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三)含答案.docx,共(21)页,132.66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873e3b5a913248b9204a9589f5ed2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年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三)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
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
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
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
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
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
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
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
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
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
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
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
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摘编自《“知
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材料三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
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
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
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
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
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C.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
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
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B.文章以批判为主,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C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
》《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4分)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
心上的眼睛欧阳黔森我不止一次站在娄山关的隘口,俯瞰一片巍峨的群山。这是大娄山脉最为险要的地方。隘口向北入川,向南入黔。过了此险便可两边长驱直入,再无如此雄关。娄山关总有很多人,特别是春天的时候。来得最多的是青少年,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是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我的
远房亲戚丁三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年纪与我相差无几,按家族字辈儿,我得叫他一声老叔。他记得很深的是学生们在一脸严肃的老师的讲解中并不肃静,他们叽叽喳喳一个个吵闹不休,还一个个快乐地手舞足蹈。看着老师的难堪,丁三
老叔并不难过。因为丁三老叔想,红军伯伯们也不会难过,他们应该骄傲,是因为他们英勇地化成了山脉,才换来今天学生们毫无顾忌的笑声。我很奇怪,丁三老叔小学未毕业,如何会不说“牺牲”,而讲“化成了山脉”这么好的词儿。我去娄山关是家常便饭。我
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险峻的娄山关是英雄夺关斩将展示风采的地方,这也正是我经常想去的理由。那儿的山,那儿的风,都洋溢着英雄的味道。每当我站在隘口上,仰望山壁上那幅巨大的草书,并情不自禁地朗读它的时候,我的血
液就沸腾起来。其实主席《忆秦娥·娄山关》的填词,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我每次依然会沿着毛体那潇洒苍劲的笔力逐字逐句地读下去,仿佛只有读才够力量、够味道。当读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时,我全身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张开着,血液像涨满春水的溪流,正
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地奔向心海。我从这奔流中充分体验了血往上涌后那胸中无比宽阔的味道。正思量着什么时候去看丁三老叔,却不想从电视里知道有一种叫“非典型肺炎”的病突然来到了世上,说是尽量少出门流动,于是我有了
充分的理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去娄山关了,当然也就很久没有见到丁三老叔。知道丁三老叔的消息是五月中旬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事经过娄山关时看见了丁三老叔,说是有一帮人戴着口罩,在山口盘查过往车辆上的人员,每个人必须要量体温。丁三老叔忙这忙那地给
那伙人当助手。听了这个消息,我是下决心要去看一看丁三老叔的。我知道丁三老叔到山垭口去了,便迫不及待地找他去。我首先看到的是山垭口山壁上熟悉的那幅《忆秦娥·娄山关》。那巨大而苍劲的毛体字,在此时看来,我感觉它更显
得庄严而潇洒。再看到的是,丁三老叔在那幅字下,抱着一个男军人的大腿往上推,旁边还有一个女军人在帮忙。看来俩人很吃力,几乎支撑不住那位高大的男军人的身体,那军人的手指总和石壁上的毛体字还有那么一点距离。山壁上那些潇洒而苍劲的字,我也曾不止一次在朗读中产生
出想触摸它们的冲动,但终究因了我不够高而打消了念头。从这个男军人高大的身材来看,他也许奋力一跳就能触及那些字,我很奇怪,这么高大而健壮的军人,怎么还要两个弱小的人帮忙?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也来不及想
些什么,我赶紧搭上了一把力。放下那位高大的军人后,我看到那男军人昂起的头颅对周围的反应有点儿迟钝,我感觉他的眼睛可能有问题。我静静地看着他,看到墨镜下有泪水流下后,他说话了,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他摸的方向,“我终于摸到了,摸到了”。我顺着他手的方向,
看到的是“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与两位军人,在纪念碑下的石梯上坐了很久,知道了两位军人都是军医。男军人参加过边疆战斗的救护,后因公受伤,双目失明。女军人是内科大夫,是呼吸道病的专家。这位女军人报名参加“非典”治疗队援京,可是报名的人太多,院领导没有同意她去,理由就
