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共(25)页,1.13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1052ff512927772e4807092d994ff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杨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细胞学说揭示了()A.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B.认识细胞的曲折过程C.细胞为什么能产生新的细胞D.
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学说主要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详解】AD、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
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没有说明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A错误,D正确;B、细胞学说并没有说明人类认识细胞过程,B错误;C、细胞学说指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但没有说明原因,C错误。故选D。2.对下列图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
正确的是()A.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B.若图②是显微镜下洋葱根尖某视野的图像,则只需向右方移动装片即可观察清楚细胞c的特点C.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发现细胞质的流
动方向是顺时针,则实际上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D.若图④是在显微镜下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视野中可检测到分生组织细胞数为4个【答案】D【解析】【分析】图①为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下的物像为倒立的虚像。【
详解】A、图①为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若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A错误;B、显微镜下的物像为倒立的虚像,若要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则应向左移动装片,B错误;C、若图③是在显微镜
下观察细胞质流动,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C错误;D、若图④是在显微镜下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即长和宽分别比原来放大4倍,整个视野放大16倍,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
细胞数目的1/16,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4个,D正确。故选D。3.下列结构或物质中,组成元素相同的一项是()A.胰岛素、纤维素B.核糖体、细胞骨架C.性激素、脂肪D.中心粒、质粒【答案】C【解析】【分析】糖类的元
素组成一般是C、H、O,脂质的的元素组成一般是C、H、O,有些含有N和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一般是C、H、O、N,有些含有S等元素。【详解】A、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含有N元素,纤维素属于多糖,只含有C、
H、O,A错误;B、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RNA构成,含有C、H、O、N、P,细胞骨架是蛋白质纤维构成的,不含P元素,B错误;C、性激素属于固醇,与脂肪一样,元素组成是C、H、O,C正确;D、中心粒由蛋白质构成,一般是C
、H、O、N,有些含有S等元素,质粒是小型DNA,元素组成是C、H、O、N、P,D错误。故选C。4.烟草叶肉组织发育初期胞间连丝呈管状,允许相对分子质量为5万的蛋白质通过;发育成熟后胞间连丝呈分支状,只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40
0的物质通过。烟草花叶病毒依靠自身的p30运动蛋白,调节烟草细胞之间胞间连丝的孔径,进而通过胞间连丝侵染相邻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等植物可通过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B.烟草花叶病毒与烟草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
核C.烟草花叶病毒p30运动蛋白突变体可能会失去侵染烟草植株的能力D.烟草叶肉组织可以通过改变胞间连丝的形状来适应生长与发育的需要【答案】B【解析】【分析】1、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2、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学物质传递信息;(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详解】A、植物细胞间的专门通道—胞间连丝能起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作用,A正确;B、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无细胞结构,烟草细胞有细胞结构,主要区别是有无细胞结构,B错误;C、烟
草花叶病毒p30运动蛋白突变体,可能无法合成p30运动蛋白,进而无法调节烟草细胞间胞间连丝的孔径,因此无法侵染相邻细胞,故可能会失去侵染烟草植株的能力,C正确;D、题中显示,烟草叶肉组织发育初期,胞间连丝呈管状结构,能允许相对分子质量达5万的蛋白质通过,而发育成熟后,胞间连丝呈分支状
,只能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400的物质通过,可见烟草叶肉组织在发育过程中,能通过改变胞间连丝的形状来调节运输物质的大小,D正确。故选B。5.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中的无机盐含量少且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B.植物体内糖类是生物体重要组成物质
和能源物质C.利用高温消毒和灭菌主要是利用核酸变性的原理D.动物体内脂质有调节代谢和储存能量等生命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
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
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详解】A、细胞中的无机盐含量少但有重要
的作用,且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正确;B、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如淀粉、糖原,也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物质,如纤维素,B正确;C、利用高温消毒和灭菌主要是利用高温使蛋白质等变性,从而使微生物丧失活性,因为
