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共(9)页,25.15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631b1f35f3dc6e5e515aa5d689d811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3456789101112131415CCAADDACCBCDCD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CACABBCCCDCBDAA31.【答案】(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
)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变化:程序上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制度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32.【答案】(1)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严重。(2)不同:明清: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
员进行监督;明清: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明清: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西方: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33.【答案】观点:
政治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政治制度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但本原精神不变;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完善.阐述:秦朝开始开创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
其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适时调整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宋代吸取唐末割据教训,在地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有效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针对版图辽阔,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行省制,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综上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民主政权,C项正确;A、B、D项不是抗日战争时
期,排除A、B、D项。故选C项。.2.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君权恶性发展的表现,C项正确;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并不是帝王疏于政事的结果,排除A项;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B项;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根据材料“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微子启虽然年长,但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王位,而纣是嫡生的长子,具有王位继承权,体现的正是宗法制的基本原则,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的基本法则,“财产继承的原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任人唯才,排除C
项;材料体现的是父死子继,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D项。故选A项。4.A【详解】根据材料“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可知,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做法遵循了周代
的宗法制度的原则,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强调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对宗法制度的遵循,没有体现宗法制度崩溃,排除C项;材料内容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D项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是贵族政治的表现;郡县制下的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以地域关系为纽带,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因此D项正确;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郡县制维护的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故选D项。6.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通过特奏名制度将一些屡试不中的老年士人给
予特殊待遇,这有利于扩大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D项正确;材料与保障公平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考试程序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与理学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西方公务员制度都针对其不适合社会发展和公众需
求的部分进行了相应改革,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这种相似变化表明公务员制度须与时俱进,A项正确;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中西方公务员制度存在本质区别,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公务员任用与对国民革命的
功劳、国民党派等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C项正确;这种公务员任用制度会造成任人唯亲、政治腐败等局面,不利于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由材料可知,清政府一
方面大力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又给予其政治地位的奖励,这说明清政府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为新政培养人才,C项正确;清政府实施新政的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彻底改革政治经济制度”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翻译人才的培养始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新政的实施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内部因素及
外部西方列强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迫于列强政治方面的压力”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北宋官员科举出身的比例远远大于唐代,范仲淹、欧阳修等不少名臣将相都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这反映出北宋时
期阶层的流动相对频繁,B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僚制度效率的信息,排除A项;隋代科举考试始设进土科,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重文抑武,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初年禁军人数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
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为解决地方割据混战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强干弱枝”措施,从各地挑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以后历代延续,所以导致北宋禁军人数越来越多,C项正确;北宋禁军由身强力壮者充任,“无
业流民的增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禁军人数不断增加,未体现军队编制的调整,排除B项;禁军人数不断增加与战争频繁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能否升迁与考
课成绩关系密切,这就促使官员不得不做好本职工作,不敢稍有松懈,这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改善,故D项正确;考课在秦汉已有,排除A项;材料中“考课等级共分九等体现了唐代考课制度具有严密而公正的标准,与等级制度无关,排除B项:考课制度不能保证政
治局面的稳定,安史之乱的发生就证明了这一点,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根据"不过内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权力与地位都来源于皇帝,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内阁具有权重职轻的特点,C项正确;内阁与宰相并没有继
承的关系,排除A项;地位与皇帝的信任有关,而不是素质,排除B项;D项是军机处的设置,排除D项。故选C项。14.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8月,新政协筹备会各单位首席代表座谈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拟定的新政协代表名单包罗万象,来自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
党派民主人士、各单位、机关、军队及特邀代表,这表明,新政协代表名单具有广泛性,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新政协代表名单深得民众欢迎,排除A项;新政协代表名单由新政协筹备会各单位首席代表座谈会讨论产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待新政协代表名单的态度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
5.C[详解]根据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的长处走出的新路,C项正确;实行对外开放并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
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16.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以郡县制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体现了周秦之变的内涵,故选C;A项发生于夏朝建立之初,不是周秦之变的内容,排除;郡县制的建立意
味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而非法治,故无法得出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的发展趋势,排除D。17.A【详解】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材料中“偏房”就是军机处办公场所,这一机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A项正确;丞相
在明朝就给废除了,故B项错误;内阁在清朝权力下降,故C项错误;皇权被宦官架空是明朝后期,故D项错误。18.C【详解】从材料中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以看出,为了维护统一的联邦,着眼于美国的整体利益,1787年宪法承认了奴
隶制的合法性,故答案为C项;1787年宪法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787年宪法不能长久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9.A【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
