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1.309 MB
  • 2024-09-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8)页,1.30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9a69146ae690efa3a7c20dee0880cb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下图为四种地貌类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地貌类型中,由风力沉积形成的是()A.①B.②C.③

D.④2.图六所示的地貌类型中,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较好的是()A.①B.②C.③D.④3.如果某聚落所在区域广泛分布④地貌,则制约该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地形C.热量D.水资源【答案】1.C2.B3.D【解析】【1题详解】根据图中地貌形态可以推

断,①为冰斗,主要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②为冲积扇,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③为流动性沙丘,主要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④为风蚀蘑菇,主要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故选项C符合题意。【2题详解】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要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降水量丰富等;①位于山区,地形起伏大;③、④

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处河流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故选项B正确。【3题详解】由于④地貌为风蚀蘑菇,主要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该类地貌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不足,成为制该

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故选项D正确。2013年9月17日,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锡纳朋火山于当天中午再次爆发,迫使村民再度逃离。当地一名居民说,火山喷发的黑烟和火山灰冲上了1500米的高空,喷发出的岩浆流至数公里外(如图)。根据资料回答问题。4.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的岩石属于A.化石B.变质岩C.沉积岩D.岩浆岩5.下列有关岩石形成和相互转化的正确叙述是A.花岗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B.花岗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沉积岩C.沉积岩可以在地壳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

岩浆D.变质岩经过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答案】4.D5.C【解析】【4题详解】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属于喷出型岩浆岩,一般是玄武岩,D正确。化石是动植物遗体,位于沉积岩中,A错误;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变质岩,B错误;沉积岩是外

力作用形成的,C错误。故选D。【5题详解】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A错误;花岗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变质岩,B错误;沉积岩可以经过重熔再生作用转化为新的岩浆,C正确;变质岩经过高温高

压的变质作用转化而成,D错误。故选C。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6.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A.纬度地带分异B.干湿度地带分异C.非地性分异D.垂直地域分异7.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B.受副热带高气压

带的影响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答案】6.A7.D【解析】【6题详解】EF线呈南北方向。EF沿线的自然带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沿纬度(南北)方向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A正确。【7题详解】M自然带处在南

回归线附近,为热带荒漠带,受沿岸本格拉寒流的影响,荒漠向南北方向延伸。D正确。在现代家庭装修中,各种大理岩已越来越被广大用户选用。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8.图中表示大理岩形成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9.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

不正确的是A.⑤—重熔再生B.②—外力作用C.③—冷却凝固D.①—变质作用【答案】8.D9.C【解析】【8题详解】根据图示,甲岩石由岩浆形成,且可相互转化,则甲为岩浆岩。变质岩和岩浆岩都可以经过外力作

用②③沉积形成沉积岩,BC错误。大理岩由沉积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即图示中乙通过④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D正确。图示①箭头代表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变为变质岩,A错误,故选D。【9题详解】结合上题判断,根据图示,图示①箭头代表甲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变为变质岩,D正确。箭头②代表岩浆岩经过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形成沉积岩,是外力作用,B正确。箭头③代表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沉积为沉积岩,C错误。⑤箭头代表岩浆岩经过重融再生成为岩浆,A正确,故选C。【点睛】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1)巧用岩浆:岩浆是岩石圈物

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循环图,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2)巧用箭头: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岩浆:三进一出;岩浆岩:一进三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3)巧用辅助性信息:沉积物。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

,是通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通过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实现的。化石和岩层: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由沉积岩发出的箭头指向的另一

种岩石,是变质岩,该箭头是变质作用。下图为云南路南石林喀斯特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该岩石类型是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11.塑造路南石林的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海浪侵蚀【答案】10.D11.C【解析】【10题详解】路南石林的岩

石主要是石灰岩,容易被外力作用流水侵蚀或溶蚀,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所以D正确。【11题详解】云南是湿润区,降水多,外力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化作用作用不明显;风力侵蚀主要表现在干旱地区,云南不临海,所以外力不会是海浪侵蚀,所以C正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我国南方

某山区进行野外考察时发现,该区域海拔大多在800~1400米之间,地表起伏较大,沟谷众多,森林茂密,河水清澈。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2.造成该区域沟谷众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B.风力搬运、堆积C.流水侵蚀、搬运D.流水搬运、堆积13.该区域河流

