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周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共(16)页,719.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d2f04cb5d4eaabc5597d1873b1810d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语文周测试题(卷)班级姓名成绩一、积累与运用(60分)(一)梳理文言知识(39分)1.请就以下选择题做出正确判断。(每小题3分)⑴下列加横线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阙秦(quē)忤视(wǔ)以
飨士卒(xiǎng)以药淬之(cuì)B.卮酒(zhī)失其所与(yù)目眦尽裂(cì)朝济而夕设版焉(zhāo)C.玉玦(jué)参乘(shèng)共其乏困(gòng)夜缒而出(zhuì)D.刀俎(zǔ)戮力攻秦
(lù)瞋目(chēn)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ū)⑵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
不敢倍德也⑶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同舟共济B.济世安民C.赈灾济贫D.无济于事⑷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
来B.为之奈何人不敢与忤视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⑸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C.使工以药淬之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⑹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
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以其
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使使以闻.大王B.发尽上.指冠箕.踞以骂曰C.太子迟.之其人居远.未来D.晋军.函陵又前.而为歌(9
)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很快就会被他俘虏了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D.(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沛公已经脱身离开,回到军营(10)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竖子
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11)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
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C.《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
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春秋时期有公、侯、子、伯、男五等爵位,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是伯、仲、
叔、季。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辑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的主要艺术特点是“长于叙事,精于描写”。D.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
声调悲凉。(13).下列四副对联中,最适宜用来迎接友人来访的一项是(2分)()A.珠联璧合乾坤定,花好月圆鸾凤鸣。B.华夏年年腾骏业,新春岁岁展宏图。C.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D.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二)默写。(每空1分共9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2)大行不顾细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的语句是,,,。(4)《荆轲刺秦王》中运用
环境烘托送别气氛的语句是:,!,(三)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12分)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⑵国危矣,若使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⑶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⑷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大夫叔詹进曰:“秦、晋合兵,其势甚锐,不可与争。但得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之退兵。”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
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问:“是何人?”狐曰:“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乞主公加礼..而遣之!”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
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
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
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
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不堪.也堪:忍受B.乞主公加礼..而遣之加礼:厚于常规的礼仪C.武往说师,老母系.之系:挂念D.君恩四海,天下惠
.之惠:得到恩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言于.郑伯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武以.口舌还军秦晋厚赏以.利郑也C.乃.烛之武之兄文也使杞子……戍之,乃.还D.郑伯愕然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郑伯遂
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B.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C.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D.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4.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连锁反应。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
奖赏自己。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
的风气。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
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
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
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
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____的精神之天。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赴汤蹈火指点江山安居乐
业超世绝伦B.冲锋陷阵指点江山安身立命超凡脱俗C.赴汤蹈火高谈阔论安身立命超世绝伦D.冲锋陷阵高谈阔论安居乐业超凡脱俗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
无幸福可言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
,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D.天空和土地
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4.欣赏下面的漫画《战场之春》,在下面的句子后续写一段阐释扩展性的文字。要求:①描述和议论(抒情)相结合;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60字。(9分)这幅漫画小中见大,对比强烈,
