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39.691 KB
  • 2024-10-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9)页,39.69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52db9f073fb1f06cc24d6ecbdf197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高2025届高三上入学适应性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为邦本”源出于《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中“民惟邦本”一般习惯引作“民为邦本

”。这篇文字根据《书序》的介绍是大禹的孙子夏王太康因为无德而失国之后,其昆弟五人在被放逐途中回忆皇祖训诫、抒发怨愤之情,作歌以讽喻的文章。虽说这一训示不一定都是夏禹的原话,但这的确反映了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殷商时期,中国人处于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步向多神崇拜转变的时期,人们祭天地、星

辰、日月,祭鬼神,此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并且将其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因此周王称“天子”,是受了“天命”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

周打败了商王朝,体会到《尚书》中所讲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从而对“天”与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既而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随着周王室日益衰败,礼乐崩坏,原来维系着周王朝统治的封建制、宗法制纷纷崩溃,对于

“天”的崇拜也随之产生动摇。另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本身能力和地位的肯定使得民本思想进一步变化,更加强调人在天人关系中的作用。因此,有了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消解了“天”的神圣性。与此同时,各国并立,群雄争霸的局面,也让一部分君主和大

臣在政治实践中对“民”的认识发生转变,感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在统治过程中加强了对民生的关注。在春秋战国历史发展和思想争鸣过程中,从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的爱民思想,发展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出现,消解了“天”“天命”的神圣性,使得中华文明走向了不同于西方传统“君权神授”的另一种发展道路,也使得关注民生、注重人民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治国

理政当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构成了中国文化特色之一。(摘编自赵璐璐《民为邦本:中国的民本思想及其恒久价值》)材料二:杜甫民本思想有着不同于孟子的特殊角度,孟子谈民本,是站在谋臣的位置上,从帝王治国方略的角度谈民的重要作用。在孟子的论述

中我们可以发现,论及民的重要性和申说仁政的各个具体方面时,他经常对君王重复的一句话:“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就是告诉君王,你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达到无敌于天下的目的。这样看来,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即“无敌于天下”,他的民本思想只不过是谋臣为了让君王达到这一政治目的而献上的良策,有很明显

的功利性,所谓民本亦可以视为一种“牧民”之道。杜甫固然也以臣的身份谈民对于国、对于君的重要性,但长期困苦生活的特殊境遇更使他对民间的疾苦有着切身的感受,所以杜诗更多的是从民的角度为民请命,呼唤民本。杜甫将“请为父老歌”作为自己的创作目的,希望在诗作中表达黎民的心声,像《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诗就是为民而歌的代表作。在杜甫表达民生疾苦的诗歌中,他全然没有孟子那种儒家士大夫不动于心的雍容姿态,而是怀着强烈的焦虑为百姓呼号呐喊。“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谁能

扣君门,下令减征赋。”这句句“安得”,声声“谁能”,是身处社会现实之中,欲救民于水火而不得的杜甫的无助但又焦虑的血泪之声。孟子认为儒家理想的人生态度是:“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实际上,他

的民本思想也仅仅要求统治者在“达”的境遇下能想到施恩于民。然而,杜甫一生不论穷达,都执着固守着“兼善”之志,将济世安民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孟子做到的仅仅是“达”时推己及人,而杜甫却做到了“穷”时舍己为人。在爱子夭折的极端伤痛中,他想到的是“默思失业徒,因

念远戍卒”;在风雨交加、寒瑟难眠的长夜中,他高呼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使杜甫的民本思想达到了一般儒士难以超越的高度,也使杜诗在千载之后仍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儒家传统观念要求

“臣为君讳”,虽然承认诗可以“怨”,但也指出应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杜甫在诗作中常常打破这些训条,面对昏庸无道、一意孤行、置民生死于不顾的君王,他总是毫不留情地揭露、批判。要为民请命,他做的远比孟子更大胆

、更无畏。杜甫称自己是“嫉恶怀刚肠”“疾恶信如仇”。他敢对朝廷大胆责难:“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其为民请命的勇气和胆量,表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无畏。(摘编自冯建国《论杜甫的民本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为邦本”源自《尚书》,原是大禹对其孙子太康训诫的话,反映了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B.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对“民”的认识加深而形成的。C.君王与杜甫民本思想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是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而后者是看到了人民的疾苦。D.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当中加强对民生的关注,和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都是出于功利性政治目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民本思想虽然产生于夏朝,但是到周王朝打败商王朝,人们才有更深刻的认识。B.随着对“天”与人关系认

识的深入,周王室对于“天”的崇拜也随之产生动摇。C.周王受“天命”统治天下,与西方传统“君权神授”,都是为了强调王权的神圣。D.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展漫长,至孟子真正形成,至杜甫才达到难以超越的高度。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传统民本思想

的一项是()A.汉代董仲舒说:“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B.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C.宋代朱熹说:“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D.

