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3 含解析.docx,共(17)页,438.56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a24c12236503cb9713879157b9c3f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编教材版)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3(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
均不给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譬如暴雨骤.(zhòu/zòu)临园中,激起一阵阵_______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_______安卧,满园中播散.(sǎn/sàn)着熨(贴./帖
.)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_______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骤(zhòu)
散(sàn)帖B.骤(zòu)散(sǎn)贴C.骤(zhòu)散(sǎn)帖D.骤(zòu)散(sàn)贴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灼烈泰然身临其境B.灼烈坦然身临其境C.焦灼
泰然设身处地D.焦灼坦然设身处地【答案】1.A2.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骤临”的“骤”读作zhòu;“播散”的“散”是动词,读sàn;“熨帖”指舒服、舒适的
意思,“帖”不能写成“贴”。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灼烈:灼热而浓烈。焦灼:形容非常着急。本处不是形容心情,应用“灼烈”。第二处,坦然:心里很安定,没有顾虑。泰然: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根据“安卧”可填“坦然”。第三处,身临其境:亲
自来到了那个地方。多形容艺术描写生动逼真。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语境指亲自到园中去闻,应用“身临其境”。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农业
职业教育以“兴农富农”为己任,肩负着提高农民素养,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村治理人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历史使命。不可否认,现有的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多样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形势,乡村振兴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切实
增强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适应性。其中,涉农职业院校应发挥重大作用。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②解决好乡土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现实问题③农业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A.
③①②B.③②①C.②①③D.①②③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可否认,我国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多样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需求,乡村振兴面临人
才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境。B.不可否认,我国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在人才多样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需求,乡村振兴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境。C.不可否认,现有的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在人才多样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需求,乡村振兴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
现实困境。D.不可否认,现有的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多样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形势,乡村振兴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境。【答案】3.A4.B【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与排序的能
力。A.③“农业职业教育”是动作主体,应放在最前面;①是②的前提,先①后②。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现有的我国”语序不当,领属性的修饰语应放在最前面,可改为“我国现有的”;“……等方面”介词残缺,可在“人才多样性”
前面加个“在”;“满足……形势”搭配不当,可改为“满足……需求”。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5.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用最大的毅力克制住内心的焦虑,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进
了柜台。(比喻)B.它(指台儿沟)和它的十几户乡亲,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拟人)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代)D.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用典)【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比喻”错误,结合“像往常一样”可知,只是一般的
比较,不是比喻。B.“默默地接受……”把台儿沟当做人来写,说大山给予“温存和粗暴”是拟人。C.“樯橹”代指战船。D.司马春衫:“春衫”指“青衫”。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其长诗《琵琶行》中有“座中泣
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后用“司马青衫”比喻极度悲伤。是用典。故选A。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也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前驾驭车马的人。B.“士大夫之族”——“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
位的知识分子。C.“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编伍”指民间。明代户口编制以五户为一“伍”。D.“项羽季父也”——“季父”指伯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季(伯)、仲、叔。【答案】A【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古文化常识的能力。题干要求“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项,“参乘是古代乘车站在
车前驾驭车马的人”理解有误。正确的表述应为“参乘是指‘陪乘或陪乘的人’,即坐在车右侍卫的人”。故选A。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风雨”:古今同义,自然界的风和雨。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B.“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C.“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指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D.“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指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句意: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故选A。8.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
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C.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守关的将领有的不是(自己的)亲信,因此变成叛乱者。D.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答案
】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C.正确的翻译应该为:驻守的官员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难免要变为豺狼,据险作乱。选项“或”理解错了,不是“有的”,而是假设连词,倘若、如果。故选C。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A.整首诗融入了多种情感,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让人读来感受到浓浓的伤感之情。B.首联既有动景,也有静景,通
过以动衬静构造了一幅冷色调的绝妙水墨画。C.“萧萧”“滚滚”两个叠词使景物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D.“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倾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令人哀悸。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以动衬静”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并没有通过动景表现“静”,而是既有“渚清沙白”的静态景色,又有“猿啸哀”“鸟飞回”这样的动态景色,应该是动静结合。故选B。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侠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驻扎。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行李之往来行李:商旅。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夜缒而出A.倚歌而和之B.德不厚而望国之治C.赂秦而力亏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晋秦围郑是因郑国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也暗示秦郑并无仇怨,而这正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的重要前提。B.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非常注意相关内容前后照应,比如烛之武“夜缒而出”呼应了前面的“国危矣”。C.烛之武从“阙秦以利晋”的既成事实出发,帮助秦伯分析了亡郑之害与存郑之利,可谓句句击
中秦伯的心坎。D.选文记述了晋秦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生动刻画了烛之武通晓利害、能言善辩的人物形象。【答案】10.C11.A12.C【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的能力。C.“行李:商旅”错误,行李:外交使者。句意:外交使者来来往往。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连词,表修饰。句意: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着出城。A.连词,表修饰。句意: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B.连词,表转折,却。句意: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C.
