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甘肃省庆阳市镇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doc,共(42)页,792.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9d7b7ba5b77fac4fe07471e8092a91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镇原中学2019-2020-2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1.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
糖元和肌糖元分解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答案】A【解析】【分析】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详解】A.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缓冲对会使酸碱中和,维
持pH稳定,B错误;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D.血浆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刺激了呼吸中枢脑干,促进呼吸运动,D错误。2.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
—体液—免疫调节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稳态的有关内容。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不会生稳态失调疾病,但有可
能患遗传病等,C错。故本题选C。3.如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C.乳酸与碳酸钠完全反应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答案】D
【解析】【分析】人体内环境pH的调节的过程如下:【详解】人体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因缺氧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又分解为水和CO2,从而使血液中的乳酸浓度下降。故选D。4.下列关于人
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组织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B.血浆具有运输激素的作用C.淋巴液中存在免疫细胞D.Cl-和Na+能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含量较少,A错误。血浆具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正确。淋巴液中存
在免疫细胞,C正确。Cl-和Na+能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D正确。5.下列各项中,不可能造成组织水肿的是A.患有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B.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C.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多D.药物或食物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
改变,血浆蛋白渗出【答案】C【解析】【详解】A、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B、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
起组织水肿,B正确;C、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过多,导致尿量减少,但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D、药物或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D正确。故选C。【点睛】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过敏反应、淋巴循环受阻―→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6.下图表示
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C.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答案】D【解析】【详解】据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①渗透压降低,组织液②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K+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
统A,由血浆①进入组织液②,最后进入组织细胞,B项正确;血浆①中无机盐离子浓度过高,则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C项正确;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③和
血浆①,D项错误。7.人体内血细胞、肌细胞、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体液B.血液、体液、淋巴C.血浆、组织液、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答案】C【解析】【详解】血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
,C正确。故选C。8.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载体蛋白、呼吸酶和氨基酸A.③④B.①③C.①②D.②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
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①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葡萄糖、CO2和胰岛素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载体蛋白分布在细胞膜上,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二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错误。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如图表示人的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镰刀型细胞
贫血症是因为乙中血红蛋白异常C.胰岛素、淋巴因子均可分布于甲中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甲能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甲应为组织液,甲与丙之间为单箭头,说明丙为淋巴,则乙为血浆。【详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根据分析可知乙为血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在血浆中,B错误;甲为组织液,胰岛素、淋巴因子均可分布于甲中,C正确;二氧化碳在细胞中产生,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运输,故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
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乙,D错误。故选C。10.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对这一结果的合理解释是()A.这个顽固的
神经反射仍然存在,是因为小肠上的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B.稀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C.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膜液D.稀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实验:实验1、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
,不会引起胰液分泌;实验2、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结果分析:实验1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实验2是将神经切除,排除神经的影响,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
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详解】A、分泌胰液的原因是盐酸刺激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而不是神经作用的结果,A错误;B、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C、稀盐酸刺
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D、通过两组实验的对照说明稀盐酸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直接因素,而它会刺激小肠黏膜产生某种物质,即后来被人们证实了的促胰液素促进了胰液的
分泌,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虽然考查实验的分析,但是本实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实验的一个再现,所以要求对课本相关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明确。11.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质而发挥作用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C.甲
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
细胞。【详解】A、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能够调节人类的生命活动,A正确;B、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具有调节作用,而酶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等生理效应,C正确;D、
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点睛】注意: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有高效催化作用的是酶。12.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
的生长发育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答案】A【解析】【分析】下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
透压调节中枢。【详解】①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调节中枢,①正确;②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存在于大脑皮层,②错误;③在寒冷条件的刺激下,下丘脑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正确;④下丘脑通过控制垂体进而调控性腺的分泌活动,④错误。故