清代黄宗羲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4.孟子与杜甫的民本思想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作答。5.毛泽东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请结合材料中有关民本思想的表述,找出支撑这一论断的理由。【答案】1.A2.C3.A4.①立场与位置不同:孟子站在谋臣位

置,从帝王治国方略的角度谈民的重要作用;杜甫虽为臣,但更多站在民的立场为民请命,呼唤民本。②际遇与处境不同:孟子是基于“达”时施恩于民,有一种儒家士大夫不动于心的雍容姿态;而杜甫不论穷达,都固守“兼善”之志,怀着强烈的焦虑为百姓呼号呐喊。5.①从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看,人民群众具有改朝换代

的武装力量。②从生产力的发展看,人本身能力和地位,以及主观能动作用需要肯定和突出。③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④诗文里有呼唤民本的强烈的感人力量,也有杜甫那样的读书人具有的

为民请命的勇气和胆量。【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孟子和杜甫在民本思想上的不同视角。材料一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梳理了民本思想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的演变,强调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材料二则通过对比孟子和杜甫的民本思想,突出了杜甫在诗歌中对民生疾

苦的深切关注和无畏批判,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民本精神。两篇文章共同揭示了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持久影响。【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原是大禹对其孙子太康训诫的话”错

误,原文为“皇祖有训……”,大禹训诫其后代,并非专指训诫的太康。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A.“民本思想虽然产生于夏朝”错误,原文为“这一训示不一定都是夏禹的原话,但这的确

反映了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夏禹的训示反映了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但具体的内容不一定是夏禹自己的思想,不能得出产生于夏朝的结论。B.“随着……也随之产生动摇”错误,原文为“随着周王室日益衰败,礼乐崩坏,原来维系着周王朝统治的封建制、宗法制纷纷崩溃,对于‘

天’的崇拜也随之产生动摇”,对“天”的崇拜产生动摇与对“天”与人关系认识的深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至杜甫才达到难以超越的高度”错误,原文说的是杜甫的民本思想达到了“一般儒士难以超越”的高度,并非所有人难以超越。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董仲舒的观点

是效法先王,实现改制作乐,讲的是君王如何治理天下,不能体现传统民本思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结合“孟子谈民本,是站在谋臣的位置上,从帝王治国方略的角度谈民的重要作用”“杜诗更多的是从民的角度为民请

命,呼唤民本。杜甫将‘请为父老歌’作为自己的创作目的,希望在诗作中表达黎民的心声”可概括出,立场与位置不同:孟子站在谋臣位置,从帝王治国方略的角度谈民的重要作用;杜甫虽为臣,但更多站在民的立场为民请命,呼唤民本。②结合“孟子那种儒家士大夫不动于心的雍容姿态”“他的民本思想也仅仅要求统

治者在‘达’的境遇下能想到施恩于民”“怀着强烈的焦虑为百姓呼号呐喊……杜甫一生不论穷达,都执着固守着‘兼善’之志,将济世安民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概括出,际遇与处境不同:孟子是基于“达”时施恩于民,有一种儒家士大夫不动于心的雍容姿态;而杜甫不论穷达,都固守“兼善”之志

,怀着强烈的焦虑为百姓呼号呐喊。【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文中有“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可知从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看,人民群众具有改朝换代的武装力量。②文中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本身

能力和地位的肯定使得民本思想进一步变化,更加强调人在天人关系中的作用。因此,有了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可知从生产力的发展看,人本身能力和地位,以及主观能动作用需要肯定和突出。③文中提到“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思想”,孟子民贵君轻的民

本思想强调了民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④结合文中“杜甫称自己是‘嫉恶怀刚肠’‘疾恶信如仇’。他敢对朝廷大胆责难:‘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其为民请命的勇气和胆量,表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无畏”可知,诗文里有呼唤民

本的强烈的感人力量,也有杜甫那样的读书人具有的为民请命的勇气和胆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寻找鱼王张炜山里的杏花开了,天越来越暖和了。这个春天我又回到了家里,还带回了一条大

