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 生物答案.pdf,共(4)页,401.88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5ad86e66b18749516d6d75e6d4dbdf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生物学)第4页共2页2024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生物学参考答案1~5CDAAD6~10CBABC11~15ADBCC1.C。核糖体的化学组成成分是RNA和蛋白质;液泡具有单层膜结构,含有磷脂分子;细胞骨架成分是纤维蛋白
,几乎不含P;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2.D。蛋白M是受体蛋白,其合成与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等有关,A错误;小囊泡在细胞中运输由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提供动力,B错误;抗体与蛋白M的结合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抗体
被婴儿吸收需依赖膜蛋白M的识别,形成囊泡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3.A。人体有核细胞均含端粒酶基因,A正确;端粒酶的作用是催化RNA逆转录过程,B错误;端粒是染色体两端有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大
肠杆菌无染色体,不存在端粒DNA序列,C错误;端粒DNA修复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4.A。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因素的影响就是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去除某种因素的影响,就是减法原理。在艾弗里实验中,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
菌制成的细胞提取物中加入蛋白酶,去除了蛋白质的影响,属于减法原理,A正确;验证钾是植物的必需元素时,植株出现症状后在缺钾培养液中加入钾属于加法原理;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淀粉分解的影响时,在可溶性淀粉溶液中加入唾液,不是加法和减法原理,
C错误;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底物和酶混合前在底物中加入缓冲物质,缓冲物质不是自变量,不属于加减法原理,D错误。5.D。由表可知,DNP抑制有氧呼吸过程中ATP的形成显著,不会对水的生成产生影响,主要在线粒体内
膜发挥作用,A错误;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与呼吸作用无关,不受DNP的影响,B错误;实验②和④比较,说明DNP不会对无氧呼吸产生影响,C错误;有氧时,DNP会导致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大幅减少,但水的生成不受影响,可见DNP使线
粒体内膜上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D正确。6.C。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进行,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ATP从叶绿体类囊体膜向叶绿体基质移动,A正确;只要供给ATP和NADPH,叶绿体可在黑暗中将CO2转变为糖,B正确;由于该实验中只存在离体的叶
绿体,不存在呼吸作用,所以测出的O2释放速率为总光合作用速率,C错误;暗反应固定二氧化碳,消耗ATP与NADPH,所以阴影部分应该表示光反应产生量与暗反应消耗量的差值,故可表示一个光暗交替的时间内NADPH和ATP的积累量,D正确。7.B。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
制的程序性死亡,A正确;前体mRNA被剪切成的circRNA是环状RNA,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据图示可知circRNA和mRNA通过对miRNA的竞争性结合调节P基因表达,C正确;P蛋白抑制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内miRNA含量或增大细
胞内circRNA含量可促进P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D正确。8.A。生殖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是有丝分裂,该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先不变,分裂后期因着丝粒的分裂而加倍,分裂结束时再次减半,A正确;花粉中已经不含同源染色体
,其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是有丝分裂,这个过程中均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花粉母细胞形成花粉的过程是减数分裂,该过程中染色体组数在减数分裂I结束时会减半,减数分裂II后期恢复,减数分裂II结束时再次减半,C错误;DNA有核DNA和细胞质DNA
,且DNA分子数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增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D错误。9.B。利用巴氏小体判定是染色体层级,相较于外表性状更加准确,A正确。巴氏小体的形成是染色体形态的变化,没有发生结构和数目变异,B错误;XXY型男性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可以形成巴氏小体,C正确。部分表观
遗传也可以随基因一同遗传给后代,其性状不一定遵循分离或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10.C。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由于反馈作用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自身糖皮质激素分泌量急剧降低,故不能立即停药,否则有生命危险,A正确。除了负反馈调节还有正反馈调节,比如催产素的分泌、排尿反射等,C错误
