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文)试卷【精准解析】.doc,共(24)页,250.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0651ef0bb060c529e0a801c487cbb5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长安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情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文科)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
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血缘关系统治的主要方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
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以得出这种“分封”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是在秦代建立的,A项错误;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贵族使用,是间接控制地方,故C项错误;从商朝“方国
”诸侯“自然分布在原地”到西周分封打破自然分布,重视“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体现了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的趋势,D项错误。【点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商代相比,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但仍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2.董仲舒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指出“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
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这一学说A.实现了儒学发展的思辨化B.主张以德治为先刑罚为辅C.迎合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D.为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亦不能为善
,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学说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为以后的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学发展的思辨化,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应德治为先且刑罚为主,故B排除。汉初无为而治政策属于道家思想,不是董仲舒思想,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名师点睛】九品中正制将人的资质分为不同等级,限制了人才的出仕,汉末与晋末的衰颓也一定程度上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而且无论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他们都造成了官僚小集体,士族代
代相传的后果,为官僚腐败无能提供了途径,更能造成地方割据,诸侯征伐不休,引起国家分裂。3.汉代田庄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政治实力与经
济实力开始重合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田庄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甚至豪强家族比郡守还可怕,这反映出当时豪强威胁了中央集权,所以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故D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南北朝陷入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
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项正确;在隋唐时期,南北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题
干主要反映国家的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内涵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择A,排除BCD。5.苏辙在《上皇帝书》中说:“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
者也。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材料反映了()A.特权等级消失B.世族政治衰败C.商品经济发展D.市民文化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信息“今世之取人,诵文
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说明宋代科举制对世族政治的冲击,故B正确;特权等级没有消失,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发展,故CD错误。6.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
》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年代年数乞休次数年平均次数洪武3500正统2940.14成化231034.48隆庆67612.67万历4889318.60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D.士大夫自
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答案】D【解析】由图表看出,明代中期后,群体性乞休现象呈增长态势,代表了士大夫群体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士大夫家国观念中“家”与“族”的观念逐渐浓重,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多元化,D正确;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程度,排除A;士大夫认
为“国”并非士大夫自我实现的唯一和最好的途径,开始在族群结构和家族结构中审视和寻找自我认同的渠道,并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C。7.观察下图。据此可知,中国古代A.地方掌握选官权力,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主体B.中央地方双重考察,中央考试统一
儒家经典为测试内容C.选官制度各朝不同,但是都立足于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D.选拔人才标准不同,但都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举荐人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虽各
朝不同,选官标准不同,但都是立足于选贤任能,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故选C项。中国古代真正掌握选官权力的是中央,并不是地方,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选官考试不一定都是以儒家经典贯穿始终,还有其他的考试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但科举制不是自下而上
的选官制,故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
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9.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
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D专
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题干中“明朝”“争家产”“讲价还价”“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故A正确;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
现,且传统观念崩溃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排除。10.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立宪派旨在力争改造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请愿斗争和武装
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这反映了A.两派主张分别代表各自阶级的政治要求B.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C.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D.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认识【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当时的立宪派和革命派都是资产阶级政治派别,A错误;立宪派和共和派都是要建立资产
阶级的统治,二者目标本质上是一样的,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立宪派和共和派之间的差别,不是特别强调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认识,排除D。11.近代宣誓制度经孙中山引介,进入中国。民国成立后,宣誓制度进入国家政治层面,国家领导及公
务人员就职时需对宪法进行宣誓。北洋政府时期,元首宣誓制度得以建立,现代宣誓制度得到初步发展。这一制度A.有助于巩固民主政治B.维护了军阀的独裁统治C.制约了袁世凯的权力D.保证了政府的廉洁自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辛亥革命后宣誓制度一步步在中国得以确立
,这有助于增强宪法的权威性,维护民主政治。故答案为A项。对宪法进行宣誓,不是为了维护军阀独裁统治,排除B项;宣誓制度并没有起到制约袁世凯权力的作用,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宣誓制度不能保证政府廉洁自律,排除。12.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A.推动了民
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答案】B【解析】由“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
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评论是对五四运动的评论;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后;B项正确,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项对应的
是国民革命运动;D项对应的是九一八事变。【名师点睛】本题解题要首先正确解读“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
”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本题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13.下图为杨清馨在1920年创作的一幅漫画《靠不住的人》,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代表
传统价值的“三从四德”已摇摇欲坠,难以支撑人们的生活。作者意在说明A.传统伦理受到冲击B.男女地位趋向平等C.思想解放任重道远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由材料可知,“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提倡的妇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封建正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这种思
想的动摇是由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所致。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把矛头指向中国旧文化、旧思想和旧道德观念,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由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以及对旧道德的抨击。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男女地位的信息点,排除;C项,材料主要
