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共(7)页,650.33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4626a330a7f3bd0fc968b84577f6d0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地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
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准噶尔盆地的石炭系
(石炭纪形成的地层系统)是地质时期沉积中最为发育的岩系之一。石发系某地层标准剖面位于准噶尔盆地西侧,主要发育砂岩、泥岩、石灰岩等正常碎屑岩,其次发育的岩石为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碎屑岩中含有较多腕足类化石(主要分布在浅海),石
灰岩层可见丰富的床板珊瑚化石(主要分布于正常浅海)。该地层标准剖面在垂向上表现为由海洋向陆地逐渐转变的沉积过程。图1为该地层标准剖面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石炭系地层形成时期,准噶尔盆地西部A.火山常年喷发B.气候寒冷干燥C.地质结构稳定D.距离陆地较近2.在
准噶尔盆地的石炭系地层中,可以发现A.被子植物B.煤炭资源C.恐龙化石D.哺乳动物图2为某大洋北部年平均表层盐度分布及主要洋流示意图。该大洋甲海域与乙海域之间的盐度差异较大,相应的盐度交换使该大洋得以维持自身的盐度平衡。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甲海域和乙海域盐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陆地径流B.洋流性质C.海域面积D.纬度位置4.甲海域和乙海域盐度差异最小的时间段最可能是A.3-5月B.6-8月C.9-11月D.12月一次年2月5.图示海域中A.甲海域南部船舶吃水深度低于北部B.乙海域洋流流向呈夏逆冬顺C.丙
处海域夏季渔民的渔获量较大D.西部沿海年降水量大于东部提契诺河发源于瑞士,流经意大利北部,多弯道发育,河岸多砂质沉积物,在其弯道附近黏土层上方存在河岸天坑地貌。图3示意提契诺河某典型河岸天坑的位置及剖面形态。据此完成6-7题。6.提契诺河弯道附近发育河岸天坑
地貌的主要条件是A.土层浅薄B.玄武岩广布C.凸岸陡坡D.地下水不易下渗7.夏季提契诺河弯道河岸天坑发育加快,其原因可能是夏季A.雷暴天气多发B.河道长度锐减图3C.河道摆动带宽度增大D.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
交换之间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大气𝐶𝑂2浓度升高的关键因子。夏李晴天,土壤为主动适应极端环境,导致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现“双峰”曲线特征,并在中午及午后时段出现低谷,该现象被称为土壤呼吸的“午休”现象,图4为福
建省三明市某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7月连续7天在无降雨影响下测得的土壤呼吸速率与空气温度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8.图中该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两个峰值出现的时刻分别是A.5时、14时B.7时、16时C.9时、18时D.11时、20时9.图中该生态系统6-
9时土壤呼吸速率大幅增加,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①空气温度②太阳辐射③C浓度④土壤水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下列自然带中,最可能出现土壤呼吸“午休”现象的是A.苔原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热带雨
林带某观测站海拔约2900m。夏季,盛行风驱使湿润空气从亚得里亚湾经波河河谷到达该观测站,导致该观测站受波河河谷人为排放的氮污染气体影响较大,而冬季氮污染气体易在波河河谷谷底堆积。图5示意该观测站的位置。据此完成11-13题。图511.夏季,为该观测站带来氮污染气体的盛行风的形成原因包括①气压
带、风带向南移动②阳坡增温快,加剧低压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④盛行西风遇到地形转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冬季,氮污染气体在波河河谷积聚,主要是因为①暖空气下沉到河谷②冷空气下沉到河谷③大气对流作用强④大气对流作用弱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为减轻该观测站所在的阿尔卑斯山氮污染气体干扰,建议该地A.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B.山脉南坡种植常绿阔叶林C.全面停止河谷燃煤取暖D.增加山上观测站建设密度小明同学于某日北京时间18:30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起飞前
往广州(约113°E,23°N),3小时到达广州,并计划在广州候机4小时进行中转飞往国外乙地,该航班准时起飞、抵达。图6为小明在飞机飞往广州时,稳定飞行后拍摄的图片,图示白色区域为有阳光照射的区域。据此完成14-16题
。图614.推测此时的月份最可能是A.1月B.3月C.8月D.11月15.小明乘飞机飞往广州的当日A.广州昼长较北京短B.北京正午日影较广州短C.地球公转速度最慢D.北京和广州同时日出东南方16.若从广州飞往乙地所需时长为5小时15分钟,则当飞机到达乙地时的世界时为A.21:50B.22:00C.
