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docx,共(26)页,1.31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045491bf72f9a0847a94d5d967eb2b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徐州一中2022级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命题人:高二地理组审核人:高二地理组(满分:100分时长:75分钟)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6分)凡湖是土耳其最大的湖泊,3713km2,湖面海拔16
48m。湖区原为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后来内姆鲁特火山喷发出的熔岩阻塞了河道,凡湖由外流湖逐渐演变为内陆咸水湖,冬季湖泊南半部不封冻。1960—2015年,凡湖年降水量与地表径流流入量之和小于年实际蒸发量,但总体水位上升。图为凡湖及其周边水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按成因分类,凡湖属于()A.堰塞湖B.火山口湖C.冰川湖D.构造湖2.与北部湖区相比,南部湖区冬季不易结冰的原因是()①南部湖区面积大,湖水较深②南部湖区河流注入少,盐度高③南部地区山地多,阻挡冷空气④南部湖区靠近火山,地热丰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
推测凡湖总体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年实际蒸发量小B.地表径流流出少.C.地下水补给多D.湖水渗漏损失小鄱阳湖湖口水龄(水龄指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变化。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对其下游河床的冲淤产生影响,下表为20
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1956-200212.912.111.611.312.915.722.736.539.23
9.525.513.921.212003-201610.311.29.68.910.513.522.631.527.125.814.110.616.364.鄱阳湖湖口水龄夏季较大,主要是因为此时()A.鄱阳
湖流域降水多B.长江干流水位高C.鄱阳湖面蒸发旺盛D.长江干流流速快5.2003年后鄱阳湖湖口各月水龄均变小,反映了三峡工程()A.拦沙作用明显B.防洪效果明显C.抗旱效果明显D.改善水质明显6.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及原因是()A.春
季三峡放水B.夏季三峡泄洪C秋季三峡蓄水D.冬季三峡发电读8月世界局部海洋表层盐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7.P、Q附近洋流对流经地区的影响是()A.P沿岸降水增多B.Q附近海水温度降低C.Q沿岸降水减少D.P附近海水温度降低8.导致P、Q海域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
主要因素分别是()A.洋流、洋流B.纬度、洋流C.径流、纬度D.洋流、径流茎柔鱼亦称“美洲大鱿鱼”,分布范围广,资源量丰富,对海水温度敏感而易发生迁徙,是东太平洋重要的经济物种。下图示意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茎柔鱼渔场重心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茎柔鱼渔场重
心()A.1—5月向西南方向移动B.1—5月的移动范围小于5—8月C.8—12月向东北方向移动D.8—12月南北移动距离大于东西移动距离10.据图推测,茎柔鱼5—8月()A.顺洋流流向迁移B.向高水温区迁移C.对饵料需求增大D.受赤道热
带气旋影响较大11.研究发现厄尔尼诺年茎柔鱼个体较小,主要是由于()①海水温度升高②海水温度降低③栖息范围增大④营养盐类减少A.①④B.①③C.②④D.③④的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
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A.整体向北移动B.
