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课件63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PPT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2 页
  • 大小 43.699 M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登泰山记》课件63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登泰山记》课件63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登泰山记》课件63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9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登泰山记》课件63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共(62)页,43.69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b53d1e472475825a2c025f52ea5d64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5元人民币后面是哪座山?上面的四个字是什么?姚鼐五岳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

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

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蚂蚁搬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3、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泰山为什

么成为“五岳”之首?壹缘于传说叁方位优越性肆位置特殊性伍对太阳的崇拜贰精神象征壹缘于传说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盘古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

木,脂膏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贰精神象征泰山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

五岳独尊”的地位。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秦始皇曾在泰山封禅,此后又有多位皇帝在此封禅,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史记集解》:“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

灵也。”叁方位优越性太阳崇拜情结下以东为尊。离泰山不远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所在地,曾出土过一口酒器,上面刻有一个符号,如同山上日出,有人说是最早的文字——“旦”,有人说自上而下是“日、云、山”,有人则说是“日、月、山”

。齐鲁文化的地理中心。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北辛文化成为齐鲁文化的源头。齐鲁文化的形成,起于周分封的齐、鲁两个大国。齐国,以临淄为都,以管仲为相,“稷下学宫”吸天下之英才,面海背山,坐拥鱼盐之利,成

为春秋第一霸。肆位置特殊性伍对太阳的崇拜登泰山必要看日出,其实也是太阳崇拜情结的现代延续。而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被视为尊上,贵为五方之首,所以,和东有关的词,一般都是好词,如紫气东来、东皇太一、东道主、东方红、东风压倒西风。所有方位一起说的时候,我们习惯说东西南北或者东南西北,东总是在

最前面。五方,东为首,自然而然,五岳,东岳为首。五岳中,泰山在东边,而太阳也从东方升起,中国人一般都以东为大!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

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①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②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明确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

的经过和所见所感。作者简介姚鼐(1732—1815),字姬传,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

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20岁考中举人30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

士,授庶吉士。历任兵部主事、乡试副考官、礼部员外郎、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因学识渊博被破格举荐入馆担任纂修官。1774年,《四库全书》初编成,44岁借病辞官。1777年起,姚鼐先后在扬州、安庆、徽州、江宁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

力于教育。主要经历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内容上多宣传儒家思想,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方苞的理论,因三人都是桐城人,故称桐城派。他们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

儒家的“义理”。义理: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明理的学问。(程朱理学)考据:研究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辞章: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

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写作背景表示辞官的词有哪些?悬车:辞官居家。解官:辞去官职。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

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请老:吿老,古代官史请求退休。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表示辞去官职的词:休沐制度(休息、洗浴)汉朝:官吏五日一休,节日相对较少唐宋朝:采用旬休制度,节假日较多元:受游牧习俗影响,取消大

部分假期明清:比元多两天姚鼐:nài汶水:wèn济水:jǐ子颍:yǐng砌石:qì为磴:dèng徂徕:cúlái戊申:wù樗蒲:chūpú绛皓:jiànghào少圜:yuán石罅:xià若偻:lǚ须臾:xūyú人膝:xī订正字音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交代

泰山位置记述登山经过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译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

的水流进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第一段①之:助词,的②阳:南面③西:名作状,向西④其:代词,指泰山⑤阴:北面⑥东:名作状,向东⑦阳谷:山南面山谷的水⑧阴谷:山北面山谷的水⑨当

:在⑩其:代词,代阳谷和阴谷⑪分:分界文化常识阳,山南水北谓之阳。阴:山北水南谓之阴。衡阳洛阳淮阴汉阴衡山之南洛水之北淮河之南汉江之南古时在地理上以左为东,以右为西【江左】即江东。【淮左】淮水东面。【陇右】陇山以西。概括介绍地理形势南北分流南北分界最高之处汶和济古长城日观峰(为下文写观日出

埋下伏笔)北面南面济水汶水东西古长城日观峰东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为下文

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铺垫。京师泰安乘、历、穿、越由循越复循遂至南麓圈画第二段中出现的地点,根据其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中岭(天门)西谷山巅中谷北面南面古长城日观峰中谷中岭西谷南麓游记路线京师齐河长清泰安自乘历至由登循越循至译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

