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七) 历史含解析.docx,共(14)页,673.93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6b0956ea16ecf827528ce5e419508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巴蜀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多数阐释者认为《诗经·思齐》是"歌文王之德",但学者董乃斌指出,就诗篇而言,其歌颂的重点却是周的几代王后∶"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据此可知A.东周已经实现男女平权B.传统伦理
道德形成体系C.中华文明蕴涵人文色彩D.纲常思想日益走向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学者董乃斌指出,就诗篇而言,其歌颂的重点却是周的几代王后”,可见先秦文明对妇女有一定的关注,由此体现了中华文明蕴含了一定的人文色彩,C项正确;仅凭歌颂的重点
是周的几代王后,不代表东周已经实现男女平权,排除A项;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三纲五常之说”,构建了伦理道德体系,排除B项;仅凭歌颂的重点是几代王后,不足以说明纲常思想日益走向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2.南郊告代祭天地礼为东汉光武帝所创,
可视为郊天礼的特殊形式。晋明帝出继大统,因未亲行郊天礼,大臣王敦称之"尚未南郊,何得称天子"。对上述历史现象解读合理的是A.汉光武帝开创皇权专制制度B.晋明帝的地位受到权臣威胁C.皇权受命于天并非不证自明D.郊天礼是皇权正统性的渊源【答案】C【解析】【详解】-2-根据“
晋明帝出继大统,因未亲行郊天礼,大臣王敦称之‘尚未南郊,何得称天子’”可得出材料旨在指出皇权正统性必须经过祭天仪式才能被认可,因此得出皇权受命于天并非不证自明,C项正确;A项“皇权专制”开创于秦朝,排除A项;B项“威胁”二字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D项“
渊源”即源头、本源,仪式不能成为皇权源头,仅是一种象征,排除D项。故选C项。3.汉代《百官志》记官而不及机构,以长官、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被称为"以官存司";而唐代《百官志》则是"以司存官",即在各机构名下记其长官、佐贰及所属官吏,并将之概视为机构成员。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强化集权秩序的趋势B.官修正史体例的变化C.政府机构臃肿的弊端D.政府行政效率的降低【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汉至唐的记官注重机构与属官的统属关系说明了集权秩序更受到重视,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体例变化,B项排除;C项“臃肿”二字不恰
当;材料无法看出效率高低,D项排除。故选A项。4.南宋时,鄂州曾是防守的重要地段,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建筑;后来陆游却记载道∶"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根据材料
可知,鄂州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关系缓和B.经济重心南移C.科技水平提高D.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内容看为“市区,南市”等信息可得出当时商品经济繁荣,D项正确;材料未谈及民族问题,A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经
济重心南移状况,B项排除;材料主旨不涉及科技发展水平,C项排除。故选D项。5.《清会典》记述理藩院:“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布国之威德。”由此可见,清朝初期处理"外藩"的政策特点是A.满藩分治B.因俗而治C.藩汉两制D
.区域自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布国之威德”体现的是清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少-3-数民族有一定的自主权,彰显的是“因俗而治”,B项正确;清朝并未推行满藩分治、藩汉两制,排除AC项;区域自治无从体现,排除D
项。故选B项。6.1892年,江苏候补道张翼通过关系谋得了开平矿务局总办的"肥缺"。在其主持之下,矿务局的管理混乱,生产经营每况愈下,结束了它的鼎盛时期。上述材料反映出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力较大B.