选A。13.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D.下丘脑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答案
】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联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
育和功能【详解】A、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量减少,但由于此时软骨层骨化成骨,因此身高不再增加,A错误;B、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一种,即胰岛素,B错误;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D、下丘脑也可以分泌激素来调节相关器官
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尿量,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以及两种调节之间的关系,识记与血糖平衡调节相关的激素,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14.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A.胰高血
糖素和胰岛素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C.雌激素和孕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答案】A【解析】【分析】1、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在激素调节中,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的作用起增强效应的结果。在激素调节中,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的作用起抑制效应的结
果。2、激素小结:【详解】A、在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能够使血糖浓度升高,而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二者表现为拮抗作用,故A项正确。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故B项错误。C、雌激素是能够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发育的性激素,而孕激素能够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
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因此二者不表现为拮抗作用,故C项错误。D、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同时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因此二者不表现为拮抗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A。15.右图为甲状腺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如果甲乙丙
代表不同器官,①②代表激素,则正确的是A.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②通过血液运输B.③④过程为正反馈,即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也促进①②的分泌C.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代表甲状腺D.下丘脑的活动与神经调节完全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分析,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
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④过程表示负反馈。【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二者均通过血液运输,A错误;B、
③、④过程为负反馈,即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抑制①、②的分泌,B错误;C、根据图示可知,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C正确;D、下丘脑的活动与神经调节有关,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级调节的过程,并确定图中相关腺体和激素名称;识
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明确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进行负反馈调节。1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弧B.刺激C.反射D.条件反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
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者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选C。17.下图表示两个邻近的神经元。在丙处施加适宜强度的电刺激,从理论上讲,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A.甲B.甲、乙C.乙、丁、戊D.甲、乙、丁、戊【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
析可知:图示表示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甲为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乙是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丙和丁、戊是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从
左向右。【详解】在丙处给予一个刺激,由于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兴奋可传到乙、丁、戊处;又兴奋只能从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逆向传递,所以只能传到乙、丁和戊而不能传到甲。因此,于箭头处施加一足够强的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乙、丁、戊。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递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8.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答案】A【解析】【分析】
【详解】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胞体形成突触;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其他神经元形成多个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并在作用完成后很
快被分解。19.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若①处受到破坏,刺激③仍能引起④的反射活动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刺激③时,
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图
中结构:①神经中枢、②传入神经、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⑤感受器。【详解】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B、反射活动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正确;D、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
是③④,D错误。故选C。20.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兴奋传递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A.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B.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结构,且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所以药物可能是使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详解】A、如果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A
错误;B、止痛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阻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目的,B正确;C、如果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C错误;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D错误。故选B。21.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
”,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A.脑干和小脑B.小脑和脊髓C.脊髓和脑干D.只有脊髓【答案】C【解析】【分析】大脑皮层是人体的
感觉和运动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中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是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没有意识,不能维持身体平衡,说明大脑和小脑失去正常功能;但
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和脊髓保持正常功能,C正确,ABD错误。故选C。2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短期记忆不断的重复可能会形成长期的记忆B.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外界信息输入会形成瞬时记忆C.学习过程
中反复刺激各种感官,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D.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D【解析】【详解】A、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有关,长期的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因此短期记忆不断的重复可能会形成长期的记忆,A正确;B、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外
界信息输入会形成瞬时记忆,B正确;C、学习过程中反复刺激各种感官,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C正确;D、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学习和记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
