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答案和解析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519.118 KB
  • 2024-10-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答案和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答案和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答案和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9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答案和解析.docx,共(22)页,519.11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38e7fc21ff27dbf1b96367ee71061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六校联盟高一年级联考(2023.04)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实验过程中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B.发现的问题是:“F1都只表现双亲的性状之一

,F2又出现两种性状”C.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D.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所选实验材料必须为纯合子【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解】A、豌豆

是自花传粉植物,因此在杂交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人工授粉,A错误;B、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发现的问题是:F1都只表现双亲的性状之一,F2又出现两种性状,B正确;C、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

子发生分离,C错误;D、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一般用测交的方法,即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所选实验材料不是必须为纯合子,D错误。故选B。2.某植物的株高受两对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其中显性基因以累加效应来增加株高,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已知基因型为EEFF的个体株高130cm

,基因型为eeff的个体株高70cm,它们杂交所得F1的株高为100cm,则F1自交产生的F2中株高为100cm的植株理论上占()A.1/2B.1/8C.1/4D.3/8【答案】D【解析】【分析】显性基因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因此含有四个显性基因的个体最高,

四个隐性基因的个体最矮。【详解】含有四个显性基因的个体(EEFF)最高为130cm,eeff的植株株高70cm,杂交所得F1基因型为EeFf(两个显性基因),株高为100cm,EeFf自交产生的F2代中含有两个显性基因的个体株高为100cm,具体基因型是4EeFf、1EEff、1e

eFF,占F2代的6/16,即3/8,ABC错误,D正确。故选D。3.玉米营养丰富、口感好,深受人们喜爱。其糯性与非糯性是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相对性状,已知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株杂合非糯性玉米,产生配子时非糯性与糯性遗传因子分开属于演绎过程B.用纯种非糯性和糯性玉

米杂交,在F2非糯性中能够稳定遗传的占1/4C.非糯性玉米植株上所结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有2种D.判断一株非糯性玉米是否纯合,可使其与另一株纯合非糯性玉米杂交【答案】C【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

→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解】A、一株杂合非糯性玉米,产生配子时非糯性与糯性遗传因子分开属于提出假说过程,演绎是根据假说预测测交实验结果,A错误;B、已知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假设非糯性、糯性用A、a表示,用纯种非糯性AA和糯性玉米aa杂交,在F2非糯性玉米中

AA:Aa=1:2,能够稳定遗传的AA占1/3,B错误;C、非糯性玉米植株上所结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有2种,为AA、Aa,C正确;D、一株非糯性玉米(AA或Aa),与另一株纯合非糯性AA玉米杂交,后代都是非糯性玉米,无法判断是否是纯合,D错误。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

中僧课堂》故选C。4.如图是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若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被染料染成明暗相间、宽窄不一的横纹,则横纹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若一对等位基因(A、a)位于3、4号染色体上,则这个群体中关于该等位基因有7种基因型C.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在减

数分裂时都能进行自由组合D.位于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

释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染色体上的DNA可被染料染成明暗相间、宽窄不

一的横纹,横纹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B、若一对等位基因(A、a)位于3、4号常染色体上,则这个群体中关于该等位基因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AA、Aa、aa,B错误;C、控制不同性

状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都能进行自由组合,C错误;D、位于1、2号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不一定有关系,如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D错误。故选A。5.如图表示雌雄同花的纯合金鱼草在不同条件下的杂交实验结果图,已知A基因控

制红色性状,a基因控制白色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B.实验中须对母本进行人工去雄且亲本都需进行套袋处理C.在高温条件下培养出的红花和粉红花的基因型一般不同D.高温条件下产生的1F自交,后

代培养在低温光照充足条件下,则2F有2种表型【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

由组合。【详解】A、红花×白花→粉红花,属于不完全显性,红花×白花→红花,属于完全显性,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显性性状的表现既是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是基因与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B、金鱼草是雌雄同花,自然状态下会进行自花传粉(相当于自交),所以金鱼草的杂