蛋白质是生活活动的主要承担者,C错误;D、脂质中的脂肪是生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脂质中的性激素能调节动物体代谢活动,D正确。故选C。6.下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在结构①中分解成CO2和水B.部分结构③的表面附着有结构④
C.结构①②③都具有选择透过性D.结构①和④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是线粒体,②是中心体,③是高尔基体,④是核糖体。【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然后丙酮酸进入①线粒体进一步分解
产生二氧化碳和水,A错误;B、图中③是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表面没有核糖体④,B错误;C、结构②是中心体,没有膜结构,所以没有选择透过性,C错误;D、结构①和④分别是线粒体和核糖体,线粒体可以发生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核糖体可以发生翻译,所以两者都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故选D。7.有一条由1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XHYOWNZS(Z>14,W>15)的多肽,经过水解后的产物中有3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3H7O2NS)、丙氨酸(C3H7O2N)、天冬氨酸(C4H
7O4N)。水解产物中天冬氨酸的数目是()A.(Y+14)个B.(Z+14)个C.(W-15)个D.(W-15)/2个【答案】D【解析】【分析】氨基酸先通过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连接: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
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以此类推,多个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详解】由题意知,天冬氨酸(C4H7O4N)中含有2个羧基,4个氧原子,设该化合物中天冬氨酸(的个数是X个,该多肽脱去14-1
=13个水,根据氧原子守恒,则有关系式为:2(14-X)+4X-13=W,解得X=(W-15)/2个。故选D。8.色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可由动物肠道微生物产生。当色氨酸进入大脑时会转化为血清素,血清素是产生饱腹感的一种重要
信号分子,最终会转化为褪黑素使人感觉困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色氨酸中至少含四种大量元素,在人体内可由其他氨基酸转化而来,B.如果食物中色氨酸的含量较高,则产生饱腹感时需摄入的食物更多C.人在吃饱之
后容易产生困倦的直接原因是血液中色氨酸含量上升D.血液中色氨酸含量较多的动物肠道中,产生色氨酸的微生物可能更多【答案】D【解析】【分析】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R基,氨基酸
的不同是由R基决定的。【详解】A、根据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可知,色氨酸中一定含有C、H、O、N,这四种元素都是大量元素,但是色氨酸是必需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由其他氨基酸转化而来,A错误;B、如果食物中色氨酸的含量较高,色氨酸转化为血清素,机体产生饱腹感,需摄入的食物减少,B错误;C、人在吃饱之后容易产
生困倦,直接原因是血液中褪黑素的含量增加,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色氨酸可由动物肠道微生物产生,因此,色氨酸含量较多动物肠道中,产生色氨酸的微生物可能更多,D正确。故选D。9.肌动蛋白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研究表明,Cofilin-1是一种能与肌动蛋白相结合的蛋白质,介导肌动蛋白进入细胞
核。Cofilin-1缺失可导致肌动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细胞核变形,核膜破裂,染色质功能异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肌动蛋白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B.编码Cofilin-1基因不表达可导致细胞核变形的的C.Cofili
n-1缺失可导致细胞核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的能力D.Cofilin-1缺失会影响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的能力【答案】A【解析】【分析】肌动蛋白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
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详解】A、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肌动蛋白不能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肌动蛋白进入细胞核需要Cofilin-1的介导,A错误;B、编码Cofilin-1的基因不表达
,Cofilin-1缺失,可导致肌动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细胞核变形,核膜破裂,染色质功能异常,B正确;C、Cofilin-1缺失可导致肌动蛋白不能进入细胞核,从而引起细胞核变形,可能会导致细胞核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的能力,C
正确;D、Cofilin-1缺失会导致染色质功能异常,染色质上含有控制细胞代谢的基因,从而影响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的能力,D正确。故选A。10.易位子是一种位于内质网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其中心有一个直径大约2纳米
的通道,能与信号肽结合并引导新合成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若多肽链在内质网中未正确折叠,则会通过易位子运回细胞质基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多肽链在内质网中正确折叠,则会通过易位子运往高尔基体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都是分泌蛋白C.用3H标记亮氨酸可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过程D.易位子进行物质运输时具有识别能力,体现了内质网膜的流动性【答案】C【解析】【分析】内质网对核糖体所合成的肽链进行加工,肽链经盘曲、折叠等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机制保证肽链正确折叠或对错误折叠的进行修正。【详解】A、若多肽链在内质网中正确折叠,则会运往高尔基体,该过程是通过囊泡
运输的,A错误;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不都是分泌蛋白,如溶酶体中的水解酶,B错误;C、用3H标记亮氨酸可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C正确;D、分析题意可知,易位子能与信号肽结合并引导新合成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说明易位子具有识别能力,体现了内质网膜的选