中体西用思想缺乏实施基础C.洋务运动受到封建因素制约D.近代管理模式在华水土不服【答案】C【解析】【详解】张翼通过关系谋得了主持开平矿局的权力,但在他的主持下矿务局管理混乱,生产经营每况愈下,结束了它的鼎盛时期,由此可知
洋务运动受到封建因素的制约,C项正确;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范畴,A项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反映”的设问,并非材料主旨;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排除。故选C项。7.1900年1月1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官方剿匪,只能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数不教也"。同时,政
府认为大多拳会都是"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上述言论出台的背景是A.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C.清廷利用民众对抗联军侵华D.义和团得到政府正式招抚【答案】B【解析】【详解】根
据“1900年1月11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本输出,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开始于1900年5月,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正式招抚”,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是华君武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漫
画《磨好刀再杀》,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目的是-4-A.蓄谋发动"四一二政变"B.拖延时间准备内战C.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联合执政谋求和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时间为20世纪40年代以及漫画上“和平方案”的信息可
知反映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图谋,表面上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实际上是为了拖延时间准备内战,B项正确;“四一二政变”发生在1927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依据题干漫画上“和平方案”可知反映的是
国民党当局“假和平,真内战”的图谋,并不是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依据漫画标题《磨好刀再杀》,说明国民党的真实目的并不是谋求和平,而是准备内战,排除D项。故选B项。9.1958年11月,毛泽东多次提议各级
领导干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还亲自组织读书小组读这本书。毛泽东这样做旨在A.确立主流意识形态B.顺利推进三大改造C.系统研究马列主义D.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1958年和1959年是
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此时毛泽东提议组织领导干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应该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D项正确;建国初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排除A项;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理论研究,而是为建设服务,排除C项。故选D项。10.2001年《上海合作宣言》指出
;"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5-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此宣言宗旨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旨在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B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局面C.由区域化合作推进全球化的进程D.致力于构建新型全方位国际新格局【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合组织是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并不是一个政治军事集团,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
“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可知,上合组织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可得出它由区域化合作推
进全球化的进程,致力于构建新型全方位国际新格局,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11.在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时,既不能套用法律传统,也不能完全依照外邦人的民族法例,而是从罗马人的习俗和外邦人的习俗中相互参照通融权衡。通过不断地相互影响作用最终形成了古罗马的A.习惯法B.成文法C.市民法D.万民法【答
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随着古罗马版图的扩大,之前的公民法已经不适应罗马统治的需要,因此形成了万民法,D项正确,排除C项;习惯法一般是指约定俗成的法律,排除A项;成文法主要讨论法律的载体,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12.19世纪
60年代,欧洲国家在贸易以外的其他领域也加强了合作,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来促进国际铁路、运河、电报、邮政事业的发展。1865年,建立拉丁货币同盟,法、比、意同意货币价值标准化;1868年,莱茵河对所有国家船只自由开放。这些充
分说明A.自由主义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B.工业革命由一国扩展到多国C.国际公约体系得到普遍性认可D.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军事同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68年,莱茵河对所有国家船只自由开放
”可以得出工业革命后,各国-6-推行自由主义,扩大对外蔟,促进了经济一体化发展,A项正确;B项工业革命于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材料没有强调扩展,排除B项;C项“普遍”二字不正确,排除C项;D项货币同盟与贸易开放不是军事
同盟,排除D项。故选A项。13.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重要人士索特爵士出书鼓吹计划的重要性,书名为《复苏》;英国政府也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名称是"政经计划会"。上述行为目的在于A.应对"滞胀"现象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缓解经济发展困难D.践行"新自由
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重要人士索特爵士出书鼓吹计划的重要性,书名为《复苏》”可得出当时西方爆发了经济危机,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缓解经济危机,C项正确;A项“滞胀”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B项“建立”