交实验中,需要对母本去雄,以防止自花传粉,母本去雄后需进行套袋处理,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但是父本不需要套袋处理,B错误;C、高温条件下培养出的红花的基因型是AA,粉红花的基因型是Aa,C正确:D、高温条件下产生的F1基因型是Aa(粉红

花),其自交后代培养在低温条件下,会得到1/4AA(红花)、1/2Aa(红花)和1/4aa(白花),F2共有2种表型,D正确。故选B6.下面不属于精子形成过程的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

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

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图中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有尾部,可知是精子,A不符合题意;B、图中细胞不

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均等分裂,可表示次级精母细胞,B不符合题意;C、图中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为次级卵母细胞,C符合题意;D、图中同源染色体联会,为减数第一次分

裂前期,可表示精子形成过程,D不符合题意。故选C。7.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D、d位于4号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豌豆花是两性花,不能

用来研究伴性遗传,而玉米可以B.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统计叶形和株高或株高和花色都可以C.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统计叶形、株高或花色都可以D.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用纯合矮茎红花植株和纯合高茎白花植株杂交,F1测交或自交【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M、m与

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则这两对基因表现为连锁遗传;基因D、d在4号染色体上,因此基因M、m与基因D、d或基因R、r与基因D、d可自由组合。【详解】A、豌豆和玉米都是雌雄同株,没有性染色体,都不能用来研究伴性遗传,A错误;B、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

上的非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控制叶形的基因(M、m)和花色的基因(R、r)都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茎高的基因D、d位于4号染色体上,故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统计叶形和株高或株高和花色都可以,B正确;C、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一对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

律,因此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统计叶形、株高或花色都可以,C正确;D、控制株高的基因(D、d)和花色的基因(R、r)分别位于2号和4号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用纯合矮茎红花植株和纯合高茎白花植株杂交再让F1测交,D正确。故选A。8.下列关于减数分裂过

程中发生的异常现象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A.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产生了一个不含A、a基因的XBXB型配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都异常B.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了A

B、Ab、ab、aB4种配子——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C.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产生了一个aXBXB型配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异常D.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只产生了2种配子——减数分裂正常【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

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基因型为的个体产生了一个不含A、a基因的配子,可能是由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A和a基因的同源染

色体没有分离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离引起的,A正确;B、正常情况下,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AB和ab或Ab和aB,若产生了4种类型的配子,原因可能是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B正确;C、配子中含XBXB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后期两条含B基因的X染色体分离异常,C错误;D、正常情况下,一个基因型为AaBb精原细胞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AB和ab或Ab和aB,D正确;故选C。9.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

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同位素为()A.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和35SB.可在DNA中找到3H、15N和32P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35S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模板: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详解】噬菌体是DNA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蛋白质和DNA都有C、H、O、N四种元素,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DNA上有P元素。当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因为侵

染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考虑DNA的半保留复制,可在DNA中找到3H、15N、32P。蛋白质不进入噬菌体,子代噬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利用细菌提供的原料,子代噬菌体中不会出现35S,ACD错误,B正确。故选B。10.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

胞的有的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分析甲图可知,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甲③可能是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细胞;甲和①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两个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因此图中①②③④,可能是①③与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所以D项正确。A、B、C项不正确。故选D。11.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所示分裂过程只发生在该动物某些器官内B.该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XA、AbY、aBX、bYC图示细胞中有四分体,含6条染色体,核DNA分子可能多于12D.如该细胞由图示状态继续完成分裂

过程,会出现均等分裂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两两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A的染色体片段移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详解】A、图中所示分裂过程为减数分裂,只发生在该动物某些器官即精巢内,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该细胞发生了易位,中间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为一对性染色体,下面短小的一条为Y染色体,与之对应的上面应易位而含有A的一条为X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

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故分裂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X、AbY、aBXA、bY,B正确;C、图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没有四分体,有6条染色体,由于存在质DNA,所以DNA分子可.能多于12,C错误;D、该二倍体高等动物为

雄性个体,所以该细胞由图示状态继续完成分裂过程,会出现细胞质均等分裂现象,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通过细胞分裂图考查了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12

.西葫芦的皮色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Y/y和W/w)控制,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WwYy的白色个体自交,其后代的表

