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49.056 KB
  • 2024-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13)页,49.05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86e89f1917d03200abdbb29478e142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题本试卷共4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选择题部分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各地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史前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元谋人、北京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古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直接史料,要通过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考古发掘【答案】D【解析】【详解】元谋人、

北京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古人类,他们生活的时期没有形成文字,没有文字记录的流传。所以要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直接史料只能通过考古发掘,依靠直接的遗物进行合理的判断,故选D;神话传说、史书记载和学者推断都是后人经过加工创作的间接史料,与题意不符,排除

ABC。2.研究发现,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的说法才逐渐齐备。这表明夏商周时期()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B.农业文明引领游牧文明发展C

.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D.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的说法才逐渐齐备”可知,夏商周属于青铜时期文明,属于农耕

文明,同时此时期马、牛、羊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说明这时期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而不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农牧文明在长期的交流中融合发展,没有强调农业文明对游牧文明的引领作用,并且不符

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我国古代农牧文明的融合发展,农业养殖的起源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3.文字最初是用于祭祀活动。西周时期,周天子垄断青铜器铸造权和对文字的解释权,并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赠予诸侯,

由诸侯带到各自的封地。周天子旨在()A.确立君主集权B.强化祭祀活动C.构建政治认同D.统一全国文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周天子垄断青铜器铸造,并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赠予诸侯,由诸侯带到各自的封地”信息得出,周天子借分封诸侯,传播文字,传达天意,构建政治认同,以巩固其“天下共主

”地位,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集权,排除A项;题干信息强调文字的作用,并非祭祀活动,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统一文字,排除D项。故选C项。4.诗人杜甫《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源于()A.中央集权制B.秦朝郡县制C.西周宗法制D.西周分封制【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鲁”指的是齐国和鲁国,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齐国和鲁国就是当时分封的诸侯管辖的地方,因此题干所述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源于西周分封制,D项正确;齐鲁大地

的名称源于西周分封制,与中央集权无关,并且西周时期还未出现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题干所述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源于西周分封制,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时期所封的封地,与秦朝郡县制无关,排除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与题干内容不符合,排

除C项。故选D项。5.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一般称谓妻A.三哥(20岁)B.四哥(14岁)妾一C.大哥(25岁)妾二D.二哥(22岁)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妻、三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继承制下,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因此三哥是嫡长子,A项正确;四哥是正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不属于嫡长子,排除B项;大哥是妾所生,不是嫡出,排除C项;二哥是妾所生的儿

子,不属于嫡长子,排除D项。故选A项。6.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

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主张以

“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符合法家用法律的强制力和专制独裁进行统治的主张,属于法家思想;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强调尊重人性,主张社会和谐,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符合儒家思想;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摆脱命运的束缚,符合道家超越功利、顺其自然的人生观

,属于道家思想。故答案为A。根据上述分析排除BC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思想主张7.据《荀子·王制篇》记载,住在中原地区的人可以享用到东、南、西、北四边的特产;临近水泽的居民有足够的木材用,而山区的居民有足够的鱼吃。这反映出战国时

期()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战争对边疆经济影响较小C.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D.地区间产品贩运流转活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东、南、西、北四边的特产流入中原,水区和山区的生活资料相互流通,这说明

当时地区间产品贩运流转活跃,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而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商业发展,排除A项;战争对边疆经济的影响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战国时期,中原属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故排除B项;战国

时期,经济主流思想是重农,不是经商,排除C项。故选D项。8.在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中,人们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景。“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

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陛下”由最初的含义到后来发展出来的含义是君主专制

加强的表现,本质上反映了专制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容逾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专制皇权强化的具体体现,不是本质;B选项错误,这一称谓主要突出的是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并非强调皇帝安全的重要性;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正

确答案为C选项。9.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A.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

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从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我国奴隶社会盛行分封制下的血缘贵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贵族政治,建立了以皇帝为核

心的官僚政治,C项正确,排除B项;A项不符合“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排除A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权力被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表为汉代人对汉朝的称谓。下述“大汉”“皇汉”和“强汉”的