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

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第二段①余:我②以:在③自:从④乘:冒着⑤历:经过⑥限:界限⑦至于:到达⑧是:这⑨麓:山脚⑩磴:台阶,石阶⑪有:通“又”知府:宋代始设,由朝臣充任。明代始以知

府为正式冠名,管辖数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此段中的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于”蝉联而下,告诉给我们哪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①“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②表现了旅途的艰苦。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不畏

艰险、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③写出作者登山兴致之高。读音一:chéng(1)动词①升,登②驾,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③顺应:乘天地之正(顺应自然的本性)④冒着:自京师乘风雪(2)介词,趁着,凭借:因利乘便读音二:shè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造字本义:登上高处。译文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

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第二段①所谓:所说的②循:沿着,顺着③以:表修饰④少:adj.→v.少于⑤

复:又⑥遂:就⑦谓:称⑧所不至:没有到过的地方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译文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

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覆盖着白雪,明亮的雪光照亮了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

似的。①限:n.作状,像门槛一样②当:挡住③几:几乎④及:等到⑤既:已经⑥负:背⑦明:adj.→n.明亮的雪光烛:n.→v.照⑧城郭:城市(城为内城,郭为外城)⑨居:停留讨论: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几幅图景?运用了什么手法?合作探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晚日照城郭。而

半山居雾若带然。半山居雾图④“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探究运用的手法:动静结合、拟人、比喻①“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②“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③“居

雾”以动写静,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半山居雾若带然”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作者描写三幅图景时运用了哪些手

法?“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chū)(pú)数十立者,山也。译文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

更时,我和朱孝纯在日观亭上坐,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①戊申:干支纪日法②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③五鼓:五更④自:从⑤漫:弥漫⑥稍:逐渐⑦摴蒱:骰子1

.干支纪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配合,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2.年号纪年。如贞观二年。文中“乾隆三十九年”即为此种纪年方法。3.帝王纪年。在汉武帝之前是没有年

号的。只能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如秦始皇八年、汉高祖三年、周武王十二年等。4.黄帝纪年,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传说中的纪年。黄帝二十七年等。(三)古代文化常识链接古代计时方法【鼓】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

更。【漏】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时】时是时辰,介绍见上面的表格。【点】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刻】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天色夜半鸡鸣平旦

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间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

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译文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

,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①极:尽,尽头②采:通“彩”③丹:朱砂④承:承接⑤之:代泰山⑥或:有的人⑦回视:回头看⑧绛皓:大红;白⑨或:有的⑩驳:杂⑪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

鞠躬的样子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来泰山顶上的日出?拟人比喻①“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②“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

观?有什么作用?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历史。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

,“元君”则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传说其为东岳大帝之女,司职为使妇女多子,并保护儿童。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译文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

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①岱祠:东岳大帝庙②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③行宫:皇帝出外巡视时居住的处所④是:这⑤其:指示代词,那些⑥尽:全都⑦漫失:模糊或缺失⑧僻:

偏僻⑨当:在⑩及:赶得上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译文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

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①苍黑色:青黑色②平方:平整的、方正的③圜:通“圆”,圆形的④罅:缝隙⑤至:到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数里无树紧扣时令特点,写出了泰山有别于其他山脉的特征,突出了泰山峻峭苍劲特点和泰山之冬的精美。跟随作者的行踪游览泰山后,你能领略到作者的什么情

怀?观点一: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观点二:乐观豪迈的情怀。在姚鼐的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游览者顶风冒雪、豪情满纸、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寄托,也

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怀。合作探究: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颍诗集序》中对此事做了评价: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根据文本,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具体表现。登山时间:除夕佳节寄情山水,脱俗超凡。登山

路线:登山所见:不循古人不走常路,不畏艰险。雪霁观日景致奇绝,洒脱坦荡。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或许)免耻辱之在咎已尔”。他不愿意再

留在这样的官场,和政见不和者为伍,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再难得来的一切都放弃了。只想从容进退,免于耻辱。我们看到他内心的煎熬,看到他登泰山的过程始终在用自己的种种行为,表明着自己的选择,与众不同的选择。辞官致仕的重要原因个人环境取舍矛盾男儿非藤木,安得相附攀?坚持个

性独立、绝不攀附权贵非辞官,实乃弃官◆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作者在辞官之后,没有赶路回家而是来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来登泰山。辞旧迎新的意味明显。这时的辞旧迎新,不仅是时间上辞旧迎新,也是作者人生的辞旧迎新。从这年之后,作者逐步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