。糖皮质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对糖代谢起调控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糖代谢过程,D正确。11.A。由题意可知,MEL在小鼠体内可代谢为AMK,AMK能增强小鼠的长时记忆,A正确;注射药物N后甲组小鼠长时记忆强度降低,原因是MEL不能代谢为AMK,进而产生作用,B错误;注射药物N后乙组小鼠长
时记忆强度略有下降,原因是其抑制了小鼠内源性MEL代谢为AMK的过程,小鼠产生的MEL并未减少,C错误;为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应在步骤②中给丙组小鼠注射1ml溶剂Q,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D错误。12.D。部
分侵入机体的H1N1可与B细胞直接接触,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A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将含H1N1的靶细胞裂解后,暴露的病毒可与抗体结合或被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直接吞噬,B正确;与H1N1作战时,B细胞的活化需要辅助
性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作为第二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C选项正确;患者免疫自稳功能异常,H1N1抗体才会将正常的下视丘细胞当成异物,加速其凋亡,进而引发发作性睡病,可见发作性睡
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D错误。13.B。TTX处理前,适宜电刺激均会引起突触前和突触后微电计发生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再到静息电位的变化,微电计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A正确;TTX处理前,适宜电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
到达突触前膜,转化为化学信号,到突触后膜处再由化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B错误;动作电位由Na+内流形成,TTX处理后动作电位峰值下降,因此TTX作用于Na+通道,导致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C正确;兴奋性递质打开Na+通道,产生动作电位,表明突触前神经
元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属于兴奋性递质,D正确。14.C。探针1可与正常基因杂交,探针2可与突变基因杂交,A正确。羊水穿刺检测胎儿DNA是所有产前诊断的方法中可信度最高的,B正确。{#{QQABDYQAogCgAAIAARgCQQ3KCECQkAACC
KoOxFAAsAAAQANABCA=}#}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生物学)第5页共2页ⅠⅡⅢⅣ对照死亡率(存活率)II1体内只含有突变苯丙氨酸羟化酶的RNA,无法判定III1是患者还是携带者,C错误。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为0.01%,可知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
正常基因频率为99/100,一个正常人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101。II2、II3都是携带者,III1在基因型未知的情况下有1/2概率为携带者,1/4概率为患者,与正常人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2/101×1/2×1/4+2/101×1/4×1/2=1/202,D正确。15.C
。甲乙种群混合而成的丙种群中G基因的频率为45%,g基因的频率为55%,丙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F1代G和g基因的频率不变,A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B错误;丙种群由大小相同的甲乙种群混合而来,绿色个体
包括GG和Gg,基因型(GG+Gg)的频率为67.5%,C正确;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种群的基因库,而非全部个体拥有的全部G和g,D错误。16.(10分)(1)排除去除幼果的百分率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是由去除幼果的百分率
引起的(2分)(2)淀粉遇碘显蓝色,其颜色深浅与淀粉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2分)筛管(1分)(3)去除幼果后,叶片光合产物输出量降低,导致其在叶片中积累,进而抑制叶片光合作用使其CO2固定速率下降(2分)(4)①促进根系吸收葡萄糖(1分)②根系通过表皮细胞膜上的X蛋白吸收周围环境中
的葡萄糖,供根部细胞利用,减少了叶片光合产物向根系的运输,使更多糖分配到果实,提升果实中的糖含量(2分)【解析】(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去除幼果的百分率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是由去除幼果的百分率引起的。(
2)比色法是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物质溶液颜色深度来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淀粉遇碘显蓝色,其颜色深浅与淀粉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叶片光合产物可通过植物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根、茎、果实等部位。(4)①苹果根系分别置于葡萄糖溶液和清水中,检测发现,葡萄糖溶液组根系的
X基因表达量和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清水组,可推测X蛋白促进根系吸收葡萄糖。②根系通过表皮细胞膜上的X蛋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葡萄糖,供根部细胞利用,减少了叶片光合产物向根系的运输,使更多糖分配到果实,提升果实中的糖含量。17.(10分)(1)鱼藤酮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直接穿过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进入细胞
