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A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1.69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a858aa65ab3f81fa4f3744eb33631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地理上学期测评卷(A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961~199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其中Ⅰ区—青海、甘肃省,Ⅱ区—四川、贵州省,Ⅲ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下降趋势最明
显。甲图示意30年间三个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平均日变化,乙图示意三个地区地面能见度年变化趋势(每日14时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乙图中a、b、c三条曲线最可能分别对应()AI区、Ⅱ区、Ⅲ区B.Ⅱ区、I区、Ⅲ区C.Ⅲ区、I区、Ⅱ区D
.I区、Ⅲ区、Ⅱ区2.影响I区、Ⅲ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拔高低C.地表植被D.积雪状况3.一天中,在14时统计地面能见度的原因是()A.大气层结稳定,能见度最低B.太阳辐射最强,大气能见
度最高C.大气悬浮物大量扩散,能见度最高D.太阳辐射最强,大气能见度最低【答案】1.A2.B3.C【解析】【1题详解】从I、II、III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状况可以大致判断其地面能见度的情况:青海、甘
肃位于我国内陆地区且地势较高,多晴天且空气较稀薄;当地经济欠发达,工业污染小,空气洁净。因此,I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总辐射量大,地面能见度高且变化不大,应为a。三个地区比较,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大,工业最发达,大气污染较大,地面能见度
最低,应为c,四川、贵州省地面能见度居中,对应b,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I区太阳总辐射较III区高,主要与海拔和天气有关。青海、甘肃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各大洋水汽很难到达,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弱;青海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甘肃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而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与Ⅲ区相比,I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B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如果受纬度位置影响,Ⅲ区年太
阳总辐射量应该大于I区太阳总辐射量,A错误;地表植被、积雪状况不是造成两区域太阳辐射差异的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B。【3题详解】一天中14时前后气温最高,大气垂直运动显著,有利于大气中悬浮物的扩散,地面能见度
最高,C正确;14时大气层结并不稳定,A错误;太阳辐射最强是处在当地正午时刻,B错误;太阳辐射最强,大气能见度较高,D错误。故选C。【点睛】纬度低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图示为寒武纪至新
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A.三叠纪至新近纪生物种类持续递增B.二叠纪是爬行类动物的繁盛时期C.白垩纪后期裸子植物种类大量消失D.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变化无关5.地质学者在皖南山区的上溪群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古生物化石。推测该地层可能抬
升于()A.古生代后期B.寒武纪时期C.元古宙时期D.太古宙时期【答案】4.C5.A【解析】【4题详解】读图可知,三叠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总体增加,但在白垩纪后期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A错误;二叠纪处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是爬行类动物的繁盛时期,B错误;白垩纪后期
出现物种大灭绝,中生代繁盛的裸子植物种类大量消失,C正确;读图可知,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变化有明显相关性,D错误。故选C。【5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可知,上溪群地层区中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其
在寒武-奥陶纪为海洋环境,推测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地层出露形成陆地,A正确;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纪时期均早于奥陶纪,演化为陆地环境不会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的历史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
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图Ⅰ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Ⅱ为北京市20
22年连续两天的天气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图Ⅰ中()A.①为太阳辐射B.②为大气吸收C.③为大气逆辐射D.④为地面辐射7.图Ⅱ中10月25日比10月24日温差小,是因为图Ⅰ中的()A.①减弱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增强【答案】6.A7
.D【解析】【6题详解】阅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正确;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的过程,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②为大气中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B错误;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使地面升温,地面向外辐射出地面辐射,③为地面辐射,C错误;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升温,也会向外产生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指向地面的)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A。【7题详解】阴天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强,对近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结合图Ⅱ可知,25日比24日温差小,是因为25日是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即图
Ⅰ中④大气逆辐射增强,D正确;阴天不会影响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即①不会减弱,A错误;阴天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②增强,B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吸收的能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弱,③减弱,C错误。故选D。【点睛】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后又以对
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截留,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增温,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大气辐射的方向绝大部分向下(大气辐射只有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
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完成下面小题。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氮气78.0875.52氧气20.9423.15氩气0.931.28二氧化碳0.03(变动)0.058.干洁空气
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A.氩气B.臭氧C.氧气D.氮气9.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A.二氧化碳增多B.臭氧层破坏C.氮气增加D.水汽含量减少10.大气中含有少量的臭氧,臭氧能够保护地球生命,是因为能够大量吸收()A.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B.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C.太阳辐射
中的可见光D.太阳辐射中的长波辐射【答案】8.D9.A10.B【解析】【8题详解】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中氮气约占78%,所以氮气所占比例最大。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9题详解】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
二氧化碳增多,A正确。臭氧层破坏是因为制冷剂的使用,B错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与氮气增加无关,C错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跟水汽含量无关,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增温,紫外线属于短波辐射,不属于可见光,所以B
正确,CD错误。红外线是对流层大气吸收的,A错误。故选B。【点睛】二氧化碳占大气体积很少,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能够调节地表温度。臭氧占大气体积极少,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下图为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序号代表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A.植物截留、陆面蒸发、河川储蓄、地下水储蓄B.陆面蒸发、植物截留、河川储蓄、地下水储蓄C.
