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年辽宁省高三第二次全省统考暨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四模考试历史试题.docx,共(9)页,876.73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5fce7314931e65f2c73a2700e7872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二)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
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研究,在可辨认的甲骨文中,卜黍之
辞100多条,黍字出现300多次,卜稷之辞30多条,稷字出现40多次。古文献也多次提到黍稷,如《尚书·盘庚》:“惰农自安······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尚书·酒诰》:“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这反映了当时A.
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C.耕作技术的重大飞跃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D.劳动效率的逐步提高2.图1是秦汉王朝的人员结构。这可以说明当时A.民众对王朝的认同B.权力的集中与下放C.协作制衡的运行机制D.儒法结合的政治文化3.隋文帝时期、唐朝的贞观年间与开元天宝年间,政治比较清明,
社会比较安定,百姓负担较轻,但逃户与隐丁漏口现象都非常严重。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徭役和兵役的苛重B.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C.土地兼并之风盛行D.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4.五代时期,慕葬壁画中表现贵族生活的列戟、仪仗、出行、马球、升仙、礼
佛等图像渐趋减少,反映日常生活的画面逐渐增多。这一变化反映了A.厚葬之风的衰落B.政局的动荡不安C.社会阶层的变动D.思想文化的多元5.明代中后期,司礼监、内阁、六科对应的权力分别是代行批红权、票拟权
、封驳权。批红之权属于皇帝本人,往往授权司礼监秉笔太监,但不由内阁票拟而中旨径出,六科是可以封驳的。这体现出A.权力制衡关系的构建C.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宦官专权的局面出现6.下表是对《红楼梦》的相关记述。这反
映了《红楼梦》记述出处余以乾隆嘉庆间入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清都懿行《晒书堂笔录》二十年来,士夫几于家有《红楼梦》一书,仆心弗善也。清吴云《从心录》做阔全凭鸦片烟,何妨做鬼且神仙。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清得舆《京都竹
枝词》甫出即名嗓一时,至今百余年,风流不绝,群屐少年以不知此书者为不韵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A.危及专制统治政权C.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B.成为一种社会风尚D.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7.据统计,19世纪中后期存在华商附股的外资企
业共62家,涉及航运、保险、银行、货栈、房地产、铁路等多个行业,实收资本达4037.8万两。这说明A.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C.传统自然经济结构进一步解体B.整个社会的投资意识得到提高D.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
引入中国8.1911年11月,英国记者丁格尔在武昌采访一位政权领导人,并评价“他杰出的领导才能以及他领导人民取得迅速改变的例证,使新中华在东西方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很少有人能从一个在国家生活中默默无闻之辈变成政治知名度最高的人。”由此判断此人属于A.革命党B.旧
官僚C.立宪派D.洋务派9.1921年5月5日,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会正式成立。各地工人纷纷到长辛店参观访问,“大家不觉油然而生羡慕之心,在当时工人们仿佛觉得长辛店是工人的“天国””。由此可知,长辛店铁路工人
会的成立①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②推动了工人运动的不断深入③有利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④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0.图2和图3是分别发行于1949年10月和1954年12月的纪念邮票。这些邮票可以用来研究图2图3A.深
刻的社会变革C.人民政权的巩固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D.工业化道路的探索11.下图是1990年劳动部发布《职业介绍暂行规定》第七条中的相关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C.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成熟B.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
入D.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推荐合格的劳动者,介绍临时性劳务人员,并对单位用工进行指导或提供咨询。◆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用工信息,介绍用工单位。◆在劳动力供求双方经过相互选择自愿达成协议后,指导他们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签定劳动合同。1
2.古希腊的悲剧与喜剧泾渭分明,他们虽然都描写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又必然有好有坏,但“喜剧的目标是把人描述的比我们今天的人坏,而悲剧则是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这体现出古希腊戏剧A.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C.宣扬民主政治的理
念B.通常取材于神话传说D.被赋予了崇高的主题13.1594年,以法兰西大观》为代表的“国家地图集”模式开始弥补世界地图集的不足。它致力于一种“特殊主义的法兰西”,绘制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古代高卢的疆域同当下法兰西的领土对应起来。这
体现了A.形象化的国家意识C.市场化的运作模式B.全球性的探索行动D.制图技术逐步完善14.图5是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运河示意图。这反映出运河图5A.是当时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B.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C.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奠定基石D.影响了民众的社会生活习惯15.在参加一战的三个月后,美国总
