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登泰山记.docx,共(13)页,833.90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eae757c6cf605a9890e1b4e515433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登泰山记诗意的登临泰山之登临,有雨中之攀,有风中之行,最多的则是春夏季节的登临。而于大雪之中的攀登,则是古往今来的稀有登临。清代的姚鼐于寒冬之日,乘风雪,携友人,以一个诗人的姿态自泰山西北谷登临绝顶,写下了登临篇章中的诗意篇章——《登泰山记》。文章以精练的语言
,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之美,再一次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引领我们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身为行者的我们一次次地登临。登临是一种追求,登临是一种
超越,登临是一种境界。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登临,我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一、认识作者桐城派之祖——姚鼐作者生平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
,世称“”,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并称为“桐城派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
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
。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代表作品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文后集》《惜抱轩诗集》,辑成7卷。二、了解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
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导读——掌握必备知识山行姚鼐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桐城人,但是,在桐城派发展早期,并没有旗帜鲜
明地使用桐城派这一名字。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
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三、知识助读1桐城派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戴名世是桐城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
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櫆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
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词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知
识助读2(1)阴与阳古代很多事物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山水亦常用。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用于“水”则水的南
面为“阴”,北边为“阳”,与“山”的阴阳称法正好相反。(2)戊申晦戊申,干支纪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古人纪日除干支外,还用一些专有名词,除“晦”外,有“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朔”,农历每月初一日,如“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史记·秦始皇本纪》)。(3)五鼓五更。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一次隔两个小时。即一更是19~21时,二更是21~23时,三更是23~1时,四更是1~3时,五更是3~5时。(4)泰山泰山,亦称岱山、岱宗,为我国五岳之一,称为东
岳。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5)关于“天门”及“三谷”的解释泰山有一天门、二天门及三天门。二天门又叫中天门,三天门又叫南天门;三个天门都在泰山中
路之上,至今一天门坊及南天门摩空阁犹存。南天门下就是十八盘,两边峭壁耸立对峙,即本文说的“世皆谓之天门云”的地方。此天门,即指南天门;岱顶之上,在南天门之北有两石壁立如门,谓之西天门;日观峰之东又有东天门;丈人峰之
西北原来有坊,叫北天门坊。三谷,即《泰山志》所记的泰山三溪:东溪、中溪、西溪。中溪(中谷)源于溪山(中天门坊就在此处,即本文所说“中岭”之所),南流至梳洗河,从泰安城东穿过,入泮河,归汶河。登泰山的中路自岱宗坊至中天门基本沿此溪上。东溪源于岱顶东南的东溪山,流向东南,后归汶河。西溪
源于南天门东侧之大龙峪,往西南流,后南流入泮河,归汶河。从西路登山,基本上沿此谷,至中天门后,又沿溪的旁边直达南天门。从中路登山至中天门后也循此径,此乃姚文所说“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也。桐城派的
作家群,站在丰厚的文化积累上,透过文化、地域、政治这些表层的东西,创造了文化上的活跃蓬勃的时期。文学是人学,桐城派作品应该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深处真实的东西,引起人们对生活、社会、时代以及生命的思考,记录社会变迁和历史沧桑,具有永久的价值。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
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
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导学——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一、初读文本,梳理字词(一)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相关题目。❶泰山之阳.①,汶水西流;其阴.②,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③其南北分.④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❷余以.⑤乾隆三十九年十
二月,自京师乘.⑥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⑦,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
环水也。余始循.⑨以入,道少半..⑩,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⑪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⑫雪,明烛.⑬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⑭雾若带然.⑮。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阳②阴③当④分⑤以⑥乘⑦限⑧级⑨循⑩少半⑪几⑫负⑬烛⑭居⑮然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译文:句式特点:(2)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译文:句式特点:(3)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译文:句式特点:(4)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译文:句式特点:(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译文:句式特点:(二)阅读课文3~6自然段,完成相关题目。❸戊申晦...①,五鼓..②,与子颍坐日观亭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③。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④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⑤,下有红光动摇承.⑥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⑦色,而皆若偻.⑧。❹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⑨在碧霞
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⑩。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❺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⑪。少杂树,多松,生石罅.⑫,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❻桐城姚鼐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戊申晦②五鼓③漫④极天⑤丹⑥承⑦驳⑧偻⑨行宫⑩漫失⑪圜⑫罅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译文:句式特点:(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译文:句式特点:(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译文:句式特点:
二、再读文本,思考题目1.读标题。由标题可知,这篇文章是一篇,应该是按照顺序来写的。2.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充思路导图。三、巩固自测1.字音识记。(1)汶.水(2)山麓.(3)砌石为磴.(4)徂徕..(5)樗蒱..(6)绛.皓(7)岱.祠(8)皆若偻.(9)姚鼐.(10)济.