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13.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14.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下面小题。15.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垂
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16.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指标四大地区甲乙丙丁土地面积
占全国比例(%)8.210.79.571.6人口占全国比例(%)7.726.538627.2人均GDP(万元)4.75.99.45.4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17.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
地区的是()A.甲B.乙C.丙D.丁.18.我国四大地区中()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C.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斜仁柱(下图),是过去鄂伦春人居住的典型建筑,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
根树杆搭成,顶端留有空隙,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搭成,也可随时拆卸。斜仁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做饭和取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斜仁柱顶端留有空隙主要原因是()A.便于拆卸B.节省建材C.观
测天象D.通风采光20.冬季斜仁柱覆盖的兽皮多为狍皮,选择狍皮带毛一面向外,主要是为了()A.增强美观B.阻隔寒风C.防止积雪D.保持温度近年我国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城市群(广东省9个城市)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9+2)。下图为
“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的21.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更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是()A.行政管辖关系B.经济发展水平C.风俗习惯差异D.人口规模结构22.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更接近()A.单核多中心结构
B.双核多中心结构C.多中心网络结构D.核心边缘结构23.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香港发挥的最大优势体现在()A.旅游观光B.生产加工C.消费市场D.对外联系二、综合题(共54分)24.阅读
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升高幅度呈负相关,植被覆盖度低,气温升高幅度大。调查发现全球气候变暖使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发生逆转。青藏高原土壤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71—2013年冬季的气候倾向率(气温变化
幅度)变化。(1)指出1971—2013年冬季青藏高原东西部增温幅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土地沙化逆转的影响。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
(左图),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查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
纵横,植被稀疏,沟道中有多级淤地坝。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
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1)分析建淤地坝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中的作用。(2)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右图),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
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3)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流量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4)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
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德累斯顿是德国东部第一大城市,曾是以采矿、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德累斯顿市制定了发展半导体工业的经济促
进计划,并大规模重建了基础设施,吸引了英飞凌、AMD等高科技公司在此投资。德累斯顿非常重视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协作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德累斯顿及其周边的萨克森地区拥有德国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员
,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被誉为“萨克森硅谷”。下图示意德累斯顿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1)分析德累斯顿地区由传统重工业中心成功转型为“萨克森硅谷”的原因。(2)据图描述德累斯顿区域的微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3)阐述德累斯顿地区的产业转型对我国传统工业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启示。徐
州一中2022级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命题人:高二地理组审核人:高二地理组(满分:100分时长:75分钟)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6分)凡湖是土耳其最大的湖泊,3713km2,湖面海拔1648m。湖区原为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后来内姆鲁特
火山喷发出的熔岩阻塞了河道,凡湖由外流湖逐渐演变为内陆咸水湖,冬季湖泊南半部不封冻。1960—2015年,凡湖年降水量与地表径流流入量之和小于年实际蒸发量,但总体水位上升。图为凡湖及其周边水系示意图。据
此完成下面小题。1.按成因分类,凡湖属于()A.堰塞湖B.火山口湖C.冰川湖D.构造湖2.与北部湖区相比,南部湖区冬季不易结冰的原因是()①南部湖区面积大,湖水较深②南部湖区河流注入少,盐度高③南部地区山地多,阻挡冷空气④南部湖区靠近火山,地热丰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
推测凡湖总体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年实际蒸发量小B.地表径流流出少C.地下水补给多D.湖水渗漏损失小【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凡湖湖区原为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后来成为因为熔岩阻塞河道,变为内陆咸水湖,所以按照
成因分类,凡湖为构造湖,A错误,D正确。火山口湖分布在火山喷发后的火山口处,B错误;当地没有冰川分布,材料也没有体现历史上有冰川分布,C错误。故选D。【2题详解】冬季湖泊结冰与温度、面积、盐度等有关。由图可知,南部湖区面积大,湖水较深,流动性大
,不易结冰,①正确;北部有两条河流注入,且面积小,说明虎皮盐度低,而南部湖水盐度高,不易结冰,②正确;由图可以看出,山地分布在湖泊在北部,对湖泊南北部都有阻挡作用,③错误;南部湖区靠近火山,地壳活跃,地热丰富,湖水温度高,④正确。故选B。【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凡湖年降水量与地表径流流入量之和
小于年实际蒸发量,湖泊为内陆咸水湖,无地表径流流出,所以湖水水位上升是因为有额外的补给来源,ABD错误;湖区原为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地势低,有断层分布,说明地下水补给多,使得湖水总体水位上升,C正确。故选C。【点睛】构造湖是地壳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坳陷盆地积水而
成的湖泊。以构造断裂形成的断层湖最常见其特征为水深,岸坡陡峻,常成狭长形。鄱阳湖湖口水龄(水龄指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变化。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对其下游河床的冲淤产生影响,下表为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1956-200212.912.111.611.312.915.722.736.539.239.525.513.921.212003-201610.311.29.68.910.513.522.631.527.1
