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共(13)页,295.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d5b7b624ce62726c463ca42f4870b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期末考试化学试题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1Na-23Mg-24S-32Cl-35.5K-39Mn-55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54分)1.下列物质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A
.Na2OB.COC.CaOD.SO2【答案】D【解析】【分析】酸性氧化物:能与水作用成酸或与碱作用成盐的氧化物。一般是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能与水作用成碱或与酸作用成盐的氧化物。一般是金属
元素的氧化物。【详解】根据基本概念,“能与水作用成酸或与碱作用成盐的氧化物。一般是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易得答案D。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CuO+CO===Cu+CO2B.Na2CO3+CO2+H2O===2NaHCO3C.3Fe+2O2点燃===Fe3O4D.NH
4Cl===NH3↑+HCl↑【答案】C【解析】【详解】A.CuO+CO===Cu+CO2不是化合反应,但铜、碳元素化合价有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B.Na2CO3+CO2+H2O===2NaHCO3是化合反应、但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发生变化,不是氧化
还原反应,B不符合;C.3Fe+2O2点燃===Fe3O4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符合;D.NH4Cl===NH3↑+HCl↑是分解反应,但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答案选C。3.进行焰色
反应实验时,通常用来洗涤铂丝的是()A.硫酸B.烧碱溶液C.稀盐酸D.蒸馏水【答案】C【解析】【详解】清洗是为了洗去杂质氧化膜,用稀盐酸洗过之后通常都要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因为金属氯化物沸点低,容易气化,
易挥发,所以杂质离子就一并挥发了。而硫酸是难挥发性酸,不能达到去除干扰的目的。故合理选项是C。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mol·L-1的BaCl2溶液不正确的说法是()A.BaCl2的物质的量为0.2NAB.500mL溶液中Cl-浓度为0.4mol·L
-1C.500mL溶液中Ba2+浓度为0.2mol·L-1D.500mL溶液中Cl-总数为0.2NA【答案】A【解析】【详解】A.未告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除BaCl2的物质的量,A错误;B.由于BaCl2的电离方程式为:BaCl2=Ba2++2Cl-,
故溶液中Cl-浓度为2×0.2mol·L-1=0.4mol·L-1,B正确;C.由于BaCl2的电离方程式为:BaCl2=Ba2++2Cl-,故溶液中Ba2+浓度为0.2mol·L-1,C正确;D.由C分析可知,Cl-浓度为0.4mol·L-1,故500mL溶液中Cl-总数为0.5L
×0.4mol·L-1×NA=0.2NA,D正确;故答案为:A。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酒精和四氯化碳可以用水加以鉴别B.根据蛋白质在火焰上燃烧产生的气味,确定该物质是蛋白质还是植物纤维C.用焰色反应鉴别K2SO4和KCl两种粉末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中混有的CO2【答案】C【解析】【详解
】A.酒精和水互溶,水和四氯化碳互不相溶,酒精和四氯化碳可以用水加以鉴别,A不符合;B.蛋白质在火焰上燃烧产生羽毛烧焦的特殊气味,据此可确定该物质是蛋白质还是植物纤维,B不符合;C.K2SO4和KCl两种粉末做焰色反应实验,产生相同现象,无法区分,C符合;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CO
不能,故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中混有的CO2,D不符合;答案选C。6.下列操作中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是()A.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后,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去B.在转移溶液过程中,不慎少量液体洒在容量瓶外,可忽略不计继续进行操作C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可不经干燥直接用于配制溶液D.胶头滴管加水后,发现凹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赶紧用滴管将多余的溶液吸出【答案】C【解析】【详解】A.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后大量放热,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去,等到液体冷却到室温后,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的溶液浓度偏大,A不符合;B.在转移溶液过程
中,不慎少量液体洒在容量瓶外,若忽略不计继续进行操作,溶质的量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小,B不符合;C.配制过程需要加水,故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可不经干燥直接用于配制溶液,对浓度没有影响,C符合;D.胶头滴管加水后,发现凹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赶紧用滴管将多余的溶液吸
出,溶质的量的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小,D不符合;答案选C。7.2019年10月24日在京沪高速公路扬州境内高邮段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是由于大雾引起的汽车追尾,雾属于下列哪种分散系()A乳浊液B.溶液C.
胶体D.悬浊液【答案】C【解析】【详解】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大雾时,用灯照射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雾属于胶体,故选C。8.配制100mL1.