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3.某人因交通事故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即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
用词语表达意思,他很有可能使大脑皮层的哪个语言区受伤?()A.H区B.S区C.V区D.W区【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
中枢,患者不会讲话,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详解】A、患者能听懂别人说话,说明听觉性言语区(H区)正常,A错误;B、患者不会讲话,说明运动性言语区(S区)受损,B正确;C、患者能看懂文字,说明视觉性言语区(V区)正常,C错误;D、患者只是不会讲话
,并非不能书写,故书写性言语区(W区)正常,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24.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
中,不能准确地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B.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a→b→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C.司机见红灯停车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一般来说,动物体
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过程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参与。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面
明动物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c→d→e只涉及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a→b→d→e涉及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a→b→e只涉及神经调节。【详解】A、c→d→e中只涉及到激素分泌和信息传递,因此属于体液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
c→d→e来实现,A正确;体温调节过程中a→b→d→e的途径涉及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错误;司机见红灯停车是条件反射,属于神经调节,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C正确;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通常是在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
节下完成的,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能结合题图,分析各调节路径属于什么调节,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5.如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
列说法正确是A.若A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途径①⑥④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若A表示血糖浓度过低,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进行调节来维持血糖恒定C.若A表示寒冷环境,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①⑥④和①②来维持体温恒定D.若A表示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可通过①②使垂体合
成抗利尿激素量增加【答案】A【解析】【分析】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③和⑥两个过程控制。【详解】若M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①⑥过程为神
经调节,④过程为体液调节,所以①⑥④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垂体控制,血糖调节过程可表示为①⑥④,B错误;若M表示寒冷环境,体温调节与垂体无关,寒冷环境下进行体温调节的途径是①②③④、①⑥④,C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
合成,由垂体释放,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等内容,确定各个数字代表的调节类型,明确血糖调节过程不受垂体控制。26.下列与体温及体温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人体热量主要来自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放能②寒冷条
件下,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③汗液的蒸发是热量散出的唯一途径④调节人体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⑤体温的恒定是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表现之一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④⑤【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①人体在
细胞i吸过程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人的体温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d的热量,①正确;②寒冷条件下,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②错误;③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还有一小部分热量,通过肺、肾和消化道等途径,随着呼吸、尿和粪便散
出体外。,③错误;④调节人体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④正确;⑤体温的恒定是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表现之一,⑤正确;C正确;故选:C.【点睛】27.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结构名称分别
为下丘脑、骨骼肌、肾上腺B.当人体处于39℃高温环境中时,主要散热方式是由汗液蒸发散热C.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故可参与体温调节D.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多于产热量【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分析图形可知,图中①是体温调节中枢,②是骨骼肌,
③是肾上腺,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正确;B、当人体处于39℃高温环境(高于人体正常体温)中时,主要散热方式是由汗液蒸发散热,B正确;C、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故可参与体温调节,C正确;D、人
体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体温仍能保持相对平衡,D错误。故选D【点睛】易错易混——澄清体温调节中的四个易混点(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2)在发高烧时,人体的
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继续升高,如果温度保持不变,则产热就等于散热。(3)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4)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28.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多肽,下图为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
醇会抑制ADH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激素与神经递质不可能作用于同一细胞B.过量饮酒可导致尿量减少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D.一种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当机体失水过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
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促进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并运输至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同时促进血压的升高.【详解】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可以和
神经递质作用于同一细胞,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过量饮酒会抑制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从而导致尿量增加,B错误;根据流程图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C正确;某些细胞可识别多
种激素,如垂体细胞既能够识别甲状腺激素,又能够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及作用的理解与运用.29.关于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B.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抗体
是由B淋巴细胞直接产生并分泌的D.抗体和特异性抗原结合,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
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其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因此组成单
位是氨基酸。【详解】A、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A正确;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B正确;C、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细胞直接产生并分泌的,C错误;D、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
合,产生免疫反应,D正确。故选C。30.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A.产生过敏反应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C.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
更多的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1、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短时期内该病毒若再次感染,其免疫应答速度更快,也更强烈。2、过敏反应:过敏原第
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