二字不妥当,排除B项;D项“新自由主义”盛行于20世纪80、90年代。故选C项。14.观察下图、对此图所描绘的战争态势认识正确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扩展到最大规模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反攻阶段C.纳粹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欧洲D.英德战场成为抵抗纳粹主要战场【答案】
B【解析】【详解】根据地图信息,可得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图,从苏、美、英等军队进攻方向可-7-以看出,当时的局势已经出于二战的反攻时期,B项正确;从材料中的1938年,可得出反映是的二战,排除A项;C项是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排除C项;D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
项。故选B项。1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记述道∶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总产值的86%,占世界人口75%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却只有大约14%;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也从10年前的36个增
至48个。材料说明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唯一受益者B.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无法获利C.发展中国家应尽早退出经济全球化D.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发达国
家、发展中国家所占世界总产值比重差距较大,而且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也在增长,由此可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D项正确;A项“唯一”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无法”二字不合理,排除;C项退出的做法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排除。故选
D项。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4年英国领布了新的《济贫法》,其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这一时期的济贫院主要以惩治穷人为主,各方面限制十分苛刻,济贫官员甚至认为这有助于穷人的道德完善并使懒汉勤奋起来。济贫院
内供给的食物粗糙,劳动极其繁重而且毫无意义,居住条件也很恶劣。在济贫院内,人们必须穿统一的制服,按时作息。院内贫民失去政治自由,选举权被剥夺。这样做带有明显的人格侮辱与政治性惩罚,其目的是希望全体社会成员都依靠自助摆脱社会问题的困扰。英
国主流社会没有认识到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资本家的贪婪是造成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反而把贫困归咎于穷人自身道德的原因,归咎于穷人的"懒惰",这种观念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摘编自郭家宏《工业革命与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年
代英国济贫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有三个基本内涵∶第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共同富裕的关键基础。即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社会财富就无法生成,共同富裕就缺少财富-8-基础。第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即共同富裕是共同的、全民
共享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局部的富裕,只有破解剥削和两极分化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即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财富上的共同富裕,还包括精神财富上的共同富裕,是以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摘编自吕小亮、李正图《中国共产党推进全民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研究》(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条件。【答案】(1)问题:《济贫法》的基调是惩治“懒惰”;济贫院对穷人限制苛刻;济贫院食宿条件恶劣;
劳动繁重且毫无意义;贫民丧失基本政治权利;济贫措施带有侮辱性。原因:主流社会没有正确认识贫困产生的根源;反而归咎于穷人的“懒惰”;这种观念影响政府政策。(2)内涵:共同富裕的关键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推动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等。【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问题:根据“1834年英国领布了新的《济贫法》,……贫民根治贫穷问题。”和出《济贫
法》的基调是惩治“懒惰”;根据“这一时期的济贫院主要以惩治穷人为主,各方面限制十分苛刻”得出济贫院对穷人限制苛刻;根据“济贫院内供给的食物粗糙,劳动极其繁重而且毫无意义,居住条件也很恶劣。”得出济贫院食宿条件恶劣;劳动繁重且毫无意义;根据“院内贫民失去政治自由,
选举权被剥夺。”得出贫民丧失基本政治权利;根据“这样做带有明显的人格侮辱与政治性惩罚,其目的是希望全体社会成员都依靠自助摆脱社会问题的困扰。”得出济贫措施带有侮辱性。原因:根据“英国主流社会没有认识到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结构的
变化、资本家的贪婪是造成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得出主流社会没有正确认识贫困产生的根源;根据“反而把贫困归咎于穷人自身道德的原因……这种观念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反而归咎于穷人的“懒惰”;这种观念影响政府政策。【小问2详解】内涵:根据“第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第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得出共同富裕的关键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9-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条件: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推动社会发展;人
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等。【点睛】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在关中地区的蓝田县,"蓝田四吕"制订和实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即《吕氏乡约》。乡约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德业相劝",对"德"进行了解释性的列举,认