0mol·L-1的稀硫酸不需要用到的仪器()A.托盘天平B.烧杯C.量筒D.100mL容量瓶【答案】A【解析】【详解】A.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称质量,故不需要托盘天平,A符合;B.实验过程中需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B不符合;C.量筒用于量取浓硫酸的体积,C不符合;D.100mL容量瓶
用于控制溶液总体积,D不符合;答案选A。9.下列制取蒸馏水的实验装置与操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蒸馏烧瓶中的自来水中B.冷凝管中的水流方向是从下口进入,上口排出C.实验中需要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防止出现暴沸现象D.加热蒸馏烧瓶必须垫石棉网【答案】A【解析】蒸
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支管口附近,A项错误。10.下列关于物质的检验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一定含有2-4SOB.观察钾元素焰色反应的操作是:将铂丝放在稀盐酸中洗涤后灼烧至无色,然后再用铂丝蘸取固体氯化钾,置于煤气灯的火
焰上进行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C.待检液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4NHD.待检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盐酸沉淀消失且产生无色无味的
气体,则待检液中一定含有2-3CO【答案】A【解析】【详解】A.AgCl沉淀也不溶于硝酸,则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溶液中可能含Ag+或2-4SO,但二者不能同时存在,故A错误;B.将铂丝放在稀盐酸中洗涤后灼烧至无色,然后再
用铂丝蘸取固体氯化钾,置于煤气灯的火焰上进行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若为紫色,则含K元素,故B正确;C.因铵根离子与碱共热生成氨气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待检液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4N
H,故C正确;D.无色无味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则白色沉淀为碳酸钡,所以待检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盐酸沉淀消失且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则待检液中一定含有2-3CO,故D正确;故选A。11.下列微粒中,电子层结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完全相同
的是()A.S2-、Cl、KB.Cl-、Br-、I-C.Na+、Mg、F-D.O2-、Na+、Mg2+【答案】D【解析】【详解】A.S2-、Cl、K的结构示意图分别为:、、,故电子层结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不完
全相同,A不符合题意;B.Cl-、Br-、I-分别是第3周期、第四周期、第五周期元素,故核外分别有3个、4个、5个电子层,故电子层结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完全不相同,B不符合题意;C.Na+、Mg、F-的结构示意图分别为:、、,故电子层结构(
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不完全相同,C不符合题意;D.O2-、Na+、Mg2+的结构示意图分别为:、、,故电子层结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完全相同,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2.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库
尔特·维特里希等人为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的叙述,正确的是()A.13C与14N具有不同的中子数B.13C与C60互为同位素C.13C与14C互为同位素D.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A.根据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故13C与14N具有的中子数分别为13-6=7,14-7=7,故它们具有相同的中子数,A错误;B.13C表示碳元素的一种核素,而C60则表示碳元素的一种单质,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才互为同位素,B错误;C.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互为同位素,故13C与
14C互为同位素,C正确;D.15N的核外电子数等于其质子数为7,而中子数为15-7=8,故不相同,D错误;故答案为:C。13.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原子中,与氯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NeB.MgC.OD.Br【答案】D【解析】【分析】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则与氯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最外层应有7个电子;【详解】A.Ne的核电荷数为10,最外层有2个电子,最外层已排满,A不符合;B.Mg的核电荷
数为12,最外层有2个电子,B不符合;C.O的核电荷数为8,最外层有6个电子,C不符合;D.Br的核电荷数为35,最外层有7个电子,D符合;答案选D。14.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自然界中的有些元素主要存在于海水中。下列元素中,被称为“海洋元素”的是
()A.氮B.硫C.溴D.氯【答案】C【解析】【详解】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有些元素除了在海水中存在,在地壳或空气中也存在,而溴元素几乎完全来自于海洋,故被称为“海洋元素”,故C正确;答案选C。15.下列变化需加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A.CaCO3→C
O2B.Fe2+→Fe3+C.Cu2+→CuD.24SO−→BaSO4【答案】B【解析】【详解】A.CaCO3→CO2元素化合价不变,A不符合;B.Fe2+→Fe3+元素化合价升高,是氧化反应,需加氧化剂才能实现,B符合;C.Cu2+→Cu元素化合价降低,C不符合
;D.24SO−→BaSO4元素化合价不变,D不符合;答案选B。16.实验室用MnO2和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时,当有2mole-转移时,生成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A.22.4LB.11.2L
C.33.6LD.89.6L【答案】A【解析】【详解】MnO2和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的反应为:2222MnO4HCl()=MnClCl2HO+++浓,2Cl2e−,当有2mole-转移时,生成21molCl,则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A正确;答案选A。1