河水清澈,含沙量小的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地表起伏较大C.沟谷众多D.森林茂密【答案】12.C13.D【解析】【12题详解】我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的侵蚀作用明显,形成侵蚀地貌;据材

料可知,该地区地表起伏大,河谷众多,说明造成沟谷众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搬运作用,故C项正确。【13题详解】河流的含沙量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据材料知,该区域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泥沙含沙量较少,故河水清澈,D正确;海拔、地表起伏、沟谷众多等均与河流的含沙量关系不

大,故排除ABC项。【点睛】河流各河段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读某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4.据图可知,该地先后依次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地壳运动B.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地壳运动、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15.关于图中甲、乙两处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形成的山B.乙—向斜形成的山谷C

.甲—可能有地下水D.乙—适合修建隧道【答案】14.D15.C【解析】【14题详解】读图,根据岩层的结构和地貌状态分析,该地先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然后地壳运动,水平挤压形成了褶皱构造。地壳抬升后,

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了背斜谷、向斜山,D对。【15题详解】甲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形成的是向斜山,A错。乙处岩层发生错位,是断层形成的山谷,B错。甲处是向斜,是良好储水构造,可能有地下水,C对。乙是断层,不适合修建隧道,D错。下图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

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6.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B.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C.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17.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

16.A17.B【解析】【16题详解】图中天气系统为冷暖气团相遇而形成的锋面系统,从冷气团的移动方向分析,该锋面为暖锋,乙地将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故选A。【17题详解】乙地为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影响,岩石破碎易

被侵蚀,乙地位于迎风破,降水多,侵蚀强;而甲丙位于向斜的槽部、丁靠近向斜,岩石受挤压坚硬,丁位于背风坡,降水少,不易被侵蚀。故选B。读某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8.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搬运堆积B.风力侵蚀C.流水搬运堆积D.流水侵蚀19

.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该岩石可能是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D.花岗岩【答案】18.D19.A【解析】【18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地貌形成过程为沟谷发育,沟谷发育主要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岩性较硬的留下来,而岩性较差的被流水侵蚀掉,在当地

形成了沟谷地貌,故选D。【19题详解】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故选A。【点睛】岩石的形成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

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收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已经形成的岩石受到变质作用影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读下面“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

图”,回答下列问题。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D.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21.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20.A21.

C【解析】【20题详解】据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故A项正确;岩浆岩只能是由岩浆冷却固形成,故三大类岩石之间不可直接相互转化,B项错误;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间接相互转化

,故C项错误;岩浆岩和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均可形成变质岩,故D项错误。【21题详解】①表示冷却凝固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故C项正确。下图为我国三个地区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读图

,完成以下问题。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甲—乙B.甲山地的基带是落叶阔叶林带C.丙山地的基带可能热带(季)雨林带D.乙山地A为温带草原带23.引起甲、乙、丙三地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坡向D.

地形【答案】22.C23.A【解析】【22题详解】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水平自然带的分布,由甲、乙、丙三地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可知,甲的基带应是针阔混交林带,丙的基带可能是热带(季)雨林带。由甲、

乙、丙三地的基带推知三地纬度的高低关系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乙—甲。乙图中的A自然带可能是针阔叶混交林。C正确。【23题详解】甲、乙、丙三地纬度不同,山麓地带的热量有差异,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三地同一海拔高度的热量条件有差异,导致针叶林

分布的高度不同。A正确。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44°N)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该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森林、道路乃至部分房屋,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

不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4.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盛行西风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B.山地阻挡,背风坡降水少C.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25.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

异C.垂直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答案】24.A25.D【解析】【24题详解】法国西部吹盛行西风,西风会将海滩上的沙子吹向内陆,使沙丘的面积扩大。A正确。【25题详解】该地从自然带来看属于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但却出现了沙丘这种荒漠特征,该特征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D正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6.图中A处的典型自然带为()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27

.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A.自然带B→C→D的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自然带B→C→D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自然带A→B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自然带A→B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答案】26.

