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拟行路难》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145.371 K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拟行路难》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拟行路难》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拟行路难》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拟行路难》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145.37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b945793230949498c596357e48f108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古诗词诵读第一首《拟行路难》1.(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B.作

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

得解脱。D.“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这个地方。选项对原因的分析错误。诗人“吞声”“踯躅”其实是因为社会政治的黑暗。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迫,已

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故选D。2.(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

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从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D.《拟行路难(其四)》起首两句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

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基础篇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答案】A【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

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鲍照为南朝诗人。故选A项。(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阮籍《咏怀诗》多用比兴。比兴的价值,在于其能增进诗文的明白晓畅。屈赋深而不婉,发愤淋漓,在于比兴的妙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其志皎皎如此;“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情切而意显。屈原的遭遇如司马迁所言“

可谓穷矣”,然其上下求索,穷且愈奋,从郢都华堂到汨罗江畔,其疾愤惨怛的呼号,忿怼不容的刚烈,力酣气盛,不曾有丝毫隐曲。屈赋抒写了战国时代昂扬的士人风貌。那是群雄并争、干戈纷扰的乱世,然而策士纵横,指点江山,如锥处囊中,时时脱颖而出,又是士气高涨、精神自由的大

时代。屈原与楚王名为君臣,但在人格精神上,屈原自视为帝王的老师,而怀王初始也待他如师如友。所以屈赋斥乘舆、申己志、鸣不平,用“江离辟芷”“蕙茞菉葹”作比,用“善鸟香草”“飘风云霓”起兴,比兴,不只使他言而无隐,更帮助他抒怀言志

,皎而愈明。司马迁说屈原“穷矣”,阮籍也得一个“穷”字,并且因为“穷途之哭”更广为人知。然而屈原在朝秦暮楚、楚材晋用的时代,天地四方,可任其游戏,未必真“穷”。屈原自沉,是他“伏清白以死直”,与“穷”也没有多大关系。与屈原相比,阮籍却是真“穷

”!《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辙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倒还给阮籍安排了一条返路。实际上,阮籍哪里有返路。他能像后代的陶潜,归去来么?古今论者,只有李商隐“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最为知音。司马氏砍伐七贤逍遥

的竹林,制成弥天盖宇的权杖。魏晋名士隐身失所,遁地无门。上党李憙,在魏末屡拒辟招,司马师当政后,征其为从事中郎,朝夕便至。司马师怪而问他,李熹说:“先君以礼见待,憙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憙畏法而至。”(《晋书·李熹传》)司马昭继之,士人的气骨遭到进一步打压。退路是没

有了,逼仄的门后,倒是留了一条进路,弯身匍匐,便可过去。嵇康“身长七尺八寸”,“岩岩若孤松之独立”,怎么也弯不下身。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但与嵇康的“孤松之独立”相比,还是少了些勇猛血性。他被迫弯下身。司马氏联姻示好,他无力明拒,只好

日日大醉,一连六十余日,躲了过去;《广陵散》弦绝的次年,司马昭加九锡,公卿劝其登基,派阮籍写表文。阮籍拒无可拒,一篇写完,积郁成疾,两个月后溘然长逝。“一生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妻儿家室,是诗人最软的肋,阮籍怎能不低头?他成功地在司马昭那里留下谨小慎微的印象,避开权杖森冷的锋芒。然而,

阮籍终究是建安风骨的传人,苦痛、抑郁、愤懑、悲哀、恐惧、迷惘……生命有多少道褶皱,《咏怀诗》就有多少种滋味。那是不能散发、也无从散发的滋味,阮籍用杳冥惝恍的比兴,将它们层层包裹起来,独自咀嚼。一方面,这百味杂糅,哪里能说得明白;另

一方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怎可说得明白。比兴,原为助明诗旨、畅晓诗意,而在阮籍这里,其用恰恰相反。《咏怀诗》的比兴,是严酷环境中的软猬甲和烟幕弹。诗人既要表达自己,又要保护家小,既在挣扎反抗,又在徘徊犹疑……那不是文学修辞,那是阮籍在阴霾中

拨开的丝微缝隙,借一缕天光,吐几口浊气。(摘编自李翰《比兴的显与晦》)材料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具象类比的思维传统。《诗经》《楚辞》的创作与批判所遵循的“比兴”之义,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随着文学创作

与文学批评的水准不断提升,比兴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展,乃至与传统文化多个支系融成一体,致使“比兴”成为学界难以攻破的“堡垒”。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文学理论上也有长足的发展。刘勰和钟嵘

在对比兴内涵的认识上突破了旧说,总结了新经验。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并提出了“拟容取心”原则。所谓“拟容”,即描绘景物形象,略近乎“取境”;所谓“取

