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80.055 KB
  • 2024-11-2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含解析.docx,共(7)页,80.05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6dc42f689b9794e395c4954f53b6e5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八单元第20课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20]一、素养达标1.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C)A.恢复了国家

资本主义的做法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析: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

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项正确;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时间195

5年、1958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在农业领域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不是整个经济领域,D项错误。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苏联出现了一次地名更改风潮,斯大林时代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城市都更改了名称,如莫洛托夫(斯大林领导班子成员)市恢复旧称彼尔姆,伏罗

希洛夫(斯大林时代的军界首脑)格勒恢复旧称卢甘斯克,斯大林格勒则改名伏尔加格勒。苏联这次地名更改风潮(B)A.反映了苏联在文化上回归传统的倾向B.与当时政治气候的变动密切相关C.是在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D.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解析: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

期至6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大加抨击,发起了一场“非斯大林化的改革”,将与斯大林时代有关的城市地名更换,这与当时政治气候的变动密切相关,B项正确。A项错误,这只是部分苏联地名的更换,并非是在文化上回归传统;C项错误,这只是部分苏联地名的更换,不是对斯大林体制弊

端的改革;D项错误,地名的改变与中央政府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项。3.1966—1975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5.3%,工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卢布。这说明当时苏联(C)A.农民

生活改善B.注重发挥市场作用C.改革成效明显D.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农业和工业都获得了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迅速,说明当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C项符合题意。当时苏联仍然存在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农民生活

并未改善,A项排除。当时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B项排除。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项排除。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A.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C.重点放在农业D.重点放在重工业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

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在执政时期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致力于克服斯大林体制弊端的措施,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彻底改变,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主要发生在赫鲁晓夫时期,排除B项;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是指赫鲁晓夫,排除C项;重点放在重工业的是勃列

日涅夫,排除D项。5.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改革的共同点是(C)A.起因源于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B.为了避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C.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半途而废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东欧各国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困难,都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放松对经济的控制,发展生产力,C项符合题意。A项符合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国,而不符合南斯拉夫,排除。B项不符合南斯拉夫的情况,排除。D项

只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排除。6.从1953年开始,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陆续被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到1957年,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的种类由227种增至532种。这一政策的推行(B)A.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B.适应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C.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D.

密切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解析:根据材料“从1953年开始”“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由227种增至532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间,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生产的进行提供了保证,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

社会主义改造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状况,故C、D两项排除。7.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主要是指(B)A.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C.确定了邓小平在中国的领导地位D.决定纠正重大冤假错案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是因为该次会议做出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故选B项;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排除A项;确定

邓小平的领导地位和纠正重大冤假错案都无法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性作用,排除C、D两项。8.改革开放40年来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种状况表明(C)A.世界各大经济体促成多极化形成B.

实现了复兴中华伟大的“中国梦”C.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并影响了世界D.改革开放使中国工业已超过美国解析:改革开放40年来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深刻改

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故C项正确;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形成”表述错误,排除A项;我们现在仍然在为实现复兴中华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

地4000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4%,比前五年下降1.1%,其后五年又下降3.0%;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材

料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历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答案:(1)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改革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2)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3)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

的过程,先改革经济体制,未取得成效,后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使苏联存在的问题全部暴露。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却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

治多元化,从而导致苏联解体。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大规模垦荒”“经营管理不善”等信息,并结合其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归纳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数据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改革的特点和个人因素分析。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后果分析。二、能力提升10.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

、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C)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激活了集体农庄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解析:根据材料“1976—1980年间”“苏联

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

修正,故A项排除;B项包含在C项之中,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D项错误。11.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C)A.把重点放

在农业改革上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解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C项正确;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内容;B项是勃列日涅夫重点;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12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开放当天,有数十万东德人涌进西德,此后两天,又有100多万人跑到西德,许多人在西德滞留不归。有人说,德国的统一不是用手来表决,而是用脚来表决的。这反映了德国统一(A)A.符合当时德国历史发展趋势B.肇始于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C.由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决定D.得益于

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解析:材料信息是,柏林墙开放后,有100多万人跑到西德,并且滞留不归。这说明德国统一是人民的意愿,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A项正确;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有利于统一,但材料不能说明德国统一肇始于人员

往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信息,故C项错误;美国的“和平演变”是东欧剧变的原因之一,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13.1978—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1992年比1978年增长比1949年增长国民生产总值24000亿元7.18倍—国民收入17400亿元5.7

8倍48.6倍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中国(B)A.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B.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解析:依据表格内容来看,199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较1978、1949年都有大幅度地增长,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只通过数据不能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排除;C项表格内容无法体现国民经济的高度繁荣状态,排除;D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只

是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年82.51957年105.01954年85.61958年141

.21955年106.81959年124.71956年127.61960年133.2——樊亢主编、王金存著《苏联社会经济七十年》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年166.83195

9年169.681954年169.521960年143.851955年183.941961年136.501956年192.751962年154.411957年195.061963年170.001958年197.651964年187.50——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到1960年中国和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信息一:1953年到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到1958

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信息二:1957年到1960年,苏

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1959年到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说明:苏联农业是粗放式经营,脱离实际,劳动生产率很低,同时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很大。中国也有自然灾害,更有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均与计划经济

相关。解析:题中的时间是重要的突破口,粮食产量是增加或减少,结合当时的时间,联系经济政策,就可以解决。最后,学生自己对经济政策与粮食产量要有理论认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