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大庆铁人、鸡西一中、鹤岗一中三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doc,共(7)页,55.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83af151534c3824a17de253b74791f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三校清北班段段清联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商朝建立后把天命作为统治的重要依据,并认为天命永固,不可剥夺。周人灭商号称是“恭行天之罚”,并宣扬“德”是获取天命的依据。周人的做法()A.揭示了古代社会兴衰规律B.协调了统治阶级内
部关系C.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要求D.影响了后世王朝执政思想2.从战国时代开始,汉字出现了分场合使用的不同书体。一种是祭祀用书体,笔画比较繁琐;另一种是文书行政用的书体,笔画比较简略。据此可知,秦朝所统一的文字是()A.作为大一统国家象征符号的祭祀用书体B.作为中央集权管理手段的文书行政书体C
.反映皇帝好大喜功而用笔画繁琐的篆书D.基于方便推广考虑选择笔画简略的隶书3.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
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4.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江南道乃其中之一。玄宗时,析为江南东、西两道。宪宗元和年间(8
06~820年)析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道,外部边界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帝国行政监察力度的不断强化B.政局变动影响行政区划的设置C.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努力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5.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
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B.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6.货币称为“钞票”,源于宋代的“钞引”制度,说的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
一定数量的钱物后换取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利性的行业,如“盐引”“茶引”等,拿凭证到指定地点支取货物,再到指定地点销售。宋代“钞引”的出现表明()A.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B.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C.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D.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7.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
:“(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D.没有
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8.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土
地兼并农民流离失所D.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9.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诤权。这反映出唐代()A.中枢决策机构出现异变B
.监察有利于制约相权C.朝廷内部出现再次分权D.利用监察制加强皇权10.19世纪中叶,英国驻华领事密乐迪曾评论说:“在所有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里,中国人是革命最少而造反最多的。”他指出,中国直至20世纪一直是一个“只有造
反而无革命”的国家。他旨在强调中国()A.适合实行君主立宪制B.缺乏革命的社会条件C.政治体制革新较缓慢D.旧文明制约社会发展11.在罗马共和国的相当长时期里,裁判官或执政官在就职时,通常会发布阐明自己施政方针的通告以及指导和审理案件时公诸于众的原则,即所谓的裁判官告示。其中,外事裁判官告
示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起了裁判官法制度。由此可知()A.习惯法对罗马社会发展影响深远B.平民斗争推动公民法日益完善C.裁判官告示是万民法的重要渊源D.罗马法的核心是裁判官法制度12.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人力
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民大众。这表明()A.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B.殖民运动促成了希腊的政治共同体C.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13.190
1年初,清廷发布诏书规定“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诏书的发布表明教育“新政”()A.满足了新式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愿望B.实现了教育制度由传
统向近代的转变C.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D.制定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选用标准14.20世纪初,文献中使用“绅商”一词时,多分指绅士和商人两类人。但是随着“绅士和商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有时二者已是
浑然一体,难分彼此,变成某种亦绅亦商的、兼具绅、商特征的独特群体。”这表明()A.社会结构变动B.商人地位提高C.自然经济解体D.近代工业发展15.下面是同治时期(1862~1874年)财政征收趋势图。这说明当时中国()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关税主权遭到破坏C.
