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热点06 文学类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63.810 K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热点06 文学类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热点06 文学类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热点06 文学类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热点06 文学类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63.81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65fedc7ca8481657ee923d87deee3c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热点06文学类文言文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建议用时:60分钟)1.文言文阅读试题分为两类:1.历史传记类文言文阅读;2.文学散文类文言文阅读。其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主

要考察文言实词,文学散文类文言文阅读主要考察文言虚词。2.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材料选择更加广泛,由过去基本取材于二十四史,扩大到其他各类文本,尤其是纪事本末体史书。涉及政绩、谏诤、廉洁、经济、民本、治学、

读书、孝道、修身等方面。3.题型注重对文本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对作者写作目的、思路把握的考查。一、考点解读涉及到文学类文言文阅读的考点有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不

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这部分考查是在翻译题目中体现出来。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句法、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语句理解、转换表达能力。通常是直译。3.概括古诗文的主

要内容。主要是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大意的理解。要求做到从整体感知到片段阅读再到整体把握。一般涉及(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本质;(3)某事的原因(4)某人的形象特征等。4.分析词、句、段在古诗文中的作用。主要指分析不同文体的结构特征,

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通常是考查关键字词。5.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主要指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对传记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6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主要是考查结

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的能力。7.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如果是传记类主要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倾向等。二、阅读技巧1.先通读全文,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2.然

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人物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进行推测。

4.需要读懂材料,并审清题干要求,立足文本内容,从文中找出信息。一、【2022·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清)张惠言①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曰《看剑引杯》①。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

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

后,而区区摄生②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②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匮焉者,其求预也。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

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下之药皆若是,其惑岂细耶?③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柎、扁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

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③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④闻之欤?序其事,姑以问之。【注】①看剑引杯:出自杜甫诗句“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②摄生:养生。③易:轻视。④傥:或许。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耳B.矣C.耶D.也【答案】D【解析】本题考

查学生理解分析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是一个陈述句,且句子未完,其后还有用大夫储药用药方法类比国家用人方法的部分,应该选句中停顿的语气词。A.句末语气词,类似“罢了”。B.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或感叹

。C.句末语气词,表疑问。D.句中或句末表停顿的语气词,可表判断,陈述语气。故选D。2.对第①段写到庄达甫两幅自画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幅画具有强烈的对比意味B.两幅画反映出画家的境遇变化C.对两幅画的解说引出了下文D.对两幅画的解说意在表达友

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解说意在表达友情”错误,根据原文“余闻而疑之……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分析,作者并非为了表达友情,而是为了表达对友人这两幅自画像体现出的友人精神追求的疑惑,用来引出下文的议论。故选

D。3.第②段借药材说理,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答案】第②段以类比进行说理。以医生储药用药分别比国家储备使用人才,又用普通药材、珍贵药材比庸才和真才,并借对药材储备、使用的结果比国家选用真才不足的后果。全段说理显豁

,生动形象,层层推进,发人深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由“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其求预也”可见,作者用了类比论证,把国家用人,比作大夫预先储备药材,指出要预先储备;国家用人也和医生用药一样,如果不预先储备,事急才搜寻人才,“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

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医生事急搜寻到的,通常都是普通药材而不能得到真正珍贵的药材;国家事急而搜寻到的,必然是庸才而不是真正人才,这样得到的人才,对于国家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使得国家更快灭亡。类比论证使得说理生动形象,论证条理分明,层层递进,能引发人

的思考。4.作者对庄达甫的情感态度比较复杂,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作者对庄达甫从锐意天下事到无意功名的变化感到惋惜;作者通过批评朝廷用人失当,表达对庄达甫一定程度的理解;作者借古人的人生观,委婉批评了庄达甫的消极态度;作者认为其年未五十,还有行

道的机会,表达了对庄达甫的规劝和激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

可见,作者对庄达甫从锐意天下事到无意功名的变化感到惋惜。由“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柎、扁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可见,作者认为朝廷用人不当,怀疑庄达甫是因此才有了出世