心”,即在物象中蕴含作者的感情。这便是后来“意境”说的萌芽。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这些解释都说明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摘编自刘继才《古典诗词比兴研究漫

论》)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屈赋借助于比兴,呈现出“深而不婉”“发愤淋漓”的艺术效果,如以加高头冠、加长佩带来表明自己皎洁的志向。B.群雄并争、干戈纷扰,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并不见得比三

国归晋、天下一统的魏晋时代好过,所以屈原只能借自沉明志。C.阮籍的“穷途之哭”是因为进退无路,后代的陶渊明却能够自由选择归去来,李商隐称陶渊明来去无碍,可谓其知音。D.比兴的内涵和外延均有变化,从最初具象类比的

传统思维,改变为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传统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有感于屈原的遭遇,说他困窘,其实他上下求索,穷且愈奋,其疾愤惨怛的呼号,未必真“穷”。

B.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从初始的亦师亦友,转变为君臣异道,含有屈原自身人格独立,不平而鸣的因素。C.李憙在弥天盖宇的权杖打压之下,不得不从隐居之所匍匐而至,这是洁身自处的土人们唯一可选的进路。D.有着勇猛血性的嵇康不愿屈从于司马政权,以

孤松独立的姿态,从容赴死,其名曲《广陵散》从此弦绝。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文中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C.“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

以善淫。”(《离骚》)D.“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拟行路难》)6.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比兴”下一个简要定义。7.屈原和阮籍在运用比兴上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答案】3.A4.C5.B6

.比兴是运用具象类比,在描绘景物形象中蕴含作者感情,从而情理交融、抒怀言志的文学修辞手法。7.①区别:屈原妙用比兴,使深邃意旨更加明白晓畅;阮籍恰恰相反,用杳冥惝恍的比兴,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心声。②原因:屈原生活在策士脱颖而出,楚材晋用

,天地四方任遨游的精神自由的大时代,他可以畅所欲言;阮籍却生活在权杖森冷,士人气骨屡遭打压的黑暗时期,他只能借比兴一吐胸中浊气,隐喻难言之隐。【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所以屈原只能借自沉明志”与原文

表述不同,材料一第二段认为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更开放自由的时代,第三段指出他的自沉与外在社会环境关系不大。C.“李商隐称陶渊明来去无碍,可谓其知音”错,材料一第四段“古今论者……最为知音”是指李商隐是阮籍的知音。D.“变化”“改变”与原文不符,材料二主要指出比兴内涵和外延在增加,

是在承认原有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而不是推倒炉灶式的改变。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这是洁身自处的士人们唯一可选的进路”表述不当,从后文对嵇康的例析中可以看出,洁身自处的士人们,也可能选择高歌猛进,从容赴死之途。故选C。5.本

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的能力。A.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B.只描写景象,借以抚今追昔。C.运用比兴手法,众女:比喻当时楚国的一些奸臣。蛾眉:原义是指女子细黑而弯

曲的眉毛,这里泛指美丽的容貌,用以比喻美好的品德。谣琢:造谣诽镑;淫:淫乱,这里比喻奸邪。D.运用比兴手法,大致意思是:水从高处倾泻到平地流向四面八方。人活着就像流水一样,各自有各自的命运。由水及人。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提取及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

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此题首先明确比兴的属概念,从“《咏怀诗》的比兴,……那不是文学修辞……”可得比兴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然后结合材料找到相关的内容,根据材料一“比兴,不只使他言而无隐,更帮助他抒怀言志,

皎而愈明”,可提炼出比兴是能抒怀言志的手法。材料二第二段中刘勰给比兴下的定义“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可得出结论,比兴是情理交融的手法。从刘勰提出的原则“所谓‘拟容’,即描绘景物形象,略近乎

‘取境’;所谓‘取心’,即在物象中蕴含作者的感情”则可得在描绘景物形象中蕴含作者感情。再加上材料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具象类比的思维传统。《诗经》《楚辞》的创作与批判所遵循的‘比兴’之义,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中提到的“具象类比”

一词,即可给比兴下一个完整的定义。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一段“比兴的价值,在于其能增进诗文的明白晓畅。屈赋深而不婉,发愤淋漓,在于比兴的妙用”和材料一最后一段“阮籍用杳冥惝恍的比兴,将它们层层包裹起来,独自咀嚼。一方面,这百味杂糅,哪里能说得明

白;另一方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怎可说得明白。比兴,原为助明诗旨、畅晓诗意,而在阮籍这里,其用恰恰相反”可比较出二人在运用比兴上差别。从材料一第二段“那是群雄并争、干戈纷扰的乱世,然而策士纵横,指点江山,