人生之路,做到了学派兴盛,桃李满天下。思考挖掘:登山临雪,品情析理雪时间/游踪小细节正面、侧面或映衬大印象体会特点、概括雪景图情感结合“印象”体悟十二月至丁未赴泰安及登山途中丁未山巅戊申晦,五鼓日观亭(戊申晦)日观数里内正:

“乘风雪”侧: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乘雪赴山图兴奋、无畏正:“苍山负雪”苍山负雪图喜悦、热爱正:“大风扬积雪击面”侧:“白若樗蒱数十立者”侧:“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侧:“绛皓驳色”风雪击面图群峰负雪图丹日映雪图绛皓雪峰图洒

脱、乐观热爱、赞美正:“冰雪”“雪与人膝齐”侧:“无瀑水,无鸟兽音迹”寒天厚雪图超然、豪迈侧:“明烛天南”深研悟“雪”,理解哲理经历风雪,不断攀登,以历绝美!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苍山负雪之美,雄浑壮丽之美,气象万千之美,这是眼中“自然之风雪”,自然之美。乘雪赴山之美,兴奋

无畏之美,豪迈洒脱之美,这是心中“人生之风雪”,人生之美。“哲理之风雪”姚鼐养亲辞官,仕途尽头,人生路口,登山临雪,把赞美之情与攀登以历绝美的人生之理融入苍山“风雪”中,实现了超然洒脱的心灵安放。登山临雪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

精彩。心灵远游暂将心灵寄山雪,神与物契我自安。苏轼:在矛盾中走向理性旷达姚鼐:在激荡中走向淡定自足在山水中寄托了苏轼和姚鼐经历人生大转折时,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和感悟。寄山水以求突围资料:(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6.23

章(2)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3)“士”作为国家根本利益的维护者、精神家园的守护者要完成其历史任务,就只能倾尽全力于理想人格的建构,把心灵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宇宙的和谐融汇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潘知常《中国美学精神》结合阅读经验和以下资料,思考:为什么中国古代文人都不约而同地在山水中寻求生命困境的突围?学习本文后,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提示:可从人生感悟角度来思考)一、志当存高远,敢于迎难而上。•二、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

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四、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五、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王达敏:“《登泰山记》中既无义理,也无考据,它只是一篇纯粹的辞章之作;作者以客观、冷峭、拙涩、凝练之笔,抒写清朗、空灵之境和浩然、超然襟怀。”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义理登览泰山之壮美,理当心情激荡,当时大雪满山而姚鼐却异常云淡风轻,多少“行路难”都化作了波澜不惊。尽管

这表现了姚鼐处世性格的坚强、洒脱,但是姚鼐从泰山中汲取到的内容却与他人不同。“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志在天下的远大抱负为理想隐忍的生死取向宋明理学发挥了儒家思想,认为对于个体而

言最重要的不是建功立业,而是自我道德人格的完善、圆融;生活经历的苦难并不重要,而要超越苦难,无动于心,从而获得个人身心的宁静、充实和快乐。在理学家表现山水风景的诗文中,那种充盈天地的自足精神和淡定、洒脱的精神境界尤其突出。《登泰山记》中面对泰山的崇高,面对世

俗的艰难,姚鼐表现出鲜明的淡定、自足——这种波澜不惊、光风霁月的洒脱、疏朗,正是理学所追求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这正是《登泰山记》所表达的“义理”。反映在文字上:客观、冷峭、拙涩、凝练考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推崇的治学传统。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非特妄引古记,至纪

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令人愤叹。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姚鼐《泰山道里记·序》叹惜天下地理名物的讹误,强调实地考察严谨求实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段落体现了姚鼐“考据”的创作思想?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引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作注解,以古人之著来结合自身实地考察。在《登泰山记》中,姚鼐表述自泰山南麓登山的历程,介绍登山路径,交代地名;结尾处涉及了古代遗迹等,不露痕迹地随文加入考据。这些文字都是

他的观点、精神的反映。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构思,都涉及切实的调查研究。对地理知识、地理勘察的浓厚兴趣对泰山地理深入研究、考证并形成独到的见解,他在《登泰山记》里很注意描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用脚丈量土地,以笔记录风景其级七千有余/日上,正赤

如丹……绛皓驳色义理考据辞章姚鼐《登泰山记》三者兼济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