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59.479 KB
  • 2024-10-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含解析.docx,共(13)页,59.47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86bc530a5fb5226833b8b503581148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2021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贾军审题人:秦卓琼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

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

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

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

,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

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

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

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材料二:“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

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

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由镜中像来认知自

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

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人

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

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B“现实我”——高位在身(“涙绶转惭龟钮印”);C“理想我”——致仕归田(“羡

杀贤哉汉二疏”)。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

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

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诗。B.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着重叙写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其场景读来真实可感。C.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是诗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人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D.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我国诗人为何

览镜自照,而宋庠诗例的意脉恰恰契合“镜像阶段”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后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B.《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

,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D.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镜像,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木兰诗》:“脱我战时

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B.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C.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D.叔本华:

“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4.李白有诗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对李白的诗句加以分析。(4分)5.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搜集到的有效文献。请

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任务:(4分)(1)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2分)(2)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黑骏马(节选)张承志我骑着马哗哗地趟

着流水,马儿自顾自地停下来,在清澈的中流埋头长饮。我抬起头来,顾盼着四周熟悉又陌生的景色。二十来年了,伯勒根小河依旧如故。河湾里和湿润的草地上密密地丛生着绒花雪白的芦荻,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幻不定的队列。穿行在苇墙里的骑手有时简直无法前进,

刚刚降落的雁群吵嚷着、欢叫着,芦苇被挤得哗哗乱响。大雁们在忙着安顿一个温暖的窠,它们是不会理睬自然界中那些思虑重重的人的。我催马踏上了陡峭的河岸,熟悉的景物映入眼帘。这就是我曾生活过的摇篮,我阔别日久的草原。哦,故乡,你

像梦境里一样青绿迷蒙。你可知道,你给那些弃你远去的人带来过怎样的痛苦么?侧山岗上有一群散开的羊在吃草,我远远看见,那牧羊人正歪在草地上晒太阳。我朝他驰去。“呃,不认识的好朋友,你好。呃,好漂亮的黑马哟!”他斜

着眼睛,瞟着我的黑马。“您好。这马么,跑得还不坏——是公社借给我的。”我随口应酬着。“呃,当然是公社借你的——我认识它。嗯,这是钢嘎·哈拉。错不了,去年它在赛马会上跑过第一。公社把最有名的马借给你啦。”钢嘎·哈拉!像是一个炸雷在我眼前轰响,我双

眼晕眩,险些栽下马来。但我还是沉住了气。我下了马,坐在他旁边,递给他一支烟。哦,钢嘎·哈拉!我注视着这匹骨架高大、脚踝细直、宽宽的前胸凸隆着块块肌腱的黑马。阳光下,它的毛皮像黑缎子一样闪闪发光。我的小黑马

驹,我的黑骏马!我默默地呼唤着它。我怎么认不出你了呢?你是知道的,当你做为一个生命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也许只有我曾对你怀有过那么热烈的希望。是我给你取了这个名字:钢嘎·哈拉。你看,十四年过去了。时光像草

原上的风,消失在比淡蓝的远山和伯勒根河源更远的大地尽头。我一去九年,从牧人变成了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你呢,成了名扬远近的骏马之星。你好吗?我的小伙伴?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我同她别后就两无音讯,你该明白我是多

么惦念着她。因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泞。你在摇头?你在点头?她——索米娅在哪儿呢?“大哥,你是伯勒根生产队的人么?”我问。“不是。不过,我们住得很近。”那时,父亲在伯勒根公社当社长。他把我驮在马鞍后面,来到了奶奶家。“额吉!

”他嚷着,“我把白音宝力格交给你啦。他住在公社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了。最近,居然偷武装部的枪玩,把天花板打了一个大洞!我哪有时间管他呢?整天在牧业队跑。”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

亲得头皮那儿水滑滑的。我使劲挣出她油腻的怀抱,慢慢蹭到在一旁文静地喝茶的、一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旁边。她望望我,我望望她:她笑了,我也笑了。父亲喝足了奶酒,一把扳过我的肩头,“孩子,从你母亲死掉那天,我就一直想找这样一个人家……你该知道我有多忙。在这儿长大吧。好好干,小牛犊。额吉家没

有男子汉,得靠你啦。要像那些骑马的男人一样!懂么?”这样,我成了一个帐篷里的孩子。我学会了拾粪,捉牛犊,轰赶春季里的带羔羊;学会了套上犍牛去芨芨草丛里的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自己粗制滥造的小马杆套住当年的马驹子。当我神气活现地骑在牛背上,驾着木轮车朝远处的水井进发的时候,回头一望,一个骑铁青马的人正