的想法,若是如此,则能有所理解。由“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之谋哉”可见,作者借古人

的人生观,委婉批评了庄达甫的消极态度。由“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之谋哉”“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闻之欤”可见,作者认为其年未五十,还有行道的机会,表达了对庄达甫的规劝

和激励。参考译文:我一开始看见庄达甫先生《摄山采药图》的原貌,借用杜甫诗歌“看剑引杯”中的话,此图越看越有韵味。那时庄达甫先生刚到壮年,用于进取天下大小事,议论事情慷慨激昂,可以从其眉目之间看见其豪气。迄今为止已经十八、十九年了,达甫先生一直居住在其田野中

的小房子里,渐渐地衰老,发病,中举孝廉方正,一般官员想要招用他,他坚决辞谢不赴命,于是也不参加科举考试,却画了一张摄山采药图。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我说:达甫先生是想出世吗?我听了很疑惑,古代的君子,急切地关心天下的

快乐与忧虑,的确靠的是心中的“道”。道如果存在,那就不会因为受不受到重用而改变他的志向,也不会因为身体逐渐衰弱有了自谋安乐的心。达甫年还未过五十岁,心中的政治理想能不能实现还未可知;即使现在不行,以后也可能成功,怎么能现在就休养生息呢?这和我之前听闻的达甫先生相差甚远啊!然而我私下里曾

经比喻国家用人之道就像扁鹊,臾(yú)柎(fū)储存百药一样,一定在恰当的地点挑选药材(人),在恰当的时间聚集药材(人),储藏一味药材一定备足了,一旦需要使用,把它从药篮中拿出来也不会匮乏,求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事情紧急,命令人在山野

之间采药,人们带回来很多东西,那么带回来的一定是柴胡、桔梗之类的。像是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便不会有人获得。把人参、紫芝、丹砂、石乳用在药材中并搭配上柴胡、桔梗,那么药效不能够治愈病情反而会加速死亡。看见柴胡、桔梗不能够治病就认为天下的药材都不能够治病的人,和那偶然看

到了柴胡、桔梗治病的效果,就认为天下的药材都比不过它们,便不去探求人参、紫芝、丹砂、石乳的效果的人一样,它们使人疑惑的地方难道很繁琐吗?如果是这样的人连庸医都不能够担任,却像极了担任国家职务的人,使用和废黜天下的学士,自认为得到了他们。世上有了臾柎,扁鹊难道就不为天下而担忧了

吗?我又疑惑达甫的意思是不是出于此呢。然而我听闻古代有政治抱负的学士,大概有大治他们的精神以改变天下局势的人,我不曾学习过。达甫先生是否听闻过呢?我把这件事写下来,姑且先向达甫先生询问。二、【2021·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北宋】李觐①南川自豫

章右上,其大州曰吉,又其大曰虔。二州之赋贡与其治讼,世以为剧,则其民氓众夥可识已。□□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①,虔无有也。疑其去京愈远,风化之及者愈疏,乘其丰富,以放于逸欲,宜矣。②故人许某踵予门,道虔州石城进士温某之为人曰:“温

君少时,求禄而莫之得,慨然自谓:‘______’乃图山泉美好处,莫居柏林,因作讲学堂,房数十其楹。凡书在国子监者,皆市取,且为楼以藏之。孜孜以教子弟、礼宾客为己任。”许君,不妄人也,今其所称,与向之疑者不类,是虔之福欤。③自古圣人之德业,举在

于书。圣人者,非其智造而巧为之也,天之常道,地之常理,万物之常情也。天地万物之常而圣人顺之,发乎言,见乎行事。今温君聚书勤勤,是有意于圣人。有意于圣人,则岂一家而已,邻里乡党庶乎偃伏②之矣。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④柳子厚于楚越间山水,如小丘、小石