水2.通假字。(1)其级七千有.余()(2)须臾成五采.()(3)少圜.()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至于..泰安古义:今义:提起另一事的连词。(2)戊申晦.古义:今义:昏暗;夜晚。(3)稍.见云中白若樗蒱古义:今义:稍微,略微。(4)多平方..,少圜
古义:今义:一数学名词。4.词类活用判断。(1)济水东.流()(2)明烛.天南()5.写出下列加点词词义。(1)当①当.其南北分者()②崖限当.道者()(2)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余始循以.入()③回视日观以.西峰()(3)限①越长城之限.()②崖限.当道者()(4)望①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②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③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5)坐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②王曰:“何坐?”曰“坐.盗”()③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6.句式判断(1)()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此东海也(2)()今所经中岭
及山巅,崖限当道者(3)()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b.世皆谓之天门云【学习目标】1.背诵全文,重点掌握“望”等实词及判断句式。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文章内在神韵。【学习重点】分析景物描写。导思——披文入情,思维提升一、语言梳理与探究1.梳理句式请说出下列句子共同的句式特点及其句式标志词。①当其
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②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③余所不至也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⑤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答:2.从下面两个语段中任选一个,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描写这些景观,再与原文的表达进行对照,体会文言表达的特点。(1)苍山负雪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2)泰山日出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答:二、赏析景物描写,体会内在神韵1.文章第3自然段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请根据文本填写下面的表格,与作者一起赏泰山日出。时间景色日出前五鼓①稍见②
日出时须臾③日上④日出后回视⑤2.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诵读品味文章前两自然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答:3.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
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相关链接——义理、考证、文章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为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代表理论。“义理”指程朱理学;“考证”是清代风尚,以显示渊博;“文章”指文章写法,继承韩愈到归有光的古文传统。要求文章要表达一定
的道理,并且有坚实的事实证据,同时也要文采斐然。语出姚鼐《述庵文钞序》:“鼐尝论文章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答:导练——学练结合,提升能力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
刘大櫆在《朱子颍诗集序》中对此事做了评价: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根据文本,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另两个具体表现。登山时
间:除夕佳节寄情山水,脱俗超凡。登山路线:登山所见:*登泰山记导读——掌握必备知识一、答案:惜抱先生、姚惜抱方苞刘大櫆《惜抱轩文集》《古文辞类纂》导学——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一、(一)1.答案:①阳:山的南面。②阴:山的北面。③当:在。
④分:分界处。⑤以:在。⑥乘:这里是“冒”的意思。⑦限:界限。⑧级:石级。⑨循:顺着。⑩少半:不到一半。⑪几:几乎。⑫负:背。⑬烛:照。⑭居:停留。⑮然:助词。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
)……一样”。2.答案:(1)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长城的遗址。判断句。(2)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判断句。(3)这东边的山谷,古人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判断句。(4)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定语后置句。(5)(只见)青
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省略句。(二)1.答案:①戊申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②五鼓:五更。③漫:弥漫。④极天:天边。⑤丹:朱砂。⑥承:托着;接着。⑦驳:杂。⑧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⑨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⑩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⑪圜:同“圆”。⑫罅:裂缝。2.答案:(1)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樗蒱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判断句。(2)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判断句。(3)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
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陈述句。二、1.答案:游记游踪(或空间)2.答案:①登山所见②山巅所见③山水如画居雾若带④观日出三、1.答案:(1)wèn(2)lù(3)dènɡ(4)cúlái(5)chūpú(6)jiànɡ(7)dài(8)lǚ(9)nài(10)jǐ2.答案:(1)“有”同“又”
(2)“采”同“彩”(3)“圜”同“圆”3.答案:(1)到。(2)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3)逐渐。(4)方方整整的。4.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东(2)名词活用作动词,照5.答案:(1)①在,在……的地方,介词②挡住,动词(2)①在,在……的时
候,介词②同“而”,表顺承,连词③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3)①界限,名词②门槛,名词(4)①动词,远望②名词,声望③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5)①动词,与今义同②介词,因……犯罪③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
因为”“由于”6.答案:(1)判断句(2)定语后置(3)固定结构导思——披文入情,思维提升一、1.答案:均为判断句。①⑤标志词:……者,……也。②标志词:所谓……也。③标志词:……也。④标志词:皆。2.答案:(示例)(1)苍山
负雪图:登顶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如带缠绕于山腰。(2)泰山日出图: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变为
绚丽的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托着太阳慢慢从海中升起。刹那间,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文言表达的特点:文言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古今差异,文言表达更简洁,风格典雅。二、1.答案:①大风扬积雪击面,足下皆云漫②山:白若樗
蒱。云:一线异色③五采④日:正赤如丹。海:动摇承之⑤色:绛皓驳色。山:皆若偻2.答案:(第1自然段)泰山雄浑壮丽,表现的神气:向往和征服。(第2自然段)登山时间是寒冬腊月,表现的神气: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山顶所见表现的神气:
历经艰险,始得奇观。3.答案:(1)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而且描写泰山本身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2)考证(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3)文
章(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导练——学练结合,提升能力答案:登山路线:不循古人不走常路,不畏艰险。登山所见:雪霁观日景致奇绝,洒脱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