反映的是“传统价值”“已摇摇欲坠”不能依靠,而不是解放思想的任务的长期性,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旧思想、旧道德受到冲击和挑战,不是“根深蒂固”,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
再得出结论。14.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大凉山冕宁彝民地区,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呼吁全体彝族民众“赶快团结起来,把军阀驭逐;设立夷(彝)人政府,夷(彝)族管理夷(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对此理
解正确的是A.中共开始探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始建立C.民族政策有利于红军的战略转移D.红军驱逐西南军阀创建革命根据地【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设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此时中共并没有开始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故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建立于1936年西安事变以后,故排除B项;中共的呼吁能够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持,从而有利于红军的战略转移,故选C项;中央红军进入彝族地区是在长征过程中战略转移的需要,并不是要驱逐西南军阀创建革命根据地,故排除D项。15.下图为晋绥根据地在“减租减
息”政策实施后,各阶级(阶层)占有土地情况的变化表。据此可知,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1940年减租前59521810229191944年减租后35018512554.523.5增减百分比—41.2%—15.1%+22.5%+87.9%+23.6%A.打击了封建土地
剥削B.巩固了根据地的社会基础C.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度D.巩固发展了革命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晋绥根据地实施“减租减息”政策后,地主、富农占有土地减少,中农、贫农、雇农占有土地增加,协调了个农民与地主、富农的关系,有利于团结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一起抗日,巩固了根
据地的社会基础,故B正确;“减租减息”只是让地主减轻剥削,“打击了”表述不准确,排除A;材料反映了晋绥根据地在“减租减息”政策实施后各阶级(阶层)占有土地情况,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C错误;1924-1927年国民大
革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6.毛泽东说:“从中国革命的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而我们又有
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A.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B.促进了长征的胜利结束C.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反攻D.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是1
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的讲话。这说明毛泽东认为东北是全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为此中共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为辽沈战役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故D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在1927就已经结束,故A错误;长征胜利结束是在1936年,故B错误;材料和抗日战争的反攻无关
,故C错误。17.下图分别为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这一变化旨在A.调整国防建设布局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落实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D.发展内地工业以推动经济均衡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
从表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主要工业中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南内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从而把中国主要工业中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南内地,故A项正确;B项符合第一幅图,排除;“八字方针”是1960年
提出的,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均衡发展,故D项排除。【点睛】“20世纪50\60年代”是关键时间信息。18.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1954年宪法目录1982年宪法目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
权的理念【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1982年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置于“国家机构”之前,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故选择D选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出1982年宪法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法制选
择和依法治国,故排除A、B选项;材料主旨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无关,故排除C选项。19.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于2018年6月10日共同会见记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介绍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和成果:各方同意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
的伙伴关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这主要体现了中国A.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B.积极推动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C.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与欧亚国家结成政治联盟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和成果:各方同意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可知各方同意深化
伙伴关系,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贸易自由化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举行峰会,未涉及到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C选项错误;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D选项错误。20.雅典民主制下绝大多数官
职通过抽签产生,当选者会被严格审查,接受全体公民监督,如不称职,随时可被罢免或起诉。若被判有罪,轻者罚款,重者处死。所以在雅典历史上,尽管官员众多,且多由抽签选出,也没有多少贪官污吏和过于无能之辈。这一现象说明雅典A.陪审法庭为最高权力机关B.精英阶层的统治保证廉洁C.民主监督的机制比较完善
D.公民大会决定官员的任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政治制度特点和影响来分析。从材料能够看出古希腊对权力有各种制约机制,民主监督的机制比较完善,正确答案为C。陪审法庭不是古希腊最高权力机关。A错误。材料看不出古代雅典精英阶层统治保证了廉洁
。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公民大会对官员任免的决定权,D错误。21.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选项政治家主要内容主要原则A梭伦公民大会成为最高
权力机关人民主权B克利斯提尼实行“陶片放逐法”司法公正C克利斯提尼设立五百人议事会轮番而治D伯里克利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民主监督A.AB.BC.CD.D【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陶片放逐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迫使他们言行谨慎,不敢肆意妄为,不
涉及司法制度,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对应关系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22.为保障财物的流转,罗马法中先后出现了口头契约与诺成契约。口头契约指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答而订立的契约,如在仪式或言辞上稍有差错,契约便
不成立。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这一转变A.有效避免了交易的欺诈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推动罗马法学高度成熟D.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特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
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来看,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对于订立契约,从形式上有较大的简化,这一转变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这一转变对避免欺诈没有影响,排除A项;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变化没有涉
及对贵族特权的损害,排除D项。23.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
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A.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C.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德国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结果王权屈从于教权,
故A正确;B项,材料体现了王权屈从于教权,故制衡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天主教会是西欧神权政治的支柱,排除。24.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
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西班牙和葡萄
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
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D;A、C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项排除。25.下面为英国议会两院关系演变时间表,据此分析可知1832年改革法案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员的提名权;重新规定了选民财
产资格的限制。1911年通过法案确立了平民院的财政立法权。1949年颁布的法律规定财政议案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A.平民院控制了立法权和行政权B.贵族院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C.权力转移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D.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答