鱼。爸爸问这条鱼是不是你自己捉的?我不敢撒谎,只好如实相告:是师傅领我在一片沙地上挖到的。爸爸吃惊不小,反反复复看那条鱼。几天后,爸爸一定要随我去看望师傅。爸爸路上总念叨老人的身体,他明白这个人已经十分孱弱了。

他真正挂念的是,那个老人能不能在离世前,把所有的本事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是我心里最清楚的。他一定要让我当个大山里的“鱼王”。爸爸见了老人的第二天,就提出一个冒冒失失的要求:去地里挖一条大鱼。老人一到春天就咳嗽,这会儿一边大声咳着一边说:“好好。”可他只是答应

,并不动身。爸爸又催促了一次,老人才真的出门去了。爸爸手里提着一把锹,我和猫紧随老人身后。小路上的野花开得真香。师傅走在前边,垂着头,不像往日那样四处瞭望。我们走了一里多远的山路,最后在一条不大的沙河边停下。这里没有水,沙子洁净得很。老人在

沙子上踱了几步,又往旁边看了看。那是离开河道几丈远的地方,粗粗的沙粒上落下了风旋的草屑。他前后打量了一番,伸出脚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说:“就这儿吧。”爸爸马上抡起了铁锹。可是这样没有几下,老人就伸手阻止说:“要用手,小心些。”我和爸爸一起用手扒

着土,刚扒了一会儿,下边的沙子就轻轻活动起来。爸爸大声喊叫,猫马上凑到了近前。啊,一条又粗又长的鳝鱼被爸爸双手逮住。他把它高举过顶,“它就在这里!这真是谁也想不到啊……”爸爸还不甘心,再次要求师傅寻一个有鱼的地方,老人没有应声,爸爸就在刚才挖到鳝鱼的地方又掘了一会儿,结果什么都没有

找到。爸爸终于要回家了。他临走时千叮万嘱,让无论如何都要听话、要学艺。老人听到“学艺”两个字不高兴了,沉着脸说:“没什么艺,只要想家了就快走。”这次没等爸爸教我,我立刻大声说道:“我不想家……”爸爸行前与老人单独交

谈了许久。爸爸回家了。老人对我说:“孩子,你爸最担心的是我不能把所有本事全传给你。我对他说,不成,我当年就没有跟我爸学到全部本事,只是随着年纪大了,从头想他这一辈子,从头学。这本事不光是从别人那儿取来,还要自己去找,一点一点找到一些,放下一些,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有用的真本事……”我听不明白,

问:“为什么找到了还要放下?这不白找了吗?”老人点头:“就得放下。有些本事不光不能留,还得小心再小心。比如我年轻的时候发了疯一样逮大鱼,只想做个“鱼王”,想住“鱼王”才有的青堂瓦舍,为这个差点连命都丢了。我住在山坡上,种下吃的东西,有猫陪在身边,还有了你这么好的一个孩子,这辈子还求什么?我为什么

要捉那么多鱼?它们也是一辈子,我捉了越来越多的鱼,就成了它们的冤家对头,这还会有好下场?要不我说,我不敢肯定会把全部本事都传给你,你也不能全都收下,说不定你会扔掉这些本事哩……”我紧紧依偎着,不再吭声。老人在夜色里磕打牙齿,像害冷一样,说:“有个人和我爸一样,都是老族长器重的人,老族长

瞧得上的山里渔户只有这两个。”“另一个‘鱼王’,是那个‘水手’?”“就是他,他常跟着我爸去捉鱼,留心学做‘旱手’。他夸我爸,说:‘这才叫真本事!瞧大旱天哪里都望不见水,你花一袋烟的工夫就能把大鱼提回家!我要有了你这两下子就阔了,有水没水都能逮住大鱼…

…’不知是他心眼钝,还是我爸留了一手,反正这人直到最后也没能当成一个‘旱手’。”“可是老爷爷也能跟他学呀,在发大水的时候捉到大鱼……”“我爸倒也这样想过,一有机会就跟他学泅水。可最后还是没有学成。那个‘水手鱼王’直接就是在水里过日子,鱼鳖虾蟹跟他是一家。他在水里捉鱼太容易了,什么