连词,表因果,因而。句意:外交使者来来往往。D.连词,表递进,而且。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既成事实”错误,结合原文“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知,应是预测。故选C。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
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
:“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着出城,拜见秦
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外交使者
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
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数字化引领语言文字生活新形态陈丽湘①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
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数字化”,也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近日召开的2022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围绕建设数字中国,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推动教育和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推进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将引领社会语言文字生
活新形态。②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可以理解为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引入语言文字应用,形成产品、流程或模式,通过各类数字终端提供语言服务。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已快速进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和寻常百姓家。如“现
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融媒辞书的出现,让文字检索更便捷;“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部分代替人工测评,提高了测试效率;“语言扶贫App”“普通话小镇游戏”寓教于乐,提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效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平台、全球中文学习平台等的搭建,在
教育领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为语言服务赋能提质,为弥合语言教育数字鸿沟、实现区域语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发挥了支撑保障作用,也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基础。③语言文字数字化以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是语言文字信息化的新阶段。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提高了语言学习使用的效率与质量,提升了语言文字承载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依托,例如《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通用规范汉字表》等重要规范标准的发布实施,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为人工智能基础
理论体系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数字化进程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语言文字数字化也正逐步把语言文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好地助推“数字中国”建
设。④数字时代语言需求趋于多样化、多层化,语言文字数字化将有着更大的应用价值和发展空间。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应以需求为驱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满足人们学习、使用语言文字和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的需求。例如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和语言科技赋能,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质量和水平,
促进教育均衡化。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要把实际应用摆在优先位置,汇聚联通优质资源,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语言学习平台,切实为社会提供通用、好用的数字化服务和资源。语言文字数字化还需要建立与大众需求相适应的数字化语言服务体系,充分运用新型数
字技术,构建语言信息无障碍社会;积极助推语言资源开奖机率,为实现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服务支撑;同时也要能服务科学决策,以数字化建设为契机,完善语言生活的监测体系,加强国家语言文字智库建设,助力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摘编自《光明日报》202
2年4月6日)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利用前沿数字技术提供语言服务。B.“现代汉语词典”等融媒辞书,让人们更便捷地检索文字。C.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对“数字中国”建设有推动作用。D.我国运用新型数字
