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培优训练(人教版)》阶段性测试卷(第1~3单元)(解析版).docx,共(17)页,306.41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299f4ae5b91071dd8ed25c5c6b7bce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阶段性测试卷(第1~3单元)(解析版)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剂B.干冰用于保藏食品C.酒精用于洗掉沾在试管壁上的碘D.制糖工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
【答案】A。【解析】A、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剂是利用铁能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B、干冰用于保藏食品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酒精用于洗掉沾在试管壁上的碘是利用酒精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制糖工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是利用活性炭的
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A。2.有一次上课时,小丽觉得很闷,呼吸不畅。是不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呢?小丽分别收集了250mL教室内、外的气体样本,向其中分别加入10mL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
科学方法是()A.猜想B.实验C.控制变量D.归纳【答案】D。【解析】A、是不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呢?属于猜想环节,故不符合题意;B、分别加入10mL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属于实验环节,故不符合题意;C、小丽分别收集了250mL教
室内、外的气体样本,属于控制变量环节,故不符合题意;D、没有归纳环节,故符合题意。故选:D。3.小亮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利用了铜丝的导热性B.红磷燃烧结
束后,待装置恢复至室温时再读数C.实验成功的标志为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D.实验成功的标志为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约上升到刻度4处【答案】D。【解析】A、金属铜具有导热性,加热铜丝,用来引燃红磷,故A正确;B、红磷燃烧结束后,待装置恢复至室温时再读数,故B正确;
C、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实验成功的标志为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故C正确;D、由C项分析可知,实验成功的标志为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故D错误;故选:D。4.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
的是()A.B.C.D.【答案】B。【解析】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错误。B、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正确。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为
原子,故选项错误。D、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故选:B。5.下列有关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B.石蜡熔点较低,受热易熔化C.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D.石蜡可燃烧,燃烧时发光、放热
【答案】A。【解析】A、石蜡的熔点较低,硬度较小,故描述错误;B、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故描述正确;C、石蜡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且密度比水小,故描述正确;D、石蜡可燃,燃烧时光、放热,故描述正确。故选:A。6.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这一基本实验操作常要使用酒精灯。下列有关
说法正确的是()A.熄灭酒精灯时可以用嘴吹灭B.取下酒精灯的灯帽后应倒立放在实验桌上C.为了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将灯内酒精添满D.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到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答案】D。【解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
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选项说法错误。B、取下酒精灯的灯帽后,应正放在实验桌上,以防止滚落,故选项说法错误。C、不能将灯内酒精添满,酒精灯内酒精的容积最多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酒精量太多则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故选项说法
错误。D、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到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以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7.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境友好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A.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
积B.减少自驾燃油汽车出行C.开发利用氢能等新能源D.进一步扩大燃煤发电【答案】D。【解析】A、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可维持生态系统,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等,有利于环境保护,故选项错误。B、减少自驾燃油汽车出行,能减少空气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故选
项错误。C、开发利用氢能等新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故选项错误。D、进一步扩大燃煤发电,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利于环境保护,故选项正确。故选:D。8.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氧气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A。【解
析】A、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长颈漏斗的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图中所示装置正确。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应伸入试管的底部,图中所示装置错误。C、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铁丝在O2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
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图中集气瓶的底部没有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所示装置错误。故选:A。9.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且x﹣y=9.该粒子符号可能为()A.K+B.Cl﹣C.ClD.Ar【答案】B。【解析】由该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y=9
可得:该微粒为离子,而y是最外层电子数,取值是8,x=9+y,通过代入y=8,可得x=17,所以为17号元素氯,但核外有18个电子,是氯离子。故该粒子是Cl﹣故选:B。10.患贫血病的人可以多吃韭菜,因为韭菜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蔬菜,每100克韭菜中含铁8.9毫
克。这里的铁指的是()A.铁元素B.铁单质C.氧化铁D.铁的化合物【答案】A。【解析】在韭菜中,铁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这里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A。
11.下列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B.C.D.【答案】A。【解析】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故A正确;B、读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错误;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瓶塞没有倒放,故C错误;D、使用胶头滴
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D错误。故选:A。12.查阅资料得知:马铃薯可代替二氧化锰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MnO2只能作为过氧化氢
溶液分解的催化剂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C.催化剂能使原本不发生的反应也能快速进行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答案】B。【解析】A、MnO2也能作为其它反应的催化剂,如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B、马铃薯可代替二氧化锰作过氧
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说明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故选项说法正确。C、催化剂只是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使原本不发生的反应进行,故选项说法错误。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13.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B.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C.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答案】A。【解析】A、蔗糖加入水中后,蔗糖
溶解了,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错误。B、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C、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具有香味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D、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14.下列日常劳动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淘米洗菜B.引火煮饭C.清水擦地D.整理书籍【答案】B。【解析】A、淘米洗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B、引火煮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C、清水擦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D、整理书籍
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故选:B。1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放出热量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并放出大量的热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
蓝色火焰,并生成二氧化硫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生成了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答案】D。【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B、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
,不会产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C、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属于结论,不是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6.