内部(2分)(2)H2O(1分)H+(1分)(3)喂食100g未接触任何农药的普通甘蓝叶(2分)死亡率/存活率(2分)设计表格示例(2分)【解析】(1)题干中明确说明鱼藤酮可溶于有机溶剂,即可以直接穿越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生物膜,不受选择透过性影响。(2)据图NADH
脱掉的电子在呼吸电子传递链上经过一系列转移,最终进入H2O,ATP合成酶的能量来源于H+跨越线粒体内膜的驱动力。(3)对照组应喂食未受任何处理的等量叶片,之后统计每组面包虫的死亡数/存活数/存活率/死亡率。题干中有提到鱼藤酮在空气中会分解,实际鱼藤酮施用6天后即失去活性
,实验本身设置时间也较短,故推测其残留性较低。18.(10分)(1)协助扩散(1分)催化(1分)(2)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分)(3)胃壁细胞分泌Cl-时,需要通过阴离子交换体将大量Cl-运入胃壁细胞,同时将大量HCO-3排入血浆中
,从而导致血浆pH略有升高(2分)(4)质子泵(2分)(5)条件(1分)自主神经系统(1分)【解析】(1)阴离子交换体运输时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质子泵本身会水解ATP,具有催化ATP水解的功能。(2)碳酸酐酶有助于机体排出CO2和
HCO3-,可以帮助调节内环境的pH值,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分泌胃酸时,血浆中的氯离子通过阴离子交换体进入胃壁细胞,同时将HCO3-转运到血浆,引起血浆pH的升高,导致餐后碱潮。(4)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是质子泵阻断剂。(5)头期胃液的分泌中,咀嚼吞咽食
物引发胃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但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以及与食物有关的声音等刺激作用于头部的视、嗅、听等感受器而引起的胃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内脏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的直接调控。19.(12分)(1)A神经元(1分)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
即可)(2)食物充足(1分)食物缺乏(1分)(3)A神经元的活动对B神经元的活动具有抑制作用(1分),使C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1分),进而使C神经元对吞咽运动的抑制作用减弱(1分)(4)剔除秀丽隐杆线虫的C神经元(1分),在各种食物条件下(1分
)观察其吞咽运动变化情况(1分),并与未剔除C神经元的秀丽隐杆线虫进行比较(也可描述为“并与剔除C神经元前的秀丽隐杆线虫进行比较”,1分)。【解析】(1)A神经元为食物感觉神经元,可直接感受外界刺激。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主要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等。(2)由图可
知,食物充足条件下秀丽隐杆线虫吞咽运动增强,食物缺乏条件{#{QQABDYQAogCgAAIAARgCQQ3KCECQkAACCKoOxFAAsAAAQANABCA=}#}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生物学)第6页共2页下B神经元活动增强。
(3)通过分析图中内容,结合题干信息可知,由A、B和C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环路(开环)中,神经信号处理方式为去抑制,其具体机制为A神经元的活动对B神经元的活动具有抑制作用,使C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进而使C神经元对吞咽运动的抑制作用减弱。(4)通过分析题干可知,
实验的自变量为食物缺乏与否和是否具有C神经元,可检测的因变量为秀丽隐杆线虫吞咽情况,同时实验设计还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可以是空白对照,也可以是前后对照)。基于此,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实验设计思路可以为剔除秀丽隐杆线虫的C神经元,在各种食物条件下观察其吞咽运动变化情况,并与未剔除C神经元的秀丽隐杆线虫
进行比较(也可描述为“并与剔除C神经元前的秀丽隐杆线虫进行比较”)。20.(13分)(1)黄(2分)BD(2分)(2)能(1分)(3)12(2分)(4)1∶1(2分)(5)缺失和替换(2分)443(2分)【解析】(1)由实验数据可知,子代中雌性全部表现为灰体,雄性中既有灰体也有黄体,可见
性别和性状有关联,因此控制灰体和黄体的基因不会位于常染色体上。若A、a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黄体)和XAY(灰体);A、a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黄体)和XAYa(灰体),可见黄体性状为隐性性
状。(2)若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第(1)小题结果,A/a位于性染色体上,即可判断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若B/b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则自然种群中雌蝇有XBXB、XBXb、XbXb三种基因型,雄蝇有XBYB、XBYb、XbYB、XbYb四种基因型,雌雄蝇
之间可能存在3×4=12种杂交组合。(4)若A、a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B、b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XabXab×XABYA、XabXab×XABYa或XabXab×XaBYA,子代的表型均为1∶1;若A、a基因
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B、b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XabXab×XABY,子代的表型比例也是1∶1。(5)据图可知B突变成b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和替换,起始密码AUG前有6个碱基,终
止密码UAG出现在1336-1338,(1335-6)/3=443。{#{QQABDYQAogCgAAIAARgCQQ3KCECQkAACCKoOxFAAsAAAQANABCA=}#}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