技术,已全面建成语言信息无障碍社会。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提出观点:推进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将引领社会语言文字生活新形态。B.第②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述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在社
会各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为信息技术发展奠定扎实基础。D.第④段论述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顺应时代需求,将有更大应用价值和发展空间。【答案】13.D14.B【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已全面建成语
言信息无障碍社会”的说法错误,将未然当作已然。全文最后一段是“语言文字数字化还需要建立与大众需求相适应的数字化语言服务体系,充分运用新型数字技术,构建语言信息无障碍社会……”,是“还需要……”,而不是“已全面建成”。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
能力。B.“第②段运用对比论证……”的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融媒辞书的出现,让文字检索更便捷”可知:该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而非“对比论证”。故选B。15.下列对《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A.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于礼而形成的,乡土社会中有成规存在,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B.乡土社会的地方官用教化来维持礼治秩序,乡村里所谓的调解其实也是一种教育过程,注重礼的自
觉,反感法的干预,因而产生“无讼”现象。C.血缘社会交易人情,商业则是在血缘之外发展起来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血缘则是契约社会的基础。D.乡土社会表面上承认长老统治沿袭下来的传统,实质里根据社会变迁的需要改变其内容,用“注释”
方式适当歪曲其原意,此所谓“名实的分离”。【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之理解分析著作内容的能力。C.“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血缘则是契约社会的基础”错误,地缘血缘顺序颠倒,应该是“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则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故选C。非选择题部分二、填空题(本大题4分)1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如全选,则取前4题)(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3)师者,。(韩愈《师说》)(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5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苏洵《六国论》)(6)江山如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万类霜天竞自由无边落木萧萧下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弊在赂秦也一时多少豪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
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竞、萧、受、鉴、弊、豪。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分,第18题3分,第19题6分,共11分)17.阅读下面有关《红楼梦》的文字,在(1)(2)处填写相应内容。《红楼梦》大量使用谐音手法,暗示人物性格命运,寄寓作者思想情感。譬如贾府四姐妹“元春”“
迎春”“”“惜春”,谐音“”,暗示四位贵族女性病死宫闱、受虐而亡、远嫁他乡、出家为尼的悲惨命运,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和叹息。【答案】探春原应叹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红楼梦》
大量使用谐音手法,暗示人物性格命运,寄寓作者思想情感。譬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位贵族女性病死宫闱、受虐而亡、远嫁他乡、出家为尼的悲惨命运,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和叹息。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深海》
第九场①(节选)【核潜艇指挥舱。金属挤压声越来越大。司令员极限深度就快到了,各个战位务必认真操作。黄旭华最关键的是核反应堆与外面海水进行冷热交换的波纹管,只要波纹管能够扛得住三十个大气压的挤压,就没有问题。【很快,扬声器传来报
告声:“报告,海水冷热交换的波纹管工作正常。”【黄旭华和司令员都松了口气。黄旭华来,我们现在就向极限深度冲刺。目标——300米!【艇体急剧晃动。刺耳的金属挤压声中,黄旭华恍惚听到了昔日日本战机刺耳的轰鸣声。【光渐暗。黄旭华(15岁)与
母亲出现。母亲绍强,日本人的飞机把我们的家炸毁了,从今天开始,咱们的家没有了……你要记住今天,你答应过妈!黄旭华(在炮火硝烟中高声呼喊)姆妈,我答应,我记住了。我要学航空,我要制造飞机,保卫我们国家的
蓝天。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敌的海上侵略。从今天起,我不叫黄绍强了,我叫黄旭华——旭日东升,荣耀中华!【暗转。深潜前夜,黄旭华家。【黄旭华坐在写字台前,在桌上铺开信纸写着什么,因为心绪复杂,他停下笔,凝神思索。李世英轻步上。李世英你在想什么?黄旭华这么晚了,还
没睡啊?哦……我在想姆妈,五十年了,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清晰……姆妈就站在逃难的人群里,离我那么近……我和姆妈相处的日子,真的太少了……哦,你快去休息吧。李世英你有什么事要跟我说吗?【黄旭华不知道怎么开口
,李世英看着他不说话。一阵囧默。李世英我是你妻子,你最该信任的……最该说服的,是我!你可以选择去勇敢,甚至牺牲!可你有家,有妻子、有女儿!这么重大的决定,你在家人面前却只字不提……黄旭华世英…李世英你到底在写什么?你要写什么?……是写给我和女儿的吗?或者是写给阿妈的……当我们发现它拆开它看
