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x,共(6)页,114.08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0614361c37ad1d4b3048c58fb58f0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A)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
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北宋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知州;设转运司转运地方大部分赋税到中央,故①②③正确。唐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故④错误。故选A项。2.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
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C)A.削弱王国势力B.强化节度使权力C.加强君主专制D.废除丞相制度解析材料是对二府三司制的描述,是北宋皇权加强的产物,C项正确。3.(2021·天津东丽高一期末)明朝人绘制的《雪夜访普图》展现了赵匡胤夺取帝位后,雪夜走访宰相赵普筹
划统一方略的情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A.这是研究宋初政治的一手史料B.宋太祖忧心国事求策问计C.此时宰相地位高于皇帝D.陈桥兵变经过了精心策划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太祖忧心国事求策问计,歌颂贤君礼贤下士、勤于政事的美德,故选B项;《雪夜访普图》属于后人的加工创作,不
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排除A项;宰相地位低于皇帝,排除C项;陈桥兵变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D项。4.(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北宋初年,禁军成为国家正规军,大约一半驻扎在京师附近,另一半分驻地方,而且非常驻,定期轮替换防。此举意在(D)A.抵抗辽夏袭扰B.提升军队
战斗力C.缓解财政危机D.防范将领反叛解析北宋初实行更戍法,为了防止将领和士兵过分熟悉,形成威胁中央的势力,故选D项;将领和士兵经常轮换,不利于将领熟悉士兵,不利于抵抗辽夏的袭扰,排除A项;定期轮替换防会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不利于提
高军队战斗力,排除B项;防范将领反叛与财政无关,大量军队驻扎和换防,反而会增加财政负担,排除C项。5.(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北宋“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校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之不足也;三司但支办衣粮,
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A.权力分割过细B.崇文抑武政策C.行政效率低下D.承袭前朝传统解析枢密院、将帅、三司等机构对跟本机构职责相关的问题完全不了解,体现了宋朝“分化事权”带来的弊端,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文臣武将地位
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结果,排除C项;宋代“分化事权”是汲取前朝的教训,不是“承袭”传统,排除D项。6.(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宋真宗时,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
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界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D)A.北宋获得北部边防基本安定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C.辽获得财富有利于经济发展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解析辽宋开展互市贸易,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
角度来看,边界的和平会促进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材料要求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的军事、政治、经济角度,排除A、B、C三项。7.(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11世纪中期多民族政权并存局
面的是(D)解析11世纪中期时,与北宋政权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西北的西夏和东北的辽,故选D项。8.(2021·河南郑州高一期中)史载“太祖受命,以宰相专掌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这一材料描述的朝代(B)A
.发生了孝文帝改革B.出现了王安石变法C.开凿了大运河D.创立了行省制度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二府三司制,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神宗年间,故选B项;孝文帝改革发生于北魏,排除A项;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期,排除C项;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排除D项。9.
(2021·湖北襄阳高二期中)王安石上书宋神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A)A.强调国家的政治责任B.加重了部分农户的负担C.加强了对
民众的控制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王安石强调应该通过政府减息来减少民众所受剥削,其实质是强调政府应该承担民众困顿的部分责任,故选A项,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强化对民众的控制,排除C项;政府减少利息,使民众受惠,对商品经济发展更加有利,排除D项。1
0.(2022·浙江高一期中)整理知识图谱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知识图谱中有所缺漏,下列选项中对应内容正确的是(C)北宋初期制度创设:①用人方针:崇文抑武北宋中后期困局: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改革:②南宋③与南宋建立④与宋金对
峙A.①强干弱枝;②庆历新政;③澶渊之盟;④靖康之变B.①中央集权;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冗官冗兵C.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绍兴和议D.①中央集权;②庆历新政;③淝水之战;④大定之治解析北宋初期采取强干弱枝的方法加强中央集权,故①为强干弱枝;北宋中后期为了解决边
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实施变法,最为著名的就是王安石变法,故②为王安石变法;北宋靖康年间金军攻破东京,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故③为靖康之变;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④为绍兴和议;故选C项。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11.(2021·浙江衢州高一期末
)史料记载,赵宋立国后,“惩五季之乱,藩臣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自乾德以后,僭伪略平,始置诸道△,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数事而已”。材料中的“△”应为(C)A.参知政事B.三司使C.转运使D.通判解析北宋在地方设立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收归中央,以削弱地方的经
济实力,故选C项;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排除A项;三司专掌财政,排除B项;通判监督地方的长官,排除D项。12.(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司、安抚司、提点刑狱司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
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旨在(B)A.强化集体议事制度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C.削相权以加强君权D.完善地方监察体系解析宋代在路一级行政区划下设转运司、安抚司、提点刑狱司等分掌其权力,目的是使其相互牵制,州一级则设置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目的是通过地方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未反映强化集体议事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君权与相权之间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中所涉及的机构不都是监察职权,排除D项。13.(2021·安徽芜湖高一期末)《宋史》中说:“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
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理念是(C)A.儒学独尊B.文功武治C.崇文抑武D.倡导理学解析材料说明宋太祖重文而轻武,故选C项,排除B项;材料并非专指儒学,而
儒学的新形式理学则尚未形成,排除A、D两项。14.王安石变法后,政府以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业与品行为参考,将太学学生中的上舍生划分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中等生可以免礼部试,直接参加最终的殿试;下等生免解试。政府对上舍生的这一做法(A)A.
有利于防止懒散学风B.开创了太学体制C.有效杜绝了官场腐败D.否定了科举取士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按照考试成绩将太学生中的上舍生划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防止懒散学风,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创太学体制,排除B项;“杜绝”说法过
于绝对,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并未否定科举取士,排除D项。15.(2021·山东淄博高二期末)王安石面对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他希望培养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从
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力图(A)A.长久解决灾民生计问题B.建立完善的政府救灾体系C.加强对经济领域的控制D.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压力解析王安石认为国家提供的粮食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国家提供的粮食救济灾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
主张培养农民自己抵御灾害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选A项;王安石主张人民自救而不是依靠政府,排除B项;王安石没有主张政府加强对经济领域的控制,排除C项;培养农民自己抵御灾害的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负担,但这
不是王安石的直接目的,排除D项。16.(2021·广西玉林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
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承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
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材料二北宋时,中央行政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政务层次与决策流程方面。就政务层次而言,事关军国之体安
危之机,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宰执决策。“三司”则负责日常财税政策、蠲免等庶务;就决策流程而言,二府多具裁决权,三司则具体执行二府指令。但在承受君主诏令时,尽管二府系与君主共同谋议决策的中枢机构,敕、宣由其制定下发,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君主诏旨,不经宰相直接发往三司。——摘
编自张亦冰《北宋三司与宰相职权关系新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唐朝三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二府三司的职能及皇帝、二府、三司在中央决策流程中的定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削弱相权措施方面
的不同,并说明宋代措施的消极影响。参考答案(1)内容: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用: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封建官僚体系日趋严密;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2)职能: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定位:皇帝掌握决策权;中书门下、枢密院参与决策;三司既接受二府决策亦直接对皇帝负责。(3)不同:唐朝通过明确三省分工并相互制约来削弱相权,北宋通过设置新的机构分割相权。消极影响:职权过于分散;降低了行政效率;易造成冗官问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崇文抑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
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一观点:宋朝崇文抑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宋朝实行崇文抑武国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
由,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理学兴起。综上所述,崇文抑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繁荣。示例二观点:宋朝崇文抑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崇文抑武国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
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综上所述,崇文抑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宋朝军事上的失败有重要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