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详解】A、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过敏反应,A错误;B、抗体与特异性的抗原相结合,由该病毒刺激产生的抗体能够与抗原相结合,B错误;C、由该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C正确;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的
感染,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即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浆细胞,进而产生更多的抗体,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二次免疫、过敏反应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属于
中档题。31.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液中存在T细胞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C.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D.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分布于
血液和淋巴中;在细胞免疫中在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呈递抗原。【详解】A、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血液中,故A正确;B、在免疫过程中,能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故B正确;C、HIV能够攻击人体
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故C正确;D、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的是浆细胞,故D错误。故选D。32.下列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A.裂解病毒感染的细胞B.合成抗体抑制病菌繁殖C.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刺激效应B细胞生成D.形成抗
毒素使细菌外毒素丧失毒【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免疫的过程为: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转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同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效应,效应T细胞与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然后再由体液免疫清除。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细胞,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
T细胞发挥作用。【详解】A、细胞免疫区别于体液免疫的最大特点是效应阶段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A正确;B、合成抗体是体液免疫的作用,B错误;C、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
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程,C错误;D、抗毒素是抗体,形成抗毒素使细菌外毒素丧失毒性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故选A。【点睛】33.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A.皮肤和黏膜B.抗体C.吞噬细胞D.血清【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及附属物,第
二道防线是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B错误;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同时
也参与了第三道防线,C错误;血清中含有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D错误。34.酿脓链球菌反复感染人体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其主要原因是A.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B.外来抗原直接作用于机体某些组织C.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疾病D.外来抗原与自身某些组织
细胞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酿脓链球菌感染人体时,因为外来抗原与自身某些组织细胞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当机体对其进行免疫反应时同时会损坏到心脏瓣膜上的某些组织,从而引起心脏病。D正确;故选D【点睛】35.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
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外毒素和抗毒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外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C.抗毒素是
一种抗体,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D.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据题意可知,外毒素可引起腺鼠疫,属于抗原,抗原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说明抗毒素是抗体,外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
体的免疫反应,B正确;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C错误;D、由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是体液免疫,D错误。故选B【点睛】36.免疫功能失调可引起过敏性疾病,关于此类疾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过敏原的刺激下,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
疾病C.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能引发过敏反应D.过敏出现红肿现象,是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强所致【答案】B【解析】【分析】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
、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
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详解】A、在过敏原的刺激下,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与过敏原结合,就会引起过敏反应,A正
确;B、自身免疫疾病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B错误;C、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能引发过敏反应,该相同的物质为过敏原,C正确;D、过敏出现的红肿现象,是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形成的细胞团刺激某
些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强所致,D正确。故选B。【点睛】37.下列关于浆细胞产生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而成B.抗原直接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而成C.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
殖分化而成D.抗原刺激相应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成【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
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详解】A、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A正确;B、只能由吞噬细胞将处理过
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抗原不能直接刺激T细胞,B错误;C、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已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C正确;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体内时,记忆B细胞经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D正确。故选B。38.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调节,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
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口服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胰腺也可分泌促胰液素【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
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
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详解】A、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不能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错误;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能完成,B错误;C、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婴幼儿缺乏
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但胰腺不可分泌促胰液素,分泌促胰液素的是小肠黏膜,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促胰液素不是胰腺分泌的,而是小肠黏膜分泌的,再根据题意作答。39.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
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甲---乙+--丙++-注:“+”代表增加,“﹣”代表
减少则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A.垂体、下丘脑、甲状腺B.垂体、甲状腺、下丘脑C.甲状腺、垂体、下丘脑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甲小狗中三种激素分泌均减少,可推测甲小狗切除的是下丘脑,乙小狗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推测
乙小狗切除的是垂体,丙小狗中甲状腺激素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可推测丙小狗切除的是甲状腺,ABC错误,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