22:05D.22:45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硇洲岛位于我国雷州半岛东南约45km处的南海海域内,是我国近海第一大火山岛,由更新世时期海底火山喷发而成,岛屿出露面积65k㎡。该岛及周围海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层,并有大量的
玄武岩(熔岩)溢出,火山活动从早更新世一直持续到晚更新世,海平面较为稳定。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与水接触时,由于水的迅速汽化,会产生爆炸式的喷发。这种喷发作用主要产物为低平火山口和基浪堆积物,为该岛火口湖的发育提供了契机。图7示意
硇洲岛中更新世火山喷发过程,火山喷发物含有岩浆、水汽、火山灰、火山碎屑物等。图7(1)简述与图a相比,图b地形地质特征的显著变化。(4分)(2)据材料分析中更新世硇洲岛火口湖的发育过程。(8分)(3)研究表明,中更新世火山喷发后,短期内硇洲岛地表温度不断降
低,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冰间湖又称海冰穴,是指在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南极大陆近岸的冰间湖是冬季海洋
和大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关键区域之一,受冬季离岸风、洋流和底层海水影响较大。冰间湖是南大洋的生物热点区,其平均浮游植物浓度是南极周围开放水域的两倍多。冰间湖海表的降温过程会导致结冰析盐,从而加强海洋对流过程。图8示意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城。(
1)推测冬季南极大陆近岸冰间湖出现的具体过程。(6分)(2)分析冰间湖成为南大洋生物热点区域的原因。(6分)(3)简述冰间湖海表的降温过程对该区域海洋对流过程的影响。(4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飑线是最易产生极端灾害性大风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且具有传播范围广和
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飑线系统多伴随雷暴、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等天气,经常有强风和强风切变及其产生的下击暴流,对地表地物造成严重损毁。金沙江(位于峡谷地区)下游穿越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横断山区。某地理研究小组以2016年6月4日金沙江
下游白鹤滩水电站峡谷产生13级大风的飑线为例,从天气系统和中小尺度两方面讨论其形成机制。当飑线到达时,有短时干冷空气入侵该地区的对流云体。图9示意当地气象站测得的2016年6月3日20时至5日20时的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变化曲线。[81(1)分析金沙江峡谷地区产生该灾害性天
气的自然条件。(6分)(2)研究表明,图中灰色矩形区间段为飑线的经过时段,试说明飑线经过时段的天气状况。(6分)(3)从气温的角度,分析本次飑线和下击暴流的形成过程。(6分)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地理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石炭系地层形
成时期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自然环境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并不是其主要岩层,说明石炭纪地质时期,该地区火山并非常年喷发;石炭系地层中多发现腕足类和床板珊瑚化石,说明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该
地区出现火山,且整体上呈现出由海洋到陆地的演变趋势,说明该地区地质状况并不稳定;石炭纪该地区从海洋变为陆地,且有腕足类和床板珊瑚化石,而腕足类和床板珊瑚主要生存于浅海,故推断该地区当时海域深度较浅,距离陆地较近。故D选项正确。2.B【解析】本题考查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
层的生物状况,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古生代石炭纪陆地植物茂密,为重要的成煤期。故B选项正确。3.A【解析】本题考查造成甲海域和乙海域盐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同时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图可知,甲海域为阿拉伯海,乙海域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附近地区主要受大气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或干热的信风带或东北季风)影响大,
多晴热天气,降水较少,蒸发量大,陆地径流量少,对海水盐分的稀释作用较弱,而孟加拉湾附近为热带季风气候,5-9月西南季风强劲,降水丰富,陆地径流量大,对海水盐分的稀释作用较强,所以盐度较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洋流性质都为暖流;两者的海域都比较开阔,海域面积对盐度影响不大;纬度位置差异不
大。故A选项正确。4.D【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海域盐度差异最小的时间段,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印度洋北部的季风环流流向为夏顺冬逆。冬季洋流由乙海域(孟加拉湾)流向甲海域(阿拉伯海),可调节海水盐度,缩小两个海域的盐度差异;冬季,甲海域
(阿拉伯海)和乙海域(孟加拉湾)周边地区气候高温少雨,蒸发量大,陆地径流量少,对海水盐分的稀释作用较弱。故D选项正确。5.C【解析】本题考查图示海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