择性,D错误。故选C。11.如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且乙<丙D.甲<乙,且乙>丙【答案】A【解析】【分析】水运输的方向就是由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题图中水运输的方向有甲→乙,所
以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水运输的方向有甲→丙,所以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水运输的方向有乙→丙,所以丙细胞液浓度>乙细胞液浓度。因此,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甲<乙<丙。【详解】水运输的方向就是由低浓度溶
液到高浓度溶液。题图中水运输的方向有甲→乙,甲→丙,乙→丙。因此,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甲<乙<丙,A正确。故选A。12.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
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B.细胞质中过多的Na+可能影响酶蛋白的分子结构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题中指出“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
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是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详解】A、细胞的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逆浓度运输Na+,说明Na+运输方
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B、根据题干中“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说明细胞质中过多的Na+可能影响酶蛋白的分子结构,B正确;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使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C错误;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增大了细胞液的
浓度,使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D正确。故选C。13.如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A.载体数量、能量B.能量、载体
数量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D.能量、离子浓度【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胡萝ト细胞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K+和NO3-的,需要载体和能量(其中能量是由有氧呼吸作用提供的,与氧浓
度密切相关,一定范围内氧浓度的大小就代表了能量的多少),所以载体的数量和能量是影响这两种物质吸收量的主要因素。【详解】A、B两点在同一条曲线上,吸收相同的离子,所以载体相同,则影响A、B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是能量;B、C两点不在同一条曲线上,吸收的是不同的
离子,但两点的氧浓度相同,代表能量相同,则影响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是载体数量,ACD错误,B正确。故选B。14.科学家萨姆纳将刀豆种子制成匀浆,用丙副作溶剂提取出了结晶(脲酶),这种酶能使尿素分解成氮和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脲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证明了酶都是蛋白质B.在脲酶浓度一定时,尿素供应量越大,二氧化碳的生成速率越快C.与加热相比,尿素被脲酶分解产生氮的速率更快,不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酶应该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保存【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
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底物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由于酶浓度的限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
脲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但不能证明其他酶也是蛋白质,A错误;B、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在脲酶浓度一定时,一定尿素量范围内,尿素供应量越大,二氧化碳的生成速率越快,当脲酶与尿素达到饱和时,尿素供应量增大,二氧化碳的生成速率不变,B错误;C、与无机催化
剂相比,尿素被脲酶分解产生氨的速率更快,才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C正确;D、酶应该在低温和最适pH下保存,D错误。故选C。15.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相关实验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不易溶于二苯胺,所以可用二苯胺粗提取DN
AB.原生质层伸缩性强于细胞壁是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的原因之一C.酶具有专一性,所以过氧化氢酶催化能力强于FeCl3D.植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所以可用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新植株【答案】B【解析】【分析】1、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酶的反应条件温和,酶的反应条件温和体现在酶的活性受温度、PH影响,酶
有最适宜温度和PH,高于或低于最适宜PH、温度,酶活性会降低,甚至失去活性。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详解】A、二苯胺可在沸水浴条件下用于鉴定DNA,但提取DNA主要依据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
不同,A错误;B、质壁分离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一是原生质层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二是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B正确;C、过氧化氢酶催化能力强于FeCl3体现了酶的高效性,C错误;D、用植物组培获得新植株利用的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B。16.细胞内有多种高能磷酸
化合物,如NTP和dNTP。ATP是NTP家族中的一员,dATP是dNTP家族中的一员。每个NTP分子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的产物是核糖核苷酸,而每个dNTP分子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的产物是脱氧核糖核苷酸。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NTP和dNTP都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B.dNTP彻底水解