构的能力。40.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A.过敏性鼻炎B.血友病C.艾滋病D.系统性红斑狼疮【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
应。(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详解】A、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过敏反应,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A正确;B、血友病是遗传病,
不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B错误;C、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C正确;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
的组成及免疫过程,掌握由于免疫失调而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疾病的类型,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41.促进番茄果实成熟的激素是A.生长素B.细胞分裂素C.脱落酸D.乙烯【答案】D【解析】生
长素能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能抑制生长,促进果实和叶片脱落;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所以D正确,ABC错误。【考点定位】各种植物激素的功能及其应用42.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这个现象说明A
.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B.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C.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D.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答案】D【解析】【详解】未受粉的番茄雌蕊不会发生受精作用,因此无籽番茄果实的发育与受精作用无关,A项错误;无籽番茄没有种子,因此与种子无关,B项错误
;番茄雌蕊未授粉自然不会有种子,所以并不是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的生长,C项错误;给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而得到了无籽番茄,只能说明是所涂抹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即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
识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并能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4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低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的杂草生长B.植物组织培养时,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决定
愈伤组织的分化方向C.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D.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种子萌发【答案】B【解析】【分析】五种植物激素对应的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名称对应生长调节剂应用生长素萘乙酸、2,4-D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③农业除草剂赤霉
素赤霉素①促进植物茎秆伸长;②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用来提早播种细胞分裂素青鲜素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存时间乙烯乙烯利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增产脱落酸矮壮素落叶与棉铃在未
成熟前的大量脱落【详解】因为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要强,所以可利用高浓度的2,4-D来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A项错误;植物组织培养时,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会影响细胞分化,当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比例低时促进根分化,高时
促进芽的分化,B项正确;促进果实成熟的乙烯,不是赤霉素,C项错误;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脱落,抑制种子萌发,D项错误。44.为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还是将生长素分解,某研究性课题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图1中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放置到图2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下列有
关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原因是生长素促进了细胞生长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①②③④四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D.如果胚
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答案】C【解析】【分析】若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则生长素含量①=②,③<④,且③<①=②<④。若单侧光引起生长素的分解,则生长素的含量①=②,③<④,且③<①=②=④。【详解】A、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
说明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为③<①=②=④,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A正确;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B正确;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有单侧光,C错误;D、如果胚芽鞘的
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为③<①=②<④,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D正确。故选C。45.下列有关生长素生理作用(如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若某植物幼苗表现出向光性,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f,+∞)B.若某水平放置的植
物幼苗表现出根向地性、茎背地性,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C.某些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使杂草中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处于大于h的状态下D.若某植物产生了顶端优势,其顶芽生长素浓度为g,则侧芽生长素浓
度可能大于h【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在尖端产生,由于单侧光的作用,通过横向运输使背光侧多于向光侧,又由于茎对生长素不敏感,因此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生长得快,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由题图可知,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应为(f,2f),A错误;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
受重力影响,生长素产生横向运输,由远地侧运向近地侧,使近地侧浓度大于远地侧,近地侧的生长速度快于背地侧,对照图可知远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应为小于f,B正确;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生长素在浓度高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
,甚至杀死植物,故除草时应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C正确;顶端优势产生时,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此时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D正确;答案是A。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
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46.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
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年出率为20÷100=20%,A错误;由于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所以当雌雄比例为1:1时,出生率最高,B正确
;当动物的性成熟推迟时,出生率会变低,C错误;对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稳定型次之,衰退型最低,D错误。4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都采用标志重捕法B.估算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大小C.增长型
年龄结构预示着该种群将增大D.性比率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答案】C【解析】【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
物。2、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A、对
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B、种群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C、增长型年龄结构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C正确;D、性比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
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8.下列关于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B.大多数动物种群的性比率基
本保持1:1C.种群密度可作为防治害虫的依据D.年龄金字塔的中线把每个年龄组分为左右两半,左边代表雌性,右边代表雄性【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