称谓体现出()作者书名内容摘录司马相如《封禅文》大汉之德,逢涌原泉的班固《西都赋》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班固《汉书·陈汤传》建强汉之节,承明圣之诏范晔《后汉书·王符传》大汉之广土,士民之繁庶,朝廷之清明,上下之惰正A.军民拓展疆土的雄心壮志B.尊崇儒术政

策的影响C.汉朝对国力和军力的自信D.华夷之辨观念较浓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汉之德,逢涌原泉”“建强汉之节,承明圣之诏”“大汉之广土,士民之繁庶,朝廷之清明,上下之惰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经济繁荣,物资富庶,军

事力量强大,体现出汉朝由于国力强盛而表现出的鲜明的文化自信,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朝由于国力强盛而体现出的自信心,没有强调军民拓展疆土的雄心壮志,排除A项;尊崇儒术政策主要体现了政府尊崇儒家思想,促使儒家确立其正统地

位,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尊崇儒术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华夷之辨又称之为“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强调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华夷之辩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中医的参与度和广度

前所未有,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取得了一定疗效。可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借鉴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汜胜之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应是《神

农本草经》,是可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借鉴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A项正确;《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汜胜之书》是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一部农学著作

,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2.“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A.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文景之治,经

济恢复社会稳定C.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D.焚书坑儒,文化专制钳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西晋短暂统一后,陷入长时间的分裂格局中,因此这一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大量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C项

正确;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3.“尽道隋亡

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A.确保了隋朝政权长治久安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C.使南北经济交流开始出现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可知,大意为隋朝灭亡是因为这条运河,即隋朝

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D项正确;材料中“尽道隋亡为此河”的表述体现了隋朝大运河对隋灭亡的影响,而不是确保隋朝政权长治久安,排除A项;隋大运河不是我国最早的运河工程,排除B项;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不能表述为“开始”,排除C项。故选

D项。14.《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徵手诏》,表示从谏改过。并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

书于屏风之上。这段史料可用于研究唐太宗()A.虚怀纳谏B.戒奢从简C.知人善任D.轻徭薄赋【答案】A【解析】【详解】魏征是唐代著名谏臣,多次劝谏唐太宗,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建议,说明唐太宗虚怀纳谏,A项正确;B项只是反映了材

料的部分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知人善任、轻徭薄赋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15.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愈发扩大,他们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的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继任,或由部

下接班。朝廷委派的继承人选往往无法立足,朝廷也无可奈何。史学界对以上现象称之为()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五代十国D.王国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节度使的权力愈发扩大,他们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

嗣继任……朝廷也无可奈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后期节度使在属地内拥有任免官吏、世袭统治的特点,形成了独立的割据势力,史学界将此现象成为藩镇割据,B项正确;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

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藩镇割据的现象,排除A项;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出现的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王国问题主要是指西汉时期西方诸侯力量,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唐末的藩镇

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16.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B.西汉推恩令彻底解决了地方威胁C.唐朝的藩镇加强了

对地方管理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有叛将而无叛州”等信息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说明郡县制下官员很少有造反的;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说明诸侯国有造反的但是郡县没有造

反的;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说明武将有造反的,但是州郡没有造反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秦朝、汉朝和唐朝的共同点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秦末的吏、汉初的郡和中唐的州都是中央集权体制中的,而叛人、叛国和叛将都是不是,说

明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且题干没有强调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西汉推恩令有利于解决地方诸侯壮大的问题,但不能彻底解决地方威胁,排除B项;唐朝的藩

镇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

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

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分封

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答案】(1)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异姓贵族封国集中干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少数民族地区。(2)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

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概括得出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根据“姬姓诸侯国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概括得出姬姓贵族封

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根据“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概括得出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根据“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概括得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小问2详解】根据“任免权集中于中央”概括得出郡

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根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概括得出郡级官员分工负责;根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概括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根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

考县令长”概括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兴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

以“仁”和“礼”为核心。材料二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荀子一方面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圣人、君主对人

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化,不重刑罚,并不能维持社会统治的秩序。因而他的思想不局限于个体的仁义孝悌,而且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张礼法并重。——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部分内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孔子的思想主

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发展的过程。【答案】(1)思想主张:“仁”、礼;德治;“有教无类”等。(2)过程: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儒家内容。【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孔子提出‘