型种类及比例是()A.2种13:3B.3种10:3:3C.3种9:3:4D.3种12:3:1【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

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根据题意,W__的个体为白色,wwY_为黄色,wwyy为绿色。WwYy的白色个体自交,后代具有的基因型有3(1/4WW、1/4ww、1/2Ww)×3(1/4YY、1/4yy、1/2Yy)=9种基因型,其中3/

4W___为白色,1/16wwyy为绿色,3/16wwY_为黄色,所以后代表型种类及比例是3种,比例为12∶3∶1,D正确。故选D。13.图甲表示某个哺乳动物某器官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乙为该器官中细胞进行分裂的过程示意图,图丙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种物质的含量

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细胞Ⅱ中的四分体数是0B.若图甲中的Ⅲ为图乙中的B,则成熟的生殖细胞应为图乙中的D、E、F、GC.图甲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Ⅰ和Ⅱ,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一致的细胞是Ⅱ和ⅢD.若图丙中纵坐标是染色体数且CD段核D

NA分子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该曲线可表示减数分裂【答案】B【解析】【分析】图甲中,细胞Ⅰ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初级卵母细胞,图甲表示某个哺乳动物某器官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则该动物是雌性;细胞

Ⅱ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Ⅲ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等分裂,则该细胞是极体。【详解】A、四分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的,Ⅱ细胞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含四分体,A正确;B、根据细胞Ⅰ不均

等分裂,可知该生物器官为卵巢,由于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会形成1大3小的四个子细胞,其中成熟生殖细胞只有卵细胞一个,而图乙中经过两次细胞分裂形成了4个大小相同的子细胞,因此表示的是有丝分裂,图甲中的Ⅲ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可能为图乙中B,B错误;C

、同源染色体存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因此图甲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Ⅰ和Ⅱ,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一致的细胞是不含染色单体的细胞,即图甲中的Ⅱ和Ⅲ,C正确;D、若图丙中纵坐标是染色体数且CD段核DNA分子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说明CD段仍含有染色单体,则BC表示减

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故该曲线可表示减数分裂,D正确。故选B。二、多项选择题14.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成功的揭示了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分离定律不能用于分析两对等位

基因的遗传B.自由组合定律也能用于分析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C.基因的分离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合子形成过程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答案】ABCD【解析】【分析】1、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

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单独分析每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分

离定律,可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单独分析两对等位基因中每对基因的遗传,A错误;B、自由组合定律是对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适用的,B错误;C、基因的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都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C错误;D、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ABCD。15.某种蛇体色的遗传如图所示,基因B、b和T、t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选纯合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作为

亲本进行杂交,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的A.亲本黑蛇和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为BBTT、bbttB.让F1与杂合的橘红蛇交配,其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为1/9C.让F1相互交配,后代花纹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

D.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Tt,表型均为黑蛇【答案】AB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由细胞代谢途径可知,某种蛇体色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_tt为

黑蛇,bbT_为橘红蛇,B_T_为花纹蛇,bbtt为白蛇。【详解】A、由题意知,B_tt为黑蛇、bbT_为橘红蛇,亲本纯合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是BBtt、bbTT,A错误;B、F1花纹蛇基因型是BbTt,杂合橘红蛇的基因型是bbTt,杂交后代白蛇(bbtt)的比例是1/2×1/4=1/

8,B错误;C、F1相互交配,子二代为B_T_(花纹蛇):B_tt(黑蛇):bbT_(橘红蛇):bbtt(白蛇)=9:3:3:1,其中花纹蛇B_T_(1/9BBTT、2/9BBTt、2/9BbTT、4/9BbTt)中纯合体占1/9,C正确;D、亲本纯合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是BBtt

、bbTT,故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Tt,表型均为花纹蛇,D错误。故选ABD。16.如图表示某种植物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B.图丁个体自交

后代中最多有四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C.图甲、乙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D.图丙个体自交,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2:3:1,则不遵循遗传定律【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律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的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2、分析题图可知:甲乙图中,

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丙丁中,Y(y)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甲、乙、丙、