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图可知,甲海域(阿拉伯海)北部盐度较高,船舶吃水深度较浅,其南部则相反;乙海域(孟加拉湾)洋流夏顺冬逆;丙处海域位于索马里东侧海域,夏季盛行西南风,在其带动下形成上升流,营养物质丰富,渔业资源丰富,渔民出海渔获量较大;北印度洋东部地区降水多于
西部地区。故C选项正确。6.D【解析】本题考查提契诺河弯道附近发育河岸天坑地貌的主要条件,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据图分析河岸天坑地貌的形成过程:陡坡中部有不透水的黏土层→地下水沿
着黏土层上方流动→黏土层上方被持续溶蚀,形成水平洞→在溶蚀和塌陷的基础上发育天坑。由材料可知,河岸多砂质沉积物,不会是玄武岩广布的地区;河岸天坑位于陡坡上,河流凹岸侵蚀,才能形成陡坡;地下水受黏土层阻隔,不易下渗,对砂质沉积物长期
溶蚀,有利于形成河岸天坑。故D选项正确。7.A【解析】本题考查夏季提契诺河弯道河岸天坑发育加快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读图可知,该地气候类型与地中海气候相似,夏季降水少,土壤干燥疏松。夏
季雷暴引发的短时强降水强烈侵蚀干燥疏松的土壤,加速该河流弯道河岸天坑地貌的发育;河道长度锐减,会促使该河流弯道缩短,长时间内不利于增加该流域天坑的数量;河道摆动带宽度增大,不利于地下水长期稳定溶蚀;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减少水分下渗,也不利于地下
溶蚀过程的进行。故A选项正确。8.C【解析】本题考查图中该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两个峰值出现的时刻,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读图可知,7月土壤呼吸速率两个峰值出现的时刻分别是9时、18时。故C选项正确。9.A【解析】本题考查图中该
生态系统6-9时土壤呼吸速率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图中该生态系统6-9时土壤呼吸速率随着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该时段太阳辐射逐渐增强,林木光合速率上升,引起光
合产物向根际快速传输,为土壤呼吸提供碳源,①②正确;结合材料分析可知,CO2浓度升高是土壤呼吸的结果,而非其原因,③错误;据材料可知,当地7月连续7天无降雨,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土壤水分不足,且土壤干燥度较稳定,对土壤呼
吸率日变化影响不大,④错误。故A选项正确。10.D【解析】本题考查土壤呼吸出现“午休”现象的自然带,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中亚热带地区7月空气温度在30℃以上,土壤呼吸出现“午休”现象,说明这是该亚热带森
林生态系统主动适应高温、强光等极端条件的结果。热带雨林带最容易出现类似环境。故D选项正确。11.C【解析】本题考查夏季为该观测站带来氮污染气体的盛行风的形成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夏季,为该观测
站带来氮污染气体的盛行风来自亚得里亚湾,①④错误;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且阿尔卑斯山南坡升温快,形成低压,海洋气温较低,形成高压,导致亚得里亚湾气流沿波河河谷到达该观测站位置,②③正确。故C选项正确。12.D【解析】本题考查冬季氮污染气体在波河河谷积聚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
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冬季,冷空气密度大,常堆积在波河河谷,易出现逆温现象,河谷积累的氮污染气体多,且气温低,大气对流作用弱,氮污染气体难以扩散,②④正确。故D选项正确。13.A【解析】本题考查减轻阿尔卑斯
山氮污染气体干扰的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全面停止河谷燃煤取暖短时期内不具备可行性,且冬季河谷内人类活动对高山地区干扰较小;常绿阔叶林不符合当地地带性植被特征;增加山上观测站建设密度只能提供更多观测数据,不
能减轻阿尔卑斯山氮污染气体干扰;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能减少人为氮排放。故A选项正确。14.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北京时间18:30飞机起飞
后,北京还没有完全日落,且图中云量较大,可判断此时为夏季,最可能是8月份。故C选项正确。15.A【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上题可知,该日所在月份为8月份。8月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与北京相比,广州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因此广州昼长较北京短,广州正午日影较北京短;8月,地球公转位置由远日点(7月初)向近日点运动,地球公转速度处于逐渐加快阶段,而非最慢;8月,我国各地(包括北京和广州)都是日出东北方,加之由于北京与广州地理
位置不同,该日两地很难同时日出。故A选项正确。16.D【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飞机抵达广州时为北京时间21:30,其中中转需要4小时,飞机从广州起飞的时间为北京
时间1:30,加上飞往乙地所需时间,则飞机到达乙地时为北京时间6:45。世界时为零时区区时,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故此时世界时为22:45。故D选项正确。17.(1)大部分基浪堆积层消失;上覆浊积层大面积形成;火山口覆盖较浅的浊积层;围岩层断层(裂隙)数量增多,强度加深;火山口地势落差变小(深
度变浅),宽度进一步扩大等。(答出两点,4分)(2)火山喷发的早期阶段,岩浆上涌与海水相遇,触发了蒸汽爆炸,并将岩浆和围岩碎屑向远处抛射,形成火山喷发腔(火山口的雏形);多次剧烈的火山喷发,迫使火山口及其周围上覆沉积
层或堆积物大量继续抛出或沉降,导致火山口扩大且加深;火山喷发的后期阶段,火山口及其周围溢流的黏稠岩浆在火山口内冷却填充,阻挡水分下渗;伴随着地形抬升,出露海面的火山口地势仍低洼,逐渐被海水或雨水填充,最终形成了火口湖。