25.814.110.616.364.鄱阳湖湖口水龄夏季较大,主要是因为此时()A.鄱阳湖流域降水多B.长江干流水位高C.鄱阳湖面蒸发旺盛D.长江干流流速快5.2003年后鄱阳湖湖口各月水龄均变小,反映了三峡工程()A.拦沙作用明显B.防洪效果明显C.抗旱效果明
显D.改善水质明显6.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及原因是()A.春季三峡放水B.夏季三峡泄洪C.秋季三峡蓄水D.冬季三峡发电【答案】4.B5.A6.C【解析】【4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水龄指湖水从入湖流到
出湖的时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较多,导致长江干流水位高,鄱阳湖水不容易流出湖口,导致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的变长,水龄较大,B正确;鄱阳湖流域降水多、长江干流流速快以及鄱阳湖面蒸发旺盛都不是导致鄱阳湖夏季
水龄较大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水龄变小,说明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的变短,三峡工程拦蓄河流中的泥沙,导致三峡工程下游河道的泥沙含量减小,水位降低,鄱阳湖水更容易汇入长江干流,水龄变短,故A正确;水龄变短并不能反映三峡工程的防洪效果、抗
旱效果和改善水质的效果,故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对表格中2003年之前和2003年之后的水龄数据可知,三峡水库蓄水后,秋季(9—11月)水龄的变化最明显,水龄明显变短。故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秋季,其主要原因是三峡秋季蓄水,导致三峡工程下
游河流水位明显降低,鄱阳湖水体可以快速注入河流,导致水龄降低,故C正确;三峡工程蓄水后(2003年以后),鄱阳湖春、夏、冬三季节水龄的变化幅度均不如秋季明显,故A、B、D错误。故选C。【点睛】河、湖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
,补给方向取决于河流水和湖泊水的相对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则河水补给湖泊水,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则湖泊水补给河水。读8月世界局部海洋表层盐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7.P、Q附近洋流对流经地区的影响是()A.P沿岸降水增多B.Q附近海水温度降低C.Q沿岸降水减少D.P附近海
水温度降低8.导致P、Q海域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洋流、洋流B.纬度、洋流C.径流、纬度D.洋流、径流【答案】7.D8.D【解析】【7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P附近洋流由水温低的海域流
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对流经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Q附近洋流由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为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8题详解】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表明当地盐度相对两侧区域盐度较低。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P海域有寒流流经,水温较低,海水的蒸发作用较弱,海水盐度较低;Q海域有亚马孙河注入,带来大量的淡水,导致海水盐度较低,因此导致P、Q海域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洋流和径流,
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点睛】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茎柔鱼亦称“美洲大鱿鱼”,分布范围广,资源量丰富,对海水温度敏感而
易发生迁徙,是东太平洋重要的经济物种。下图示意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茎柔鱼渔场重心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茎柔鱼渔场重心()A.1—5月向西南方向移动B.1—5月的移动范围小于5—8月C.8—12月向东北方向移动D.8—12月南北移动距离大于东西移
动距离10.据图推测,茎柔鱼5—8月()A.顺洋流流向迁移B.向高水温区迁移C.对饵料需求增大D.受赤道热带气旋影响较大11.研究发现厄尔尼诺年茎柔鱼个体较小,主要是由于()①海水温度升高②海水温度降低③栖息范围增大④营养盐类减少A.①④
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9.B10.C11.A【解析】【9题详解】由图可知,茎柔鱼渔场重心1—5月向东北方向移动,故A错误;由图可知,1—5月的移动范围小于5—8月,故B正确;8—12月向西北方向移动,故C错误;8—12月南北方向移动距离小于东西方
向移动距离,故D错误。故答案选B。【10题详解】5—8月茎柔鱼渔场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而该区域洋流向西北方向运动,A错误;由赤道向较高纬度运动,是趋向低水温区,B错误;东南方向由于上升补偿流,饵料丰富,随着茎柔鱼的生
长发育对饵料的需求增大,故C正确;向东南方向移动,赤道附近热带气旋活动较少,而且茎柔鱼迁移主要与水温,饵料、盐度等有关,受热带气旋影响小。故D错误。故答案选C。【11题详解】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上升补偿
流减弱,营养盐类减少,海水温度升高,适合茎柔鱼生活的范围减小,茎柔鱼个体较小。①④正确。厄尔尼诺年时海水温度上升,②错误。对海水温度敏感而易发生迁徙,厄尔尼诺年海水温度升高,营养盐类减少,栖息范围可能减少,故③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选A。【点睛】厄尔尼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引起了暴雨,暴风雪,飓风,洪水,干旱,高温,酷暑,虫灾,低温,寒冬及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滞后,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
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
陆苔原带将()A.整体向北移动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13.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14.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
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答案】12.D13.B14.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12题详解】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
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正确。【13题详解】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正确。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高,A错误。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
控制,降水少,D错误。【14题详解】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
温度高,不满足基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正确。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错误。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错误。【点睛】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
。完成下面小题。15.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16.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5.B16
.A【解析】【分析】【15题详解】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洞庭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B。【16题详解】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
这是导致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①②正确;热量和土壤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需要结合具体的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指标四大地区甲乙丙丁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
%)8.210.79.571.6.人口占全国比例(%)7.726.538.627.2人均GDP(万元)4.75.99.45.4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17.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A.甲B.乙C.丙D.丁18.我国四大地区中()A.
