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共(16)页,51.53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19f2fb7e2bec58b3744def3959f5c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辉县市一中2020—2021学年下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命题人:张红新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总分为150分,时间为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乡村文化是在乡土性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系统中经过长期创造并保留和传承下来的生产生活文化,是由田园生态、生活方式、风情民俗、古建遗存、传统
技艺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复杂综合体。乡村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根脉和重要构成。在社会快速转型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正面临着保留和存续的巨大危机。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乡村文
化与现代社会不断分离,乡村文化传统逐渐被遗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文化,乡村文化的存续空间越来越小,甚至会逐渐消失。在对待乡村文化及其发展问题上,如果从文化自觉角度出发,就会发现乡村文化的历史价值、独特性以
及丰富的内涵,也就会积极寻求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存续和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文化的变迁与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以及网络社会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传统的小农生产技艺、村落和乡村文化正处在终结的边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阻挡现代化的大趋势,但
有必要去挽救小传统,使乡村文化存续下来。所谓小传统,也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积淀并不断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传统,如地域风格的民居、曲艺、生计技艺、民风民俗等。保护和重建乡村文化问题也是正确处理文化发展大趋势与小传统的关系问题。保护乡村文化的小传统
是为了乡村社会更长远、更持久地发展。乡村社会的文化特色及其历史传统也将会成为宝贵的文化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文化资源可以为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能。目前,乡村振兴的策略和实践过于偏重现代化、城市化的逻辑,即按照现代性、城市中心主义标准大幅度地改造乡村社会与文化,甚至彻底破坏乡村文化的
传统而较少考虑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和保护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传统。因此,既要针对乡村特色文化传统制定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政策,也要在乡村建设与治理实践中防止过急和过度的开发行为,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在新时代,中国乡村要重新振兴起来,需要经历乡村重建过程。乡村重建是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一种策略和过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功能的恢复和重建。乡村社会系统的恢复与振兴最终要依靠乡村文化的恢复与重建来维持,因为文化系统具有“黏合剂”的功能。但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不等同于复原和守旧,重建乡村文化是基于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所经受严重损蚀的现实,发现
并留存乡村特色文化”,重新建立起乡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推进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使乡村文化适应社会现代化变迁的需要,同时为乡村振兴发挥社会整合、特色资源和精神引领等功能。(摘编自陆益龙《乡村文化的保护和重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
村文化的形成与我国乡土社会紧密相连,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迁过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B.城市化以及网络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乡村文化的存续空间日益狭小,乡村文化被现代性的城市文化取代是大势所趋。C.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文化,只有大幅度地改造乡村社会
与文化,中国乡村才能与现代社会接轨。D.在文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挽救传统的小生产技艺,保护具有地域风格的古村落,是实现乡村文化重建的根本路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阐明乡村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上,
提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保留和存续的巨大危机这一问题。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乡村文化优劣的高度概括,也有对乡村振兴策略与实践的深刻分析。C.文章第四段论证了保护乡村文化小传统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在乡村振兴的策略与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D.文章正视现代化、城市
化等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提出当下应重视乡村文化的保护和重建,具有启发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复杂综合体,乡村文化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因此,保护乡村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的长远、持久地发展。B.重建乡村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要尽可能地保持乡村文化
系统自身的连续性,这是在保护优良传统基础上推进的文化建设。C.推进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既要保护乡村文化传统,又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接轨,探寻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存续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D.目前,乡村文化经受了严重的损蚀,可以挖掘的空间较为有限
,在乡村文化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乡村文化才能重新焕发生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40周年。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
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那时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被寄托了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意义。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在河北塞
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原上造林112万亩,让荒漠披绿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1.6万林业工人从“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守护一方绿地;在陕西榆林、山西右玉、甘肃民勤……越来越多的防护林被种下,“绿色长城”不断在神州大地延伸,爱绿、植绿、护绿的全民行动,折射出人们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
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一系列具体目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一年接着一年干,美丽中国的画卷必将更加动人。(摘编自《“当惊
世界殊”的绿色奇迹》,《人民日报》2021年3月25日)材料二:70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方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展,力度不断加大。一组数据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污染治理方面的努力。火电超低排放改造比例达到80%以上,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取得进展;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从之前的70%左右降到59%
;淘汰老旧车、黄标车2400多万辆;建立健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设立1436个监测点位……和很多国家相比,我国这些年的重视程度之高、治理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是罕见的。但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要有打攻坚战的决心,还要有打持久战的恒心。·70年来,我国生