(8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3)火山灰隔离地面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导致地表温度降低;火山喷发产生的微粒和气体在大气中形成气溶胶反射和吸收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火山灰的扩散形成遮蔽效应,阻挡太阳光到达地面,降低地表温度。(6分)【
解析】本题以广东省硇洲岛火山地貌发育为命题情境,考查与图a相比,图b地形地质特征的显著变化,中更新世硇洲岛火口湖的发育过程,火山喷发后短期内硇洲岛地表温度不断降低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
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相较于图a,图b地形地质特征的显著变化可以从地层分布、地质构造、火山口地势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中更新世硇洲岛火口湖的发育过
程可以从火山口的形成、火山口的再发育、火山口的发育结束、积水成湖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火山喷发时产生的大量火山灰会覆盖地表,形成一层隔热层,这层火山灰可以有效地隔离地面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导致地表温度降低;火山喷发产生的微粒和
气体(如二氧化硫)可以在大气中形成气溶胶,这些气溶胶能反射和吸收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导致地表温度下降;火山喷发时,随着火山灰和其他颗粒物的扩散,可以形成遮蔽效应,阻挡太阳光到达地面,从而降低地表温度。18.(1)南极冬季盛行离岸风,且强风由高海拔南
极内陆吹向低海拔边缘区;近岸表层新形成的薄冰,不断被风或海流推向更远的海洋;加之下层相对温暖的海水上升补充,同时强风促使浮冰分散,在大陆边缘和外海海冰之间形成近岸冰间湖。(6分)(2)冰间湖没有冰雪覆盖,光照反射率较低;夏半年,冰间湖比南极其他地区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水温较高,利于生物
生存;冬半年,冰间湖所在海域盛行上升流,从深层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且能保持水温。(6分)(3)结冰析盐,表层海水密度增加,使得海洋对流过程加强,在局部海水下层形成高密度陆架水;此高密度陆架水沿陆坡下沉,形成新的南极底层水,驱动原底层水上升,促使海水上
下对流。(4分)【解析】本题以南极冰间湖发育及影响为命题情境,考查冬季南极大陆近岸冰间湖出现的具体过程、冰间湖成为南大洋生物热点区域的原因、冰间湖海表的降温过程对该区域海洋对流过程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
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冬季南极大陆近岸冰间湖出现的具体过程,主要结合冬季该地的盛行风-极地东风的风向来进行推断,极地东风为离岸风,会将近岸的海冰吹向远
岸地区,同时促进海水的对流,进而形成冰间湖。第(2)问,冰间湖成为南大洋生物热点区域的原因,主要从太阳辐射、温度和海水对流等角度作答。第(3)问,冰间湖海表的降温过程对该区域海洋对流过程的影响,主要分析密度变化对海洋对流的影响。19.(1)地处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山河相间分布,
河谷纵横交错,干热气象条件复杂;地形以峡谷为主,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大,且大风天数多(大风天气频发)。(6分)(2)当18时飑线主体到达后,2小时内气温大幅度骤降,气温最低值接近20℃;19:00飑线到达时,相对湿度开始猛增,20:00达到较高值(水平),水汽充足;该时间段内,气压急速上升
,下沉气流强烈等。(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3)飑线到达前的午后,河谷大气受日间强烈太阳辐射增温作用,气温明显偏高,低空高温条件促进了大气能量积累,为飑线发展提供了初始的不稳定能量;当飑线到达时,短时间内干冷空气入侵对流云体,云内气温骤降,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降温后强冷空气促进下沉
运动,导致下击暴流,诱发地面强风。(6分)【解析】本题以金沙江流域飑线及其下击暴流为命题情境,考查金沙江峡谷地区产生该灾害性天气的自然条件、飑线经过时段的天气状况、本次飑线和下击暴流的形成过程,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问,金沙江峡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形复杂,河谷众多。由于地势陡峭和狭窄峡谷的
狭管效应,风速通常较大。这些地理和气候条件共同形成了一个易发强对流天气的区域。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和相对干燥的条件增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使得该区域容易发生强风和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第(2)问,图中灰色矩形标出的时段内,气温快速下降,相对湿度显著
上升,而气压也在短时间内有所上升,这表明飑线在此期间通过该监测站点。飑线带来的强降温与湿度增加,通常与冷空气的快速下沉和水汽的聚集有关。同时,气压的上升可能反映了下沉气流的影响,这是飑线特有的特征,指示着大气中较冷、干燥的空气迅速下降,替换了较暖、湿润的空气。第(3)问,在飑线到达前,由
于日间的强烈太阳辐射,河谷内的气温较高,这有助于大气能量的积累,为飑线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能量。飑线到达时,带来的干冷空气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大气中存储的不稳定能量迅速释放,形成强对流现象。此时,强烈的冷空气下沉运动促使地面风速加大,形成了下击暴流,这种下击暴流是造成地面强
风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