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离子等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现象或事实解释A温度计中的汞柱随温度改变而升降原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变化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CO2可以助燃,CO2不支持燃烧分子结构不同,则性
质不同,用途不同DNaOH和Ca(OH)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的组成中都含有OH﹣【答案】A。【解析】A、温度计中的汞柱随温度改变而升降,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
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C、O2可以助燃,CO2不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D、NaOH和Ca(OH)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组成中都含有OH﹣,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17.2022年4
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了183天,在空间站的生活离不开氧气。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B.氧气极易溶于水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D.氧气能供给呼吸【答案】D。【解析】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许多
物质发生反应,故A错误;B、氧气不易溶于水,故B错误;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C错误;D、氧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故D正确。故选:D。18.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
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c代表氧气B.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C.t2时刻,O2开始产生D.高锰酸钾是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答案】B。【解析】A、c代表氧气错误,因为在t1时刻就有氧气产生;故选项错误;B、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
正确,因为高锰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可以分解;故选项正确;C、t2时刻,O2开始产生错误,因为在t1时刻就有氧气产生;故选项错误;D、高锰酸钾是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错误,因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生成
的二氧化锰做氯酸钾的催化剂;故选项错误;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0分)19.看图回答问题:(1)上面的实验操作图,正确的是B(填字母)。(2)指出图中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及可能造成的后果。①
A造成药品污染;②C打碎试管;③D引起火灾。【答案】(1)B。(2)①A造成药品污染;②C打碎试管;③D引起火灾。【解析】(1)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
错误;B、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药品时,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使用酒精灯时要
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2)①A中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容易沾上液体。当胶头滴管伸入原试剂瓶中污染药品;故填:A造成药品污染;②向
试管中取用块状或颗粒状药品试管要平放,把固体药品放在试管口然后将试管慢慢地竖起来防止打破试管;故填:C打碎试管;③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会引起火灾。故填:D引起火灾。20.下列物质:①二氧化硫、②空气、③雨水、④过氧化氢、⑤铁、⑥氮气、⑦高锰酸钾
、⑧水蒸气(填序号),其中属于混合物有②③,属于纯净物的有①④⑤⑥⑦⑧,属于单质⑤⑥,化合物有①④⑦⑧,氧化物有①④⑧。【答案】②③;①④⑤⑥⑦⑧;⑤⑥;①④⑦⑧;①④⑧。【解析】故答案为:②③;①④⑤⑥⑦⑧;⑤⑥;①④⑦⑧;①④⑧;21.将相应序号
填在下列横线上.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碳酸氢铵是一种固体A,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D.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C.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A,不可燃烧B,但通入
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D.【答案】A;D;A;C;A;B;D。【解析】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填:A;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属于化学变化.故填:D;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故填:A;水蒸
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属于物理变化.故填:C;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故填:A;不可燃属于化学性质.故填:B;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变化.故填:D.2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
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如下表,请根据下表回答有关问题。(1)观察第2、3周期的元素,这两个周期开头的元素是金属元素,结尾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填“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2)磷原子的
质子数是15,相对原子质量是30.97。(3)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周期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递变规律。①同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同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②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
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答案】(1)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2)15;30.97。(3)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解析】(1)观察第2、3周期的元素,这两个周期开头的元素是“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结尾的元素是稀有
气体元素。(2)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15,故磷原子的质子数是15;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相对原子质量是30.97。(3)同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化学性质相似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23.如图为A、B、C、D、E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按要求填空:(1)x的值是8。(2)微粒A对应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3)微粒D和微粒E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4)
A、B、C、D、E五种粒子对应的元素有四种。【答案】(1)8;(2)二;(3)Na2S;(4)四。【解析】(1)在B中,最外层电子数是6,不是8,未达到稳定结构,应为原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x=2+6
=8;(2)微粒A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属于原子,原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对应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3)微粒D和微粒E分别属于钠元素和硫元素,化合价分别是+1价,﹣2价,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
2S。(4)A、B、C、D、E五种粒子共有四种质子数,对应的元素有四种。故答案为:(1)8;(2)二;(3)Na2S;(4)四。24.如图所示的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停止后,取出燃烧匙,用毛玻璃片盖紧集气瓶,振荡,悬空倒置,
发现毛玻璃片不脱落。(1)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2)毛玻璃片不脱落时,大气压强大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瓶内气体压强。【答案】(1)S+O2SO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
空气。(2)大于。【解析】(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2)毛玻璃片不脱落时,大气压强大于瓶内气体压强。故答案为:(1)S
+O2SO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2)大于。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2分)25.某化学小组按照下列图示步骤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1)实验Ⅰ中小木条a(填字母)处最先变黑,原因是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2)实验Ⅱ中分别用干