地下水储蓄、陆面蒸发、河川储蓄、植物截留D.陆面蒸发、植物截留、地下水储蓄、河川储蓄12.与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弱关联性最强的是()A.①环节B.②环节C.③环节D.④环节【答案】11.D12.B【解析】【11题详解】陆面蒸发散发应包括植物蒸腾、土壤
蒸发和地下水蒸发,为甲;乙接纳降水,一部分通过下渗到土壤层,一部分植物散发,故乙为植物截留;丙为地下水储蓄,一部分蒸发掉,一部分通过地下径流流走,另一部分汇入海洋;丁不透水面形成的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等汇集而成的河川储蓄
,以径流的形式入海,ABC错误;故选D。【12题详解】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弱,主要是植被覆盖率提高,增加下渗,土壤中水分储蓄增多,通过地表进入河流的水分减少,从而降低了洪峰,水土流失减弱,②环节为下渗,B正确;①环节为水汽输送,③环节是地下径流,④环节是地表
径流,ACD错误,故选B。【点睛】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
水资源总量。科学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图)的海冰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海冰的多少与厄尔尼诺现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与2~3月相比,每年8~9月威德尔海()A.温度较高、盐度较低B.温度较低、盐度升高C
.温度、盐度均较低D.温度、盐度均较高14.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大幅度减少的年份()A.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地区干旱加剧B.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区温差减小C.赤道太平洋西侧沿岸地区降水偏多D.南太平洋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增强【答案】13.B14.B【解析】
【13题详解】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威德尔海位于南半球,与2~3月夏秋季节相比,每年8~9月冬春威德尔海水温更低,海水结冰,海冰盐度低接近于淡水,剩余海水盐度升高,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14题详解】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大幅度减少的年份,
冰退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水位降低,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使秘鲁寒流变弱,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引发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太平洋西部水温异常降低,因此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
地区降水多,A错;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区温差变小,B正确;赤道太平洋西侧沿岸地区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偏少,C错;由于秘鲁寒流和东澳大利亚亚暖流减弱(东南信风减弱所致),南太平洋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也随之减弱,D错。故选B。【点睛】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Niño),又称圣婴现象,
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
过多。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人类在海边的许多活动,都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下图是9月某日浙江一水文站潮水位变化过程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5.下列关于图中潮、汐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时段属于潮,乙时段属于汐B.甲时段属于潮
,丙时段属于汐C.乙时段属于潮,丁时段属于汐D.丙时段属于汐,丁时段属于潮16.丙时段,适宜在当地开展的人类活动是()A大型满载船舶进港B.紫菜采集C.开采海底油气资源D.休闲观潮【答案】15.C16.B【解析】【1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乙丙时
段属于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甲丁时段属于汐,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读图可知,丙时段潮水退去,潮水位较低,紫菜出露,适宜紫菜采集,B项正确;大型满载船舶此时不宜进港,容易搁浅,A项错误;开
采海底油气资源与潮汐无关,C项错误;观潮一般选择涨潮时,而不是落潮时,D项错误。故选B。【点睛】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人类们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
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7月初,安徽歙县遭遇-轮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境内多条河流水位上涨,河水倒灌入城造成多地积水严重。歙县地处皖南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
1477m。歙县水系发达,新安江穿城而过,曲折东南流,流入千岛湖,最终注入东海。下图为歙县水系示意图。(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此次歙县积水难以下渗的原因。.(2)从新安江水库水量的收支状况角度,列举属于“收入”的水循环环节。(3)说明植被盖率高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答案】(1)持续多
日降雨致使地下径流已经饱和,积水难以下渗:此次暴雨强度大,地表径流水量大、流速快。(2)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3)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调节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增加下渗,提升地下水含量:植被蒸腾作用增强,使空气中的水汽增多