态保护的理念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历史性飞跃,生态治理体系实现了由粗放到严密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状况实现了由局部改善到总体改善的历史性转折。全国已建立2750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474个,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达到147万平方公里,
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5%。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共11029处,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到2020年保护地面积达到17%的目标。70年来,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
的生态保护工程。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摘编自《70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回顾》,《中国环境报》2019年10月8日)材料三: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的3O年间,由于生产力水平
相对较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矛盾并不突出。基于对生态环境的初步认识,大规模开展了包括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和兴修水利等生态建设活动。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更多地强调生
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服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环境保护法等。这些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与此同时,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几乎到了其难以承载的极限。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间出现的环境问题,
在中国短期内集中爆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全面
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参与并融入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自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50多年来在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渐实现了从旁观者、参与者、贡献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
换。中国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进《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中国探索出一条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增长多赢的发展路径,为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摘编自《
为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青年报》2019年9月30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社会共同参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现了森林资源的连续增长,爱绿、植绿、护绿成为全
民共识,我国生态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B.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污染治理,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还需要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C.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生态建
设活动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环保事业逐渐步入正轨。D.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等等,这是“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方向。5.下列对材料相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7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萌芽起步到蓬勃发展,在植树造林、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B.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短期
内集中爆发,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态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C.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后、新发展阶段三个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得到校正和完善。D.在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中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实现由跟随者到引领者的
角色转换,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6.建国70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说书人师陀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
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
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却被迷住了。他从傍晚一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
,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
蝙蝠。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
元。“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
去,离开了这个小城。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卖汤的
说:“他正害病,好几天没有来了。”第二天,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扛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你们抬的是谁?”“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说书的死了?”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吐血。”“吐
血还说书吗?”“可不,让他别说了,他硬去,还要穿着那件长衫,要脸啊。”“他家里人呢?”“他压根儿没有家。大家集了一点铜元,好歹听了他这么多年书。”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柩,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
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扛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我们全不说话。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
,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的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地说。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可是你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
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节选自《果园城记》)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
,通过对说书人外貌、动作方面的细节的多次变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说书人身体每况愈下,生活也愈见落魄的过程。B.说书人在生命垂危时还在说书,作者对说书人执着的精神和自尊自爱的品质无比赞美。C.作者用鲜明的对
比表达了对于说书人技艺高超,结局却如此悲惨的痛惜,也感慨说书虽能带给人快乐,但它毕竟是个低贱的职业,说书人是撒谎家。D.作者遗憾说书人创造的美好世界渐被遗忘,为传统文化精神失去活力,显得荒凉破败感到痛惜。8.请赏析小说中的画线部分是如何巧妙地表现了说书人说书的魅力的。(6分)9.师陀说:“
我的短篇小说有一部分像散文,我的散文又往往像小说,我自己称之为四不像。”请谈谈本文的散文化的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也,太守王朗命为功曹。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
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朗拒战败绩,亡走浮海。翻追随营护,朗谓翻曰:“卿有老母,可以还矣。”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策好驰骋游猎,翻谏曰:“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