为"德"有二十三种表现。将"业"分为两种,即"居家"表现和"在外"表现,并延伸至"读书治田"等其他领域。二是"过失相规",规定"过失,谓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三是"礼俗相交",规定"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
四是"患难相恤",规定"患难之事七",列举了七种可以请求乡人帮扶的患难类型。——摘编自何旺旺《乡规民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当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1)根据材料一,归纳《吕氏乡约》的特点。材料二卢作孚认为,传统农民过着以家庭为核心的"两重
集团生活",其中家庭是第一集团,由家庭延伸出的家族、姻亲、邻里及村社等是第二集团。这两种集团生活使得农民知熟人不知国人、知家庭不知社会、知村社不知国家、知私不知公,阻碍社会进步。因此,卢作孚主张建设"现代集团生活"。所谓现代集团生活
、就是学习西方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个人超越家庭和亲朋关系,转而以依赖社会、国家为核心。"目前我们要想中国有办法,我们一方面要打破原来集团生活的依赖关系(即个人对家庭的依赖关系),创造新集团生活的依赖关系(即个人对国家的依赖关系);打破原来不合理的比赛标准,悬起新集团的比赛标准。这样就可以创造
伟大的社会动力,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摘编自王翠《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的主要内容、总体评价与当代启示》(2)根据材料二,指出卢作孚主张建设"现代集团生活"的背景和目的。(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乡村治理观
念的认识。【答案】(1)特点:出现较早;成文形式;儒学为本;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实用性强等。(2)背景:传统乡村“两重集团生活”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阻碍社会进步。目的:学习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创造社会动力;推动社会发展。(3)认识:乡村治理观念既要立足传统,
适应本土特色;更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满足现实需要。【解析】【分析】-10-【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得出出现较早;根据“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得出成文形式;根据"德"得出儒学为本;根据“乡约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得出内容丰富,体系完
整;根据“列举了七种可以请求乡人帮扶的患难类型。”得出实用性强等。【小问2详解】背景:根据“这两种集团生活使得农民知熟人不知国人、知家庭不知社会、知村社不知国家、知私不知公,阻碍社会进步。”得出传统乡村“两重集团生活”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阻碍社会进步。目的:根据“就是学习
西方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出学习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根据“创造新集团生活的依赖关系”“这样就可以创造伟大的社会动力,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得出创造社会动力;推动社会发展。【小问3详解】认识: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乡村治理观念既要立足传统,适应本土特色;
更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满足现实需要。【点睛】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76至2000年,我国连续实滤了5个五年计划。下表是"改革开放后5个五年计划社会创造总量分析比较表"。初关招标计量单位“五五”“六五”“七五”“八五”
“九五”主要工业品年均产量粗钢万吨2951.64060.859178580.411570.7水泥万吨612711106.41964936509,954178.5纱万吨242.733047547567布亿来11114518O209245化学
纤维万吨30.465.35132.57252.59530.21-11-化肥万吨8831335169821603015彩色电视万台1.21133.27819.611544.163388.79家用冰箱万台3.1746.79503
.57647.81114.62汽车万辆16.42771.1117171发电量亿干瓦时2531.435525396841211957主要农产品平均产量粮食万吨20287.0637064408474492349632
棉花万吨223.78432405461431油料万吨547.381205144619652448糖料万吨2436324564612280278701GDP年均增长率%11.3112.087.6913.028.3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3.4411.999.0418.419.65五年计划表年工农
业总产值亿元663412012.582635175287110589——摘自李金华《新中国13个五年计划的历史贡献与未来启示》从材料中提取2条或2条以上信息,自拟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历史阐释。(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答案】示例:主题: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益重视民生需要。论证:通观改革开放以来的5个五年计划,可以发现事关民生需要的工农业产量都有明显的提高。例如,在工业生产方面,纱、布等产品提高可以改善人民群众的衣着条件;工业产品
中的彩电、冰箱、汽车等产量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农业生产方面,粮、棉、油、糖的产-12-量提高直接事关百姓衣食水平。这5个五年计划实施后,中国经济总量或规模迅速扩张,社会财富快速增加,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城乡居民的收入较之开放前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得
到重大改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别注重改善民生,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改革开放后5个五年计划社会创造总量分析比较表”并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主题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益重视民生需要。论证:主要从五年计
划的“初关招标”内容进行切入,可以看出,通观改革开放以来的5个五年计划,可以发现事关民生需要的工农业产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具体举例在工业生产方面,纱、布等产品提高可以改善人民群众的衣着条件;工业产品中的彩电、冰箱、汽车等产量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同时在农业生产方面,粮、棉、油、糖的产量提高直接事关百姓衣食水平。这5个五年计划实施后,中国经济总量或规模迅速扩张,社会财富快速增加,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城乡居民的收入较之开放前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得到重大改善。最后总结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别注重改善民生,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执政
理念。【点睛】-13-14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