的产物中可能含尿嘧啶C.ATP失去离腺苷最远的磷酸基团可得到ADPD.每个NTP分子中都含有3个磷酸基团【答案】B【解析】【分析】NTP是核苷三磷酸,它的五碳糖是核糖,dNTP是脱氧核苷三磷酸,它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详解】A、NTP和dNTP都是高能磷酸化合物,都可以作为
直接能源物质,A正确;B、dNTP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脱氧核糖、磷酸和碱基,该碱基可能是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或胞嘧啶,但一定不是尿嘧啶,B错误;C、ATP失去离腺苷最远的磷酸基团可得到ADP,C正确;D、每个NTP分子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的产物是核糖核苷酸,每个核糖核苷酸
分子中含有1个磷酸基团,故每个NTP分子中都含有3个磷酸基团。故选B。17.细胞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由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并产生少量NADH。在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与NADH可在相关酶的催
化下转化为乳酸和NAD+。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的催化下分解为CO2与乙醛,乙醛与NADH再在相关酶的催化下转化为乙醇和NAD+。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乳酸菌细胞与酵母菌细胞中均存在NAD+向NADH转化的过程B.有氧条件下,乳酸菌细胞中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
的ATP减少C.乳酸菌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若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产生的CO2量与有氧条件相同,则无氧条件消耗葡萄糖量是有氧条件的2倍【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俗称糖酵解,由1分子葡萄
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并产生少量NADH与能量。无氧呼吸分为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中,丙酮酸与NADH可在相关酶的催化下转化为乳酸和NAD+;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中,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的催化下分解为
CO2与乙醛,乙醛与NADH再在相关酶的催化下转化为乙醇和NAD+。【详解】A、乳酸菌细胞与酵母菌细胞中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均产生了NADH,A正确。B、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B错误。C、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C错误。D、若酵母
菌在无氧条件产生的CO2量与有氧条件相同,则无氧条件消耗葡萄糖量是有氧条件的3倍,D错误。故选A。18.分析下列甲、乙、丙三图,说法正确的是()A.若图甲曲线表示的是喜阴植物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则喜阳植物的曲线与此比较,b点向左移,c点向
左移B.乙图中,温度等于t4℃时,长期处于该温度下植物也可以生长C.若图丙代表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则f代表类胡萝卜素D.若图甲为植物在正常培养液中培养所得结果,现移入缺镁培养液中培养,则b点右移,c点左移【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甲图:图甲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曲线,其中a点时,植
物只进行呼吸作用;ab段,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b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分析乙图:乙图表示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曲线。分析丙图:丙图表示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图,其中f代表叶绿素
,e代表类胡萝卜素。【详解】A、由于阴生植物适宜生活在较低光照条件下,因此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于阳生植物,因此阳生植物的曲线与此比较,b点和c点均向右移,A错误;B、图乙中两曲线交点处表示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为
0,长期处于该温度下植物不能生长,B错误;C、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图丙中f代表叶绿素,e代表类胡萝卜素,C错误;D、图甲中,b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镁元素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缺镁时,叶
绿素的合成受阻,光合速率降低,要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只有增大光照强度,因此b点向右移,c点向左移,D正确。故选D。19.某同学欲测定植物叶片叶绿体的光合速率,做如图所示实验:在叶柄基部做环剥处理(仅限制叶片有机物的输入和输出),
于不同时间分别在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为1cm2的叶圆片烘干后称其重量,M处的实验条件是下午16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遮光3小时,则测得叶片叶绿体的光合速率是(单位:g·cm-2·h-1,不考虑取叶圆片后对叶片生理活动的影响和温度微小变化对叶片生理活动的影
响)()A.(3y-2z-x)/6B.(3y-2z-x)/3C.(2y-x-z)/6D.(2y-x-z)/3【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实验:从上午10时叶片干重为x克,下午4时叶片干重为y克,此时的干重变化可表示这6个小时的净光合作用量,由此可计算净光合速率;如果通过
实验M测定出植物的呼吸速率,即可求出植物的总光合速率。而要测定呼吸速率,应将装置放在暗黑条件下。【详解】分析题意可知,上午10时到下午16时之间的6个小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细胞呼吸,因此其重量
变化表示的是净光合作用量,则净光合速率=净光合作用量/6=(y-x)/6;而M处的实验条件是下午16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遮光3小时,此时叶片只进行细胞呼吸,因此可以计算出呼吸速率=(y-z)/3;因此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y-x)/6+(y-z)/3=(3y-2z-x)/6。故选A。2
0.将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是()A.图甲中的C点之前植物已经开始进行了光合作用B.图甲中的F点对应图乙中的g点C.到达图乙中的d点时,玻璃罩内的CO2浓度最高D.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植物体的有机物