到它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你已经出事了?黄旭华世英,你想得过于严重了,没那么大的风险,这么多年来技术在进步,经验在积累,从二十年前的401艇到现在的404艇,我们……李世英我说的是万一。黄旭华没有万一。
李世英当然有!若是没有,你参加一个海试,为什么要中央军委批准?你可以勇敢,可以无畏,可以努力说服所有人不必担心,但你却剥夺了家人为你担心的权利……你在隐瞒什么?家人的担心不是爱吗?你怕什么?怕我知道我会拦着你不让你去吗?(眼泪流了下来)
【黄旭华的眼睛也模糊了。李世英我从来没有干涉过你,更谈不上阻拦,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外语翻译,可我崇拜你,崇拜你的才华、你的事业,敬重你的人品,更欣赏你的情怀……如果没有这些,我为什么要跟你结婚?因为你的事业,
要把有关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隐瞒起来……三十年了,你不能见父母,不能见兄弟姐妹,无法回答他们的质疑,我也一样!女儿们也一样!黄旭华(真诚地)世英,对不起,我该第一时间告诉你的……我是怕你担心,现在我明白了,我若一直瞒着
,你会更担心……三百米,是我们的核潜艇第一次到达的极限深度,在那里,手掌大的面积,都要承受1.5吨的压力……美国当年最新型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刚刚下潜到一百多米就出了事,一百多人无一生还,这件事你知道,我们以前还谈论过……所以,我就更不敢跟你说了。李世英(露出了一丝微
笑)旭华,我和你相濡以沫几十年,我难道不知道核潜艇就是你的命啊。你应该去,作为总设计师,在这么一个危险的过程中,你在,所有人心里都安稳。你是总设计师,你不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也要为这艘艇上的所有人生命负责,所以你更应该去!我在家里等你回来,
我的生命从遇见你的那一天起,就跟你连在一起的。黄旭华(喃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李世英无论富有还是贫穷——黄旭华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李世英无论青春还是年老——黄旭华我们都风雨同舟。【暗转。404核潜艇指挥舱。深度计红色
指针不偏不倚指向300数字上。各舱水兵相继报告管道扭曲、器材变形、漏水跑水的情况。他们的声音紧张,甚至颤抖。指挥舱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怦怦”的心跳声。【切光。黄旭华家,电话铃突然响起。李世英不敢接听电话,迟疑良久,终于拿起电话。李
世英喂……哦,(瞬间轻松下来,激动地频频点头)好、好……,祝贺,祝贺成功……嗯,嗯,我就在家等他回来。【黄旭华上,与李世英对视。黄旭华(沉浸在巨大的胜利与成功的喜悦之中,大声朗诵)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摘编自《剧本》2021年第3期)[注]
①《深海》讲述的是国家荣誉勋章获得者、“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祖国核潜艇事业奋斗一生的故事。第九场展现的是他进行极限下潜实验的过程。18.本场结束时,黄旭华吟诵了一首四言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作用。(4分)19.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
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的。本场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从不同层面简要概括。(5分)【答案】18.①人物上,表现了他对核潜艇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②结构上,前后呼应,与前文“我要制造军舰”“我难道不知道核潜艇就是你的命啊”相照应,道出了黄旭华心中的核潜艇情结。③主题上,进一步
深化了黄旭华为祖国国防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了全部生命热情的主题。④效果上,以浪漫手法营造了挑战极限成功的喜悦气氛。19.①人与人的冲突:黄旭华的隐瞒与妻子的嗔怒。②人物内心冲突:黄旭华欲告诉妻子而又不想告诉妻子。③人物与环境的冲
突:黄旭华设计的核潜艇能否挑战极限深度成功。【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人物上,“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是说一位执着的老人,立志研究探索海洋生物科技,如醉如痴,即便遇到大风大浪,也是很开心地,坚持不懈地工作。表现了他对核潜艇事业的无
比热爱之情。结构上,前文写到“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敌的海上侵略”“我难道不知道核潜艇就是你的命啊”,这首四言诗与前文内容相照应,说明研究核潜艇是黄旭华一直坚守的志向,突出他心中的核潜艇情结。主题上,“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表现他孜孜不倦
、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效果上,核潜艇实验成功,黄旭华“沉浸在巨大的胜利与成功的喜悦之中”,随即大声朗诵诗歌,以浪漫手法营造了挑战极限成功的喜悦气氛。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可你有家,有妻子、有女儿!这么重大的
决定,你在家人面前却只字不提……”“当我们发现它拆开它看到它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你已经出事了?”“你在隐瞒什么?家人的担心不是爱吗?你怕什么?怕我知道我会拦着你不让你去吗?”等可知,揭示了黄旭华与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黄旭华隐瞒不说,妻子嗔怒。根据“黄旭华不知道怎么开口”“对不起,我该第一时间告诉你的……我是怕你担心,现在我明白了,我若一直瞒着,你会更担心……这件事你知道,我们以前还谈论过……所以,我就更不敢跟你说了”可知,黄旭华欲告诉妻子而又不想告诉妻子,揭示了黄旭华内心的矛盾冲突。根据“深度计红色指
针不偏不倚指向300数字上。各舱水兵相继报告管道扭曲、器材变形、漏水跑水的情况。他们的声音紧张,甚至颤抖。指挥舱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怦怦’的心跳声”可知,揭示了人物与环境的冲突:黄旭华设计的核潜艇能否挑战极限深度成功。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6
