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docx,共(7)页,316.43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6501abab9e96c02d7dfb0bbebc2cae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卷卷Ⅰ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2分)1.从西晋永嘉之乱、十六国到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社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刺激了南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
南迁,他们与南方人民共同促进南方的开发。由此可知,影响南方开发的因素是()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D.南北民族融合加强2.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为10道,后增至15道,其分布变化如图1和图2,这反映了唐朝()图1图2A.地
方行政区划优化调整B.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加剧C.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监察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3.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
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A.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B.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C.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D.与中央政府并无冲突矛盾4.卜宪群在《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中谈到:“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
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根据材料,下列不能体现的是()A.魏晋时期佛教渐趋本土化B.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共存C.佛道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宗教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困苦.5.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
,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些举措反映出宋朝()A.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B.中央集权大大加强C.重视完善科举制度D.官僚政治相对完善6.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南下。宋真宗亲征,在小范围交战并击杀辽军主帅后,宋朝派使者
议和,最终辽国撤兵,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这种“无偿经济援助”客观上()A.有利于北方边防的安定B.导致宋朝积贫积弱C.推动了王安石变法D.消除了宋辽的民族矛盾7.宋廷对于宦官集团非常重视,他们常常被委以重任,“衔命赴边,寄任
方面”。宋廷让宦官广泛参与西北军务,甚至让其直接统军参战。这反映出宋代()A.军队战斗力低下B.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C.宦官专权政治黑暗D.皇权专制统治加强8.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载:“国初,赵普中令为相,于厅事坐屏后置
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瓮中,满即焚于通衢。”《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真宗时名相李沆说“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由此得出,北宋政治特征是()A.强干弱枝,守内虚外B.因循保守,制度僵化
C排斥异己,党争不已D.崇文抑武,文人治国9.13世纪末,虽然蒙古帝国一分为四,但以元朝为核心、贯通欧亚的海陆交通体系(如图所示)仍异常繁忙。受此影响()A.欧洲殖民者不断西侵B.中国的民族构成日趋丰富.C.元朝与欧洲国家互相攻伐D.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主要
财源10.行省最早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遇到一个地方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处理,中书省派人到该地行使中书省的职权,事情处理结束以后,行省也随之取消。到了忽必烈统一全国之后,行省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这反映出行省()A.巩固了国家统一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机构的
双重特点C.是中国省制的开端D.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11.元朝根据统治需要,在吐蕃诸部归附后,结合当地实际,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世俗事务和宗教事务,推行政教合一制度。灭大理后设云南行省,并根据当地多民族的复杂状
况,推行土司制度,承认各族首领的传统地位且任命其兼任政府官吏。据此可知,元朝()A.推行改土归流B.实行各民族平等政策C.推行因俗而治的政策D.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12.茶叶种植至宋代已遍及南方97个州郡,北宋中叶,产茶在五、六千万斤左右,南宋增至一亿斤上下。以每斤均价30文计,产值达200万~
300万贯铜钱,折合米约200万~300万石,相当于北宋漕粮总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据此可知宋代()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经济结构发生剧变C.商品经济发展较快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13.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与唐初武则天先后从长安迁都洛阳,北宋则更进一步将京师移向开封
,以靠近运河干道。唐宋之际中国古都有一种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这主要缘于()A.世家大族的逐渐没落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统治者对运河交通的重视D.北方动乱不断加剧14.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苏州南行,进入杭嘉湖平原,用“商业繁盛”、居民“皆良商贾与良工匠”和“恃工商为活”之类的字句表达了
沿途所见城镇的观感。这可用于说明元代()A.行省制有利于巩固统一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D.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15.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史书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舶夷趋
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狥贿许之,仅蓬累数十间。”此处的“夷”指()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16.有学者指出,从制度建构上而言,明代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其主要职能“密勿