潭、袁家渴、石渠、石涧犹有记,以启好游者。今有人为藏书之楼,非特山水之胜,记之以启好书者,不亦可乎?子欲一至栏边,四顾天外,江山进前,文史相对。清风兮我扇,白云兮我盖。召屈原于湘鱼之口,呼李白于海鲸之背。漱宝玉之余润,拭明珠使去颣③。酒酣兴尽,交揖而退。其乐可言耶?而未之得

也。⑤皇祐五年秋七月庚子记。【注释】①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意思是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②偃伏:这里用来比喻道德教化产生的影响。③颣:疵病,缺点。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虽然B.以是C.若然D.于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

帝所者接迹,虔无有也”意思是:吉州很多君子,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虔州没有。从整个句子来看,“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虔无有也”两个分句构成转折关系,应用“虽然”。BCD三个选项都不能表达转折关系。故选A。6.适合填入第②

段画线处的一项是()A.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B.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C.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D.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语句复位的能力。结合语境分析

可知,横线上填的句子要能够体现出温君兴建学堂、建造藏书楼的真正动因,根据“温君少时,求禄而莫之得”可知,温君年少的时候,追求仕途而不得,故“不能够得到身外的功名”转而追求内在的修养应是其兴建学堂、建造藏书楼的动因。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D项。A.“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意思是“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不恰当;B.“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意思是“童子还是应该暂时放下已经学到的东西,而进一步向他所没有学过的方面努力才是”,与语境不合;C.“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意思是“

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或者先或者后呢?”,与语境不合。D.“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意思是“不能够得到身外的功名,何不追求内在精神,不只是我自身受益,也应该让子孙后代受益”,符合语境

。故选D。7.第③段结尾处再次将虔州与吉州作比较,请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答案】第③段结尾处针对文章开头所说的虔州不如吉州重风化、多君子、出重臣,指出书楼的建成将改变这一状况,虔州士人的德业将不逊于吉州,再次作比较,强调了书楼在教育风化上的作用,隐含着对

温氏的赞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由“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虔无有也”可知,吉州很多君子,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而虔州没有。文章在开头指出虔州不如吉州重风化、多君子、出重臣;由“

今温君聚书勤勤,是有意于圣人。有意于圣人,则岂一家而已,邻里乡党庶乎偃伏之矣。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可知,如今温君勤苦藏书,是有意做圣人,那么受益的就不仅仅是一家,邻里乡党几乎都会受教化。这样将来虔州成大名,做高官的人,可能不可估量,第③段针

对虔州不如吉州重风化、多君子、出重臣的情况,指出书楼的建成将改变这一状况,虔州士人的德业将不逊于吉州,再次作比较,强调了书楼在教育风化上的作用,隐含着对温氏的赞扬。8.与本文其他部分相比,第④段画线部

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答案】从句式的骈散角度看,相对于文章其他部分用散句交代温氏书楼的建造、价值等,第④段画线部分用骈句写就,驰骋想象,目接胜景,抒发沾溉典籍、交接古人的读书之乐。骈散句式的使用与其内容、表达方式、情感相匹配。画线部分语言整饬有

节奏感,具音韵之美,与文章其他部分形成错落,增加了文章的美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语言特色的能力。从句式的骈散角度看,本句“子欲一至栏边,四顾天外,江山进前,文史相对。清风兮我扇,白云兮我盖。召屈原于湘鱼之口,呼李白于海鲸之背。漱宝玉之

余润,拭明珠使去颣”与其他部分的句式不同,运用骈句写就,抒发作者对温氏建造书楼的赞扬之情,抒情意味浓厚。本句所采用的骈散句式,使其内容与形式、情感相匹配。另外,画线部分语言整饬有节奏感,具音韵之美,与文章其他部分形成错落,增加了文章的

美感。参考译文:①南川从豫章西上,一个大州称“吉州”,还有一个大州称“虔州”。二州的税收和它们的陈情诉讼,世人认为是最严重的,而那里的很多百姓都是可以读书识字的。虽然吉州很多君子,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而虔州没有。(我)怀疑虔州距离京城较远,被教化的人少,