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C.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答案】17.B18.C【解析】【17题详解】我国各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分为东部
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一般人均GDP反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丙地人均GDP最高,经济最发达,应该是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达到71.6%,丁是西部地区;甲、乙地区应
该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人口少,占全国比重低,故甲是东北地区,乙是中部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18题详解】先进制造业要依靠发达的技术作为基础,东北地区技术不发达,应该致力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机构多元化,先进制造业在东部地区
,A错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不可能均衡发展,B错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是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早、工业化进程快,故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C正确。西部地区有中国的商品棉、商品粮基地,
还是特色农产品基地,东部第一产业比重低于西部地区,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判断出表中四大地区具体名称和位置,四大地区是指我国四大经济区,而不是初中地理我国四大分区(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四大经济区包括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根据第2问的选项也可以判断出来。所以
对应试题组形式的选择题,需要学会整体把握和分析问题。斜仁柱(下图),是过去鄂伦春人居住的典型建筑,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搭成,顶端留有空隙,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搭成,也可随时拆卸。斜仁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做饭和取暖。据
此完成下面小题。19.斜仁柱顶端留有空隙的主要原因是()A.便于拆卸B.节省建材C.观测天象D.通风采光20.冬季斜仁柱覆盖的兽皮多为狍皮,选择狍皮带毛一面向外,主要是为了()A.增强美观B.阻隔寒风C.防止积雪D.保
持温度【答案】19.D20.D【解析】【分析】【19题详解】据题干可知,便于拆卸只是次要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由30多根树干搭建而成,说明建材不珍贵,也容易得到,所以不是为了节省建材,故B错;题干没有提到鄂伦春人会观测天象,故C错;斜仁柱下面全部围合,顶端留有空隙有助于采光,而且斜仁柱中央终
日燃烧着篝火,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故D正确。ABC错。20题详解】冬季斜仁柱覆盖的兽皮多为狍皮,选择狍皮带毛一面向外,增强美感是次要原因,故A错;兽皮覆盖就能阻隔寒风,狍皮带毛一面向外还是向内都一样,故B错;带毛的一面朝外更容易积雪,故C错;兽皮覆盖是为了保暖,
而带毛一面朝外只是更好的保温,故D正确。【点睛】“斜仁柱”是一种圆锥形建筑。建造时先砍下3根碗口粗、结实、带叉的松树杆,搭成“刷那”(交叉成锥型的支杆),然后用20多根长约5—6米,直径8厘米左右的木杆搭在“刷那”上,鄂伦春人称支杆为“斜仁”,“斜仁
柱”因此得名。近年我国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城市群(广东省9个城市)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9+2)。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更易建立区域
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是()A.行政管辖关系B.经济发展水平C.风俗习惯差异D.人口规模结构22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更接近()A.单核多中心结构B.双核多中心结构C.多中心网络结构D.核心边缘结构23.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香港发
挥的最大优势体现在()A.旅游观光B.生产加工C.消费市场D.对外联系【答案】21.A22.C23.D【解析】【分析】【21题详解】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更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是:行政管辖关系,因为珠三角城市群均属于广东省管辖;京津冀
和长三角城市群均为多个省份的合作,A正确;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比珠三角城市群更高,B错误;风俗习惯差异对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影响没有行政管辖关系影响大,C错误;三个城市群均是人口稠密区,人口规模结构差异不大,D错误,本题选A。【22题详解】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更
接近多中心网络结构,结合所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城市群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可以叫做中心城市,它们要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故C项正确,ABD错.误。【23题详解】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城
市群,香港发挥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对外联系,因为香港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国际市场,利于对外联系,D正确;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中,澳门主要是建设国际旅游休闲中心,A错误;生产加工主要是惠州、东莞等城市的定位,B错误;消费市场主要是广州的定位(国际贸易
中心),C错误,本题选D。【点睛】城市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温带、寒带的城市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气候:气温、降水适中,居住适宜。河流:①运输功能: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水源充足;③防卫功能;④环境功能。2.社会经