器具都不用。如果遇到赤手逮不住的大鱼,他会设法把它引到水草多的地方,让草须帮他绑住又猛又凶的大鱼。鱼的力气到底有多大,这是外行人想不出的。鱼活在水里就得了水力,会借着水力把人整惨啊。一条两柞长的鱼凶起来

,人在水里就拿它没办法,你眼睁睁就得受它欺负……”“鱼怎么欺负人啊?”“鱼把你引到水流急处,你只能尽全力对付水流,设法不让自己沉下去,不呛水;可是鱼这会儿精神力气都来了,它用头撞你的脸和眼,甩起大尾巴啪啪扇你几个耳光,几下就把你打得晕头转向。有时候你以为它就在你怀里了,想一下接住它逮

住它,哪知它装作笑眯眯的模样往你怀里钻,可还没等你两条胳膊合上,它就参开鳍翅上的尖针一旋……老天爷,鱼头摇摇晃晃的,别以为它没有头脑不会想事,它可狡猾着哩。大鱼在水花里一跳一闪,银光光的,山里人谁能不馋?谁知这一馋就会要了他

的命啊……”我身上战栗栗的。说真的,这样的夜晚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选择了世上最危险的行当。我随口呼应:“啊啊,那怎么办呀?师傅,你说怎么办啊?……”“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苦练,再加上天分。所有‘鱼王’,都是天生捉大鱼的人。他们学来一半,天分一半,个个都是让外人想不明白的主儿。”

我听得大气不出。我发现身边的猫也凝了神,忘记了抿嘴和舔手。(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爸爸因“鱼的来历”而吃惊,可见师傅技艺高超,后来爸爸随“我”去看望师傅,让读者见识到老鱼王

的功力。B.爸爸反复对老鱼王提出“抓鱼”请求,但老鱼王的表现并不十分热情,说明他并不认为“我”是他满意的徒弟。C.师傅寻鱼时,“不像往日那样四处瞭望”,他想要通过地理位置、水源、沙质、风向等因素去判断鳝鱼的位置。D.

鱼王们有天分,也会苦练,小说中“旱手”和“水手”鱼王,各自有神奇本领,却又难以学到对方全部绝技。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儿童视角,讲述“我”向鱼王学艺的故事,尤其是在沙河边抓鳝鱼的情节

,引人入胜。B.本文中“我”的话并不多,主要是在回应师傅讲述的内容,但却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C.老鱼王给小男孩解释“鱼怎么欺负人”时,对鱼的动作、神态进行了详细描述,生动而有趣。D.猫在文中出现了多次,结尾写“猫也凝了神,忘记了抿嘴和舔手

”,是为了衬托出它有灵性。8.师傅与“我”的对话过程中,“我”的心理经历了起伏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9.本文以人和“鱼”的关系寄托了对人与自然的思考。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认识。【答案】6.B7.D8.①一开始听老鱼王讲述时,“我”有很多疑问,内心迷茫/困惑。②渐渐被老鱼王说

的话吸引,开始认同他说的话。③在老鱼王告诉“我”鱼是如何欺负人后,“我”感到不安/紧张/吃惊/害怕。④在听完老鱼王所有的讲述后,“我”被深深吸引,陷入了深思(沉醉其中、陶醉其中)9.①老人带领我和爸爸去沙地捉鱼,可见人可以从自然中得

到馈赠;②老人年轻时为了当鱼王捉了很多鱼(或:爸爸希望捉到更多的鱼),可见人易受贪欲的驱使对自然过度的掠夺;③鱼会在水里欺负人,象征自然有智慧和力量,会对人类施加报复;④老人不愿意捉更多的鱼,可见人要学会敬畏自然,体悟自然规则,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不认为‘我’是他满意的徒弟”的结论于文无据。对爸爸提出“抓鱼”的请求,老鱼王的表现比较冷淡,是因为他知道,真本事的学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且后文“还有了你这么好的一个孩子……”,

可见他并不是对“我”这个徒弟不满意。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是为了衬托出它有灵性”错。结尾处的猫主要是为了衬托老鱼王所讲的故事引人入胜。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

握人物心理的能力。①一开始听老鱼王讲述时,老人讲道“这本事不光是从别人那儿取来,还要自己去找,一点一点找到一些,放下一些,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有用的真本事……”时,“我”听不明白,问:“为什么找到了还要放下?这不白找了吗?”当时,“我”有很多疑