C27.B【解析】【26题详解】图中A处位于长江以南、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正确。地中海气候的典型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热带雨林气候的典型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ABD错误。故选C。【27题详解】图中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为温带草原带,D为温带荒漠带,自然带B→C→D的更替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B正确。故选B。2013年暑假,某校地理

考察团从北京出发,沿京广铁路线一路向南到广州进行地理考察。完成问题。28.考察途中沿线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29.北京到广州沿线植被变化的

主导因素是A.地形B.热量C.水分D.土壤30.形成下列两地貌的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答案】28.C29.B30.B【解析】【28题详解】沿京广铁路线一路向南到广州沿线自然地理景观依次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南北向变化,是南北方向热量不同导致

的,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正确。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东西向更替,以水分为基础,A错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带随海拔垂直向变化,是海拔引起水热变化导致的,B错误。非地带性现象是由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导致的局部变化,D错误。故选C。【

29题详解】沿京广铁路线一路向南到广州沿线自然地理景观依次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南北向变化,是南北方向热量不同导致的,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北京到广州沿线植被变化的主导因

素是热量,B正确。地形、水分、土壤均不是主导因素,ACD错误。故选B。【30题详解】左图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右图是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刃脊等地貌,都是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形成两地貌的外力作用不是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A

C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共3题,共40分)31.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景观①至②至③至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___

____(A:①至②至③至④B:③至⑤至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1).热量(2).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3).A(4).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水热状况变化大(

5).距海远近不同;【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详解】(1)本题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其中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最为显著.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纬度越来越高,热量越来越少,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变化以热量为基础。(2)本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形成基础是水分

和热量状况,影响因素是海拔高低,分异规律是垂直方向更替,其中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最为显著.关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中,一般山地的迎风坡自然带的分布界线偏高(迎风坡上水分和热量丰富),而雪线则是在迎风坡低(因

为在迎风坡上降水多).一般山区的垂直自然带的多少与纬度和海拔有关.山体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这个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所以是与A相似。南坡复杂的原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发生变化。(3)③⑥分别

处在温带的沿海和内陆,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地带分异规律。由于距海远近的不同,引起水分条件自沿海向内陆递减。因此导致二者自然带差异的原因是由于距海远近的不同。3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形名称:甲是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_。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

___,丙是___________。(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丙两地修建隧道的原因。【答案】(1)谷地(或鞍部)

山地背斜断层(2)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侵蚀,成为谷地。(3)岩层年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及意义【详解】(1)图中甲地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地势较两侧低地形为谷地;乙地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地势较四周高,地形为山地;丙地两侧岩层不连续,发生错动位移,地质构造为断层。(2)甲是地背斜形成的谷地,成因是背斜顶部受张

力容易侵蚀,成为谷地。(3)乙地地质构造为向斜,判断依据是岩层向下弯曲,或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4)图中乙地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在乙地建设隧道易打出地下水;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

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点睛】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

,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形成沟谷。33.图中的三幅小图为“某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上、中、下游三个不同河段处的河床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

判断三处河床剖面所处的位置:A位于________游;B位于________游;C位于________游。(2)该河位于________半球,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A处河谷的成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C处沉积物较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上(2).中(3).下(4).北(5).河流的南岸(右

岸)侵蚀较深,北岸(左岸)以堆积为主,地转偏向力向右偏(6).A处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7).C处河流流速变缓,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河谷形成的原因,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详解】(1)河流在中上游一般以流水侵蚀为主,地貌上多形成“V”型河谷;而在下游多以流水沉积和侧蚀为主,地貌上多表现为河道较宽且河床较浅。河流上游一般落差大,侵蚀强,形成V形谷,对应A。中游水流变宽,侵蚀减弱,对应B。下游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河道变

浅,泥沙沉积明显,对应C。(2)根据C图,河流南岸坡陡,侵蚀较深,北岸坡缓,以堆积为主。河流自西向东流,北岸是沉积岸,说明水流向南岸偏,即向右偏,所以在北半球。(3)河流上游一般落差大,侵蚀强,形成V形谷,A处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

蚀形成河谷。C处是河流下游,下游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河道变浅,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沉积明显,沉积物较厚。【点睛】河流在上中游一般以流水侵蚀为主尤其上游地区流水侵蚀力更强,地貌上多形成V型河谷

;而在下游多以流水沉积为主,地貌上多表现为河道较宽、且河床较浅。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