是因为她丈夫双目失明没人照顾。男军人听妻子读报,听电视,每天关注着疫情,心情一直处在激动中。“我虽然没有了眼睛,可是,我的心现在比什么时候都清楚。我有眼睛,这眼睛比头上的还要清晰,我的眼睛就在这里。”男军人面对着“苍山如海”,手指着胸口说。我和丁三老叔下山的
时候,两位军人还坐在石梯上,我想男军人正用心上的眼睛遥望着一片起伏的连山。(有删改)文本二于我而言,创作文学作品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除了写作,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让我如此愉悦。我为何对短篇小说情有独钟?自有我个人的想法。我在还没有完全
弄懂小说为何物的时候,就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那时候以为小说很简单,短篇更不在话下,随便一写就会发表,或者一不小心就会因此出名改变命运,活活欺小说太甚。接连几封退稿告诉我,小说是不那么好欺负的,失败的滋味,当然还铭心刻骨。但就
像历史总愿意书写好的一面那样,我也愿意回忆写作之初的美好冲动,夜深人静了,身体总憋着一股劲儿,或者说一口气,他需要吐出来,释入在稿纸上。吐这口气不需要太长时间,只一个晚上,也不需要太多的笔墨纸,20页300格的稿纸,这便是我心目中的短篇小说。据我的经验,短篇小说可称得上
是一种快乐的形式。首先它的篇幅短小,不需要太耗体力,在兴奋点还没有消失的时候就已经完成,所以常常给人以饱满、激动和完美的印象;其次它是自由的,任何一个刹那的想法,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变成短篇小说;再次是它能够给人以成就感,无论长短,它毕竟是小说,况且世界上还立着那么几个靠短篇成为大师的榜样。于是乎
,我这样的懒汉,终于找到了借口,在没有写出大部头之前,无端便有了良好的感觉。如果说我在写长篇或者中篇的时候倍感痛苦和劳累,那写短篇的大部分时间里却感轻松和快乐。在阅读人群和阅读时间都越来越少的今天,短篇显得尤其适合阅读,它就像小说的浓缩液,能最大程度地去掉废话,能在
最短的时间里给读者以小说的全部感受。所以我以为短篇不仅是一口气写完的,它还必须能够让读者一口气读完。(节选自欧阳黔森《我的文学理想与追求——自述》)【注】文本一提到的《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该词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革命军人面对失利和困
难时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娄山关的青年学生“吵闹不休”、“手舞足蹈”,他们对于战火纷飞的娄山关的历史比较淡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B.丁三老叔是一个守护在娄山关的普通人,他帮助男军人触摸山壁上的字,可以看
出他身上有着人性中最为朴素的对英雄的崇敬。C.“非典”来袭,丁三老叔在娄山关协助检测,女军人主动要求前往一线,作者用看似不经意的交代讴歌了和平时期的平民英雄。D.结尾男军人坐在娄山关的石梯上用“心上的眼睛”遥望群山,作者用这样一幅静穆的图画表达了对男军人的惋惜和敬仰之情。7.下
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的“娄山关”与附近的“群山”,不仅是一处风景秀美的历史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英雄精神的颂扬。B.文本一善于抓住关键的细节来刻
画人物、表露情感,如丁三老叔讲“化成了山脉”这么好的词儿、男军人在触摸山壁上的字后墨镜下的“泪水”等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C.文本一的语言格调质朴而又不失雅致,叙事流畅而自然,文本二为作者自述的关于短篇小说创作的随笔,语言通俗又略带诙谐,这既是文体使然,也可见作者深厚的
语言功底。D.文本一的情节安排上看似松散无序,实则以“娄山关”为坐标将不同的人对娄山关的不同态度呈现出来;文本二则以自己对于短篇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为线,短小而隽永。8.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请综合考虑文本一与文
本二的内容,谈谈作者的短篇小说创作观。(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
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
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
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于廷。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
。均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
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
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B.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C.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D.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1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士,古学官名,始于战国。汉武帝时,《诗》《书》《礼》《乐》《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B.休沐,指古代官员的例假。汉朝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唐代则每十日一休假,称为旬假,又曰旬休。C.学校
,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夏代称“校”,殷商时代称“庠”,周代称“序”,先秦学校则有国学和乡学之分。D.中黄门,汉宦者名,秩比百石,后增至比三百石。又有中黄门冗从,平常担任宿卫,皇帝出行时则骑马随从。12.下列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均勤奋好学,喜欢读经书。早年常利用休沐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B.宋均为官有方,被百姓爱戴。他任地方官颇有治绩;因故免官,百姓作歌颂扬他,并诣阙乞还。C.宋均正直敢言,能执义
不屈。他曾遭到众疑,但毫不畏惧,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守志不移。D.宋均贤能有才,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辞,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还想委以重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4分)(2)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4分)14.宋均敢于打破旧俗和现法,以民为本。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具体做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①宋·杨万里其一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其二晓翠妨人看远山,小风偏入客衣单。桃花爱做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注释】①这两首诗为杨万里赴任广东常平茶盐之职途中