论思、票拟批答”都出自皇帝处理决策事务时所需的辅助,且由于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所以它也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意味着,明代内阁()A.并不具备参与决策的职能B.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程度C.推动中枢机构权力的下
移D.是封建专制强化的产物17.美国学者罗威廉认为,“中国的世界模式”暗示中国是孤立的、排外的,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而非响应实际的国家利益。这里的“中国的世界模式”是
指()A.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8.正德年间都御史杨一清在上疏中奏:“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为)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
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材料表明茶马互市()A.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B.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C.便利了中央对西藏的控制D.有利于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19.清朝康熙后期,台湾商人“雇船装贩,凡港路可通,争相贸易”,使台湾米粮、蔗糖等输入大陆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从大陆易换布匹等手工业
品而回。至乾隆年间,两岸每年的贸易额已达“数百万元”之数。这反映了当时()A.资本原始积累进程加速B.政治统一促进了两岸贸易C.经济互通强化了国家认同D.政府以经济手段争取民心20.嘉庆十四年(1809)清朝规定:“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
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这说明当时()A.禁绝了大宗商品的外销B.对外贸易日益走向萎缩C.闭关锁国政策卓有成效D.商人难以开拓海外市场21.自明穆宗隆庆
元年(1567)的“隆庆开关”开始,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为止,全世界生产的白银约1/3涌入中国,其数量在3.53亿两到5亿两之间。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对外贸易中巨大的贸易顺差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中国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D.中国政府的海禁政策22.明清之际出现新思想因素,在学术研究方面注重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的问题上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在经济发展方面产生“工商皆本”。这些新思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打破专制集权的现实需要
B.商品经济和新生产关系的发展C.程朱理学的日益僵化D.“西学东渐”传入民主思想23.《天工开物》记载,明朝时一些作坊可以锻造一千斤左右的铁锚,现代考古印证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据此可知,当时()的A.传统科技注重实用性B.
钢铁冶炼技术领先世界C.航运业达到较高水平D.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4.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在传播儒学的过程中,认为“不以老幼贵贱贤愚”“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他独创的“百姓日用是道”和“身本论”思想都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
“良知”。王艮这一思想()A.有利于推动儒学世俗化和普及化B.践行了“知行合一”理论C.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D.蕴含近代民主启蒙因素25.《儒林外史》第七回荀玫中进士后其母去世。荀玫欲向朝廷递呈“丁忧”,而王惠则以现今选考科、道在即为由,劝荀玫隐瞒此事。还吩咐荀家
将“来家人把孝服做速换了”“不许外面的人知道”。这体现了()A.明清之际伦理道德的沦丧B.科举取仕与儒家伦理的冲突C.明清小说对传统道德的批判D.文学发展的世俗化大众化卷Ⅱ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请按要
求作答)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于元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ǒ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
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史料阅读”材料二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
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1)依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产生的影响。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
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的的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
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
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
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
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请回答:(1)宋代以前,中国的海外贸易有哪些重要的通道?;从材料看,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哪些新特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3)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国情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别较大,中央政府要对之实行有效管理,就必须建立和
健全便于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元朝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它“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疆域“有难以里数限者”。以今日地理来说,帝国的势力所及,北到北冰洋,南到越南、泰国北部,东南至海而达澎湖,西至东欧和西亚
。在这样大的国土内,政治、经济情况当然差别很大,元朝统治者便采用多种形式来实行管理。——摘编自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改土归流源于明朝。清朝建国初曾对部分土司改置为流官。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苗民以弃暴归仁,奔诉永顺司,此时皆言为保靖宣慰司管辖。至四十二年,始皆输诚纳
粮,设百户、寨长。雍正五年三月,湖北总督傅敏“会同黔省预筹擒捕不法花苗(土司)”。九月,清兵进入湘南,收吐司之权,对其家属作出安置,改土归流付诸行动。十一月,官兵抵达桑植境内,地方土(民)、苗(民)载道欢迎,土司缴印归诚,改
土归流进展十分顺利。——摘编自周妮《清代湖南“苗疆”改土归流时间与秩序考论》材料三土司制度作为民族地区的自治制度曾维护着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原生性和多元性,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有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改土归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