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高一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 3.1 交集与全集 (4)含解析【高考】.doc,共(4)页,380.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5b9659c0dc533463bfb1d3d3bdf158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3.1交集、并集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集合之间的两种运算——交和并。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内容。有了集合的语言,可以更清
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2)理解“或”、“且”的含义,掌握交集、并集运算.2.过程与方法:①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交集、并集;②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
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③逐步学会数形结合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教学
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学情分析:学习对象为高一新生,高一学生虽然在智力等各方面都有较之初中的发展,但毕竟刚刚由初中阶段上升而来,对于新的知识朦胧性较大,虽然集合的思想在小学以及初中就有了渗透,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知识的差异层次较大,再者,一个概念的引入,如想较理性的认识还得靠深入的
学习和多一些的训练。学习习惯:高中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初级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适当帮助他们调整学习方法中的不妥之处。四、教法学法与教具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
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1)类比发现法。通过让学生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2)图示法。利用Venn图和数轴让学生理解集合的交与并。教具:多媒体
.-2-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观察集合A,B,C元素间的关系:A={4,5,6,8},B={3,5,7,8},C={5,8}2、观察集合A,B,C元素间的关系:A={4,5,6,8},B={3,5,7,8},C={3,4,5,6,7,8}师:请观察1中A、B
、C三个集合的元素,你能发现什么?生:集合C的元素是集合A、B的公共元素.师:请观察2中A、B、D三个集合的元素,你能发现什么?生: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都是集合D中的元素.师:我们把集合C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把集
合D叫做集合A与B的并集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讲解新课:名称交集并集文字语言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记法AB(读作“A交B”)AB
(读作“A并B”)符号语言AB={x|xA,且xB}AB={x|xA,或xB}图形语言(一般情形)引导学生自主对交集和并集进行概念的类比、内涵类比、外延类比,重点讲清“且”与“或”的区别与联系,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中能迅速、准确地决定取“交”
还是取“并”扫清障碍。“且”表示同时具备“或”有三层含义:①xA且xB②xB且xA③xA且xB注:区分并集符号语言中的“或”与生活用语中的“或”的区别与联系。-3-性质:⑴A∩A=A,A∩φ=φ,A∩B=B∩A⑵A∪A=A,A∪φ=A,
A∪B=B∪A⑶A∩BA,A∩BB⑷AA∪B,BA∪B重点性质:⑸若A∩B=A,则AB.反之,亦然.⑹若A∪B=A,则AB.反之,亦然.三、讲解范例:例1(1)设A={x|x是等腰三角形},B={x|x是直角三角形},则A∩B=.(2)设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则A∩
B=,A∪B=设计意图:认识概念之后,严格逐字逐句地叙述、审核定义,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外延”。例2设A={xx>-2},B={xx<3},求A∩B,A∪B.设计意图:(1)借助数轴,通过数集与数轴上的点集相互转化
,(2)同时要注意端点处“=”号的取舍.例3已知A={2,-1,x2-x+1},B={2y,-4,x+4},C={-1,7}且A∩B=C,求x,y的值及A∪B.设计意图:①巩固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②通过练习题使学生对“且”“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且”的含义:把A与B中“公共
元素”全部取出;“或”的含义:把A与B所涉及的“所有元素”全部取出.例4已知集合A={x|-2≤x≤4},B={x|x>a}○1A∩B≠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设计意图:借助数轴,形象直观,使抽象、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魅力.探究:(A∩B)∩
C=A∩(B∩C)=A∩B∩C(A∪B)∪C=A∪(B∪C)=A∪B∪C课堂练习:教材P13练习1~3.课堂小结:1.理解两个集合交集与并集的概念和性质.2.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常用数轴法和图示法.3.注意灵活、准确地运用性质解题;4.注意对字
母要进行讨论.-4-作业布置:教材P14A组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