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pdf,共(5)页,599.52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ba4deb4ba40a751e88c3af986003da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5沈阳市第120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三上第四次质量检测科目:历史出题人:关宇李明泽王艺萦审题人:邵红丽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北宋学者石介认为“居天地之中为中国,……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毛以穴居”,该学者认为()A.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性B.华夏与四夷的主要区别在于文化C.华夷在地域和文化方面均有差别D.由夷入夏的
关键在于提高生产力2.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汉初诸侯势力较大的不过万家,小则只有五六百户,可是到了文景时期,列侯实力较大者,可以拥有三四万户,小国与先前比较,也往往户口倍增,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诸侯兼并导致势力膨胀B.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C.中央集权
遭到严重削弱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3.北魏孝明帝时期,曾下令奴婢不准出家为僧,地方出现私度为僧的,根据情况,要对邻、里、县、郡官员进行处罚或免官,此举旨在()A.维持国家赋役征发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C.强化基层社会治理D
.打击分裂割据势力4.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2/5①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②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③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
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5.明代中期,原属于纺织业的若干生产环节,机坊、染坊、踹坊均各自独立成为单一生产或加工部门。如江南地区,“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苏州丝织业,由于产品不同,有的“织文
,日缎”,或者“织成放空,日纱”“工匠各有专能”。这反映出明代()A.早期手工工场规模扩大B.手工纺织业分工的细密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D.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6.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筹建议会性质的中央机构资政
院,由钦定议员一百名和民选议员一百名组成,钦选议员由皇亲宗族,王公世爵,各部衙门官员组成,但由于缺乏宪政知识,这部分人在资政院中多无所作为,而民选议员多为立宪派,一度左右资政院,由此可见资议院的出现()A.反映了民主共和已是大势所趋B.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彻底暴露了清末新政的虚伪性D
.使得立宪派获得了政治主导权7.1920年,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承认西方在科学、民主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但同时也揭示出其在人生观方面的缺失,他认为中国文化不仅在精神上优于西洋文化,在终极发展上也
无悖于现代的要求,因此中国要走一条“中国的路,孔家的路”,这一观点()A.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彻底反动B.承认了中体西用的发展路径C.对近代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D.提出民族文化本位的新见解8.1937年,由于新学制的实行,沈阳市所有中学堂一律改为职业性中学,在高等学校中,普通文化课
和基础科学课程分量大幅减少,实业类课程占到全部课程的一半以上,女子学校仅开设烹饪,缝纫,纺织相关课程,这一改变()A.服务于日本侵华的总体政策B.体现实行实业救国的紧迫性C.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D.有利于实现文化的
快速普及9.1950年春夏之交,由通货膨胀而形成的虚假购买力突然消失,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仅1-4月,14个较大的城市中有2945家工厂倒闭,16个较大城市中有9347家处于半停业状态,这反映了()A.抗美援朝影响国
内经济稳定发展B.反动资本家破坏新中国经济建设C.实施工商业领域的调整势在必行D.私营工商业失去继续存在的价值10.80年代,中国向美国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和进修人员,中国在外国的留学生一半以上是在美国,美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也
迅速增长,两国在文化领域交流频繁,高级军事领导人互访不断,这一现象()A.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体现美国完全放弃对华敌视态度C.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赢得有利条件D.体现了冷战后期多极化发展趋势11.世界上有
56种可以食用的野生草本植物,其中至少有32种生长于两河流域的“新月沃地”。戴蒙德指出,相比之下,智利最肥沃的土地只有两种,“加利福尼亚和非洲南部都只有一种,而澳大利亚西南部连一种也没有。这一事实有助于我
们解释人类的历史进程”,由此可以推知()A.早期不同文明生产水平差异较大B.两河流域文明水平优于其他地区C.农业革命助推文明的产生与发展D.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速度3/512.教会法形成于4-9世纪,10世纪后,随着法兰克王国解体,欧洲四分五裂,教会法也进入鼎盛,15世纪时,教会法日趋衰落。
伯尔曼在评价西方近代法律体系时这样评述“西方法律科学是一种世俗的神学”,由此可见()①教会法是中世纪西方的唯一法律②教会法兴衰与教会实力密切相关③教会法是近代西方法律的重要渊源④神学观念不利于西方法律持续发展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13.14世纪,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
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的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案侵害王权罪处理,此举表明()A.宗教改革率先在英国开展B.英国与罗马教会彻底决裂C.英国王在法下的政治传统D
.英国走向教会民族化之路14.1791年美国第一银行建立,主要负责帮助各州发行债券并保管财政部的存款及处理其他联邦政府财务上的收支。但国会只批准该行经营20年。其后,必须获得国会批准才能继续存在。这表
明()A.邦联制严重阻碍美国经济恢复B.行政权力受到立法权的有效制约C.州权主义思想在美国根深蒂固D.美国逐步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5.1919年11月,时任英国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的丘吉尔称英国应该让布尔什维克主义“胎死腹中”,将共产党人称为“残暴的大猩猩”、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声明