丁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A正确;B、丁的基因型是YyDd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产生的配子是ydr和YDr,则自交后代中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如果发生了交叉互换,可以产生YDr、Ydr、yDr和yd

r四种配子。则自交后代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B错误;C、图甲基因型Yyrr、图乙基因型是YYRr,不论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都产生比例是1:1的两种类型的配子,因此不能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错

误;D、图丙个体自交,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2:3:1,遵循遗传定律,但属于特例,D错误。故选A。17.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及相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要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先标记

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B.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思路是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其作用C.艾弗里实验成功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主要的遗传物质D.搅拌和离心是为了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

分开,便于分别检测其放射性【答案】BCD【解析】【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用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用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获得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先标记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A正确;B、艾弗里

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思路是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其作用,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并没有将各种物质分开,B错误;C、艾弗里实验成功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C错误;D、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

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D错误。故选BCD。18.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

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重复100次实验后,Bb组合约为16

%C.该病在模拟人群中的发病率约占36%D.甲乙两个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答案】AB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用甲、乙两个容器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个容器内的豆子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豆子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其中红色

豆子代表某显性病的致病基因B,白色豆子代表正常基因b,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即表示雌雄配子均为B=20%、b=80%。【详解】A、该实验模拟的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红色豆子代表某显性病的致病基因B,白色豆子代

表正常基因b,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即表示雌雄配子均为B=20%、b=80%,重复100次实验后,Bb的组合约为20%×80%×2=32%,B错误;C、题干所示过程为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结

合B选项详解可知,BB=4%,Bb=20%×80%×2=32%,则该病(B_)在人群中的发病率=4%+32%=36%,C正确;D、甲、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的是雌性或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D错误。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19.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二者一旦混合便永远分不开,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这种观点被称作融合遗传。与融合遗传相对立的观点是颗粒遗传理论。孟德尔是第一个用豌豆杂交实验

来证明遗传的颗粒性的遗传学家。回答下列问题(以下问题均不考虑发生表观遗传):(1)孟德尔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决定的,它们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2)金鱼草(2N)是一种可自花受粉的

花卉。当开红花(R)的纯种金鱼草与开白花(r)的纯种金鱼草进行杂交时,F1植株都开粉红花,正好是双亲的中间型。你认为这是否违背了孟德尔颗粒遗传理论?若没有违背,请设计一个最为简便的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思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金鱼草的花有辐射对称型和两侧对称型,这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A/a控制,A/a与R/r独立遗传。将纯合

的辐射对称型红花与两侧对称型白花杂交,F1全为两侧对称型粉红花。F1自交,F2中会出现______种表型,其中表型为两侧对称型红花:辐射对称型白花:两侧对称型粉红花:辐射对称型粉红花的理论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与亲本表型相同的个

体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遗传因子(2)①.实验思路:让F1自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②.预期结果:F2中出现三种表型,红花∶粉红花∶白花=1∶2∶1(3)①.6②.3∶1∶6∶2③.1/2【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豌豆为自花传粉、闭

花授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花大、容易操作。【小问1详解】由于A(a)、R(r)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它们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小问2详解】根据题意,金鱼草(二倍体

)是一种可自花受粉的花卉。当开红花(R)的纯种金鱼草与开白花(r)的纯种金鱼草进行杂交时,F1植株都开粉花,正好是双亲的中间型,这属于不完全显性,并不是融合现象,可让F1自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如

果F2中出现三种表型,且红花(RR)∶粉红花(Rr)∶白花(rr)=1∶2∶1,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现象,符合孟德尔的颗粒遗传理论。根据题意,金鱼草的花的性状和花的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小问3详解】由于纯合的辐射对称型红花与两侧对称型白花杂交,F1全

为两侧对称型粉红花,则两侧对称型花为显性性状,则F1的基因型为AaRr。Aa自交后代出现2种表型,Rr自交后代出现3种表型,故F2中表型有2×3=6种。亲本表现型为辐射对称型红花与两侧对称型白花,则F1自交后代不同于亲本的表型有:两侧对称型红花(A