孤零零地从我们家离开。不知怎么,我心里升起一种战胜父亲尊严的自豪感。我已经用不着他来对我发号施令了。在这片青青的、可爱的原野上,我已经是个独当一面的男子汉。十四年前我和索米娅都十三岁了。过年的时候,奶奶给我和索米娅都穿上了新

皮袍。在这样重要的节日,我居然和女人家一样,赶着牛车去串门,而其他有畜群人家的孩子,却神气地跨着剪齐鬃毛的高头大马,随着大人的马队,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唉!我什么时候才能有匹马呢?春天,清明前几天的一个夜里,刮了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第二天清晨,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

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我们惊叫着,又牵又抱地把马驹拉进了包内。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了,她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用自己的被子揩干它的身体,然后把袍子解开,紧紧地把小马驹搂在怀里。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

。白音宝力格是好孩子,是神给她的男孩,所以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晚雪尚未化净,山野还是一片斑驳。每天,黑马驹喝了一小桶牛奶以后,常在柔软的草地上挺直脖颈,轻轻跃起,又缓缓卧下,久久地凝望着山峦和流云。我和索米娅则扔下筐,帮它把弄脏的黑皮毛擦净,把歪了的红布护身符挂正,把我们省下来的月饼块

、红糖、油果子,一块块地喂给它吃。远处,奶奶飘着一头银发,勤奋地忙碌着。小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我们四个愉快地生活着。一天,我们正在逗黑马驹玩呢,奶奶突然来了兴致,她一面挤着奶,一面在情在意地唱起了一支歌子,那就是《钢嘎·哈拉》(黑骏马

)。她的嗓音嘶哑而高亢,也许是我以前听惯了学校教的那些节奏欢快的儿童歌曲吧,这朴直古老的歌声,使我觉得那么新奇。索米娅和我对望着,呆呆地听着奶奶自我陶醉的吟唱。奶奶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迢迢路程,穿越茫茫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神妙的曲

调在我心中唤起的阵阵感动,渐渐化成一匹浑身宛如黑锻的、昂首长嘶的骏马,举足,甩鬃,模样是那么逼真。我大喊道:“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快马。我,我要骑着它走遍乌珠穆沁,走遍锡林郭勒

,走遍整个草原!”索米娅闪着黑黑的眼晴盯着我,“嗯,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郭勒和全部草原以后,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来看看我吗?”“当然!”我毫不迟疑地回答。“呢!喂!”牧羊人推了我一把,“

你怎么,生病了吗?朋友,你的气色很不好!”我猛然一惊,“噢,没什么,”我回答说,“天气真暖和。”随即,我站起来,拉过钢嘎·哈拉。【注】《黑骏马》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此文节选自原著

开头部分。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的“芦荻大雁图”,视听结合,描写了大雁筑窠、芦苇飒飒等景象,以草原的生机欢腾反衬主人公返乡途中内心的忧郁沉重。B.奶奶歌唱古曲《钢嘎·哈拉》,使作品充满草原文化的气息,歌曲内容暗合主人公的人生经历,预示人物圆满的结

局。C.“‘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等细节生动表现了奶奶这位草原传统女性的仁慈、宽厚与坚韧。D.“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既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地域风情,又表现出寄养在牧民家的白音宝力格内心的自卑。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A.本文在叙事时回忆和现实交织,突破了时空限制,将相关联的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了主人公成长的背景。B.文中多处采用散文化的笔调来诗化场景,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令人回味。如“晚雪尚未化净,山野还是一片斑驳”。C.文中划横

线处描写黑骏马的文字,画面感十足,类似电影中的慢镜头,表现出小马驹的悠闲自在以及主人公对它的喜爱之情。D.本文具有刚健雄浑、豪迈深沉的文化气质,这主要来源于主人公在成长中展现的积极豁达、自信昂扬以及他对草原故土的深情。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黑骏

马”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9.有评论认为,《黑骏马》与《边城》虽然表达风格不同,但都表现了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

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文本二: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慕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

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

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①嬂(zhí):细致。②渫(xiè),流通。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3分)欲A民B务C

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O民P以Q粟R为S赏T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之尝闻”“莫之或止”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B.亡,意为没有、无,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同。C.