,空气湿度增大。【解析】【分析】本题以安徽歙县水系示意图及其某次强降水为材料,涉及水循环环节及影响、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影响下渗的因素包括坡度大小、土壤状况、降水强度、降水时间、植被覆盖等因素。从水循
环角度主要分析降水与地表径流,从材料可知,此次强降水导致地表径流量大,流速快,下渗少;并且此次持续性的降水导致土壤过湿,地下径流已达饱和状态,积水难以下渗。【小问2详解】材料显示歙县位于新安江水库的上游地区
,该地的众多河流最终注入新安江水库,所以新安江水库的水量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输入;新安江水库与库区周边比较,地势较低,雨季时库区周边的降水下渗以地下径流形式汇入水库,再加上水库上方的降水直接进入水库。【小问3详解】分析植被对水循环环节的影
响,主要从植被涵养水源与调节气候角度描述。植被覆盖率提高以后,降水时减弱了地表径流流速,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河流水位较低时,植被涵养的地下水可以以地下径流的方式补给河水,从而调节地表径流季节变化;由
于下渗增多,地下水含量增多;植被增多,蒸发、蒸腾量增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湿度增大。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爆发性浓雾是指在30分钟内大气能见度骤降到500米以下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某年4月16日厦门机场遭遇的一次爆发性浓雾,导致机场运行近乎瘫痪。图示意
当年4月16日17:00厦门岛及周边地区气温分布和该日厦门机场大气能见度、气温和云量(将天空分为十等份,天空被遮住几份,云量就是几)的变化。(1)指出该日厦门机场爆发性浓雾开始出现的时间,并说明判断依据。(2)分析该日18:00以后,厦门机场大气能见度迅速
下降的原因。(3)推测厦门爆发性浓雾发生前的天气特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21:30前后。大气能见度下降较快,并且在21:30点前后下降至500米以下。(2)18点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吸收热量减少;18点后云量骤减,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近地面气温快速下降;午后(17:00)海风明显,带
来冷空气(和水汽);降温促使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浓雾形成,大气能见度降低。(3)16日之前有明显的降水过程,16日8点后气温强烈上升。爆发性浓雾形成需要充足的水分;降水天气能够增加地表水分(湿度)和大气湿度;
强烈升温又促使地表水分大量蒸发,为浓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解析】【分析】本题以厦门岛爆发性浓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受热过程、浓雾形成的原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爆发性浓雾是指在30分钟内大气能见度骤降到500米以下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判断机场大气能见度下降到500米以下的时间。读图发现21:30前后大气能见度下降比较快,并且在21:30点前后下降至500米以下,推测大雾出现时间大约在2
1:30前后。【小问2详解】能见度下降与雾有关,从气温下降和大气中水汽充足两个角度分析雾的形成原因。厦门机场18:00后大气能见度迅速下降与浓雾有关,浓雾形成的条件是气温下降和大气中有充足水汽。气温下降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吸收热量减少,云量
快速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水汽来自海洋,与海风有关,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该日白天气温高,海风明显,带来了大量水汽。该日18:00以后受地面降温影响,促使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浓雾形成,所以大气能
见度降低。【小问3详解】由16日云量和气温变化,结合浓雾形成需要充足水汽判断之前可能有强降水天气。结合云量图,16日18:00之前云量较大,白天8点后气温有明显上升,推测16日之前有明显的降水过程。爆发性浓雾形成需要充足的水分,降水天气能够增加地表水
分和大气湿度,结合气温变化曲线可知,强烈升温又促使地表水分大量蒸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多,为浓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随着夜晚气温下降,爆发性浓雾产生。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广西位于我国西南部,日照充足,但由于广西地形复杂,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
大。下图为广西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广西地形图。(1)描述广西年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的空间分布特征。(2)推断甲地的数值范围,并分析甲地年太阳辐射量与周围存在差异的原因。【答案】(1)等值线大致东西延伸;辐射总量南部地区多,北部地区少(空间分布不均);南部地区辐射量变化较大。(2)甲地数值范围
在4600~4800之间。原因:甲地处于河谷地区,两侧高山分布,且为西南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地表得到的太阳辐射较多。【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广西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广西地形图为材料,涉及太阳能分布特征的描
述、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左图可以看出,等值线由南向北减少,等值线近似东西延伸;说明广西年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不均匀,南部地区多,北部地区少
;南部等值线更加密集,说明南部地区辐射量变化较大。【小问2详解】结合等值线数值递增方向的特点可以判断甲地的数值在4600-4800之间。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除纬度,还有天气和地形。对比右图可知,甲地处于河谷地区,两侧高
山分布,为西南风(夏季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相对较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地表得到的太阳辐射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