-RR)、辐射对称型白花(aarr)、两侧对称型粉红花(A-Rr)、辐射对称型粉红花(aaR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3/4×1/4)∶(1/4×1/4)∶(3/4×1/2)∶(1/4×1/2)=3∶1∶6∶2,与亲本表型

相同的个体为aaRR(比例为1/16)和A_rr(比例为3/16),其中纯合子为aaRR和AArr(比例为1/16),故与亲本表型相同的个体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1/16+1/16)÷(1/16+3/16)=1/2。20.用下表中

的4种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已知卷曲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甲乙丙丁卷曲翅♂卷曲翅♀正常翅♂正常翅♀(1)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A、a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可设计实验:选取序号为_____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

如果子代雌果蝇全为卷曲翅,雄果蝇_____,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若已确定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胚胎致死),可设计实验:选取序号为_____果蝇作为亲本

进行杂交,如果子代表现型及数量比为_____,则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否则,则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3)若已确定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选用卷曲翅的白眼(XbXb)与卷曲翅的红眼(XBY)果蝇杂交,子代中卷曲翅红眼果蝇的基因型是_

____,卷曲翅红眼果蝇占F1的_____。【答案】(1)①.甲丁②.全是正常翅(2)①.甲乙②.卷曲翅:正常翅=2:1(3)①.AaXBXb②.1/3【解析】【分析】1、已知显隐性的条件下,探究基因的位置

常选择隐性雌性亲本与显性纯合雄性进行杂交,根据后代雌雄表现型是否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雌雄无差异,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小问1详解】判断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可用显性雄性(卷曲翅

雄性)与隐性雌性(正常翅雌性)杂交,即甲×丁,若子代性状与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上,若子代雌性全是显性(卷曲翅),雄性全是隐性(正常翅)则为伴X染色体遗传。【小问2详解】假设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则卷曲翅得基因型都为Aa,若不存显性纯合致死,则卷曲翅

的基因型有AA或Aa两种可能,可用卷曲翅与卷曲翅进行交配来验证,即甲×乙,若子代卷曲翅:正常翅=2:1,则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否则就不存在。【小问3详解】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则卷曲翅的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卷曲翅红眼雄果蝇的

基因型为AaXBY,则F1中卷曲翅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占F1的比例是2/3×1/2=1/3。【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要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设计

简单的遗传实验证明基因的位置及是否存在显性致死显性;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推断亲本的基因型,再采用逐对分析法计算出相关概率。21.下图是细胞分裂的图像与相关物质变化的数量关系图。(1)与有丝分裂比较,减数分裂所特

有的染色行为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点);(2)由图1可以推测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内含有__________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3)图3中de段发生

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所以ef段对应图1的_________________、图2的________________。(4)乙图细胞内,核DNA与染色体比值为2的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和9~11,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

________。(5)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1________________中(填字母),针对的是有性生殖过程中_____________(同源/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___(等位/非等位)基因。【答案】(1)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减数分裂Ⅰ前

期同源染色体发生染色体互换、减数分裂Ⅰ中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向两极移动(2)①.初级精母细胞②.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③.8④.2(3)①.每个着丝粒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②.甲、乙③.

Ⅰ、Ⅳ(4)①.1-6②.4-8(5)①.丙②.非同源③.非等位【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

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小问1详解】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染色体互换、减数分裂Ⅰ中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向两极移动。【小问2详解】丙细胞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由此可知,丙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内含有8条染色单体,2对同源染色体。【小问3详解】分析图3,de段一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原因是每个着丝粒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则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

第二次分裂后期,ef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则对应图1的甲、乙(甲细胞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为有丝分裂末期);对应图2的Ⅰ(无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为4,为有丝分裂末期)、Ⅳ(无姐

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为2,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小问4详解】核DNA与染色体比值为2的时期即是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才会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因此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完成DNA复制后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都存在

染色单体,故乙图的1~6区间含有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才会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因此乙图的9~11区间也含有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4~8。【小问5详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甲1中丙,针对的是是有性生殖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22.假如水稻茎秆高度由D/d基因控制,抗稻瘟病的性状由R/r基因控制。现有易感稻瘟病的矮秆植株与抗稻瘟病的高秆植株若干实