含量会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图甲、乙两曲线各点对应情况是:A点对应a点,只有细胞呼吸,植物释放二氧化碳;B点对应b点,植物释放二氧化碳少的原因是夜间低温影响细胞呼吸强度;C点对应d点,玻璃内的CO浓度最高,此时植物既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二氧化碳,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呼吸强
度;f点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有所下降,原因是气孔关闭;F点对应h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强度。一昼夜后,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G点低于A点),减少的二氧化碳量=植物白天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量-植物一昼夜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故植
物体的有机物含量增加。【详解】A、图甲中的C点是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降低的临界点,此时光合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说明在此之前植物已经开始进行了光合作用,A正确;B、图甲中的F点是玻璃罩内二氧化碳
浓度下降和升高的临界点,此时光合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此时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为0,对应乙图中的h点,B错误;C、乙图中d点表示光合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在此之前,光合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二氧化碳浓度还在缓慢增加,一直到d点时,增加量为0,玻璃罩
内的CO2浓度最高,之后开始减少,C正确;D、由图甲可知,G点小于A点,说明一昼夜后,密闭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减少,减少的二氧化碳用于有机物的积累储存,D正确。故选B。21.某生物的精原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A.4
2、84、84B.84、42、84C.84、42、42D.42、42、84【答案】B【解析】【分析】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经过染色体的复制后,核DNA加倍,但染色体
条数不变,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一半。【详解】某精原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即21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由于此时经过了DNA复制,所有细胞内每条染色体
上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此时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数目为84个,染色单体数等于核DNA的数目,复制后染色体数目并未随着DNA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染色体数目依然为42个,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
分子数依次是84、42、84,B正确,ACD错误。故选B。22.“分离”是细胞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现象。下列有关细胞中分离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处于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原生质层都能恢复原状B.雄性兔的胚胎干细胞在分裂时,X染色体和Y染色体会分离C.姐妹染色单体分
开时,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本物种的2倍D.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经复制形成的两组中心粒在前期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中心体复制。前期:染色
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形数清晰赤道齐)。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点裂数增向两级)。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详解】A、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若失水过多(
细胞已经死亡),将不能复原,A错误;B、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胚胎干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错误;C、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时,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的2倍;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本物种的相等,C错误;D、动物细胞的中心粒在间期复制,在前期,中心粒会分离并移动到细胞两极,D正确。故选D。23.如图为与有丝分裂相关坐标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的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
体中DNA的含量,则c→d过程细胞核中DNA含量不变B.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核DNA的含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与a点相同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D.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核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则ab段表示分裂间期的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末期结束之前,cd段形成的原因是细细胞一分为二,de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完成。若纵坐标表示一
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b段表示分裂间期的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据此答题即可。【详解】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c→d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但细胞核中DN