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详解】A、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A正确;B、大多数动物的种群性比率基本保持在1:1,少数种群雌性多于雄性或者雄性多于雌性,B正确;C、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能作
为生物防治害虫的依据,C正确;D、年龄金字塔的中线把每个年龄组分为左右两半,左边代表雄性,右边代表雌性,D错误。故选D。49.下列调查活动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被标记个体再次捕获的概率降低B.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
期间有部分标记个体迁出调査域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样方法调査莎草种群密度时误将其他杂草计数在内【答案】C【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
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详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被标记个体再次捕获的概率降低,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大,故A错误;B.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标记个体迁出
调查区域,在第二次捕获相同数量的情况下,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故B错误;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统计数目减少,使所得值偏小,故C正确;D.样方法调查莎草种群密度时误将其他杂草计数在内,会导致统计数据偏大,故D错误。故选C。50
.下列属于构建数学模型的是()A.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B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C.构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D.建立理想条件下某种细菌的增长模型【答案】D【解析】【分析】模型是人们为了某
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提出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1)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2)概念模型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形
象,分类并揭示其共同本质,将其本质凝结在概念中,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例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3)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对研究对象的
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如,数学方程式、关系式、曲线图和表格等来表达,从而依据现象作出判断和预测。例如:细菌繁殖N代以后的数量Nn=2n,孟德尔的杂交实验“高茎:矮茎=3:1”,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等。【详解】A、制作的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
型属于物理模型,A错误;B、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生物膜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错误;C、构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属于概念模型,C错误;D、建立理想条件下某种细菌的增长模型属于数学模型,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模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模型的概念、种类及相关实例,能结合所
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涉及的模型的类型,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51.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主要是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bc段主要是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ce段主要是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e
f段主要是K+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
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所致,由高浓度
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C、ce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C正确;D、ef段主要是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静息
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引起因素,解决此题主要是熟练掌握电位变化的起因,还涉及到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需回顾巩固。52.下图为HIV病毒造成艾滋病的病程。临床上,艾滋病初期与潜伏期时并无病症出现。请问在潜伏期时可如何采样并进行检测,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病毒感
染()A.采取口腔粘液直接测定HIV病毒的存在B.采取口腔粘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C.采取血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D.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病毒的存在【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HIV最初侵入人体时,血液中H
IV浓度先增加后减少,而机体对HIV的免疫反应增强;但随着HIV浓度增加,T细胞不断减少,血液中的HIV浓度增加,对HIV的免疫反应减弱。【详解】据图分析,在潜伏期时血液中HIV浓度较低,则采取口腔粘液和血液直接测定
HIV的存在难度较大;而机体对HIV的免疫反应较强,机体产生较多的抗体,又因为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因此应该采取血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故选C。53.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
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一段时间内,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后来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积累,酵母菌的数量会减少,A错误;B.酵母菌在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内,由于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较充
裕,所以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曲线增长,B正确;C.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C错误;D.静置的培养瓶中会出现酵母菌的分层,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
出培养原液稀释后再进行计数,D错误。故选B【点睛】54.在一片约33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用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
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大约是()A.大于165B.小于165C.大于5D.小于5【答案】C【解析】【分析】(1)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某动物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第二次捕获÷第二次捕获标记个体数;(2)当标记物脱落或标记后对于生物生命活动有影响时,该结果可能偏大
或偏小。【详解】根据公式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第二次捕获÷第二次捕获被标记的=25×33÷5=165,密度=165÷33=5;由于第一次捕获的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志,会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容易捕捉到,故第二次捕获的33只大山雀中有
5只是有标记的是偏高的,所以求出的数值偏小,实际数值应略大一些,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
持一定时间。55.对于种子的萌发和休眠的调控机理,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是“植物激素三因子”假说,其模型如图所示(GA、CK和ABA分别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数字代表组别)。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表示激素存在生理活性浓度;“
-”表示激素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A.由图可知,只要GA存在生理活性浓度,种子就可萌发B.通过2、3、4组实验对比可以看出,CK与ABA对GA的影响作用不同C.通过1、2、3、4组实验对比可以看出,CK在种子萌发时可能会抵消ABA的作用D
.从根本上讲,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据图分析,3组存在GA,但是种子没有萌发,A错误;B、由图中2、3、4组实验可知,ABA对
GA作用的发挥起到抑制作用,而CK对GA作用的发挥没有抑制作用,B正确;C、1组种子萌发,而3组种子没有萌发,说明CK在种子萌发时可能会抵消ABA的作用,C正确;D、从根本上讲,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A【点睛】二、
非选择题56.图甲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图乙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刺激X→下丘脑→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生理反应”属于________(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图中的代谢改变主要是________加快,如果靶细胞膜上的相关受体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则血糖浓度会__________(高于/低于)正常数值,从免疫学的角度看该疾病属于______________。(
2)如果小鼠的下丘脑被破坏,据甲图可知,小鼠的血糖调节能力会不会完全丧失?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图