7.将AgNO3溶液滴加到下列溶液中,不会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A.氯化钠溶液B.次氯酸钠溶液C.氯水D.盐酸溶液【答案】B【解析】【详解】A.AgNO3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A不符合;B.AgNO3溶液与次氯酸钠溶液不发生复分解反应,B符合;
C.氯水含盐酸,盐酸与AgN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C不符合;D.盐酸溶液与AgN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D不符合;答案选B。18.实验室用下列两种方法制取氯气:①用含8molHC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②用174gMnO2与足量浓盐酸反应。若不考虑HC
l的挥发,则反应后所得氯气的物质的量()A.方法①比方法②多B.方法②比方法①多C.两种方法一样多D.无法比较【答案】B【解析】【详解】浓盐酸与MnO2反应的方程式为:2222MnO4HCl()=MnClCl2HO+++浓,①用含
8molHC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实际消耗不足8molHCl,因为随着消耗,盐酸浓度变小,反应停止了,故产生氯气不足2mol,②用174gMnO2与足量浓盐酸反应,174gMnO2即2molMnO2,故可产生2mol氯气,则B说法正确,A、C和D说法错误
;答案选B。二、非选择题(共46分)19.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分别位于三个周期,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与D同主族,B与E同主族,C与F同主族。且C与F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1的化合
物M和原子个数比为3:1的化合物N。已知E元素为地壳中含量居第2位的元素,D为金属。(1)写出下列元素符号: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2)M能在一定条件下生成N,写出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3)写出F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4)写出工业上用B来制备单质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答案】(1).H(2).C(3).O(4).Na(5).Si(6).S(7).2SO
2+O22SO3(8).第3周期ⅥA族(9).C+SiO2Si+2CO↑【解析】【分析】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分别位于三个周期,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A为H元素;A与D同主族,原子序数相差大于2,故D为Na;E元素为地壳中含量居第2位的元素,则E为Si;B与E同主族,则B为碳元素
;C与F同主族,且C与F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1的化合物M与原子个数比为3:1的化合物N,则C为O元素、F为S元素,M为SO2,N为SO3,据此解答。【详解】(1)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分别位于三个周期,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A为H元素;A与D同主族,原子序数相差大于2,故
D为Na;E元素为地壳中含量居第2位的元素,则E为Si;B与E同主族,则B为碳元素;C与F同主族,且C与F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1的化合物M与原子个数比为3:1的化合物N,则C为O元素、F为S元素,M为SO2,N为SO3;(2)M为SO2,N为S
O3,M能在一定条件下生成N的化学方程式:2SO2+O22SO3;(3)F为S元素,处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ⅥA族;(4)工业上用碳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制得晶体Si,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SiO2Si+2CO
↑。【点睛】该题的关键是准确推断元素,突破点是E元素,因此需要熟练掌握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特殊性。20.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元素编号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TM层上电子数是K层上电子数的3倍X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Y常温下单质
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Z元素最高正价是+7价(1)元素X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周期第__族,它的一种核素可测定文物年代,这种核素的符号是____。(2)元素Y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与氢元素形成一种离子YH4+,写出某溶液中含有
该微粒的检验方法_____。(3)元素Z与元素T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a.常温下Z的单质和T的单质状态不同b.Z的氢化物比T的氢化物稳定c.一定条件下Z和T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4)探寻
物质的性质差异性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T、X、Y、Z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化学性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的是____,理由______。【答案】(1).二(2).ⅣA(3).146C(4).(5).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然后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若
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可以证明该溶液中含有NH4+(答案合理即可)(6).Cl(7).b(8).H2CO3(9).H2CO3是弱酸(或非氧化性酸)【解析】【分析】先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
质判断T、X、Y、Z四种元素,然后根据各题要求分析解答。【详解】T: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K层排2个电子,L层排8个电子,M层排6个电子,所以是硫元素;X: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所以,次外层是K层,最外层是L层,K层排2个电子,L层排4个电子,
所以是碳元素;Y:常温下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所以是氮元素;Z:由最高正价为+7价,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其最外层电子数,且是短周期元素,氟没有正化合价,所以是氯元素。(1)元素X是碳,位于元素周
