解析】【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
之成理即可。材料中美国学者彭慕兰提出“大分流”是提出近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历史视野而提出不同的见解。可以选择某一特定观点,然后展开论说。比如,可以赞成莫基尔认为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推动了西方的崛起的观点。在论证环节,可以从欧洲开展两次工业
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拉开东西方差距。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的工业和农业经历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基本上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但是,各邦国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境内繁多的关税和多种工商业条例的限制,一个商人从柏林
去瑞士,必须经过10个国家,要换10次钱,办10次过境手续。——摘编自史仲文《世界近代后期政治史》材料二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因而英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到19世纪中期,随着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国经济相继获得快速发展,它们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与英国展开
竞争。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各自占有的比例为33%、9%、10%、5%,1870年相应比例为22%、10%、13%、8%……1840~187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3.4倍,1870~
190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1.7倍,1900~1913年仅增长了62%,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100多年。——摘编自张永安、杨逢珉《世界经济概论》(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当时德国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途径。(2)根
据材料二,概括1870年前后国际贸易领域发生的主要变化。(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领域的变化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答案】(1)原因:德国处于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缺乏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使对外交往
不畅。解决途径:德国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等。(2)变化: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但增长速度放缓;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下降;世界贸易中心由一国变为多国。(3)影响: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打破了英国
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矛盾与冲突加剧;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各邦国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境内繁多的关税和多种工商业条例的限制,一个商人从柏林去瑞士,必须
经过10个国家,要换10次钱,办10次过境手续”可知,当时的德国处于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缺乏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使对外交往不畅。解决途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
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等,使得德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2)变化:根据材料“1840~187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3.4倍,1870~190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1.7倍……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100多年。”可
知,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但增长速度放缓;根据材料“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各自占有的比例为33%、9%、10%、5%,1870年相应比例为22%、10%、13%、8%”可知,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下降;根
据材料“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因而英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美国、德国等国经济相继获得快速发展,它们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与英国展开竞争”可知,世界贸易中心由一国变为多国。(3)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贸易领域的变化对世界经济而言,使
得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德国、美国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对世界政治格局而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期的美国、德国发展速度较快,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矛盾与冲突加剧,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