中信息分子a、b、c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下丘脑→骨骼肌战栗”属于____________(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答案】(1).神经-体液调节(2).肝糖原分解(3).低于(4).自身免疫病(5).不会
(6).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相关激素(7).促甲状腺激素、神经递质、抗利尿激素(8).神经调节【解析】【分析】据图甲分析,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因此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①为传入神经,②表示传出神经,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肝脏细胞,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一些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血糖;据图乙分析,a是垂体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b是神经递质,c是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d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详解】(1)甲图中“刺激X→下丘脑→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生理反应”属于神经—
体液调节。图中胰岛A细胞能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如果靶细胞膜上的相关受体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则胰高血糖素不能与其结合发挥升血糖作用,因此血糖浓度会低于正常数值,从免疫学的角
度看,该疾病是由自身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属于自身免疫病。(2)血糖调节中枢虽然位于下丘脑,但血糖浓度的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相关激素,因此如果小鼠的下丘脑被破坏,小鼠的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但会受到影响。(3
)根据乙图中各信息分子作用的靶细胞和作用效果可知,a、b、c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神经递质、抗利尿激素。“b→下丘脑→骨骼肌战栗”属于神经调节。【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动物体内各类激素的作用、血糖调节过程等的掌握,并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
息,结合这些信息准确作答。57.下图为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甲细胞是由___________分化而来的,甲细胞能够分泌一类免疫活性物质称为________。(2)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将迅速____________,产生大量的乙细胞。乙细胞分泌的物质戊是__
________。(3)虚线部分表示的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免疫。(4)当人感染了酿脓链球菌,常常会引起免疫系统将自身的心肌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从而使人患风湿性心脏病,这种病属于_____________病。(5)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细胞名称)【答案】(1).(T淋巴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2).淋巴因子(3).增殖分化(4).抗体(5).细胞(6).自身免疫病(7).B(淋巴)细胞(8).T(淋巴)细胞(9).记忆B细胞(10).效应T细胞【解
析】【分析】据图分析,甲细胞表示T淋巴细胞,乙细胞表示浆细胞,丙细胞表示靶细胞,丁表示效应T细胞,戊表示抗体。图中实线表示体液免疫过程,虚线表示细胞免疫过程。【详解】(1)图中的甲细胞是T淋巴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其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2)记忆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将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乙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戊物质是抗体。(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实线表示体液免疫过程,虚线表示细胞免疫过程。(4)当人感染了酿脓链球菌,常常会引起
免疫系统将自身的心肌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从而使人患风湿性心脏病,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病。(5)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B细胞,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没有特异性。【点睛】58.甲和图乙分别表示单侧光和不同浓度生
长素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请分析并回答问题。(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在这些部位,_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2)据图甲可知,该植物幼苗的茎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
度为n(如图乙所示),则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3)据图乙可知,根和茎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依次为____________,据此推测根的向光侧和背光侧分别对应图乙中的____________点,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
_____特点。【答案】(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色氨酸(3).小于m(0<向光侧生长素浓度<m)(4).根>茎(5).A、B(6).两重性【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
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2.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
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详解】(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2)图中茎已
表现出向光性,说明背光侧生长快,茎对生长素不敏感,生长快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生长慢的一侧,现测得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n(如图乙所示),则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小于m,在该浓度条件下,能表现出茎的向光性。(3)据图
乙可知,根和茎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依次为根>茎,根表现为背光生长,则根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比背光侧低,且促进根的生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故据此推测根的向光侧和背光侧分别对应图乙中的A、B点,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点睛】熟知生长素的产
生、运输以及生理作用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中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59.为研究不同密度的布氏田鼠对草原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于2015年5~10月对相似的甲、乙、丙三个草原群落在模拟条件下进行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样地甲乙丙布氏田鼠
数量(只/100m2)0514生产者的生物量(g/m2)340.04236.92130.36植物物种数(种/km2)353429请回答问题:(1)在每月中旬一般采用__________法调查布氏田鼠的密度,以确定是否增减。(2)低密度的布氏田鼠,对植物物种数和生产者生物量的影响依次是______
________(填“显著”或“不显著”)(3)据表推测,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过多时,会导致草原退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为防治草原布氏田鼠鼠害,不宜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标志重捕(2).不显著、显著(3).当布氏田鼠种
群数量过多时,生产者的生物量和植物物种数明显下降(4).此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能快速恢复到原有水平【解析】【分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可利用公式: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由表格数据可知,甲、乙、丙三个草原群落,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依次增大,生产者的生物量依次减少,而甲、乙群
落的植物物种数无明显差异,丙群落植物物种数最少。【详解】(1)布氏田鼠由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调查其种群数量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2)分析表格数据,甲地无布氏田鼠,乙地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较低,与甲地相比,乙地生产者的生物量明显降
低,植物物种数基本不变,所以低密度的布氏田鼠,对植物物种数和生产者生物量的影响依次是不显著、显著。(3)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过多时,会导致草原退化,由丙地数据可知,其原因是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过高时,会明显降低生产者的
生物量和植物物种数,从而造成草原退化。防治草原布氏田鼠鼠害,不宜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主要原因是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高的,能快速恢复到原有水平,而应严防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数量的调查
方法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明确K值的含义以及K/2值的应用,并能根据表格数据准确获取有效信息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