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的“方”,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引

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B.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以求生计。C.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务的根基

。D.晁错认为如果郡县积攒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4分)(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4分)14.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请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6题。登慈恩绝顶有感许月卿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

容巨浪喧。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注】天根:星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起笔于登临之事,收笔处生发人生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B.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临慈恩绝顶一事,

呼应题目。C.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由“塔高”“江阔”产生的思考与感悟。D.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16.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了“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6分)(三)名

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的快意。(2)常言道:“出家如初,成佛有余”。修行之人若一直保持最初那份虔诚之心,那么成为佛都是绰绰有余的。

可现实里最终能成佛的却是少数人。《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句也阐述了这个普遍规律与道理。(3)李华同学想创作一幅江水图,同时在上面题诗两句,但暂无头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词成句来作画与题诗,比如“,”就很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

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电影扎堆的暑期档,大片云集,类型丰富,主题也引人深思。将社会潜藏着的焦虑和欲望用电影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几乎已经成为当下电影创作者的共识。①穷是一种原罪吗?②爆款电影《消失的她》向我们提

出了一个尖锐的矛盾。③而面对生活的残酷,“票房黑马”《孤注一掷》别有况味。④在这部观之胆寒的犯罪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皆是普通人。⑤在“高薪”诱惑之下,他们选择了远赴异国他乡,⑥期待拥有美好的未来,结果却被诈骗团伙限制了人身自由,⑦时刻面临被杀害

甚至毒打的危险。⑧影片没有对二人的前史做太多交代,⑨但从他们之后的种种表现看,⑩观众恐怕也不难猜出二人身上背负的生活压力。暑期大热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本质上是一个青年如何去实现人生抱负的故事,拨开包裹在叙事之外瑰丽多姿的唐朝风物,展现的。影片中官位

最高的高适一生渴望被人赏识,国家动荡之后才终于获得机会,其他人诸如李白、王维、杜甫的命运自然不必赘述。当安史之乱终结了盛唐的繁华后,诗人们曾有的雄心壮志自然也化为泡影。整部电影看似在说唐诗,其实展现的是两条人生道路:

高适出身名门,虽然也遭受不少挫折,但最后仍能建功立业;李白出身布衣,纵然极有天才,却放浪不羁,落魄终了。其实整部影片看下来,青年李白未必不想以身报国,,他只能将自己的才华尽情施展在诗歌之上,并不断地用酒精麻痹自己。18.第二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

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甲)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A】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B】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乙)厮见毕归坐,细看

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20.请为甲文中【A】【B】两处加上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3分)21.甲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中“丹凤”与“三角”,“柳叶”与“吊梢”看似很不和谐;在语序上,“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绝非无意为之。请说说作者这样调遣词语的好处。(3分)22.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

求写作。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场讲座中说:“在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在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摩擦出来的!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在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纵览所有太阳神的神话你会发现,只有

中国人的神话里有敢于挑战太阳神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太阳太热,就去追太阳,想要把太阳摘下来。”每个民族的神话都有自己民族的精神烙印,同样,中国神话故事也蕴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增强民族自信,弘扬

民族精神”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语文答案1.A【解析】A项中“所以自己写不出好诗”推断有误。2.C【解析】C项于文无据。览镜诗创作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诗人内心丰富的

情感,和身份地位无关。3.C【解析】A项只写了对镜梳妆的动作,没有出现镜中像;B项描写的是镜子本身的昏暗,没有镜中的人物形象;D项以镜为喻,谈论要参照他人,反思自我的道理;C项写到镜中衰老的我和理想中美好但无人识得的“理想我”,二者产生冲突,最能体现

材料二的观点。4.①李白在诗中对“成诗”这一创作行为本身加以观照;(2分)②体现诗人因创作完成而心情愉悦满足(或体现诗人对自己创作才华的自信)。(2分)5.(1)课题:宋代诗人创作中的自我形象/宋代诗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宋代诗人对自我的强调、认知与建构(2分)(2)结论:①宋代诗人通过在诗

歌中观照“题诗”“寻诗”等创作行为本身来凸显诗人自我的主体身份;(1分)②通过“览镜自照”来认知与建构自我形象。(1分)6.A【解析】B项“预示人物圆满结局”错。C项“坚韧”错。D项“内心的自卑”错。7.D【解析】D项“主要来源”错,这种文化气质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积极豁达”错,没有“豁达”

。8.①在情节安排方面:黑骏马是文章的线索,引发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使情节具有戏剧性。成年的白音宝力格又回到草原,试图找寻旧日恋人踪迹时,竟然得到昔日两人一起喂养的黑骏马,白音宝力格情难自抑,展开了对往事的深情回忆,巧合中富含意味。②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暗合白音宝力