验父本母本子代1易感稻瘟病矮秆易感稻瘟病矮秆易感稻瘟病矮秆2抗稻瘟病高秆抗稻瘟病高秆抗稻瘟病高秆:抗稻瘟病矮秆:感稻瘟病高秆:感稻瘟病矮秆=9:3:3:13易感稻瘟病矮秆抗稻瘟病高秆抗稻瘟病高秆:易感稻瘟病高秆=1:1(1)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水稻茎秆高度与抗稻瘟病的性状的遗传是遵

循________________遗传定律的。(2)水稻茎秆高度这一相对性状中,_____________性状是显性性状,判断理是:_______________。(3)实验2的父本与实验3的母本进行杂交,子代性状与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4)若基因型为ddR

R和DDrr在光照强度大于800LX时都不能生长,这是由于它们中的一对隐性纯合基因(dd或rr)作用的结果。让基因型为DdRr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在大于800LX光照下,出现能生长的植株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基因的自由组合(2)①.高秆②.实验2高秆和高秆进行杂交出现性状分离(或实验3矮秆和高秆杂交只得到高秆,高秆为显性,矮秆为隐性)(3)抗稻瘟病高秆:易感稻瘟病高秆=3:1(4)9/16【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

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实验2的子代抗稻瘟病高秆:抗稻瘟病矮秆:感稻瘟病高秆:感稻瘟病矮秆=9:3:3:1

,说明水稻茎秆高度与抗稻瘟病的性状的遗传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遗传定律的,亲本基因型都是DdRr。【小问2详解】实验2高秆和高秆进行杂交出现性状分离(或实验3矮秆和高秆杂交只得到高秆,高秆为显性,矮秆为隐性),则高秆是显性性状。【小问3详解】实验3易感稻

瘟病矮秆×抗稻瘟病高秆,子代为抗稻瘟病高秆:易感稻瘟病高秆=1:1,则亲本基因型为ddrr×DDRr,则实验2的父本与实验3的母本进行杂交,即DdRr×DDRr,后代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3:1,都是高秆,则表现型及比例为抗稻瘟病高秆:易感稻瘟病高秆=3:1。【小问4详解】

一对隐性纯合基因(dd或rr)导致光照强度大于800LX时都不能生长,则只有D_R_,能够生长,则基因型为DdRr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在大于800LX光照下,D_R_出现的比例为9/16,所以出现能生长的植株的概率是9/16。23.以下两对基因与

鸡羽毛的颜色有关: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⒉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各种羽色表型见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型为TtZbZb的个体进行减数分裂Ⅱ后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一极基因型

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请注明性染色体,不考虑变异)。(2)杂交组合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用该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__。(3)一只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子代表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该雄鸡基因型为____________。(4)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2只芦花羽、3只全色羽和3只白色羽鸡,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___________。(5)“牝鸡司晨”是一种性反转现象,即母鸡变成公鸡。利用这只性反转后的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子代公鸡与母鸡的比例是____________。【答案】(1)①.T

Zb②.tZb(2)①.1/4②.1/8(3)TTZBZb(4)①.TtZBZb、TtZbW②.3/16(5)1:2【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①细胞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进行DNA复制;②MI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形成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

发生交叉互换;③MI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④M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⑤M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⑥MII前期: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排

布;⑦MII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⑧MII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⑨MI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小问1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T、t和Zb、Zb均分别分离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因此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一极基因型分别为TZb、tZb。【小问2详解】杂交组合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为TtZBZb,所占比例为1/2×1/

2=1/4。用该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为TtZBW,所占比例为1/2×1/4=1/8。【小问3详解】一只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子代表型不出现白色羽,但出现全色羽,说明芦花羽雄鸡基因型为TTZBZb。【小问4详解】一只芦花羽雄

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表现型既出现白色羽,又出现全色羽,说明两个亲本均为杂合子,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TtZBZb、TtZbW。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__ZBW所占比例理论上为3/4×1/4=3/16。【小问5详解】利用这只性反转后的公鸡

与正常母鸡交配,即ZW×ZW,子代公鸡与母鸡的比例是1(ZZ):2(ZW)。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