济因素:自然资源: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交通:临近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其他因素:①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二、综合题
(共54分)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升高幅度呈负相关,植被覆盖度低,气温升高幅度大。调查发现全球气候变暖使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发生逆转。青藏高原土壤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71
—2013年冬季的气候倾向率(气温变化幅度)变化。(1)指出1971—2013年冬季青藏高原东西部增温幅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土地沙化逆转的影响。【答案】(1)差异:西部增温幅度大于东部。原因:与东部相比,西部深居内
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气候更为干旱;植被稀少、植被覆盖度更低,气温升高幅度更大。(2)全球气候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下垫面增温,对流增强,局部对流雨增多,山地降水增加;气温升高,地面积雪融化加快,(冻结层变薄,冻土退化)短期内使土壤浅层含水量增加,随着水分
增加,有利于植被恢复和生长;植被覆盖度增加,固沙增强。植被增加,气温增温幅度减小,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湿度增加,进一步促进植被的恢复与生长,造成土地沙化的逆转。的【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1971~2013年冬季的气候倾向率变化图和
土地沙漠化的逆转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土地荒漠化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青藏高原西部增温幅度大于东部。由材料“植被覆盖度低,气温升高幅度大”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可知,与东部相比,青藏高原西部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气候更为干旱;因水分条件差,青藏高原西部植被稀少、植被覆盖度更低,导致气温升高幅度更大。【小问2详解】
本小题可从水分条件的改善、植被覆盖度的提高等角度进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有利于减缓或逆转土地沙漠化;下垫面水域面积增加,气温升高,水分蒸发,对流增强,使局地地区对流雨增多,山地降水增加,有利于减缓或逆转土地沙漠化;气温
升高,地面积雪融化加快,冻土层的冻结层变薄、冻土退化,短期内使土壤表层含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恢复和生长;植被覆盖度增加后,植被根系固定土壤的能力增强,有利于固沙,减缓甚至逆转土地沙漠化;由材料“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升
高幅度呈负相关,植被覆盖度低,气温升高幅度大”可知,植被覆盖度增加后,气温增温幅度减小,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湿度增加,可进一步促进植被的恢复与生长,减缓甚至逆转土地沙漠化。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左图),是黄
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查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沟道
中有多级淤地坝。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
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1)分析建淤地坝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中的作用。(2)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
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右图),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3)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
、9月的流量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4)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
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答案】(1)淤地坝拦蓄上游洪水和泥沙,削减洪峰,降低下游洪灾风险;形成水库,增加当地灌溉用水;淤积后形成的平地,增加当地耕地;保持水土,提高农田生产力。(2)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
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3)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4)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
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
西柳沟流域图和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淤地坝作用、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体
做法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各中等规模的小沟小河内,选狭窄部位,从两面山上取土筑成与山头同高的大坝,把整条沟彻底锁死。之后便听任洪水在沟内淤积,直至把整条沟淤积成小平原、小盆地。这样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扩大农耕地面积,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起到泥沙拦截、防洪减灾的作用。【小问2详
解】“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中游是风沙区,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据此分析,冬春季节大风将沙丘(风沙区)的沙尘吹到河道堆积,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当地夏秋季节降
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汛期河流水量大,将河道泥沙搬运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小问3详解】根据中国雨带移动规律可知,3月份雨带没到达此地,3月份河流流量增加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河流,积雪融化缓慢,