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1832年《议会法》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员的提名权;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1911年《议会法》确立了平民院的财政立法权的”“1949年《议会法》规定财政议案
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可看出,以法律形式使得贵族院的权力不断被削弱,反应出英国以和平的方式来实现权力的转移,故C正确;AD的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排除;B项表述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26.下列是《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
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该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国家总人口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约1800万48%52%法国(1851年)约3600万75%25%美国(1850年)约2300万87%13%A.19世纪中期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B.工业
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C.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D.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表中体现的现象是英国城市化程度最高,这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有关,D项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逐步成为
“世界工厂”与国内的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A项;B项明显错误,排除;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而表中的时间是工业革命之后,排除C项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27.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的选举人团选出;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
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议院投票方式,每州一票。美国的总统选举方式A.规避了联邦体制带来的弊端B.反映了美国公民没有选举权C.充分体现代议制民主的实践D.落实了三
权分立的基本理念【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关键信息“总统由……选举人团选出”“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议院投票方式”可以看出,美国总统选举并非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是间接产生,充分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实践,故答案为C项。联邦制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美国公民拥有选举权,排除B项;三权分立体现的是中央权力中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点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
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代议制否定了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8.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
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到长期贯彻,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A.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B.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C.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D.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
命后,共和派和保皇派进行了反复较量,随着工业革命完成,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1875年宪法得到长期贯彻,故B正确;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和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不是主要原因,故ACD错误。29.下表为19
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据此推断,这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D.农业集体化的高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
工农业生产情况”等信息可知,从1920-1925年,苏联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起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了困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C选项错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926年;D选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7年。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0.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
:“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A.18世纪中后期B.19世纪前期C.19世纪中后期D.20世纪前期【答案】C【解析】题干强调的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亦即是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特点,故应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在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诉、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等到自强、变法、反动
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并简述“孙中山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的实践结果。材料二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
的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张海鹏主编)(2)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在民主革命时期走向实践的表现
。【答案】(1)背道而驰: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程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义和团运动盲目排斥外国事物。实践结果: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
任务。(2)有利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失望;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鼓动。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新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毛泽东思想【解析】【分析】【详解】(
1)背道而驰: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在“器物”方面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制”,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因此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不同程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而义和团运动不仅反对西方侵略,而且盲目排斥外国事物。实践结果: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社会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有利条件:据材料“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可知,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据材料“再加上在此前后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据材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据材料“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可知,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失望;据材料“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可知,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鼓动
。表现:结合所学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新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毛泽东思想等方面回答。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战后期,美国意欲按照其意志重建世界经济秩序。1944年7月,在美国倡议下,44个盟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镇召开了“联
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建立的国际金融体系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实际上仍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比价固定,1美元等于0.888671克黄金。体系建立之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承认美元是“自由兑换货币”。——摘编自陈雨露、杨栋《世界是部金融史》材料二201
6年10月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第五种入篮货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人民币
储备总额为1228.02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为1.23,较2016年同期增加0.15个百分点,是继美元(62.7)欧元(20.15)日元(4.89)英镑(4.54)加拿大元(2.02)和澳大利亚元(1.80)后的世
界第七大储备货币。——摘编自谈俊《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意志”是什么,并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材料一相比,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
民币国际化的背景。【答案】(1)意志: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世界经济朝体系化