依仗其经济富庶,来放纵安逸享乐,也是可以的。②老朋友许某造访我家,谈起虔州石城进士温某的为人时说:“温君年少的时候,追求仕途而不得,叹息着说‘不能够得到身外的功名,何不追求内在精神,不只是我自身受益,也应该让子孙后代受益’。于是就寻找山水美景,没有比柏林更好的地方了,于是在此建造学堂,建了几十间房

子。凡是国子监有的书,(他)都在集市买到,而且建造书楼收藏起来。把专心教导子弟,礼待宾客当作自己的重任。”许君,不是虚妄轻浮之人,今天他的称赞,和之前(我)的怀疑是不同的,这是虔州的福气啊。③自古圣人的德行与功业,全在于读书。圣人,不是巧诈和虚浮不实,是天之常道,地之

常理,万物之常情。天地万物的固定不变,圣人顺应它们,表现在说话上,体现在做事中。如今温君勤苦藏书,是有意做圣人,那么哪里是一家受益而已,邻里乡党几乎都会受教化。这样将来虔州成大名,做高官的人,可能不可估量,与吉州相比还有什么惭愧的呢?④柳子厚在楚越间游览山水,如小丘

、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并有记文,用来指引喜欢游览的人。今天有人建藏书楼,不只是有山水美景,我写记文用来引导喜欢读书的人,不也是可以的么?我想要走到书楼围栏边,环顾周围的田地,江水山林在眼前,文学史籍与我相对。清风是我的扇子,白云是我的冠盖。召唤湘水鱼口中的屈原,呼唤海上鲸

背上的李白。漱宝玉,拭明珠,酒喝到尽兴,互相行礼而别,其中的快乐怎么能够言说呢?但现在还没有得到这种快乐。⑤皇祐五年秋七月庚子记。三、【2020·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守约轩记(明)祁顺①东莞有隐德君子曰谢先生叔仁,尝以约名轩。其子济领

贡来京师,因征余言,为守约轩记。余曰:“善哉,先生之名轩也。《语》不云乎,‘以约失之者鲜矣’斯约也,用之于身而身修,行之于家而家齐,传之于后可以纳子孙于无过之地。约之义其大矣哉。”②世有侈然自放者,骄肆而流荡,盘乐而荒汰,踰分渎礼,罹愆致咎,君子无取焉。君子存之心者,确乎其不放;

行之身者,介乎其不苟。至于一事一物,莫不道义之是循,礼法之是遵。故居处取其蔽风雨,而不慕乎高堂广厦也;饮食取其充饥渴,而不尚乎食前方丈也;衣服取其适寒暑,而不愿乎轻裘文绣也。一榻虽小,容身之外吾何求?百亩匪多,恒产之外吾何

忧?寂澹而优游,谨饬而清修,其外由由,其中休休①行寡悔而言寡尤,视彼踰分渎礼者,奚啻《韶》濮之与薰莸②。③先生循理安分,躬俭勤而蹈规矩,无忝于约之义矣。所以修其身、齐其家,以贻其后,又焉往乎不获哉?余以是而知名轩之善也。虽然,自守非难,而能世其家范为难,请为先生记之,俾揭于

轩,匪徒昭示于今,抑后之人将有所观感,而相守于无穷也。④于是乎书。【注】其外由由,其中休休:由由,愉悦的样子。休休,安乐的样子。②《韶》濮之与薰莸:《韶》,即《韶》乐,风格雅正。濮,古水名,濮上以侈靡之乐闻

名。薰,一种香草。莸,一种臭草。9.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且B.岂C.盖D.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且”有表并列,选择,递进等;“岂”用在句首一般表反问;“盖”用在句首一般表发表议论;“然”用在句首一般表转折。此处“无忝于约之义矣”

意思是,大概无愧十约的大义了。用于句首发表议论,选填“盖”。故选C。10.分析第①段引用《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这句话在说理上的作用。【答案】答案示例:这句引文点明了守约轩的名称来源于《论语》,而《论语》是古人普遍信奉经典,这样的引用强化了守约轩命名的权威性。

