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练习(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时练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Word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667.006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练习(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时练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练习(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时练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练习(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时练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练习(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时练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Word版.docx,共(6)页,667.00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25406db7eb3d81b4f3f6a19f1423ab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23·山东临沂高三期末)科研人员取10个相同的装有100mL培养液的锥形瓶,每瓶中加入5片浮萍,其中5瓶每7天统计瓶中的浮萍数量,作为未更换培

养液组;另外5瓶每7天统计数目后更换一次培养液。所有培养瓶均在有人工光源的摇床内培养,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每周更换培养液组的浮萍种群呈“J”形增长B.未更换培养液组在第21天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主要为浮

萍生长繁殖提供糖类等有机物D.对未更换培养液组静置培养得到的K值与摇床培养的K值相同2.2020年6月5日,中华穿山甲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下列关于某地中华穿山甲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中资源的分布不能影响穿

山甲种群空间特征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穿山甲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连续多年跟踪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得出自然增长率D.若建立自然保护区,则穿山甲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将呈现“J”形3.(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模拟)

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种群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种群数量将上升B.该种群数量为40万时,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C.该种群数量大于80万

后呈现下降趋势D.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4.(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微囊蓝细菌(微囊藻)和颤蓝细菌是引起湖泊发生水华的主要蓝细菌,为了治理水华,科研人员在培养瓶中培养两种藻类以研究其种间关系,结果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是样方法B.曲线①表明,在0~13天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C.曲线②的K值小于①,原因是两种蓝细菌竞争有限资源和空间D.

单独培养微囊蓝细菌时,随着其密度的增加,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5.(2023·湖南张家界高三模拟)下列有关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影响人口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B.使用杀虫剂使种群数量大

幅下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S”形增长的种群,在增长过程中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逐渐变小D.“J”形增长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种群增长模型6.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

b时田鼠种群数量相同,c~d时段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田鼠种群数量在b~d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形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从图中可知O~d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7.研究小组

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O~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

.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改善8.科研人员研究不同pH对小球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小球藻细胞代谢活动可改变培养液的pHB.可

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小球藻直接计数C.不同pH条件下小球藻种群的K值不同D.小球藻较宜生活在中性或偏碱性环境中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9.(2023·山东泰安高三模拟)种群是一个有一定特征、能自我调节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的

有机体。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理想条件下形成的“J”形曲线的增长速率逐渐变大,而增长率保持不变D.种群内个体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种的延续和遗传多样性1

0.(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模拟)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玉米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树桩(供肉食性猛禽栖息),测得玉米从播种到收获(150天左右)期间,玉米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

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的B.设桩组在第30~150d,田鼠数量上升是因为玉米的株冠能为田鼠提供较多的栖息场所和食物C.曲线2比曲线3更加有利于人类获益D.第150~190d,田鼠种群密度下降,这是肉

食性猛禽数量反馈的结果11.(2023·湖南怀化高三模拟)某研究小组将X、Y、Z三种食性相同的单细胞动物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单独培养和共同培养,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②最可能代表Z的种群数量变化B.X和Y共同培养20d后,X的数量会以一定的倍数增长C.与单独培养相

比,X和Z共同培养会导致彼此的K值降低D.X、Y、Z单独培养时,其增长速率均为先增大后不变12.(2023·山东高三模拟预测)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

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吹绵蚧数量也可能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B.当吹绵蚧种

群数量介于O~m点之间时,种群很可能会灭亡C.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n点D.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n~p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n点三、非选择题13.图甲是某草原

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

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图甲中________(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

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

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

际活菌相比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14.研究者对某大型农场中不同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下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

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种群数量较少时,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2)燕鹆是蝗虫的主要天敌,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当其种群数量

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其数量相对稳定在S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集群信息素”,在蝗虫

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请提出有关蝗灾防治方法的设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