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参考答案.doc,共(3)页,32.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612b43cff4f3de89a1f6bfa5c6396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ADCBDCCDABCAABC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
627282930答案ADDACBADBDABBAD1、A2、D【详解】依据题干可知。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室建筑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宫殿”,但是随着考古的新发现,中国宫室制度提前1000年左右,这表明历
史认识会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而得以修正,D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文献史料的作用,无法得出考古史料须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A排除;考古史料是印证历史真伪的重要史料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史料,只强调考古史料的作用未免过于绝对化,B排除;历史结
论除了依靠考古史料之外,也可以参考文献史料等相互印证,C排除。3、C【详解】材料“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体现的是当时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
项;当时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D项。4、B5、D【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陶杯属于酒器,这可以印证传说时代的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D项符合题意。6、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许国是周武王分封
的一个诸侯国,故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分封制。7、C【解析】根据所学,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被称为“青铜时代”,是因为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8、D【详解】据题意及所学可知,在华夏
文明之初,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合并其他氏族部落,吸取其他部落的图腾特点,逐渐演变出以龙为主要图腾的信仰,故D项符合题意;题意意在强调各部落的图腾的相互融合而不是图腾崇拜对象的广泛性,故A项排除;龙的形象是结合
各部落图腾的部分图腾特点构成,故B项排除;C项不是本质,排除。故选D项。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改革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A项正确;诸侯国的变法和改革的直接目
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并未起到遏制纷争的作用,排除B项;战国时期的变法集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对民族融合、华夏观念认同没有影响,排除C项;周王室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周朝政治经济制度的瓦解以及诸侯国势力强大,
诸侯国的改革与周王室衰亡没有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A项。10、B11、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
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C项正确;春秋战国是王室衰微的时代,该项与题干不符合,排除A项;题干未强调战争频繁,排除B项;题干和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
项。故选C。12、A【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因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项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排除B项;春秋战国不属于繁荣时期,排除C项;平等社会的构建是墨家主张,在其它思想家的思想中并未
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3、A14、B15、C【解答】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题干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礼仪、宫殿警卫、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皇室宗族事务等,表明秦
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C正确。故选C。AD.此两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AD。B.此项提及的是选官制度,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16、A【详解】根据“……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
在全国贯彻落实”可以看出,郡县制的推行,使政令能在全国通行,反映出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前提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排除C项;郡县制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17、D【详解】根据“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中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
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可得出出土的这些实物可以丰富史学家对秦朝法律制度的认识,D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秦是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秦简的内容,不能得出严酷,排除B;材料涉及的不是文化,排除C。18、D19、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
可知,郡县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A项符合题意;皇帝制度的确立使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朝开创的“大一统”政体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但不符合题
意,排除C项;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长远影响,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0、C【详解】西汉初年休养生息促进农工商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豪富嚣张、诸侯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严重问题,材料措施的实行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BD都是汉武经济
政策的目的,但作为竭力加强专制集权的帝王汉武的“最”主要目的还是政治目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21、B【详解】根据材料“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下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等信息可知,秦统一六国,为维护统治的需要,必须建立专制
集权制度,C项正确;兼并战争的破坏性不是材料的主旨,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排除A项;战国时期时局的混乱性也只是材料的一方面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并不是论述秦统一六国的可能性,即除秦以外,其余诸侯国也有统一的可能,
但无论哪个诸侯国统一都有必要建立专制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汉武帝颁布的“令”、“律”、“法”,这些都是法律手段,而目的是打击诸侯势力,解决王国问题,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A项正确;材料强调
汉武帝颁布的“令”、“律”、“法”,这些都是法律手段,从材料中看不出“儒”的治国手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而非强调彻底解决王国问题这个结果,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这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加强君权,排除D项。故选A
项。23、D【详解】“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都是“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即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治世局面,故选D项;A、C两项属于现象而非本质,均排除;两汉时期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并未出现南移的趋势,排除B
项。24、B25、D【详解】根据材料“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贿,背公缘私”、“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可知,官僚集团穷奢极欲盘剥人民,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人民的
反抗斗争,所以D正确;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北魏时期的人民起义繁多,无法体现民族矛盾激化,所以A错误;表格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问题,所以B错误;表格内容与统治阶级内部钩心斗角无关,所以C错误。26、A27、B28、B【解析】东汉末年以来,各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迁徙,西
晋时期,中原人口中有一半是少数民族,各民族相互聚居,可见北方民族的不断交融,故选B项;南宋时期完成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据材料“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大量少数民族迁入我国北方,有利于北方的经济发展,与南方无关,排除C项;“实现了”的说法过于绝
对,民族聚居不能保障社会安定,并且D项与史实不符,黄河流域并没有统一和安定下来,排除D项。29、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化上有一定的创新,如魏晋玄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等,“文化枯竭
”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项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30、D【详解】据材料“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联系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
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D选项正确;材料提到,“以避恶逐疫为
主旨的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可见“避恶逐疫”的主旨其实是有所削弱的,A选项错误: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B选项错误。荆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且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广泛认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本地的习俗,C选项
错误.二、材料解析题(共二大题,40分)31、答案:(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任答三点,给6分)(2)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4分)(3)措施:迁都城;改汉姓;穿汉服,说
汉语;改门第,与汉族人通婚。(任答三点,给6分)(4)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任答二点,给4分)32、答案:(1)对象:功臣、王室子弟、先代贵
族(2分)。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任答二点,给4分)。但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统治的长期稳定(2分)。(2)不同点(6分):官员产生方式不同:分封制是世袭产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地方权力不同: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
袭统治权,有较大独立性;郡县听从中央,权力较小。影响不同: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强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助于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3)措施:“推恩令”、刺史监察、察举选官、任用酷吏(任答二点,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