格成长经历,具有象征意义。小马驹被牧民额吉一家收养,成长为明星骏马;白音宝力格由寄养在额吉家的小男孩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畜牧业工作者。③在情感和主题的表达方面:黑骏马成为白音宝力格情感抒发的载体。黑骏马见证了他少年时在草原上与额吉度过的美好时光,与索菲娅青梅竹马、自然纯真的恋情。黑骏马更是作者表

达从心灵回归、寻觅家园到爱与宽容的崇高主题的载体。(每点2分)9.表达风格:《黑骏马》热情奔放;《边城》优美婉约。(2分)人性美:①亲情美:《黑骏马》中,额吉对两个孙辈尤其是寄养在自己这里的白音宝力格疼爱有加,充满温情,真诚无私;《边城》中爷爷对外孙女翠翠无限宠爱,

和蔼宽容,细心守护。②爱情美:《黑骏马》中白音宝力格铭记少年时代纯洁的爱情,兑现承诺,离开草原多年后仍然回来寻找索米娅,对她充满诚挚深沉的眷恋;《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纯洁质朴,丝毫不掺杂世俗的杂质。(每点2分,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如《黑骏马》中额吉对小马驹怜惜爱

护,两位少年对小马驹悉心照料,体现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边城》中翠翠与黄狗的亲密和谐,也表现人和自然的和谐。)10.DHL【解析】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欲民务农”中“农”作“务”的宾

语,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停顿;“在于贵粟”中“粟”作“贵”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H处停顿;“贵栗之道”名词性偏正结构,作主语,较长,在其后L处停顿。故在DHL三处停顿。11.A【解析】A.错误。句式不同。宾语

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尝闻之”;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莫或止之”;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句意:没有听说过这事。/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B.正确。“亡”通“无”,没有、无/逃亡。句意:而

消费它却没有限度。/追逐逃亡的人。C.正确。消费、耗费/没有、无。句意:而消费的人很多。/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D.正确。纵横/正在。句意: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故选A。12.B【解析】B.“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错误,

由原文“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可知,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胆大力壮的人聚集抢劫,不是推翻官府。故选B。13.(1)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

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2)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解析】(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苟”,如果;“何为而不成”,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为何而

不成”,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2)“若”,即使;“困乏”,穷困匮乏;“岁”,年成;“孰”,通“熟”,丰熟;“富乐”,富庶安乐。14.文本一,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文本二,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于农

业。【解析】由材料一原文“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知,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是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由材料二原文“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知,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

是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致力于农业。【参考译文】:文本一: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

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

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

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

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

顺附,招谁而不来呢?文本二: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

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

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

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

,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

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15.D【解析】D.“沮丧之情”错误。流露的应该是坚韧顽强、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勇往直前、拼搏向上之情。故选D。16.为学①要寻根究底,学深学透:首句“为学平生不究源”意思是说

平生求学不探究本源,意在劝谏鼓励自己应该深入求学,寻根究底;②要渊博学识,博古通今:颔联“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意思是说塔高可以俯视群山,江水开阔可以容纳巨浪的喧腾,以此启示为学也该像高塔阔江一样,不断向高处攀登,并拓展视野和见闻,博古通今;③要不惧困难,勇攀高峰:颈联“人每中登

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意思是说人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必然遇到重重困难,只有不惧危险的人才能登上山巅触摸星辰;④要牢固基础,德业俱尊:尾联“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直抒胸臆,强调为学应该重视筑牢基础,唯此才能实现德艺双馨、德高位尊。公众号:高中试卷君(答

对任意三点给6分)17.(1)虽一毫而莫取,而吾与子之所共适(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18.②把“矛盾”改为“问题”(搭配不当)(2分)④在“观之胆寒”前加上“令人”(成分残缺)(2分)⑦“

杀害”和“毒打”对调(语序不当)(2分)19.①却是唐朝诗人的仕途坎坷(壮志难酬);(2分)②但奈何无法超越出身(2分)【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提出了……的矛盾”搭配不当,把“矛盾”改为“问题”;“观之胆寒”成分残缺,不

能直接修饰“电影”,缺少一个使令词,可在“观之胆寒”前加上“令人”;“杀害”和“毒打”,语序不当,此处强调所受折磨在程度上的加深,可将两个词语对调。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下文举高