发人深思。高一语文周测答题卡班级姓名成绩一、积累与运用(60分)(一)梳理文言知识(39分)12345678910111213(二)默写。(9分)2.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每空1分)(1)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2)大行不顾细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的语句是,,,。(4)《荆轲刺秦王》中运用环境烘托送别气氛的语句是:,!,(三)翻
译。(12分)3.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12分)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⑵国危矣,若使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⑶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⑷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二、文言文阅读(22分)1、2、3、4、(每空3分)5、(1)非臣举之
,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5分)(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5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1、2、3、(每空3分)4、(9分)高一语文周测参考答案一、1.(39分,每小题3分)(1)A(
B.“眦”读zì;C.“共”读gōng;D.“夫”读fú。)(2)C(A.“知”通“智”;B.“说”通“悦”;D.“倍”通“背”。)(3)A(渡河。)(4)B(A.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外出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C.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妻子。长者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龄较大的人。)(5)B(“越国
以鄙远”中“以”是连词,可译为“来”,表目的。)(6)A(7)D(D项中“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其他各项均为代词。)(8).C解析:A项,使动用法,译为使……退去,使……知道。B项,名词做状语,译为向上,像箕一样。C项,意动,以……为迟;形容词作名词,
很远的地方。D项,名词做动词,译为驻军,走上前。故选C。(9)C(C项应译为:于是拿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10)B(B项应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11)C(12).B解析:顺序错误。正确的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13)解
析:选D。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四副对联的意思。A项,是结婚时用的婚联,不适合。B项,是春联,不适合。C项,是挽联,不适合。D项,是杜甫《客至》中的诗句,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
次为你打开。这两句前后映衬,更显示出主人与客人的情谊深厚。2.(9分)(1)失其所与,不知。(2)大礼不辞小让。(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12分,每小题3分)(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
盟。(2)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悬赏他的头颅。(4)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二、文言文阅读(22分)4.A解析:“臣不堪也”的意思是“我不能(胜任
)”,所以“堪”的意思是“能,能够,可以”。5.A解析:A项,于:介词,对/于:介词,对;B项,以:介词,用,凭借/以:连词,相当于“而”;C项,乃:表判断,是,原来是/乃:副词,才(一说于是,就);D项,然:形容词词尾,……样子/然:连词,表转折,然而
,但是。6.D解析:A项,“入朝”的主语是“烛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B项,“其须眉尽白”作“见”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郑伯”,意思是“(郑伯)看见他胡须眉毛全都白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C项,“伛偻其身”和“蹒跚其步”结构相同,中间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
意思:郑伯就召烛武入朝,看见他胡须眉毛全都白了,身子佝偻着,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句子可以断开为: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7.B解析:“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属于无中生有,
原文找不到相关信息。8.(8分)(1)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举”,推荐;“见”,显露;“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2)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
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况”,再说;“数”,多次;“方”,才;“为之”,做这件事,指烛武劝退秦军这件事。)参考译文:【甲】大夫叔詹进谏说:“秦国和晋国合兵攻打郑国,他们的锋势很盛,不可以和他们争高下。只要得到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前往秦国游说秦穆公,
就能使他们退兵。”郑伯问:“谁可以前往游说秦穆公”叔詹回答说:“佚之狐可以。”郑伯命令佚之狐前去游说秦穆公。佚之狐回答说:“我不能(胜任),我愿意巨剑一个来代替我。这个人是一个口若悬河,言辞能撼动山岳的人。主公如果加封他官爵,派他前往游说秦穆公,不担心秦穆公不听
啊。”郑伯问:“是什么人?”佚之狐说:“这个人是考城人,姓烛名武,年龄超过70,担任郑国养马的长官,三代没有升官。下希望主公用厚于常规的礼仪对待他,派遣他前往游说秦穆公!”郑伯就召烛武入朝,看见他胡须眉毛全都白了,身子佝偻着,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乙】佚之狐,郑国
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
建议。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
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
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
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
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三、语言文字运用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冲锋陷阵”,
指做事不畏艰难险阻,冲在前面;“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由语境“在时代的战场上”可知,应该使用“冲锋陷阵”。第二处,“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亊;“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由语境“投身到任何
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可知,此处应是褒义的语境,应使用“指点江山”。第三处,“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由“生命之土”可知,此处是所可以让人们有所寄托的
地方,应使用“安身立命”。第四处,“超凡脱俗”,超出一般,脱离世俗;形容与众不同,非常特別;“超世绝伦”,超出世俗,无人可比;由“精神之天”可知,这是说脱离世俗,应使用“超凡脱俗”。故选B。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衔接和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
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应补写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C两项,这两项“无论……都”是
条件关系。“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故选D。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
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导致句子出现了两个主
语,排除BD两项。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排除C。故选A。1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