期表的第二周期ⅣA族,它的一种核素可测定文物年代,这种核素的符号是146C;(2)N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与氢元素可形成的一种离子是NH4+,检验NH4+的方法是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然后加入浓NaOH溶液,加
热,若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可以证明该溶液中含有NH4+;(3)根据同周期非金属性质的变化规律及比较非金属性的方法来分析,Cl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强,Z的氢化物比T的氢化物稳定则说明Z的非金属性强,故答案为Cl;b;(4)T、X、Y、Z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
物中H2CO3是弱酸,其他酸均为强酸,故答案为H2CO3;弱酸。【点睛】本题考查利用结构、性质的关系来推断元素,然后利用元素化合物知识来解答,习题难度不大,应注重归纳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来解答此类习题。21.W、X、Y、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主族元素,
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已知Y、Z两种元素的单质是空气的主要成分,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N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差1。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X____Y____Z____W____(2)HYO3的酸性比HWO强,有人据此认为Y的
非金属性强于W,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和乙分别是由W、X、Y、Z四种元素中的三种元素组成的常见化合物,化合物甲具有漂白消毒杀菌作用,其化学式为________;化合物乙是一种常见
的强酸,会因保存不当而变成黄色液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红热的木炭投入黄色液体,剧烈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产生的气
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气体变为无色,但未见有浑浊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1).H(2).N(3).O(4).Cl(5).否(6).HClO不是氯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不能证明非金属性强弱(7).HClO(
8).浓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溶于其中(9).C+4HNO3(浓)4NO2↑+CO2↑+2H2O(10).3NO2+H2O=2HNO3+NO(写出此反应即给分)(Ca(OH)2+2HNO3=Ca(NO3)2+2H2O)【解析】【分析】W、
X、Y、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主族元素。由图可知,X的原子序数和原子半径均最小,则X为H元素。Y、Z两种元素的单质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则Y是N元素、Z是O元素;W的半径大于Z,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Ne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相差1,则W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故W为第VIIA的Cl元素。【详解】(1)X、Y、Z、W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分别为H、N、O、Cl;(2)HNO3的酸性比HClO强,有人据此认为N的非金属性强于Cl,这种看法不正确,因为HClO不是氯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不能证明其非金属性强弱;(3)甲和乙分别是由W、X、Y、Z四种元素中的三种元素组成的常见化合物,化合物甲具有漂白消毒杀菌作用,则甲为次氯酸,其化学式为HClO;化合物乙是一种
常见的强酸,会因保存不当而变成黄色液体,则乙为硝酸,因为浓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溶于其中而显黄色。把红热的木炭浓硝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4HNO3(浓)4NO2↑+CO2↑+2H2O,将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气体变为无色,但未见
有浑浊现象,原因是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硝酸钙,CO2不与硝酸钙反应,故不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Ca(OH)2+2HNO3=Ca(NO3)2+2H2O。22.已知有以下物质相互转化:试回答:(1)写出B的
化学式________,D的化学式________。(2)写出由E转变成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用KSCN鉴别G溶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向G溶液加入A的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
________。【答案】(1).FeCl2(2).KCl(3).4Fe(OH)2+O2+2H2O=4Fe(OH)3(4).Fe3++3SCN-=Fe(SCN)3(5).Fe+2Fe3+=3Fe2+【解析】【分析】D溶液与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反应后的溶液做焰色反应,火焰呈
紫色(透过蓝色玻璃),说明D中含有K+,得到白色沉淀H,白色沉淀H为AgCl,即D中含有Cl-,即D为KCl,白色沉淀E在空气转化成红褐色沉淀F,即E为Fe(OH)2,F为Fe(OH)3,G为FeCl3,根据相互转化
关系,A为Fe,即B为FeCl2,C为KOH,然后逐步分析;【详解】D溶液与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反应后的溶液做焰色反应,火焰呈紫色(透过蓝色玻璃),说明D中含有K+,得到白色沉淀H,白色沉淀H为AgCl,即D中含有Cl-,即D为KCl
,白色沉淀E在空气转化成红褐色沉淀F,即E为Fe(OH)2,F为Fe(OH)3,G为FeCl3,根据相互转化关系,A为Fe,即B为FeCl2,C为KOH,(1)根据上述分析,B化学式为FeCl2,D的化学式为KCl;(2)Fe(OH)
2被氧气氧化成Fe(OH)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3)用KSCN鉴别Fe3+,溶液出现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3+,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FeCl3溶液中加入Fe,发生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为Fe+2Fe3+=3F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