所作。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角度有同有异:都描写了早春景物,但第二首重点写“寒”,暗点诗题“二月一日”和“晓”。B.第一首第二句“嫩水新生尚露沙”用“嫩”和“新生”等词
语形容水,令人产生喜悦怜爱之情。C.第二首后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偏入”“爱做”“自寒”等词语将小风和桃花写得意趣盎然,鲜活生动。D.两首诗都描绘了一个优美宁静而又伤感凄迷的境界,视角独特,动静交错,诗意清新,自成
妙谛。16.晚清诗评家陈衍曾说:“宋诗……大抵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正意反一层说、侧一层说。”意思是说宋诗层次曲折,富于变化。请结合两首诗做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后赤璧赋》中有“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之句,这与他《赤壁赋》中描写其游览行为的两句“,”相似,均反映出作者游览的随性无拘。(2)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
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钱大昕的“十驾斋”则取意于“,”。(3)“子规”又称“杜字”“杜鹏”,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意象。因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比如唐诗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砚台是用来研墨的器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悠久,古人对它的称谓可谓多矣。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虚中传》,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王迈诗云:“多谢
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苏轼为产于婺源龙尾“万石君”的名字亦流传开来。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绎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常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人
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砚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们将美好的心
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B.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们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C.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D.方寸之砚台,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19.下列各项中
,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B.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
右图标志被选为“浙江民宿”宣传标志,请结合标志谈谈入选理由。(5分)【说明】图片中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东坡的词,下面有一行较小的英文句子是“Ahomeformyheartatpeace”。22.结合文段,概括三条实现乡村旅
游地碳中和的途径。(每条不超过12个字)(6分)中国传统村落是乡村旅游地的重要类型,但风貌维持、古建保护与旅游开发、低碳诉求往往会产生矛盾,形成对立。因此,从中国传统村落的资源特征和保护需要考虑,探索相应的碳中和实现路径势在必行。对于传统村落而言,应因地制宜
地选择符合自身特征的低碳清洁能源,合理使用太阳能、地热能和乡村地区丰富的生物质能,寻找到村落保护、旅游发展、低碳诉求的理想点。采用村落四旁绿化与建筑立体绿化相结合的植绿技术,绿化、美化村落环境,营造出悦目的感官体验效果,提升旅游体验
质量,同时兼具固碳生态服务功能。固体废弃物是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主要碳源之一,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是固体废弃物处理依据的基本原则,在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势下,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的低碳发展离不开社区居
民的参与与支持,社区居民的自愿参与和融入低碳生活,方能推动乡村旅游地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2020年11月,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
普通人》的演讲中提到现在孩子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症,空心病等,她试图论证,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成功”,也来必是坏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材料二:在2021年春晚相声《如此家长》中,爸
爸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给他报了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并将画画、书法、钢琴、舞蹈等才艺作为必修课,还别出心裁地让孩子学爬旗杆、耍飞叉、打弹弓、捏面人、吞铁球、嚼灯泡等所谓“绝技”。材料三:无锡市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
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来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①作为即将成年的子女,请以“我想成为
这样的人”为主题给自己的家长写一封信。②省教有厅联合电视台策划一期议题为“最好的家庭教有是这样的”的讨论节目,你作为高三毕业生代表受邀参加讨论,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完成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1年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三)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A(B项,“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收