流与融合,故选A项;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使各民族的交融,促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在孝文帝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使得洛
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20.B【详解】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性质,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为此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B选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出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材料中的人大并未体现,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制建设,78年之后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完善逐渐健全了社会主义的法制,故
D选项错误。21.B【详解】卢商出身贫寒,通过自学奋进,“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唐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人命运,也说明科举制不注重出身,有助于扩大人才选拔范围,B正确;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科举制并不注重门第,排除A;C项是对汉朝察举制的表述,排除;科举制只是唐代众多入
仕途径的一种,排除D。22.C【详解】注意限定信息“本质”,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唐代、元代、明清时期官员阶层假日减少,办公时间增多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表象,排除;分权与制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
除。23.C【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24.C【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回避制度是指清代在选任
监察官员时,为避免各种关系干扰、防范于未然所作的限制性规定。这一规定严格规范监察纪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监察官员偏袒同党、亲朋,提升监察效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规定只是从形式上限制监察官员,其实际
效果有限,不能完全杜绝贪腐现象;B选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规范监察官员的行为,严肃监察纪律,不能扩大监察官员的权力;D选项错误,专制社会的监察制度是君王的耳目和工具,是整肃吏治的国家机关,在皇权绝对控制下进行监察,不能促进封建社会制度的
转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5.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中可知,中西对待选官制度的不同价值取向,主要是中西经济发展的模式极为不同,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
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26.C【详解】根据“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可得出官员素质提高,管理更加专业化。根据“实行定期考核,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可得出对官员进行考核也体现了管理的专
业化与科学化的特征,C正确;这一制度体现了民主自由,排除A;仅从材料不能得出是全面学习中国,排除B;这一制度提高了执政能力,排除D。27.B【详解】根据“桀为天子,能制天下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
肖也,位卑也。”表明韩非子认为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人君应该将所有权力集中,并提高威望以服人,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定法应该清楚,使得民众皆知,并以严刑重赏来执行”,排
除C;D反映的是韩非子主张的“权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能制天下贤也,势重也”“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联系韩非子的思想分析解答即可。2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僭主政治
下,阶级出身不同的农民和市民,共同构成了城邦国家的实体,使雅典牢固确立了“公民”概念,反映出僭主政治蕴含了一定民主的因素,D项正确;雅典民主并非超越了阶级的民主,排除A项;僭主政治的基础是农民和市民只是材料
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城邦制国家公民的概念模糊化与僭主政治将“公民这一概念牢固确立”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9.A【详解】材料反映了《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A项正确;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议会内阁制度,国
王丧失行政权,排除B项、C项;君主制在英国结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30.A【详解】据材料“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宗教改革家和俗人的政治野心的结合---这些俗人并不是磨刀霍霍的政治领导人,而是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是指新兴资产阶级,故宗
教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的目标并未涉及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B项排除;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宗教改革家,没有市民阶层,故C项排除;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在宗教领域的表现,故D项排除。31.【答案】(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
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变化:程序上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制度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详解】试
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中“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
下三省”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信息从“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等角度归纳回答。(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在秦及西汉初年,立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
、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信息从程序和权力的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以及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的角度回答即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
制度演变·中枢机构变化32.【答案】(1)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
败严重。(2)不同:明清: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明清: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西方: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
,推动社会进步;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详解】(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在材料一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例如,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建
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至于原因则要从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会导致官员们利益熏心、贪污腐败等方面分别分析。(2)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要从巡视的具体对象
不同、巡视的目的不同、巡视监督的方式不同等方面进行比较,例如,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监督方式是内部监督而西方则是社会监督等。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时主要从二者的共性和不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就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33.【答案】观点:政治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政治制
度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但本原精神不变;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完善.阐述:秦朝开始开创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初,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其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适时调整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宋代吸取唐末割据教训,在地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有效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针对版图辽阔,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行省
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综上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归纳出观点(例如:政治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然后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各朝代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最后从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角度进行简单总结。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
之有理即可。示例:观点:政治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阐述:秦朝开始开创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其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适时调整
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宋代吸取唐末割据教训,在地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有效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针对版图辽阔,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综上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
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