问,内心迷茫/困惑。②当老人解说道“我住在山坡上,种下吃的东西,有猫陪在身边,还有了你这么好的一个孩子,这辈子还求什么?我为什么要捉那么多鱼?它们也是一辈子,我捉了越来越多的鱼,就成了它们的冤家对头,这还会有好下场?要不我说,我不敢肯定会把全部本事都传给你,你也不能全都收下,

说不定你会扔掉这些本事哩……”时,我紧紧依偎着,不再吭声。“我”渐渐被老鱼王说的话吸引,开始认同他说的话。③在老鱼王告诉“我”鱼是如何欺负人后,“我身上战栗栗的。说真的,这样的夜晚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选择了世上最危险的行当。我随口呼应:‘啊啊,那怎么办呀?师傅,你说怎么办啊?……’。当时的“我”感到不

安/紧张/吃惊/害怕。④在听完老鱼王所有的讲述后,“我”被深深吸引,陷入了深思(沉醉其中、陶醉其中)。老鱼王所讲的故事引人入胜。我听得大气不出。我发现身边的猫也凝了神,忘记了抿嘴和舔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

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①物以稀为贵,山区缺鱼,鱼自然成了金贵的东西。老人带领我和爸爸去沙地捉鱼,可见人可以从自然中得到馈赠。②老人年轻时为了当鱼王捉了很多鱼(或:爸爸希望捉到更多的鱼),可见人易受贪欲的驱使对自然过度掠夺。两个鱼王的故事告诉我

们,凡事不能太贪婪,取自己所需,就是恰到好处。太贪婪往往适得其反,最终害了自己。③教育我们不能贪心,如果人贪心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它也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万物都是平衡的,如果我们恶意的破坏它,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鱼会在水里欺负人,象征自然有智慧和

力量,会对人类施加报复。④“我”明白了为什么师傅会抓鱼,而不多捉鱼。世上万物须以大自然的平衡为主,不然的话所有的世间万物都会遭致毁灭。老人不愿意捉更多的鱼,可见人要学会敬畏自然,体悟自然规则,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

,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

秦兹苗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

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答梁惠王》)材料二: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

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节选自《孟子见梁襄王》)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彼A夺其B民时C使D不E得耕F耨G以养H其I父母J父母K冻L饿M兄N弟O妻P子Q离R散11.下列对

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在材料一中意为“厨房”,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庖”词义相同。B.“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发爱兄弟,儒家认为这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C.“与”,在材料二中可译为“归附”,

此意与成语“岁不我与”的“与”含义不相同。D.“人牧”,“牧”本意为“放牧”,引申为“治理”,故“人牧”往往指统治百姓的国君。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梁惠王不堪于晋国在自己的统治时期衰落下去,急于向孟子求教解

困方法,孟子教他施行仁政。B.文本二是孟子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他认为只要君王不喜欢杀人,天下就有人带领老百姓去投奔他。C.两个文段都以对话为主,前者批评了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后者委婉地批评孑梁襄王喜欢杀人。D.两个交段均表现了孟子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

想,这与其“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观点一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2)“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14.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主张,大力宣扬“仁政”思想,请根据两则

材料概括其实施“仁政”的措施。【答案】10.CJM11.A12.B13.(1)我视这样的情形为耻辱,希望为死者洗刷耻辱,怎么办才好呢?(2)“看见他(梁襄王)不像国君,靠近他也见不到使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14.(1)保障民生:

免民饥饿,减免死亡;(2)制定善策: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3)教化人民:修其孝悌忠信;(4)善待生命:不嗜杀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

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彼夺其民时”是主谓宾俱全的句子,应在宾语“民时”后C处断开;的“以”是目的连词,连接“耕耨”和“养其父母”,中间不断开;两个“父母”,前一个是“养”的宾语,后一个

是“冻饿”的主语,中间J处断开;“父母冻饿”是主谓结构,“兄弟妻子”是“离散”的主语,M处断开。故选CJM。【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厨房;厨师。句意:厨房里有肥嫩的肉。/丁厨师替文惠君杀牛。B.正确。C

.正确。归附;等待。句意:那有谁来归附他呢?/时间不等待我们。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带领老百姓去投奔他”错,“引领”这里指伸长脖子,表示深切盼望。故选B。【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耻”,意动,以……为耻辱;“比”,为、替;“洒”,洗刷;“如之何”,怎么办。(2)“就”,靠近;“所畏”,使人敬畏的地方;“卒然”,“卒”通“猝”,突然