适一生渴望被人赏识,国家动荡之后才终于获得机会,其他诗人更是雄心壮志化为泡影,此处强调他们的仕途艰难,故填写“却是唐朝诗人的仕途坎坷”;第二空,前文写李白出身布衣,纵然极有天才,却放浪不羁,落魄终了,此处强调他想以身许国,却受出身的

约束,故填写“但奈何无法超越出身”。20.①标点符号:A处“:”,B处“。”。(2分)②理由:甲文A前是总说王熙凤的“打扮”,引出下文的分述,宜用冒号;“翡翠撒花洋绉裙”的“裙”处是分说具体着装的收束,宜用

句号。(1分)21.①丹凤眼、柳叶眉突出王熙凤外表的美丽妩媚,三角眼和吊梢眉突出王熙凤内心的刁钻狠毒。从外表到内在,并不违和;②“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符合描写人物从形到神、从外到内的逻辑顺

序;③这部分外貌描写将王熙凤极有心机,善于做作的本质表现了出来。(一点1分,共3分)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4分)①比喻:“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静处时的黛玉”比作“照水的娇花”,“行动时

的黛玉”比作“扶风的弱柳”,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黛玉的柔美和娇弱,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②衬托:“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比干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心思玲珑、聪明多慧;以西子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娇弱美丽、惹人怜爱。此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的外

在姿态和内在性格特点,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3.审题立意:(一)作文材料关键信息归纳:1.西方神话认为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2.中国神话中的火是人钻木取火摩擦出来的;3.神话世界中面对末日洪水,西方神话中的人们躲在诺亚方舟中,中国人的祖先战胜洪水;4.只有中国神话敢

于挑战太阳;5.每个民族的神话都有自己民族的精神烙印;同样,中国神话故事也蕴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二)材料分析:提取关键词:神话、民族精神。综合以上5条关键信息,我们不难发现:1、相较于西方鼓吹神和神的恩赐,中

国神话更肯定人的自强与创造;2、西方神话:在重大灾难来临时人选择躲避;中国神话:人迎难而上,百折不挠;3、西方神话:人在绝对力量太阳面前臣服;中国神话:“人”能挑战太阳,甚至战胜太阳。相比之下什么是中国神话背后的“精神烙印”“民族精神”就是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三)推演立意:1、不

寄希望于神的恩赐,中华民族更肯定自强不息、奋力创造(燧人取火,奉献人间)的精神;2、当灾难来临,中华民族更肯定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大禹治水积极奉献,勤劳勇敢,以人为上认真负责)的精神;3、在绝对力量面前,中华民族更肯定勇敢亮剑,敢于

挑战,勇于抗争(后羿拯救苍生,不畏强权)的精神。(四)写作任务: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格式写作。(五)参考题目:《说一段神话,传民族佳话》《求神不如求己,亮剑铸民族魂》《不畏强权中国心,自强勇毅民族魂》《自强不息中华魂,勤劳勇毅中国人》《民族精神传万代,中国精神振乾坤》(六)

精彩论述示例:中国神话教会我们看见神性的同时更要看见人性。要进一步肯定人的自强不息与奋力创造。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都是一种悲壮的“失败”,但也是一种伟大的“胜利”,他们和钻木取火一样,都是人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不依赖神

明的底层逻辑彰显,这正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注解之一。当灾难来临,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味妥协躲避,而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我们从未幻想过诺亚方舟的存在,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陶翁笔下的桃花源不也是一种躲避?避秦时乱当然是桃花源世界的事实,但何尝不是对小国寡民的理想生活方

式的期许?这并不是整个民族的消极避世,而是黑暗政治下的微茫希望。面对全球疫情,中华民族和西方世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西方过早全体免疫消极抵抗和中国人民坚决抗疫的差距天壤之别,中华民族迎难而上,成为全球防疫的典范是不争的事实。在绝对力量面前不轻易

臣服,中华民族精神勇敢亮剑,敢于挑战,勇于抗争。中华民族没有一味崇拜超自然现象,没有一直匍匐在太阳“神”的脚下,我们的先民们让后羿射日,让女娲补天,让孙猴子打上九十九重天,让愚公把太行王屋挖走……如果世界上有什

么品质对人类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勇敢与勤奋。正是中华民族敢于向强权亮剑的勇毅,面对千难万险凿山开河的勤奋,才有了如今大美的中国。自强不息中华魂,勤劳勇毅中国人。先民教会我们的,正是整个人类都应捍卫和传扬的自强、勇毅与勤奋的精神。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将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如此美好振奋的时代续写

一个又一个新的神话。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