这句引文强调了对自己的节制、约束的重要性,为后文展开议论打下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这是分析引证的作用。一是点明“守约轩”的出自。“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因为约束自己而犯

错的人很少。“以约名轩”,文章引用《论语》这句话,点明了守约轩的名称来源于《论语》。二是强调“约”的重要性。“约”指约束,“以约失之者鲜矣”强调了对自己的节制、约束的重要性。后文“君子存之心者,确乎其

不放;行之身者,介乎其不苟”,说谢先生“循理安分,躬俭勤而蹈规矩”,此处引用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三是增强说服力。《论语》被人们奉为经典,引用《论语》中的话,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权威性。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A.骈散结合B.排比铺陈C.正反对比D.欲扬先抑【答

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D.欲扬先抑,指一种写作手法,同“先抑后扬”,先贬低后褒扬。分析第2段,由“侈然自放者”的做法引出“君子”,二者形成对比;再从“居处”“饮食”“衣服”角度论述君子的做法,反复排比铺陈;最后“视彼踰分渎礼者,奚啻《韶》濮

之与薰莸”再次进行对比论证。全段运用对偶句、排比句形成整句,再加以长短不一的散句,形成骈散结合的句式。全段没有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故选D。12.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答案】答案示例:作者对谢叔仁用“约”给轩命名表示赞赏,夸奖他循理安分、躬守规矩的操守品行,也对逾分渎礼的人提出批评,揭示“

约”即遵循道义礼法对修身齐家的重要作用,提倡将守约传于后世,形成家风,代代承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的能力。结合“斯约也,用之于身而身修,行之于家而家齐,传之于后可以纳子孙于无过之地。约之义其大

矣哉”可知,作者对谢叔仁用“约”给轩命名表示赞赏;结合“先生循理安分,躬俭勤而蹈规矩,盖无忝于约之义矣”可知,夸奖他循理安分、躬守规矩的操守品行;结合“世有侈然自放者,骄肆而流荡,盘乐而荒汰,踰分渎礼

,罹愆致咎,君子无取焉”可知,对逾分渎礼的人提出批评;结合“用之于身而身修,行之于家而家齐,传之于后可以纳子孙于无过之地。约之义其大矣哉”可知,揭示“约”即遵循道义礼法对修身齐家的重要作用;结合“所以修其身、

齐其家,以贻其后,又焉往乎不获哉”可知,揭示“约”即遵循道义礼法对修身齐家的重要作用。参考译文:东莞有位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的人,叫谢叔仁,曾经用约字作为轩的名字。他的儿子谢济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趁机求我的文章,为守约轩作记。我说:“好,先生用约作轩的名

字。《论证》不是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的人很少。’这个约,施用在自身,则自身得到修养,施行在家庭,则家庭得到治理,传给后代可以将子孙后代放入没有过错的地方。约的意义很大呀。”世间有放纵自己的人,骄横而放荡、耽于游乐而荒废时间,越过礼分,冒犯礼仪,招致过错、

罪责,君子不会这样做的。君子把约放在心里,就会坚定而不放纵;在自身中实行,就会耿直而不随便。至于对等一事一物,没有不遵循道义,遵守礼法。所以君子居住选择能遮蔽风雨的地方,而不羡慕高大的房屋;饮食选择能充饥解渴的东西,而不崇尚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

地方摆满了食物;穿衣服选择适应寒暑天,而不愿意宽余穿昂贵华丽的衣服。一个床虽然小,容下身体之外我追求什么呢?上百亩的田地不多,固定资产外我担忧什么呢?安静恬淡而闲适,谨慎小心而清静无为,行为愉悦,内心安乐。做事很少有后悔的

,说话很少犯错,比照那些逾越礼分,冒犯礼仪的人,哪里只是韶乐与濮乐,和香草与臭草。谢先生遵守道理,安守本分,亲自节俭勒劳,遵守规矩,大概无愧于约的大义了,约用来修养身心、治理家族,来遗留后代,又去哪里而没有收获呢?我因此知道轩名的好。虽然,能够守住自己不难,