冷的烧杯和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第一个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第二个烧杯内壁变浑浊。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3)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导管口出现火焰。说明蜡烛火焰中导出的物质是气体(选填“气体”、“液体”
或“固体”)。(4)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选填“是”或“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答案】(1)a;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2)变浑浊;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3)气体;(4)不是。【解析】(1)温度越高,木条炭化的越快,实验Ⅰ中小木
条可以看到接触火焰的火柴梗的两端先变黑,即a处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2)实验Ⅱ中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第一个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第二个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3)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导管口出现火焰,说明蜡烛火焰中导出的物质是气体。(4)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不具有可燃性,则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故答案为:(1)a;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2)变浑浊;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3)气体;(4)不是。26.过氧化氢(化学式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生成O2和H2O.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回答下列问
题:(1)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过氧化氢溶液,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二氧化锰。(2)要收集一瓶纯净的O2,应选择装置D(填字母)。(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O2,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是装置漏
气。(4)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KmnO4加热制取O2,优点是②(填编号)。①生成物只有氧气②不需加热③需加热(5)装置A中反应很强烈,据此提出实验安生注意事项是①(填编号)。①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②用体积较小的锥形瓶③加热反应物。【答案】(1)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2)
D。(3)装置漏气;(4)②;(5)①。【解析】(1)A装置为固体和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的装置,一般从分液漏斗(其作用是分离液体)加入液体,固体先放在锥形瓶中;故答案为: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
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氧气不易溶于水,所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用排水法;故答案为:D。(3)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和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故答案为
:装置漏气;(4)实验时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代替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不用加热,可节约能源;故答案为:②;(5)①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使气流平稳生成,可防装置爆炸,可以采用;②用体积小的锥形瓶,使迅速生
成的气体在有限空间内易发生爆炸或使液体喷出,造成危险,不可采用;③加热反应物,也使反应更加剧烈,不能采用。故答案为:①。四、推断题(本题共1小题,共6分)27.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元素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
电子层少一个电子,C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以及D元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均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上述三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Al、BCl、CO、DNa。(2)画出B原子和C离子的结构示
意图。B原子;C离子。【答案】(1)Al,Cl,O,Na;(2),。【解析】(1)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以A是铝元素,B元素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一个电子,第三层有7个电子,核外电子数是17个,所以B
是氯元素,C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以及D元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均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0个,所以C是氧元素,D是钠元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Al,B是Cl,C是O,D是Na;(2)B原子和C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1)Al,Cl,
O,Na;(2),。五、计算题(6分)。28.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若A原子的质量为4.5539×10﹣26kg,且A原子核内质子数比中子数少1个.求:①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结果为整数)②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答案】
(1)27;(2)13。【解析】(1)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若A原子的质量为4.5539×10﹣26kg,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2)A原子核内质子数比中子数少1个,相对原子质量=质
子数+中子数,设其质子数为x,则x+x+1=27,x=13;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3.故答案为:(1)27;(2)13.六、解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0分)29.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
碳的含量,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首先,由A(填“A”或“B”)导管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石灰水无变化,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填“低”或“高”)。(2)然后,由B(填“A”或“B”)导管呼气约20s,观察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填“低”或“高”)。(3)比较以上两次实验结果,该小组同学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高(填“低”或“高”)。【答案】(1)A;无变化;
低。(2)B;变浑浊;高。(3)高。【解析】(1)要从导管中吸气,只能从A,空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较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首先由导管A吸气约15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无变化,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故答案为:A;无变化;低。(2)要从导管中吹气,可从B吹入,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
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由导管B吹气约15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故答案为:B;变浑浊;高。(3)综合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故答案为:高。30.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经探究,生成氧气的质量约是高锰酸钾质量的。(1)现有高锰酸钾32g,大约能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2)这些氧气若装在容积为125mL的集气瓶中,最多装几瓶?(氧气在该条件下的密度为1.429g/L)(3)小明同学从与医生的交谈中获悉:正常
人每分钟约呼吸30次,每次约吸入0.4L空气。请问一个人一天吸入人体内的氧气约为多少升?(计算结果取整数)【答案】(1)3.2g;(2)18瓶;(3)3456L。【解析】(1)由题意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约是高锰酸钾
质量的,所以,生成氧气的质量:32g×=3.2g;(2)由公式m=ρv的推导公式v=,可求出氧气的体积。氧气的体积:≈2.24L.最多装瓶数:2.24L×1000÷125mL=18瓶;(3)一个人一天吸入人体内的氧气:2
4小时×60分钟×30次×0.4L×20%=3456L故答案为:(1)3.2g;(2)18瓶;(3)3456L。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