:“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1946年在美国富尔敦演讲中,他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这表明他()A.一贯仇视社会主义和苏联B.以维护英国利益为
出发点C.对社会主义政策摇摆不定D.用意识形态标准区分敌我16.1964年,第二届不结盟运动会议首次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经过发展中国家的努力,1974年,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年底,联合
国大会又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义务宪章》,这表明()A.发展中国家主导国际经济秩序建立B.世界各国均接受了国际经济新秩序C.联合国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D.南北矛盾的存在成为世界性的共识二、材料阅读(共52分)17.(15分)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粗略统计,宋太祖到宋理宗时期共颁布法典242部,法典规模也不断扩大,宋真宗时的《咸平编敕》仅六卷,至神宗时期《熙宁三司敕式》达二百余卷。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宋代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行政法规,如《宋刑统·职制律》、《庆元条法事类》等,对官员的选拔、磨勘、改官等都
做了严格的规定;在立法方面,皇帝以宣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志,可以随时补充、修改律令条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宋代发展出一套完善的证据制度,除了重视无证的收集、鉴别和运用之外,还建立了严密
的检验制度,其现场勘验和法医鉴定技术处于当时最高水平。——摘自游彪《宋史》4/5材料二两宋时期,民间诉讼空前增多,显现“尚讼”风气,面对日益繁复和频繁的经济纠纷,人们更注重维护自己的权利。然而统治者确认为“大凡市井小民
,乡村百姓,本无好讼之心,皆是奸猾之徒教唆所致”。——摘自游彪《宋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法律及司法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宋代统治者对民间“尚讼”风气的看法。(5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德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并强占胶东半岛后,为
了满足其侵略军的需要,于1903年在青岛建立起啤酒厂,这是我国历历史上第一家啤酒厂。这家啤酒厂是以德国资本为主,英国人投资合作,当时叫做青岛英德啤酒公司。七十五年来,青岛啤酒厂的发展是很曲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投降而告终,参加协
约国集团对德宣战的中国,不仅没有从德国方面取得任何利益,反而让日本帝国主义把德国侵占的胶东半岛强占了去。日本接管青岛以后,由于青岛啤酒厂是德国人办的,所以,它要接收。但青岛啤酒厂有英国人的资本,经过几度交涉,日
本帝国主义把青岛啤酒厂硬作价买了去,只付了英国人的那份资金,对德国人的资本则实行没收。于是青岛啤酒厂便改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的一个分厂,啤酒的商标为“太阳牌",与日本本国的商标相同。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青岛啤酒厂伸出了魔掌。四大家族之一的陈果夫派出曾养
甫在青岛组织“齐鲁公司”,将啤酒、面粉、油脂、橡胶玻璃等厂“劫买”了下来。从此,青岛啤酒厂便落入四大家族之手。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青岛啤酒厂,对工厂进行了整顿,扩大了设备,增加了生产,并从一九五四年开始试行出口。——载自《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八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青岛啤酒厂的发展阶段,并分
析不同阶段所体现的时代特征(12分)5/5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秩序观具有双重特点,既有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秩序的认同,又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秩序的否定。在此基础上新中国逐步表达出自己的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观。20世
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从主要遵从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秩序,到批判该秩序。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1978年后,中国的国际秩序
观也因中心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对西方的国际秩序观不再全盘否定,而是部分接受。同时,中国提出了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并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2005年7月,中国和俄罗斯发表
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具体原则,标志着中国国际秩序观内容的重要拓展。——摘编自叶自成、蒋立群《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表现。(6分)(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的主要影响。(6分)2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冷战期间,联合国总共只进行了13次维持和平行动,距国际局势的要求和广大会员国的期望都相差很远。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联合国
维和行动的外部环境有了根本的改善。20世纪80年代末,美苏在安理会各项表决中的一致投票率超过了95%,两国动辄使用否决权相互对抗的情况开始成为历史。全球各地受美苏操纵或支持的热点冲突纷纷降温,联合国继而担负起和平解决多年遗留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且得到了多数会员国的认
可和支持。1988-1995年间,联合国共进行了24次维和行动,超过了前40年维和行动的总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职能和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纳米比亚和束埔寨,联合国直接负责组织和监督选举,并为完成这一任务接管了过渡时的部分行政权力。在马其顿,出现了第一支联合国进行预防性
部署的维和部队,标志着联合国维和行动向预防冲突的方向发展。——摘编自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战后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联合国维和行动变
化的原因。(6分)(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