但能够代代相传这样家规就很难了。请允许我为谢先生写下这篇记,使它悬挂在轩中,不只是在现今展示,或许后代的人看到后将会有感想,就一代代遵守着。于是,我就写了这篇记。四、【2018·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

小题。心源亭记(明)李贤①邓①之儒学,在古城巽隅②,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

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浊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③清而明者,莫不皆

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③而已矣。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

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⑤于是乎记。(李贤《古穰集·卷三》)【注】①邓:地名。邓州。②巽隅:东南角。③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13.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哉B.也C.焉D.耳【答案】A【解

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正确运用虚词的能力。“哉”表示感叹的语气。“也”多用来表示判断,或者句末、句中语气词,没有感情色彩。此处是一种喜悦,夸赞的情感。因此“哉”合适。“焉”用于句尾,补足某种语气,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也没有感叹语气。“耳”经常翻译成“罢了”,用于此处不合适。故选A。

14.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C.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井命名为“心源”。D.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

,请记之”意思是:邓州太守崔君说我是本郡人,让我写一篇记。因此,崔君请李贤作记。故选D。15.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恢复本性。C.

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D.“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的能力。D.“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错误,由“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可知,应该首先保证心源清明,然后才能让道

德不昏昧。选项顺序反了。故选D。16.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

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中的“是”作为代词,承接的是“求学问之道”,因此应当放到第③段末尾。故选C。17.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答案】答案示例:第②段论述了“心”和“源”的相似处

,指出两者在本性及其变化上是相似的。第③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心”和“源”的不同处,强调了“心”的由昏复明,除“静”之外,还必须有“主敬之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述过程的能力。由“夫源者,井内之泉也”“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可知,第②段

论述了“心”和“源”有其相似之处,它们都像水,本性是清澈的,一旦被遮蔽昏庸,失去本性。由“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可知,第③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述了“心”和“源”的不同处,强调了“心”

的由昏复明,除“静”之外,还必须有“主敬之功”。参考译文:邓州的儒学,在古城的东南角,规格宏大宽敞,大殿的后面叫做“明伦堂”。明伦堂前道路中有一口井,井水清澈,官吏在井上建造一个亭子,御史项君题写叫做“心源”。邓州太守崔君说我是本郡人,让我写一

篇记。呀!美好呀,心源这个名字,这个亭子。源,是井内的泉水,而一定要加上心字,为什么呢?清澈,水的本性。如果整天摇荡,没有不混浊的。虚空灵动不昏庸,心的本性。如果私欲遮蔽了它,没有昏庸的。水被摇荡而混浊,有时静止下来,那么本性的清明于是显现出来了。心被遮蔽昏庸,有时静止

下来,那么本性的清明于是存在了。太过了,水的清澈混浊,就像人心的昏庸清明。清澈与清明,没有不源于静,混浊与昏庸,没有不源于动,然而水的混浊,静止就清澈了,起初不要在中间用力,而心的清明,虽然源于静止,一定需要主敬的功夫,这心的光明德行,是不会迷惑昏昧的。所以说:取得学问的方法没有

其他,寻求丧失了的善良之心罢了。有人说:项君给这个亭子起名的意思,真是这个吗?我说:不能得知。根据心源的名字而推论心源的这样的道理。然而,项君的意思,虽不可能知道,要点不超出这个道理之外。于是写下这篇记。五、【2016·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文,

完成下列小题。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

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

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

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18.概括第①段的意思。世上学习圣人

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答案】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意思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

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依据意思可以概括为“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19.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B.交代“四勿”是圣

贤道统传授的秘诀。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材料的能力。D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

”,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20.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案】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解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

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21.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答案】A【解析】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首先找到第三段的画线句,先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具

体所指。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22.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答案】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解析】题干问的是“概括作者

的修身理念”,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首先应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第三段借对藤君追求“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参考译

文: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

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