卷入世界经济市场D.财政的近代化转型16.五四前后,在一些青年人眼中,小家庭是快乐的源泉,是增进人生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于是他们纷纷提出恋爱结婚、父子析居、成立小家庭等家庭革命方案。这些方案()A.体现了新青年重塑社会的要求B.反映了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C.开启了
青年人思想解放的闸门D.消除了传统伦理观念对社会的影响17.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
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毛泽东旨在()A.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B.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C.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D.中共
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18.1938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决定“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国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发展交通事业,赶筑多条省际和国际交通要道,同时加快航运的整治和开辟新的空中航线。这些举措()A.表明
了抗战相持阶段已经到来B.体现了国民党全面抗战的意图C.便利了外部援助的及时输送D.促进了后方经济建设良好发展19.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该机构的成立表明()A.工人运动由经济斗争转
向了政治斗争B.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开始走向结合C.中国革命受到了苏俄革命道路的影响D.中国革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结合20.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之工具,消灭封建势力是反帝的必由之路;抗战时期,提出凡反法西斯、援华国家都不是帝国主义;“二战”结
束后,认为应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与美帝国主义斗争。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根据时局调整策略适应革命形势变化B.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断深化与成熟C.主张联合民主力量建立反帝统一战线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内涵不断变
化21.有学者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政治形势时说。“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据此推断,此后()A.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中共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2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规定县及县以下各级组织均为自治单位。1932年,鄂豫皖《清剿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改自治为保甲,晚清以来扩大地方政治参与的潮流随之中断。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A.中国
社会经济基础始终没有改变B.国民党缺乏改造地方政治的经验C.中共农村革命政权不断发展壮大D.日本侵华冲击了中国内政的发展2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1965—1975年,该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
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43.5%,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该地区占40%以上。这一举措是()A.“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战略部署B.改善国民经济布局的西部大开发战略C.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必由之路D.应对国际局势和战争威胁的战略决策24.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
接与英国、法国、西德等11国签订了总值达22400万美元的贸易协议,与日本工商界代表签订了总值达6000万英镑的贸易协议。这表明当时我国()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B.摆脱了美国的经济封锁C.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D
.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25.1979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样的认识()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揭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
本质特征C.表达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诉求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26.《官话报》曾经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的报纸,但1912年1月4日该报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这表明()A.“预备立宪”破产B.共
和思想影响扩大C.清朝统治覆灭D.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动摇27.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部宪法的颁布()A.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政制架构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规范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践D.确定了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8.1980年,中共中央的一份会议文件指出:“在生产队的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这一论断()A.根本改变了农村所有制结构B.推动了农业体制改革的深入C.彻
底地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D.活跃了城乡间农业商品市场29.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东欧等国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次动物交换活动,多的年份也能达四、五次左右;20世纪60年代,与中国进行频繁动物交换的东欧国家仅有民主德国和捷克斯
洛伐克这两个国家且是民间行为。这折射出()A.美苏争霸影响国际格局B.一边倒政策宣告破产C.社会主义阵营斗争加剧D.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30.中共中央曾发布文件称:“农民生活逐渐改善,他们正在改变着过去半饥饿的状况,部分农民已能够储存少量粮食备荒。……虽然粮食是增
产了,但商品粮不能有相应的增加。”据此推断,国家随后()A.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B.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C.强化了人民公社体制D.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1.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
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税改革初步取得成功。这主要得益于()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企业分配制度的不断
改革D.企业所有制的重大调整32.学术界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其中,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A.城市国有企业改革B.中国成功地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二、材料分析题(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主干来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汉
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宋代路级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责的地方分权体制。……
就功能而言,宋代之后的路、三司、督抚显然与汉州、唐道不同,……已经由监察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宋王朝又规定了诸司互察法和行政复查制度。宋代的这一做法被后世的元明清所继承,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都采取了分权制衡原则。……就此而
言,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材料二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
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虽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但此时也与刘坤一、张之洞态度一致。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这样,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
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府摇摇欲坠。——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简析晚晴汉族政治集团崛起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的中国,可以说几乎是西方化的世界。其生活,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充满了西方化。对于这种状态,很多人有了争论,人们不可避免的面临这样的问题:东方化究竟
能否存在?其一,有人认为东方化和西方化不并立也不可通,应该绝其根株,需彻底的改革;其二,有人认为东方化受西方化压迫不足虑,需翻身;其三,有人认为东方化与西方化是可调和通融的。——摘编自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原文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12分)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就致力于建立一个理想的没有剥削和阶级差别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以保证有
限的资源和产品能够相对平均地分配。这一时期减贫的成就是通过牺牲经济效率取得的。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使用和管理土地的权力,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我国还通过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的交易条件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展开,农村经济增
长不再自动地导致贫困人口减少,甚至还拉大了地区间和农户间收入的绝对差距。这一时期,国家宏观政策上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农村投入减少,区域开发扶贫政策覆盖面不够,扶贫效果不佳。针对上述状况,国家减弱了对农民迁移的限制,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增
大扶贫计划覆盖范围。其后,国家将扶贫对象从贫困县调整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增加扶贫金融项目投资,并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实践证明,将扶贫到户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相结合对扶贫工作产生了积极意义。——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
00年)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阶段划分,并分别概述其阶段特征。(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