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C项,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D项,“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2.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3.D(“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错,由“如”“一旦这样”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假设了一种情况,故运用的是假设论证)4.①这类文章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②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③这类文章会
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每一条2分,答出任意两条4分)5.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③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④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
用知识,享受服务。(6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亦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D(D项,“表达了对男军人的惋惜和敬仰之情”表述有误,男军人遥望群山源于内心对于英雄的崇拜,而他自己本身亦是英雄,作者对他是满怀敬仰
的,而并没有“惋惜”之意)7.D(“以自己对于短篇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为线”表述有误,文本二前半部分有“心路历程”的记叙,但后半部分是谈自己对于短篇小说的认识,因此谈不上以“心路历程为线”)8.①突出“我”和“军人夫妇”对英雄的仰慕和内心的英雄情结,且第一处为后文我再次去娄山关看望丁三
老叔和见到军人夫妇做铺垫;第二处突出男军人乐观坚毅的英雄品格。②诗词内容与小说内容相融合,增加了小说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色彩,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每点2分,共4分)9.①创作短篇小说要有
“兴奋点”,围绕兴奋点展开情节。文本一始终围绕“英雄”来展开,作者仰慕英雄,丁三老叔守护帮助英雄,军人夫妻以英雄来此怀念英雄,使小说的内容紧凑自然。②短篇小说创作较为自由。文本一虽为小说,但行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但在语言和内容上有明显的散文化特征。内容上无论是我、丁三老叔,还是军人夫妻都
可以是小说中故事的主角。③短篇小说是浓缩的艺术。小说借助娄山关这一景点,将红军长征的历史、英雄精神与和平年代对历史的态度与英雄人物结合起来,于简单明了的故事中蕴藉深邃的思想,体现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思考。(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
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D(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11.A(《乐》,即《乐经》,相传先秦有《乐经》存
世,后亡于焚书坑儒事件。故,汉初“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12.C(非“众疑”,而是“帝以为有奸”;“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有误,文中只说他“厉声”表明自己的心志)13.(1)不懂得礼仪的老百姓
,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就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施政者的首要做法。(4分,“不义”,不懂得礼仪,不讲究礼仪;“轻”,小过失,小错误。“遽”,马上,立刻。各1分,句意1分)(2)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晩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4分,“寝病
”,卧病在床;“耆老”,年长者。“于”,被。各1分,句意1分)14.①任辰阳长,为百姓建立学校,禁止、杜绝过分、不合理的祭祀。②任上蔡令,不肯实施百姓因丧葬逾制而受惩罚的政策③任九江太守,下令去掉围捕老虎的栅栏、陷阱,免除赋税。④
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3分,答出三点即可)(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15.D(“都”“伤感凄迷”“动静交错”表述不正确)16.①视角曲折:“其一”由平视近处所见,再写俯视所见,最后写隔江远望所见。②感觉变化:“其二”先写自己感受到
寒意,后将寒意转移给桃花,仿佛桃花也有知觉。③诗歌一波三折,委婉曲折而理趣横生。如“其一”通过视角的变化带来的结果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其二揭示了“物我同一(相融)”的道理。(6分,每点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17.(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示例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示例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本题6分,每空1分,第三小题中只要包含此意象
的唐代诗句均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C(语段的描写对象是砚台,根据对象一致的原则,A、B两项的主语是“心愿”,故排除A、B两项。介绍砚的文化内涵,先介绍其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
后介绍其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分别照应人们美好的心愿和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民情民趣。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排除D项)19.B(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即墨侯”代砚台。A项,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岭上晴云”比作“絮帽”,将“树头初日”比作“铜钲”。B项,用了借代修辞手法
,以“朱门”指代王侯贵族,富贵人家。C项,运用夸张修辞手法,“三万里”“五千仞”以及“摩天”极写山河之奇伟壮丽。D项,用了通感修辞手法,“风来花底鸟声香”以嗅觉写听觉)20.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变为精