如锥处囊中,时时脱颖而出,又是士气高涨、精神自由的大时代”和第三段“屈原在朝秦暮楚、楚材晋用的时代,天地四方,可任其游戏”可知屈原生活的政治环境。从材料一第五估段“司马氏砍伐七贤逍遥的竹林,制成弥天盖宇的权杖。魏晋名士隐身失所,遁地无门”“司马昭继之,士人的气骨遭到进一步打压”和材料二最后一段“

《咏怀诗》的比兴,是严酷环境中的软猬甲和烟幕弹……那是阮籍在阴霾中拨开的丝微缝隙,借一缕天光,吐几口浊气”可得出阮籍当时生活的政治环境。考生概括作答即可。(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拟行路难(其六)[南朝宋]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①几时?安

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③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会:能。②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③弄儿:逗小孩。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拟行路难(其四)》不同,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坎坷,且表现

形式上纯用赋体,抒情更为真切。B.诗歌在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不求艳丽而十分清新,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C.诗歌层次鲜明。起调高亢,中间平和,结语峭拔;有张有弛,抑扬顿挫。五言、七言变换,节奏的起伏跌宕与情感旋律的变化正

相应。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同时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发出不平之鸣。9.试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答案】8.A9.首先运用比喻修辞,以“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来表明自己在重

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其次,使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强化了不甘寂寞、怀才不遇(门阀制度下寒门难仕)的激愤之情。【解析】8.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

、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项,“和《拟行路难(其四)》不同”说法有误。从诗歌主旨、情感上来看,两首诗反映的都是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坎坷。故选A。9.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炼句题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内容;然后指明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是怎样使用该手法的;最后分析其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安能蹀躞垂羽翼”的大意是:怎么能裹足

不前,垂翼不飞呢?首先,从句式上,“安能蹀躞垂羽翼”采用反问句式,强化了诗歌感情的抒发,结合整首诗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的感情角度,这个反问也突出了自己怀才不遇、不甘寂寞的愤激之情。其次,本句中“蹀躞”,指小步行走的样子。其中“蹀躞”“垂羽翼”表明了自己

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艰难处境。这里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大丈夫失意丧气的状态。据此分点作答即可。(2021春·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拟行路难(其六)鲍照①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

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鲍照南北朝诗人。②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B.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11.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答案】10.B11.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

宽慰。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解析】10.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

理解诗歌后,结合对选项的把握认真辨别对错。本题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故选B。11.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

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从情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

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2022春·高二课时

练习)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余年。1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英姿勃发的形象。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切怀念。D.尾联使用反问的

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1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2.C13.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诗人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

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的强烈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身老桑村麦野中”表达了诗人对身老乡村的感慨,不是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故选C。13.本题

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诗句中的情感关键词进行分析。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然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颔联“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来

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首联和颔联,通过自己年轻和年老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壮志难酬的感慨;注意“孤”“华发”等字眼。颈联,“身老桑村麦野中”表达了诗人年华逝去的迟暮之感。尾联“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写诗人怀念好友,直接抒

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思念,“与谁同”一语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2021春·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拟行路难(其四)鲍照①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

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②踯躅不敢言。[注]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鲍照拟做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此诗为第四首。②吞声:声将发又止。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

行路难》受汉乐府的影响,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B.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因此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C.第七句“岂无感”慷慨激昂

,第八句“不敢言”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极度的矛盾、痛苦。D.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再添愁,让读者读之自然生愁。15.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14.B15.参考答案:①本诗开篇一二句以泼水于地各自横流

起兴,以习见的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以引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②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借以喻指人生命运的不可测,生动形象,自然引出其后的基于人生感慨的抒情。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对

社会现实的不满。【解析】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

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

愁苦”错误。“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意思是“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诗人虽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并非真的“安于命运”。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既考查诗歌的技巧,又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要明确“比兴”这一概念,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赏析,同时分析诗歌的情感。诗歌开头两句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

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

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

,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尽情宣泄,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

,“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

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诗人借助这些内容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6.(2020秋·江西·高二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

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

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可悲现实。(3)《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中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

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需要注意的字:袅、兮、泻、捷、

襟、呕哑。17.(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可悲现实。提升篇(2)《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___

___,____?”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3)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备感压抑、满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_____?____。”【答案】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

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比如“泻、坐、岂、踯、躅”等字。【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

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18.(2021春·辽宁沈阳·高二统考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屈原自述出生年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蜀道难》中,通过

神话传说,写出蜀国有着久远历史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吐出真情:面对社会黑暗、人间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却又敢怒而不敢言。【答案】摄提

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摄,陬,寅,凫,岂,踯,躅。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