及也。至于轻出微行,吏卒常苦之,愿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翻出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翻与少府孔融书,并示以所著易注。融答书曰
:“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吕蒙图取关羽,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
,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曰:“大王以三爵之后手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贤畜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权曰:“曹孟德尚杀孔文举,
孤于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轻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何得自喻于彼乎?”翻由是得免。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在南十余年,七十卒。归葬旧墓,妻子得还。(节选自《三国志·
虞翻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翻出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B.翻出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
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C.翻出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D.翻出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
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衰绖,指丧服。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布为“衰”,缠在腰间
的散麻绳为“绖”。B.吾子,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也指“我的儿子”。文中是孔融对虞翻的敬称。C.大司农,官职名,是古代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汉代主管钱粮,为三公之一。D.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的疆土四面环海,所以称国境以内
为“海内”,如同称“天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虞翻尽职献策,追随保护王朗。孙策进攻会稽,虞翻面见太守王朗,劝他避开孙策,王朗不听,被击败后逃到海上,虞翻追随并保护他。B.虞翻入仕东吴,深受孙策推重。他回到会稽后,孙策仍然任命他为功曹,以朋友之礼
相待,亲自到虞翻府第拜访,后又任命他为富春长。C.虞翻疏狂直率,触怒孙权被贬。他屡次直言劝谏,在孙权敬酒时装醉,惹恼孙权,因刘基规劝得以免罪;后因触犯激怒孙权被流放交州。D.虞翻博学多才,著书流传后世。他精通《易》学,兼通医术,擅长音乐,虽被流放依然讲学不倦,对《老子》等书
的训解注释流传于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2)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何得自喻于彼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赠钱征君①少阳李白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惟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注】①征君:不应朝廷征辟的隐士。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描写诗人在风光明媚、景色优美的暮春时节独自饮酒的场景,营造了恬淡娴静的隐居氛围。B.颔联承接上联第二句,语带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各”字只突出了钱少阳两鬓斑白,人至暮年。C.颈联写典型的隐居生活,其中前句化用“昼短苦
夜长,何不秉烛游”,带有一种无可奈何、不得已避世饮酒的感怀。D.尾联反用吕尚渭水垂钓而遇文王的典故,收束全诗,在对钱征君才能称颂的同时,又对他不遇于时的遭遇略感惋惜。15.本诗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疫情暴发期间,面对危险的形势,无数医务人员勇当“逆行者”,正是对应《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因此有灾祸并不躲避。(2)儒家一贯注重内省法,荀子《劝学》中“,”两句就劝告读书人要在内
心不断省察自己以提升自身道德和学识方面的修养。(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句子是“,”。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
海量信息,光是式的浅阅读远远不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对此,作家们往往采取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深读状态。比如,王安忆每天浏览十万字不在话下,笑谈自己“泡在文字里才能喂饱”;毕飞宇则以“把玩古董”的心态细读作品妙处,好的作品一下午品读四五页心里就“美得不行”。我们或许天赋异禀,成为过
目不忘的读者,却无法天生成为的读者。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都需要后天勤学苦练。法国作家梭罗在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中说过:“读书需要训练,就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而且,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如果说有的阅读只是为了简单的功利,那么真
正的阅读“不是那种用奢逸麻痹我们、让更高贵的感官一直沉睡的阅读,而是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对此,学者们地谈到,拥有海量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往往抓取或推送的仅是跟个体兴趣相关的“
窄化”资讯。通过经典人文阅读,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突破资讯隔膜。恰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宣称,通过阅读小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避重就轻截然不同明
察秋毫殊途同归B.浮光掠影大相径庭明察秋毫不约而同C.避重就轻大相径庭洞若观火殊途同归D.浮光掠影截然不同洞若观火不约而同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B.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与研究学习、
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C.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D.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
当的一项是(3分)A.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切他人。B.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突破资讯隔膜。C.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D.通过
经典人文阅读,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切他人。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着陆器,顾名思义,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①。可别小看这个“软着陆”,对于着陆器来说,这可是一道“鬼门
关”。事实上,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是探月工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那么,②?首先,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因此无法采用气动减速的方法着陆;其次,着陆器要凭自己的“本事”完成软着陆过程;另外,着陆器要具备在着陆时自主探测、判断、识别月面地形的能力。着陆前,着陆器需
要具有足够的视野空间,以便在预定的着陆场范围内选择最佳的地点着陆。地点的选择不仅要保证着陆器自已不因着陆点地势斜度过大,或跌入月坑而倾倒,而且要保证着陆后探测仪器能获得任务所需的姿态。同时,着陆器还要有横向机动的能力,③,以达到在适合的位置着陆的目的。
21.下面这首诗写于1917年,刊登在《新青年》中。请结合时代背景,从意象的角度赏析本诗的独到之处。(5分)月夜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振华中学高二(6)班的班会课上,同学们观看了班主任精心剪辑的央视一套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精彩片段,对以下三个场景感触尤其深刻:场景一:1915年,22岁的毛泽东出场:瓢泼大雨中,杂乱无章的长沙老街上,他怀抱一沓《青年杂志》(陈独秀创办,次年改名《
新青年》),踏着泥水迎着风雨奔跑……毛泽东被《青年杂志》打开了眼界,思想觉醒了,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场景二:1917年,张勋复辟。28岁的李大钊被迫离京,流亡江南。他深入社会底层,苦苦追
寻新的救国之路。一个声音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除了文化启蒙和思想觉醒,更要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新之路。场景三:1920年,漫天飞雪的海河岸边,41岁的陈独秀与李大钊目睹难民沿路乞讨之惨状,耳
畔回响着难民悲愤的控诉:“政府?哪见过这么浑蛋的政府?他们什么时候关心过老百姓的死活呀?......”陈独秀:守常,我想了,我们得建党!……李大钊:你为什么要建这个党?陈独秀:不为什么,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
、人的快乐、人的尊严.....假如你是高二(6)班的一名学生,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场景,以“觉醒”为话题,联系历史与现实写一篇观后感,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