、制度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但这一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其全球称霸创造了条件。(2)新特点:国际货币出现多元化趋势。背景:旧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不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支持;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努力。【解析】【分析】【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二战后期,美国意欲按照其意志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中的“意志”指的是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第二问,根据材料“美元与黄金比价固定,1美元等于0.888671克黄金”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面对已崩溃的战后货币体系,这有利于维持
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并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战后的货币关系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有利于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体系建立之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承认美元是‘自由兑
换货币’”可知,这一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其全球称霸创造了条件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2)第一问,根据材料“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第五种入篮货币,越来
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可知,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第二问,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国际货币出现多元化趋势,说明旧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不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20世纪后半期,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推行改革开放,促使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地位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支持;中国积极参与世界事务,发挥作为大国该有的作用,同时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努力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33.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也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王夫之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摘编自《普通
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读本·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他们(如伏尔泰、卢梭等)在经济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在宗教方面,宣传无神论、不可知论和自然神论——反映了理性主义者对“天启”或“超自然”宗教的怀疑有
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在政治方面,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材料三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
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内容方面比较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和
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异同。(2)根据材料三,结合近代中国的任一相关史实,谈谈思想启蒙如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答案】(1)异:背景:前者封建制度衰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后者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前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自
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后者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前者封建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化专制严重;后者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封建思想受到很大冲击。内容:前者在儒家思想范围内提出改良政治、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等主张;没有明确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后者则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宗教信仰
自由、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设计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同:背景:都是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内容:主张发展工商业;主张法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示例一: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西学,宣传民权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把国人学习西方的注意力从器物转移到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变革,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示例二:20世纪初,孙中山创立了三民
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示例三: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
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共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解析】【分析】【
详解】(1)“不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背景上,前者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封建理学占统治地位;后者则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封建思想受到很大冲击。内容上,依据材料一信息“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
……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前者在儒家思想范围内提出改良政治、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等主张;没有明确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依据材料二信息“在经济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宣传无神论、不可
知论和自然神论……在政治方面……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后者则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宗教信仰自由、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设计了一套
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相同”,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背景上,都是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内容上,都主张发展工商业、主张法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等角度分析。(2)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任选一则相关史实论述即可。如选择启蒙思想,则从维新派提倡西学,宣传民权思想
,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变革,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等角度分析。如选择三民主义,则从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
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等角度分析。如选择新文化运动,则从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等角度分析。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编者按:《亮剑》是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100部优秀影视片之一。《亮剑》中体现的亮剑精神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
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亮剑》中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亮剑》的主角李云龙,抗战初任八路军386旅独立团团长,指挥全歼骄横的日
军山崎大队;后来,李云龙会同国民党358团团长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全歼日军守备部队官兵,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年冬天,李云龙率独立团在野狼峪设伏,全歼日军两个中队,引起极大震动。日军为剪除独立团,袭击
赵家峪,并将李云龙妻子抓进平安县城。于是,独立团直接进攻平安县城。攻城期间,楚云飞部自觉阻击驰援平安县城的日军。在平安县城之战后,楚云飞派两个营进驻李云龙团部所在地大孤镇,此举激怒了李云龙,李云龙以演习为名,围困楚云飞部,迫使其撤离大
孤镇。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李云龙与楚云飞在淮海战场上交战,双方险些同归于尽。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示例情节:李云龙和楚云飞袭击日
军县城守备部队,惺惺相惜成了朋友。(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概述和评价: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抗日呼声高涨,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要求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地区,国民政府被迫宣战,并于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解析】【分析
】【详解】本体属于全国卷典型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阅读材料,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历史现象描述,最后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概述和评价。本题依据材料“李云龙会同国民党358团团长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全歼日军守备部队官兵,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成了
朋友”提取“李云龙和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惺惺相惜成了朋友”情节,第二小问结合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史实说明历史现象;第三小问概述和评价依据所学日本侵华史实从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以及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故以及国共合作的史实分析回答。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