A含量不变,A正确;B、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与a点相同,即这两点时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一个DNA分子,B正确;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
期,这几个时期着丝点并未分裂,所以染色体数目不变,C正确;D、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则a→c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末期未结束之前,其中后期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D。2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细胞学的角度分析,该过程中不
会出现的变化是()A.细胞核体积缩小B.细胞内水分减少C.酶的活性降低D.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答案】A【解析】【分析】“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个体衰老的表现,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个体的
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详解】A、细胞衰老,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不会出现细胞核体积减小,A符合题意;B、衰老细胞内水分含量的变化是减少,因此细胞萎缩,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B不符合题意;C、衰老细胞内许多酶的活性降低,如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头发变白,C不符合题意;D、衰老细胞中许多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D不符合题意。故选A。25.生物体细胞中含
有决定生长、分裂和分化的全套遗传信息,其中甲类基因编码的产物对细胞自身生存无直接影响,乙类基因编码的产物是细胞生命活动持续需要和必不可少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浆细胞中表达而在B细胞中不能表达的基因属于甲类基因B.控制ATP合成酶和ATP水解酶合成基因均属于乙类基因C.处
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核内甲类基因不表达,乙类基因表达D.红细胞形成过程中特异性蛋白合成的基础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答案】C【解析】【分析】甲类基因编码的产物对细胞自身生存无直接影响,属于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组织细胞才表达;乙类基因编码的产物是细胞生命
活动持续需要和必不可少的,属于管家基因,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即由此可见,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据此答题。【详解】A、在浆细胞中表达而在B细胞中不能表达,即该类基因只能在部分细胞中表达,说明该类基因编码的产物对细胞自身生存无
直接影响,属于甲类基因,A正确;B、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而ATP的合成与水解分别需要ATP合成酶和ATP水解酶的催化,可见,该类基因编码的产物是细胞生命活动持续需要和必不可少的,属于乙类基因,B正确;C、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染色体
高度螺旋化,致使核基因不能解旋,进而不能表达,可见,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无论是甲类基因还是乙类基因均不能表达,C错误;D、红细胞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细胞分化的过程,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故选C。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26.以下是生物体
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请据图回答:的(1)物质F的基本元素组成是____;SARS病毒体内物质H彻底水解后,产生的物质是_________。(2)物质C的不同取决于________的不同;现
有C若干个,在合成含有三条链的G过程中,共产生200个水分子,则C的数目为________个。(3)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E是指________;在人体内,物质E是指_______。(4)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耗氧量较多的是______。(5)若物质G具有免疫作
用,则G可能是_________。【答案】①.C、H、O②.核糖、磷酸、含氮碱基③.R基④.203⑤.淀粉⑥.糖原⑦.F⑧.抗体【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E是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则A是葡萄糖;F是主要的
储能物质,是脂肪,则B是甘油和脂肪酸;G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蛋白质,则C是氨基酸;H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则D为核苷酸。【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F是脂肪,其由C、H、O三种元素组成;H是核酸,SARS病毒体内的核酸是RNA,其彻底水解产生的物质是核糖、磷酸、4种含氮
碱基。(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物质C是氨基酸,其种类取决于R基团;已知若干个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产生了200个水,且该蛋白质有3条肽链,则氨基酸数=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链数=200+3=203个。(3)物质E是可以储存能量的
多糖,在小麦种子中为淀粉,在人体内糖原。(4)E是多糖,F是脂肪,由于脂肪分子中C、H的比例高,因此相同质量的脂肪和多糖相比,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释放的能量多。(5)物质G是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可能是抗体。【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中各种有机物的组成及其功能,分析题
图时从功能入手判断有机物的种类以及各自基本单位的种类,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27.人体血浆中含有的某种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以外的组织细胞(靶细胞)中,下图表示人体细
胞内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请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合成胆固醇的细胞器是___。胆固醇是合成其他固醇类物质的原料,也是构成动物___的成分之一。(2)LDL能够将包裹的胆固醇准确转运至靶细胞中,与其结构中的___和靶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直接相关,并以__