;“恶”,怎么、如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保障民生:材料一孟子用类比和比喻的手法告诉梁惠王“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可见孟子认为实施“仁政”应免民饥饿,减免死亡;(2)制定善策:材料一孟子回答梁惠王如何报仇雪耻时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见孟子认为实施“仁政”应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3)教化人民:材料一孟子认为在保证百姓耕作的基础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见他认为“仁政”还应该修其孝悌忠信;(4)材料一孟子回答梁襄王如何统一天下时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可见他认为应善待生命:不嗜杀人。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和施行暴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

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

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

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百里见方的

小国也能够称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能让他们拿着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

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疑虑!”材料二: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

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

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莲藕花叶图【元】吴师道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曲池荷【唐】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诗和卢诗的结构相同,均为前

两句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后两句则抒发个人感慨。B.吴诗和卢诗都运用了衬托,吴诗以莲心的苦反衬莲花的美,卢诗用池之美衬托荷之美。C.吴诗和卢诗都对莲进行了吟咏赞美,但吴诗还富有哲理意味,卢诗则没有哲理意味。D.吴诗和卢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题材虽然相同,但吴诗是题画诗,

卢诗是咏物诗。16.这两首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但蕴含的意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吴诗蕴含人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创造和成就。“苦心”用莲心的苦涩,写人要刻苦,创造艺术作品。②卢诗含蓄抒发了自

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秋风早起,荷花凋零,托物言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卢诗则没有哲理意味”错误,由“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可知,诗歌托物言志,诗人借荷花被秋风吹落凋零,抒发早年零落的感慨。故选C。【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先明确所写对象,再根据描写侧重点的不同探究蕴含的哲理。吴诗诗中借着对莲藕花叶的吟咏,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富有哲理意味。诗的大意说:白润如玉如雪的莲藕,中间有精巧透明的窍孔,玲珑可爱。它的绿叶和红花铺散在水面上,互相映衬。莲藕的生命

一代代延续不断,显示出无限意趣和欣欣向荣的生机,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全部奥秘都在莲籽的“苦心”当中。这里表面说莲心苦,但可以从中体会出更广阔的含义,让人联想到:人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创造,才能有成就。卢诗先写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

的神韵,尤其是“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托物言志,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而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

造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首先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正面设喻打开话题,从而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2)

鲍照面对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以水喻人,写人之贵贱穷通各有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以表达景仰之情,却一直没有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名句,比如“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答案】①.思国之安者②.必积其德义③.泻水置平地④.各自东西南北流⑤.三顾频烦天下计⑥.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

错字词:德义、泻、频烦、济、载、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

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①。环顾周围,曾②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

薄的绿意。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③,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

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④,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

语序、句序合理,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8.①依依不舍②郁郁葱葱③绚烂多彩19.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

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20.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此处语境是指“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深厚感情,舍不得离开,所以

可用成语“依依不舍”。依依不舍:形容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第②空,此处语境是形容植被曾经苍翠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所以可用成语“郁郁葱葱”。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生机勃勃的样子。第③空,

此处语境是指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而变得色彩灿烂美丽,所以可用成语“绚烂多彩”。绚烂多彩:指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也指绚烂无比,形容多姿多彩或非常精彩。【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本题要求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需要选择目标句,然后把其他的句子改写成与

目标句句式结构一样的句子即可。本题可以选择“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作为目标句,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进行修改。分析目标句句式,“你可+动词+状语,动宾结构,动

词+偏正结构”,对照修改为“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最后改为: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中途易辙,句子“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在讲“红枫”,一句话没说完,下句“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

壁”的主语就换成了“上天”,可把句子“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改成“被置于悬崖峭壁”,二是搭配不当,以“红枫”为主语,把“落下”改为“遇上”。的三是“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落下一场秋雨”是假设

,应该用表假设关系的词语“即使”与“也”搭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____①_____,塑料袋使

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_____②____,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

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

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_____③____,我国不妨先行一步。2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

不会告诉你的。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2

2.①“限塑令”实施之后②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③实行“以竹代塑”【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表示判断。A.与“的”字配合使用,加重语气;B.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C.表示判断;D.代词,这样。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

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是说“限塑令”实施之前,“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此处是“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通过数字对比可知,此处是与上文时间的对比,可填“‘限塑令’实施之后”。第二空,此处是一过渡句,紧承上文“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