河流水流增加较慢,流速较缓,输沙能力弱,因此输沙率小;而7、9月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为主,此时降水强度比融雪大,流速较快,侵蚀力强。输沙能力强,输沙率高于3月。【小问4详解】入黄口形成沙坝,造成干流严重淤堵,题目要求是提出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的入黄泥沙采取措施。从黄土丘陵沟
壑区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应该修建淤地坝、谷坊等沟道坝系建设,采取固沟措施;对缓坡可以修建水平梯田、挖鱼鳞坑,改变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针对植被稀琉,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坡育林育草,修建护坡林、沟头防护林等,蓄水拦沙。风沙区位于中游,
“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针对此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风沙。冲积平原区位于西柳沟下游,地势低平,河道蜿蜒,汛期会泛滥成灾;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
,减轻洪涝灾害;下游分布有农田,当地水资源较缺乏,引洪可以增加灌溉水源,汛期可以引洪淤地,为农田提供肥沃土壤,减少泥沙入黄。【点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打坝淤地,修建梯田;保塬、护坡、固沟;平整土地,修建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等。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德累
斯顿是德国东部第一大城市,曾是以采矿、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德累斯顿市制定了发展半导体工业的经济促进计划,并大规模重建了基础设施,吸引了英飞凌、AMD等高科技公司在此投资。德累斯顿非常重视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协作以及区域
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德累斯顿及其周边的萨克森地区拥有德国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员,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被誉为“萨克森硅谷”。下图示意德累斯顿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1)分析德累斯顿地区由传
统重工业中心成功转型为“萨克森硅谷”的原因。(2)据图描述德累斯顿区域的微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3)阐述德累斯顿地区的产业转型对我国传统工业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启示。【答案】(1)工业基础雄厚,曾是德国重要的重工业中心;技术水平较高,
研究人员的比例较高;政府政策支持,制定了经济促进计划;产业协作条件较好,研究机构、企业与大学密切协作,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地带。(2)2000年以前,研究机构、企业、大学集聚,但相互之前的联系与合作较少;2000年至2012年,“萨克森硅谷”集群组织成立,机构间联系与合作加强,形成紧
密协作的整体;2012年至今,“欧洲硅谷”联盟成立,建立了跨区域的集群间协作关系。的(3)发挥本地区的传统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创新导向的产业集群;加强与相邻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积极开展相关产业集群的国际合作。【解析】【分析】本题以德累斯顿区域产业集群
的发展过程为图文材料,考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产业转型措施的借鉴等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德累斯顿地区由传统重工业
中心成功转型为“萨克森硅谷”的原因,结合材料,“德累斯顿...曾是以采矿、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区”,可知德累斯顿曾是德国重要的重工业区,工业基础雄厚;“德累斯顿市制定了发展半导体工业的经济促进计划,并大规模重建了基础设施”,可知德国制
定了经济促进计划,完善基础设施,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德累斯顿非常重视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协作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可知德累斯顿产业协作条件较好,研究机构、企业与大学密切协作,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
群地带,“德累斯顿...拥有德国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员”,可知研究人员的比例较高,劳动力技术水平较高。【小问2详解】由德累斯顿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图可知,德累斯顿区域的微电子产业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以
前,图中显示研究机构、企业、大学虽然集聚在一起,但相互之前的联系与合作较少;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至2012年,“萨克森硅谷”集群组织成立,研究机构、企业、大学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形成紧密联系协作的整体;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欧洲硅谷”联盟成立,建立了跨区域的集群间协作关系。【小问3
详解】德累斯顿由传统重工业中心成功转型为“萨克森硅谷”,对我国传统工业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经验措施,我国传统工业区可以发挥本地区的传统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德累斯顿市制定了发展半导体工业的经济促进计划,并大规模重
建了基础设施,吸引了...高科技公司在此投资”,我国传统工业区可以借鉴,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德累斯顿非常重视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协作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我国传统工业区可以借鉴,加强与相邻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积极开展相关产业集群的国
际合作;发展创新导向的产业集群;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