_方式运输进入靶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经过脱包被作用后与胞内体(膜包裹的囊泡结构)融合。(3)含有LDL的胞内体,通过水解酶的作用,增加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含量。胞内体中的多种水解酶是在结构___(填名称)上合成的。胞内体并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含有受体的小囊泡,
通过途径②回到细胞膜被重新利用,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膜___的特点。【答案】(1)①.内质网②.细胞膜(2)①.载脂蛋白B②.胞吞(3)①.核糖体②.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解析】【分析】1、内质网的结构和作用:(1)结构:
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囊状结构,与细胞核靠近,附着多种酶。(2)类型:粗面型内质网(R型):附着核糖体;光面型内质网(S型):无核糖体附着。(3)作用:某些大分子物质的运输通道;加工蛋白质;与糖类、脂质的合成有关。(4)分布:植物、动物细胞。
2、核糖体的结构和作用:(1)形态分布: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内质网上(除红细胞外的所有细胞)。(2)成分:RNA和蛋白质。(3)作用:①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②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作为膜蛋白、输出细胞质的蛋白质;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由细胞本身使用。【小问1详解
】胆固醇是固醇类物质,属于脂质,合成脂质的细胞器是内质网。胆固醇是合成其他固醇类物质的原料,也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同时胆固醇还参与血液中血脂的运输。【小问2详解】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LDL能够将包裹的胆固醇准确转运至靶细胞中,与其结构中
的载脂蛋白B与靶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直接相关;LDL通过胞吞进入靶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经过脱包被作用后与胞内体(膜包裹的囊泡结构)融合。【小问3详解】水解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LDL与受体
分离,胞内体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含有受体的小囊泡,通过途径②回到细胞膜被重新利用,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脂质在细胞中的代谢,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8.图1为测定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
度的常用装置,图2表示在相同环境条件下,I、Ⅱ两种植物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CO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用图1中甲、乙装置测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乙装置中X溶液为____
_________。X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一段时间后,甲装置红色液滴右移距离为a,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距离为b,则这段时间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为
______________(用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2)图2中,光照强度为A时,植物Ⅰ表观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植物Ⅱ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此时限制植物Ⅱ光合作用强度的内因有_____________(答两点);若12小时光照强度为B,12小时黑暗,24小时
后植物I比植物Ⅱ多吸收CO2______________mg。【答案】(1)①.碳酸氢钠溶液②.保持容器中的二氧化碳量基本不变③.b-a(2)①.小于②.光合色素的含量、酶的含量③.12的【解析】【分析】1
.解答(1)题,应以题意“用图1中甲、乙装置测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为切入点,对比甲、乙装置的区别,明确甲、乙装置分别为对照组、实验组,找出自变量(植物是否有生命)、因变量(红色液滴左移距离),进而围绕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2.解答(2)题,需明辨图2中:当光照强度为零时,曲线对应
的纵坐标数值表示呼吸速率,当光照强度大于零时则表示净光合速率。在此基础上,利用“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关系式并围绕光合作用的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小问1详解】如果用图1中甲、乙装置测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乙装置中X溶液应能保持容器中的二氧化碳量基
本不变,为碳酸氢钠溶液。实验一段时间后,甲装置红色液滴右移距离为a,表示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的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变化,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距离为b,则这段时间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为b-a。【小问2详解】图2中,光照强度为A时,植物Ⅰ与植物Ⅱ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同,即其表观光合作用速率
相同,小于植物Ⅱ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此时植物Ⅱ已经达到饱和点,限制植物Ⅱ光合作用强度的内因有光合色素的含量、酶的含量;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Ⅰ的净光合速率为8mg/h,植物Ⅱ的净光合速率为6mg/h,植物Ⅰ的呼吸速率为2mg/h,植物Ⅱ的呼吸速率为1mg/h,若12小时光照强度为B,12小时黑
暗,24小时后植物I比植物Ⅱ多吸收CO2=(8×12-2×12)-(6×12-1×12)=12mg。【点睛】本题以实验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的分析能力。29.茶树叶肉细胞内的茶多酚可以
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作出了绿茶、红茶等品种的茶叶。(1)茶树叶肉细胞中的茶多酚与多酚氧化酶在细胞质中是分隔开的,因为细胞内具有_______系统。制作红茶时,茶叶需要经揉捻、发酵等工序才变红,揉捻的目的是__