致的艺术品,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3分,改对一处1分,改对两处3分)(解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错误有二:一是“演绎为……艺术品”动宾搭配不当,应把“演绎”改为“演变”;二是“砚……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主宾搭配不当,应在“赋予”前加上“被”,
这样句子就改为被动句“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21.①图文结合,简洁明了,富有创意。②中英文组合,受众面更广,符合对外宣传的需要。③体现了浙江民宿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品味和追求。(答出2点得4分,答出3点得5分)(解析:此题要求评价该标志,这就需要考虑图标面对
的对象以及宣传的侧重点。从整体上看,这个标志上半部是图案,下半部是文字和字母,两处都能直接体现“浙江民宿”这一主题,简单明了,富有创意。其中“树木”与“房屋”的结合,体现自然与人文融合,这是浙江民宿的特点以及追求和品味,能够激发起在现代钢筋水泥禁锢中生活的人们的居住欲望。中英文结合符合时代
特点,让受众面更广,符合对外宣传的需要)22.①使用低碳清洁能源;②采用植绿技术;③合理处理固体废弃物:④居民参与融入低碳生活。(6分,每条2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可)四、写作(60分)【文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能力。写材料作
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材料一以清华大学副教授的演讲引发我们关于孩子的自我认识与思考;材料二侧重展示春晚相声中一个父亲竭尽所能培养孩子各种人生“绝技”;材料三是关于家庭教育的看法
。综合三则材料可知,本题考查意图是学生对自主发展的自我设计和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独特思考,在审题立意方面难度不大。无论选择哪一个任务,注意对“这样”或者“家庭教育”的具体界定与阐释,要言之有物。【任务解读】任务一:给自己的家长写一封信,身份“即将成年的子女”,主题是“我想成为这样的人”。考生写作时注意
与家长交流,充分表达自我。任务二:写一篇发言稿,情境是“讨论节目”,主题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这样的”。写作时要紧扣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展望,表达自己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看法。注意:无论是书信还是发言稿,都应注意文体的格式要求。还要注意题目“结合材料”的要求,
不能脱离材料空谈,要有针对性地写作。【参考立意】1.享受“普通人”的小确幸;2.阳光普照每一个平凡之我;3.我愿做这样的普通人;4.我想成为一个健全而优秀的人5.教育始于家庭;6.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附:【文言文翻译】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
(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年龄15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士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到了20多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过分、不合理的
祭祀,百姓们都平和地接受了这件事。(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有禁令:百姓丧葬时不得铺张浪费。宋均说:“不懂得礼仪的老百姓,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就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施政者的首要做法。”(他)最终不肯实
施这个政策。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当时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宋均下达命令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百姓的祸
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奷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闹蝗
灾),它们一起飞到九江的边界,就向东西两个方向散去,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那些巫者于是(以山神的名义)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
宋均下令说:“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娶,不要打扰百姓。”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五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但东海的官吏和百姓都感念宋均的恩惠、教化,为他写了
歌谣,到朝廷请求他回来做官的有几千人。显宗认为他贤能,永平七年,征召他做了尚书令。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奸邪之心,在朝廷
上勃然大怒。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严肃地说:“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又怎么行),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过了几个月,又出任河内太守,很多政
策和教化得以推行。过了几个月,又出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晩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以生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
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眀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
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等到他做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诤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就不敢陈奏。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感到追悔和悲伤。建初元年,(宋均)死在家中。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