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无答案.docx,共(7)页,781.43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9c16c3b006335899a8a4be32357a90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历史上学期测评卷(B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A.华夏认同逐步形成B.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C.霸主有“
尊王”的义务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2.《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
社会控制3.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北庭都护府B.巡检司C.西域都护府D.宣政院4.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并强调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天下风调雨顺即表明皇帝
贤明,灾害频繁则是上天在向皇帝示警。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是()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B.宣扬“天人感应”思想C.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5.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
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7.隋唐
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据此可知,科举制()A.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有利于
加强中央集权C.使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增强D.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8.下图是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时期的壁画和砖画。这表明当时.A.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C.汉族生活习俗在北方各民族中推广D.北方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相互交融9.
如果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10.在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上,唐代帝王多有不同。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
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对此解读全面的是A.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B.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C.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D.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11.如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根据如表中的信息
,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638公元979年2971860A.崇文抑武得到贯彻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12.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这反映出当时()A.君主集权强化
B.三省制度完备C.行政程序规范D.冗官问题严重13.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B.商品经济繁荣发展C.科举制度
走向衰落D.程朱理学受到推崇1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
强了社会管控15.明初内阁本为“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仁、宣时,内阁始得“密封言事”之特权,以致出现“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的情况;英宗时,各部奏章皆内阁阅览草批后,再交皇帝“朱批”。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A.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B.中央权力制衡日趋完善C.内阁
已经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16.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心地仁慈、品行端正,求财有道的商人形象。在他们的笔下,只有这样的商贾才能发家致富,甚至可以得到上天的垂青;反之,则在商场上一
败涂地,即使发了财也无福消受。据此可知,明代小说()A.受重利轻义思想影响深刻B.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表现出极强的虚构性特征D.加强了对百姓的思想控制17.《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A.主张废除宰相制B.倡导无为而治C.倾向于限制君权D.反对王位世袭18.1572年,三艘满载精美商品的中国帆船出现在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商品中最受欧洲
青睐的丝绸、瓷器被西班牙商人抢售一空。作为“回报”,中国商人则带走了能带走的每一枚西班牙银元,这就是后来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该贸易路线()A.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B.加速西班牙社会转型C.开启全球性物种交换D.推动太平洋贸易发展19.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
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20.上海租界人
口于1862年、1937年出现了两次突发性增长高潮,其中1860—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1937年9月中旬,租界人口从之前的170万陡增到300万。上海租界这两次人口剧增的共同原因是()A.国内外贸重心转移B.欧美列强在华特权扩
大C.战争引发的人口迁移D.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2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B.太平天国运动风起
云涌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晚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22.1904年以后,在收回粤汉铁路修筑权和集股商办的过程中,广东商民“筹集路股,众情踊跃”,湖南下层民众也“莫不争先入股”,湖北则“人人咸抱一路存鄂存、路亡鄂亡之心,
所以一时认股如风发潮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列强侵华方式的调整B.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奖励实业政策的实施D.革命思想深入人心23.民国初年,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组织法)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规定与清末咨议局的选举已有不同:“居住选区
二年以上”比清末的十年要求大大缩减:500元的不动产资格比之清末的5000元亦削减9/10:选民年龄为20岁而清末的为25岁,临时参议院还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可知民国初年A.民主政治有鲜明中国特色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D.宪政机制对权力的控制24.南京临
时政府成立后,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同时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这些措施()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C.消除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D.使中国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25.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
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的——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材料四夫仁谊(义)礼
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
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董仲舒提出道德标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26.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近代以来,科举制度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相互博弈,最终被废除。材料一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李鸿章上奏(1864年)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梁启超《
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二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光绪诏令(1898年6月-7月)朝廷……饬令各督抚设学堂
,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清政府诏书(1905年9月2日)材料三在这个制度(科举制)之下,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
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1)材料一中,李鸿章、梁启超提出上述观点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他们完善科举制度建议的相似之处是什么?(2)材料二中,清政府对于选拔和培
养人才方面有哪些变化?(3)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科举制作出上述评价的主要原因?的(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度废止与近代文化的关系?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中期以后,历史的陈旧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文化从结构的深
层发生了剧变。至于具体的表现,则在于对人格独立的孜孜追求,争取思想的自由,不屑以圣贤为冠冕的教条,憎恶灭没个人真性情而安于欺世盗名的假道学;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
、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自明代中期以后,户籍管理制度松弛,人们取得了部分自由流动的权利……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增强,诸如农村的商业化,定期
集市的小镇的激增,作物的专门化,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地区性贸易市场的形成。正德前后思想文化的变异,更是打破了“迷古”的魔障,给人们以直抒己见的勇气……至万历时期,由于西方耶稣会士东来,也即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这样就在原有城市生活变革的基础上更加深
了一步。——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文化从结构的深层发生了剧变”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剧变”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剧变”的认识。28.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所以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仅仅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确切地说,他们是对坚船利炮感兴趣,他们始终坚信在纲常礼教方面,西方不如中国,从此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影响中国一批又一批人。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也从理论进入实践阶段。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走到了尽头,然而思想的闸门已经打开。——摘编自纪锋《略论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潮的变迁》材料二所谓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即“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那些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和理论意识形态的总和”“不管其成败如何,不管其内蕴的正确程度如何,都从属于那个历史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前途的设计,都是这场社会选择的答卷”。
它们不仅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不断学习的必然结果,而且顺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中国近代化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些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思潮,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
族传统观念的烙印,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摘编自马艺铭《浅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理论进入实践标志性事件,并用史实解释“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走到尽头”。(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先后出现的社会思潮,并说明其共同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