____。(2)制作绿茶的过程中需要先进行热锅高温炒制,该操作的原理是_______。(3)茶多酚含量高会使茶鲜度差,通过增加氨基酸的含量,可提高茶汤的鲜爽度。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浓度酶制剂、不同揉捻时间对茶汤
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据图可知,在酶浓度为________条件下,使用蛋白酶,揉捻25min的处理方式效果最好;在酶液浓度大于1%条件下,使用纤维素酶的效果反而更好,原因是________。【答案】(1)①.生物膜②.破坏细胞结构,使多酚氧化酶与茶多
酚反应(2)高温使多酚氧化酶失活(3)①.小于0.5%②.纤维素酶能破坏细胞壁,利于细胞内氨基酸浸出【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
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小问1详解】茶树
叶肉细胞中的茶多酚与多酚氧化酶在细胞质中是分隔开的,因为细胞内具有生物膜系统。制作红茶时,茶叶需要经揉捻、发酵等工序才变红,揉捻的目的是破坏细胞结构,使多酚氧化酶与茶多酚反应,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得到红茶。【小问2详解】制作绿茶的过程中需要先进行热锅高温炒制,该操作的原理是高温
使多酚氧化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在酶液浓度小于0.5%的条件下,揉捻25min蛋白酶组产氨基酸的速率比其他三组都大。酶液浓度大于1%条件下,使用纤维素酶可以破坏植物细胞壁,使氨基酸可以更好地浸出细胞。30
.CuSO4常用于纺织品煤染、饲料添加剂等,铜是一种重金属污染物,对生物有丝分裂影响较大,科研人员以有丝分裂指数(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数×100%)为指标,探究不同浓度CuSO4对蚕豆根尖有丝分裂的影响:材料用具:蚕豆种子若干,蒸馏水,质量分数分别为0.05g/mL、0.10g/m
L、0.20g/mL的CuSO4溶液,卡诺氏液,95%酒精,15%的盐酸,醋酸洋红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冰箱等。(1)完善下列实验步骤:①根尖培养:选取生长均匀的蚕豆种子在蒸馏水中浸泡1天,置于17°C的培养箱中发根。②分组处理:将蚕豆均分成4组,分组及处理如下:第一组:移入添
加适量___的烧杯;其他组分别移入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0.05g/mL、0.10g/mL、0.20g/mL的CuSO4溶液烧杯中,继续培养。③根尖固定:分别于24h、48h后,分别剪取0.5-1.0cm长度的根
尖,放入卡诺氏液中2-3天,以达到固定细胞形态的目的,然后用95%的酒精冲洗2次。④装片制作:制作流程为___。⑤镜检及统计: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植物根尖的___组织细胞内___的存在状态,以判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哪个时期,进而统计并计算每组细胞的___。(2)下图是
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大蒜根尖有丝分裂的图像,请对下图像按分裂前后顺序进行排列___。本实验所用材料中的醋酸洋红液可以将染色体染成深色,该染色剂是一种___(填“酸性”或“碱性”)染料。(3)结果与结论:部分实验结果下图所示:处理CuSO40.00moL/L0.05moL/L0.10moL/L
0.20moL/L实验结果时间2448244B24482448有丝分裂指数/%6.977.516.466.285.845.444.734.27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计数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根据实验结果分析,Cu
S04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具有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理由是_______。【答案】(1)①.蒸馏水②.解离→漂洗→染色→制片③.分生区④.染色体⑤.有丝分裂指数(2)①.ACBD②.碱性(3)①.CuSO4浓度和处理时间②.每组装片观察多个视野③.抑制④.与对
照组相比,其有丝分裂指数低【解析】【分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CuSO4对蚕豆根尖有丝分裂的影响,据实验方案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分别是CuSO4的浓度和取材时间,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用CuSO4溶液处理后,其有丝分裂指数低,且随着浓度增加,有丝分裂指数下降越明
显,说明CuSO4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具有抑制作用。2、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的基本流程:(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
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等碱性染料的培
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制成装片。【小问1详解】②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含C
uSO4溶液,只需添加适量的蒸馏水,其他3个组为实验组,根据单一变量原则,每个组分别移入添加等量的质量分数为0.05g/mL、0.10g/mL、0.20g/mL的CuSO4溶液,④此实验为观察蚕豆根尖有丝分裂,故装片制作的流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制作好的
临时装片放于显微镜下观察,选择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观察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仔细观察不同细胞种染色体的存在状态,以判断这些细胞各处于有丝分裂哪个时期,进而统计并计算每组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以作为探究
不同浓度CuSO4对蚕豆根尖有丝分裂影响的指标。【小问2详解】题图是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大蒜根尖有丝分裂的图像,A是有丝分裂前期,B是有丝分裂后期,C有丝分裂中期,D是有丝分裂末期,所以排序为ACBD。据题意分析,实验材料用具中石炭酸可以将染色体染成深色,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即该染色
剂是一种碱性染料。【小问3详解】据表格和实验方案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分别是CuSO4的浓度和取材时间,实验应遵循平行重复原则,可尽量的减少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故计数时可以多次重复求平均值或每组装片观察多个视野。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
比,用CuSO4溶液处理后,其有丝分裂指数低,且随着浓度增加,有丝分裂指数下降越明显,说明CuSO4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具有抑制作用。【点睛】本题以探究不同浓度CuSO4对蚕豆根尖有丝分裂的影响为情境,考查实验设计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相关
指数,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