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又与下句“但规模依然庞大”形成转折,可填“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第三空,前面提到“以竹代塑”的计划,结合“我国不妨先行一步”可知,此处是说具体实行“以竹代塑”,可填“实行‘以竹代塑’”。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孟子和两位国君对话的时候,都有自己一以贯之的主张。在生活中,我们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还是倾听别人的见解呢?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听人言以正己过,持己见以明吾志孟子继承孔子的衣钵,周游列国,用一以贯之的主张说动天下诸侯。文人雅士晤言一室之内

,畅所欲言,以求同存异的博大悦纳各抒己见。谈说之间,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还是倾听别人的见解,不可一概而论,需相机而动,于当听时听人言以正己过,在该稳处持己见以明吾志。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交流中,善于倾听别人的见解,勇

于接纳他人的规劝,是难得的睿智通透,更是可贵的世事洞察,既纠正了自己的偏差,又铺平了未来的坦途,可谓一举两得。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以弭谤为荣,以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终落得个流放于彘的下场。唐太宗重用魏征从谏如流,自律持正,励精图治,以盛世为的,从而创下贞观之治,国富

民强,方才有万古流芳的美誉。可见,一意孤行,两耳塞听,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察纳雅言,善听劝谏,才能在通天的大道上越行越稳。诚然,与人言时,他人好的见解,善的诤言,的确如一剂良药,医好了千里之堤上的“蚁穴”,使其难以溃决。但若对方立场不同,角度各异,甚至意欲引你入歧

路,将一番花言巧语包装得冠冕堂皇,我们也要照单全收吗?当然不!古人云“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夫之谔谔。”言谈间,勇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敢于驳斥他人的谬误,是可敬的立场坚定,更是可喜的心明如镜,既拨开了眼前的迷雾,又清晰了前日的来路,可谓两全其美。为造联

孙抗曹的胜局,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主和派轮番质疑,障碍重重。只见孔明,晓以大义,明以利害,使之瞠目结舌,定下鼎足之形。面对曹操的挑战,孙权齐聚群僚共商大事,众人各顾妻子,皆言迎降。唯有鲁肃,坚持己见,力主迎战

,甚合权意,稳下鼎足之势。可见,他人之言,未必字字珠玑,金玉良言,阻挠你前进的见解恰恰是使你江河绕行的绊脚石。自我之见,未必次次不堪,冥顽不化,支持你坚守的主张真正是使你长驱直入的快车道。常言道“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探讨切磋之时,难免各执一见。我们既不

要做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也不要做一根筋,不撞南墙不回头。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若于解决问题有益,就听之信之赞之。若于解决问题无益,就否之驳之斥之,坚持自己的主张,助推问题的解决。只是不必咄咄逼人,剑拔弩张,以理服人方是君子之

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则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由本套试卷文言文阅读切入,指出孟子在和两位国君对话时,有自己一以贯之的主张。第二句话由此推广开来,提出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在和别人

讨论问题时,我们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还是倾听别人的见解?材料给出了本次作文的话题:讨论问题时,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还是倾听别人的见解?这是一个看似两难的选择,实则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思辨性。关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非此即彼,而要视情况而

定。讨论问题,必然会有见解的分歧甚至是意见相左,这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此时,如果他人的见解透彻明晰,立场中正,秉持公心,利大于弊且有利于解决问题,确实比自己的主张更有见底,更好更可操作,那么我们就应该谦逊地倾听他人的见解。

而不能一意孤行,师心自用。若他人的见解有失偏颇,立场不稳,动机不纯,弊大于利,且不利于解决问题,确实没有自己的主张更明确,更能达成心愿,那么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坚持自己的主张,甚至据理力争,毫不动摇。而不能随波逐流,中途易辙。所以,在和别人讨论问题时,不

能简单的一味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坚持自己的主张,而要视情况而定,灵活处理,该倾听别人意见的时候就洗耳恭听,诚心悦纳,该坚持自己主张的时候就立场坚定,不改初心。从“思考和认识”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最好应用辩证思维,采用并列式结构,首先亮明观点:在和别人讨论问题时,不管是倾听

别人的见解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都应视情况而定;然后分别从两个方面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倾听别人的意见,在什么情况下坚持自己的主张;最后归纳全文,重申观点,呼吁青年人应学会在合适的时机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坚持自己的主张。立意:1.与人言,倾听是一种尊重,坚持是一份执着。

2.学会倾听他人见解,求同存异。3.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改初心。是4.听人言以正己过,持己见以明吾志。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