统威尔逊写道:“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迫使它们(英法)同意我们的意见,因为,顺便说说,那时它们在财政方面将由我们支配。”“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这表明,美国参战的主要意图是A.摧毁德国的专制政权C.将民主理想推向全球B.主导建立并操纵国联
D.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16.下表为主要西方工业国家1978-1982年的各项经济指标情况。这可说明当时指标国家工业生产降幅(%)国民生产总值降幅(%)企业倒闭数(1982年万家)失业率(%)(1982年)消费
物价涨幅(%)1980年1981年美国11.83.02539.713.510.4联邦德国12.23.51.19755.95.3法国8.71.62.048.813.413.3英国14.83.51.2011.518.18.6意大利22.05.0一9.121.219.2日本
4.10.31.712.48.04.9A.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B.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C.现行宏观调节机制已经失灵D.美日欧之间贸易战愈演愈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7.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抗战伊始,漫画家就呼吁:“敌人的炮火使我们遭到了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直接打击,我们全部都觉醒了,全部都发现了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宣传抗战,每一个漫画作者都在抗战必胜的信心下,努力工作
着。”漫画界以最大的热情把这个战斗的艺术形式直接为抗战服务。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漫画界王敦庆、鲁少飞、叶浅予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组建了救亡漫画宣传队。抗战漫画运动在全国迅速地兴起。救亡漫画宣传队从上海出发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在南京举办了大型“抗敌漫画展览会”,虽然在日军的空袭下,但
市民仍然踊跃参观。南京展毕,他们还到扬州、镇江等地展出。全国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各种漫画社团,并出版大量的漫画刊物。各报刊也都纷纷刊载抗日漫画作品,如武汉的《新华时报》,广州的《青年画报》,香港的《星岛日报》,桂林的《救亡日报》,成
都的《新新新闻》等。-据刘椿《抗日战争中的漫画宣传运动》(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漫画运动的基本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漫画运动的作用。(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20世纪之前,包括戏剧界
专业人士在内的大多数西方观众认为中国戏剧仍处于进化链条上的幼稚期。梅兰芳曾多次受邀进行戏剧文化的海外交流,曾于1930年、1935年先后去美国、苏联传播中国戏剧。梅兰芳及其剧团取得了欧美商业巡演的巨大成功。美国的“百老汇完全被中国戏
剧勾魂夺魄了,批评界也因为找不到词汇去描述他们对中国戏剧的赞扬而失语”。苏联观众观看了梅兰芳的表演,感叹其“以一种完美的,在精确性和鲜明性方面无与伦比的形式”体现了民族艺术。-摘编自曾澜《让外国观众看到中国戏曲“最迷人处”》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上海越剧团以新中国的文化使者身份赴东欧演出,
获得广泛赞誉。此外,梅兰芳赴日本与苏联的演出,以及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京剧院在欧洲和南美的巡回演出,都是新中国文化外交领域的盛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剧种纷纷派演出团体奔赴世界各国。2006年,由白先勇领
衔的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的元曲研究学者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青春版《牡丹亭》英文字幕的译者李林德教授还亲自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课,教唱并示范演出,这样史无前例的课程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子。-摘编自傅谨《中国
戏曲闪耀世界舞台》(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不同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戏曲为海外世界所接受的历史过程及其意义。(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人口学家克里斯托常·威尔逊在《人口学辞典》中所指出的,“人口城市化
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图6为典型年份的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图6-摘自陈伟《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空间扩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口城市化的演进历程与总体趋势。(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人口城市化在不同演进阶段的变化原因。(7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广州成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众学者对广州“一口通商”的原因进行了
以下分析:一、清政府不希望国门洞开,害怕外来“异端邪说”动摇老祖宗的思想与政治统治;二、广州远离京畿,天高皇帝远,向有海外通商联系传统,朝廷顺其自然,控制利用,且获大量税收,充实国库;三、广州港乃河海港,远出可攻、近来可防,从外洋到内港有6
道炮台防线可抵御外舶闯关,不像宁波等城市完全暴露在敌船的军事火力之下;四、江浙一带乃北京粮食及其他物资的主要产地和供应地,不宜与外商直接联系;五、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形势,对商业贸易于国民经济的意义没有认识,总以
为天朝“地大物博”可以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摘编自杨宏烈、陈伟昌著(十三行历史街区的沧桑沉沦》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材料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原因,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
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