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可得出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即主张德治;根据材料“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可得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即强调受教育的人应没有等级区别,为我国古代教

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学,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以德治国,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发展儒学,建

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根据材料“荀子一方面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圣人、君主对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化”可知,战国时期荀子进一步发展儒学,丰富了儒家内容。19.历代改革重视婚

姻家庭制度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百姓服兵役一般是一户出一人。“分户”是商鞅第二次变法的重要内容。商鞅对“有二男以上”而不析户的家庭征收双倍的赋税。对分出的家庭依法授予田地。他还规定勤劳致富者免除其徭役,

甚至可以“以粟出官爵”,懒惰而陷于贫穷者不但得不到国家的救济,还要全家没为奴婢。以授田与“倍其赋”引导百姓“分户”、以“复其身”“出官爵”激励百姓耕织、以“举以为收孥”吓止百姓懈怠。“分户”后产生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不再像姫周时代宗族一样具备准政治组织的特征和功能

,而是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和较为纯粹的生产单位。——摘编自谢红星《早期中国至商鞅变法时代家国体制的变迁》材料二鲜卑族进入中原之际,婚姻实行的仍是族内婚,影响自身民族素质的提升。孝文帝即位不久,就诏令禁绝同姓相婚,令下后如仍有犯者,处以绞刑。他认为北魏社会,由于婚嫁越轨,

使“贫富相高,贵贱无别”的等级不分明状况愈来愈严重,为此,采取措施,以婚姻等级维护业已存在的社会等级,严禁非类互婚。公元496年孝文帝将汉族第一等士族崔、卢、李、郑、王五姓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5个皇弟娶汉族高门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室女大约有40多人嫁给汉族高

门。——摘编自杜士铎《北魏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在第二次变法时期实行“分户”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婚姻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改革举措对北魏社会的影响。【答案】(

1)历史背景: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宗法制走向瓦解;兼并战争剧烈,秦国试图富国强兵。(2)内容:取消鲜卑族的同姓婚姻;确立士庶不婚;推动鲜卑与汉族通婚。影响: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巩固士族政治,推动

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交融。【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分户’是商鞅第二次变法的重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正处于战国时期,这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力极大发展;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原因的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这促进了宗法制走向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征战,社会混乱,秦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变法。【小问2详解】内容,根据材料“诏令禁绝同姓相婚”可得出取消

鲜卑族的同姓婚姻;根据材料“采取措施,以婚姻等级维护业已存在的社会等级,严禁非类互婚”可得出确立士庶不婚;根据材料“将汉族第一等士族崔、卢、李、郑、王五姓之女收为妃嫔”可得出推动鲜卑与汉族通婚。影响,根据材料“婚姻实行的仍是族内婚,影响自身民族素质的提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通过改

革取消鲜卑族的同姓婚姻,这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根据材料“采取措施,以婚姻等级维护业已存在的社会等级,严禁非类互婚”可知,孝文帝确立士庶不婚的制度,维护已有的社会等级,有利于巩固士族政治;根据材料“将汉族第一等士族崔

、卢、李、郑、王五姓之女收为妃嫔”可知,孝文帝采取通婚的政策,加强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通婚,这有利于推动鲜卑族的汉化和民族交融。20.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两汉名

人与宝贵精神财富人物宝贵精神财富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坚守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追求——选自《中外历史纲要》(

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位汉代历史人物(不限以上提及人物),说明两汉历史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挥的作用。(要求:写明人物,标题明确,史论结合,书写工整)【答案】示例:人物:张骞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派

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途中被匈奴扣押,但是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后张骞跑出匈奴人控制的地区,最终返回汉朝,虽然没有达到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的相关情况。此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所体现

出的开拓冒险、百折不挠、忠于国家的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选取一位汉代历史人物,说明两汉历史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挥的作用。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代杰出人物的事迹,

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司马迁,司马迁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为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他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在逆境中他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

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等结合司马迁史实分析回答即可;也可以选择张骞,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即使在途中被捕,但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十年后跑出匈奴人控制的地区,最终返回汉朝,他了解西域的相关情况,为丝绸

之路的开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等结合张骞史实分析回答即可。要求,写明人物,标题明确,史论结合,书写工整。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