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记住!他是“糖丸爷爷”》来纪念“人民科学家”顾方舟(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的诞辰。1955年,中国被小儿麻痹症带来的恐慌笼罩着,顾方舟开始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在临床试验阶段,顾方舟以身试药证实了疫苗的可
行性。随着研究的深入,顾方舟又从孩子爱吃的糖果中找到了灵感,研制了“糖丸版”的中国疫苗。1960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被送往全国11个城市。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举行,当时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郑重签下了自己
的名字。要求:顾方舟的事迹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有很多启示,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无限风光在险峰,精益求精长精神顾方舟以自己的亲力亲为、精益求精的不断突破精神研制出“中国糖丸疫苗”,解除了
世界上很多人的病痛,诠释了“悬壶济世”的真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赋予了唯有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进取,才能欣赏更美的风景,才能成就更大的功业的新时代意义。“一千种形象的描绘,敌不过一朵具体的花。”对于未来事业的美丽图
景,每个人都充满奇思妙想,但是如果仅止于畅想而不付诸行动,只能永远是文字的描述。唯有把想法付诸行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突破,才能让理想之花真正落地生根,才能繁花似锦、馥郁飘香。九天揽月、五洋捉鳖这是老一代人对未来中国科技给予的厚望,也是美好的憧憬。为了把理想变成现实,一代代各行各业的逐
梦者战天斗地、攻坚克难,青丝染白霜,突破一个个难关,硬生生把“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草茵茵”。这样才有了神舟问天、蛟龙下海。试想,如果没有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没有他们精益求精的不断突破攀登的精神,很难攀越一座座高峻的科技
山峰,不可能趟过水流湍急的科技江河。其实,放眼现实,不仅科技领域,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事无大小之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以严苛的精神精耕细作,把它做到极致,就是了不起的精神。从运动健将到普通工人,不同的领域都有无数的行业翘楚。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业界龙凤,源于
他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地挑战。工匠精神,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它内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各行各业,从黄旭华、袁隆平,到张秉贵、黄大年,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用双手、用智慧把擘画的人生和事业蓝图变成了现实。他们用“纸
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赋予“工匠”以新时代的意义。也正是有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来者的砥砺,才涌现出更多新时代的“匠人”。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时不我待,我们不是以躺平之思享受前人为我们创造的财富,而应该勇敢地从他们的手中接过火炬,在各自的岗位上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探索追求。
即使是一颗普通的钉子,只要能够支撑起“大厦”,也会熠熠发光。只要心中时刻装着一粒“中国糖丸”,我们就没有懈怠的理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从情境材料叙述的事件看,它以时间为经线,以“糖丸爷爷”顾方舟研制发明治疗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糖丸的艰辛过程为
纬线。从疫苗研制的过程看,顾方舟临危受命,不断地临床试验、亲身试药,并不断地完善研究成果。他从孩子爱吃的糖果中寻得灵感,研制出孩子们喜欢的“糖丸版中国疫苗”。正是把“药物”变成“糖丸”,疫苗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帮助很多人解除病痛。之
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因素众多,但顾方舟的亲力亲为、精益求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针对本材料思考的角度有:顾方舟的事迹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我们该从顾方舟身上继承和学习什么,“药物”变成“糖丸”说明了什么。写作时,可先从材料中
“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精益求精成就大国工匠,然后关联材料从理论的角度阐述,顾方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之所以能够被誉为“糖丸爷爷”,源自于他以精益求精、勇于实践的精神要求自己,并不断地突破;再则,从顾方舟的事迹引
申开去,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顾方舟们殚精竭虑的付出,才在各行各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才成就了一批批大国工匠;最后,对接现实,联系生活,进一步阐述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传承老一辈的优秀品质,严苛地要求自己,不断地提
升自己,争取尽快成为各自行业的翘楚。立意:1.不断突破成就辉煌。2.精益求精,展工匠精神。3.实践出真知。4.绝知此事应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