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质量检测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79.122 KB
  • 2024-11-2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质量检测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质量检测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质量检测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质量检测 含解析.docx,共(11)页,79.12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52e68ff56583bcd222eab326411fd4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七单元质量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欧洲某国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才有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当它走近“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经被占光了”,只能靠从老牌殖民强国手中夺取殖民地来建立和扩大自己的

殖民帝国。这个国家是(C)A.俄国B.法国C.德国D.意大利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完成国家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较晚向海外殖民扩张,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才有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C选项正

确,而其他几个国家都是“老牌殖民强国”,不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向外殖民扩张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2.《魂断蓝桥》讲述的是1917年的英国,青年军官罗伊撇下未婚妻玛拉奔赴战场,听说罗伊战死疆场的玛拉在失业、饥饿、寂寞和空虚的折磨下被迫沦落风尘。当玛拉在火车站意外邂逅死里逃

生的罗伊后,她选择了带着他们的定情信物在初识的地点自杀。这部作品反映了(C)A.一战以后人民的反战情绪B.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C.一战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D.一战使英国经济衰退解析:材料主要讲述的情节:一战使一对恋人分离;一战让女主人公失业、饥饿、饱受失去恋人的痛苦和沦落风尘;意外邂逅让女主人公选

择自杀。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一战带给了人们巨大的精神创伤,故C项正确。3.从1914年8月到1918年2月,协约国从美国购买了价值150亿美元的物资。美国杜邦公司生产了协约国军队40%的弹药,其股票价格在战争期间从20美元暴涨到10

00美元。但令人奇怪的是,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却几乎没有贸易。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C)A.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奉行中立政策B.同盟国战略物资储备比较丰富C.协约国的封锁阻碍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D.美国与德国殖民矛盾十分尖锐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美国的军火交易主要是和协约国进

行的,与同盟国之间几乎没有,这主要和协约国的封锁及美国的对外政策有关,故C项正确;美国在1917年加入了一战,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列宁指出:“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

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这表明该体系(B)A.加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B.带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C.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关系秩序D.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解析:由材料“被奴役的地位”“受……一小撮国家的宰割”可以看出凡尔赛体系具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凡尔赛体系

的世界影响,不是强调对英国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凡尔赛体系具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这就会加剧被奴役地区的反抗,不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5.“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

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如果爱回到敌人的心灵,哪怕仅存有一丝,敌人顷刻软化、变敌为友,暴力就会这样被战胜。”甘地“非暴力”这种特殊的力量,实际上就是(D)A.政治的力量B.军事的力量C.外交的力量D.道德的力量解

析:甘地“非暴力”抵抗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以“仁爱”精神为主旨,其强大的特殊的力量实际上是道德的力量,故D项正确。6.新政府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战争还在进行,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农民在等待解决土地问题,工业品比前一年减少了1/3,粮食价格比战前上涨了10倍,士兵不听指挥,到处是难

民、逃兵、流浪者。上述材料描述的状况(C)A.促进了沙皇俄国的覆灭B.加快了二战转折点的到来C.导致资产阶级政府倒台D.加速了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解析:根据材料“新政府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战争还在进行,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可

以联系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当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退出一战。到1917年秋天,俄国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些情况导致革命风暴在俄国大地上酝酿成熟,最终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答案为C项;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

代表苏维埃,排除A项;彼得格勒在1924年以后改名叫列宁格勒,所以材料内容不会出现在二战时期,也不会是发生在苏联解体前,排除B、D两项。7.二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和影响还比较小,但到十月革命时它已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布尔什维克提出(C)A.推翻沙皇统治B.建设社

会主义C.“和平”和“土地”的口号D.不劳动者不得食解析:在当时俄国还在参与一战的情况下,和平的口号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另外“土地”的口号对发动农民等阶层参与到革命中来具有重大作用,故C项正确;建设社会主义是布尔什维克代表的工人阶级的追求,并不能代表当时广大

群众的追求,故B项不符合题意;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的,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8.《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B)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解析:首先根据《四月提纲》,即可判断这一时期俄国二月革命已经结

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结束,正在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然后再根据材料核心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说明列宁强调俄国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排除A、D两项,B项符合题意。9.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用“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

代”的概括依次把1945年前的苏俄(联)历史分为四个时期。以下属于“退却的年代”的是(B)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莫斯科保卫战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涉,苏俄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故为“凯歌年代”;新经济政策时期,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故为“退却年代”;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牺牲农业利益,为工业化的发展筹集资金,故为“剥夺年代”;二战期间德国进犯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故为“战

争年代”,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B)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

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由于单纯的市场调节造成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指令性的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故B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西方国

家处于敌对状态不是苏联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的主要原因,排除A、C两项;苏联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不能说明苏联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的原因,排除D项。11.斯大林在实施各项政策的时候都从列宁在

建国之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文件中寻求理论支撑,认为自己所实行的政策都是符合列宁思想的,是对列宁思想的一种延续。这表明,斯大林(A)A.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B.重视延续列宁的经济政策C.坚持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D.注重吸

取治国理政的经验解析:根据材料“斯大林在实施各项政策的时候都从列宁在建国之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文件中寻求理论支撑”“是对列宁思想的一种延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是对经济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从列宁在建国之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文件中寻求理论支撑,认为自己所实行的政策都是符合列宁思想的,是对列宁思想的一种延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重视延续列宁的经济政策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了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而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是坚持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注重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D选项错误。12.导致1919年埃及人

民反英大起义的直接原因是(B)A.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B.殖民政府逮捕华夫脱党领导人C.华夫脱党的领导D.学生反英示威的推动解析: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点燃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情绪,埃及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

,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故选B项。13.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

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A.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D.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缓和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的破坏,各

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导致国际关系恶化,故答案为A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是在1935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纳粹党1933年在德国上台执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发生于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4.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的共同之处是(D)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B.初期均为美国所操纵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解析:本题涉及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组织的比较,由于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可排除B、C两项;据两

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可排除A项;D项正确,应注意对“宣称”二字的理解。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D)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B.苏联军事、政治的力量空前增强C.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D.国际关系格局

演变为美苏两极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根据力量对比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格局,这是当时国际形势的最大特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2分,共55分)16.(10分)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7月5日,威廉二世与奥匈驻德大使共进午餐……(威廉二世)向奥匈大使表示,奧匈在这次事件中可以得到德国全力的支持。而对于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问题上,威廉二世又称不论奥匈要采取什么行动,都必须要抓紧时间,不能拖延。沙皇敦促塞尔维亚人要“像狮子一样”去战斗,贝

尔格莱德政府似乎不会对最后通牒有所屈服了。而且,在此期间,萨佐诺夫曾特别指示贝尔格莱德政府不要接受英国在其中的调解。……不管俄国的行动是否有必要,法国都从始至终地支持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做出的任何干预行为。——据[英]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

”》等整理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欧洲人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代价。历史学家詹姆斯·乔尔指出,在整个欧洲的“政府内外几乎没有人预计到这场旷日持久而且造成巨大破坏的世界大战”。德国总理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预

想的是“短暂的风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1914年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摘编自[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战争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国领导者对战争爆发的影响及其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简析各国领导者们为何认为这场战争是短暂而轻松的。(5分)答案:(1)影响:推波助澜,加速了一战进程。原因:争夺巴尔干的矛盾十分尖锐;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战争的进程和后果的非理智心态。(2)简析:欧洲精英沉迷于推行军国主义和扩张帝国霸权;被所谓“民意”感染和裹挟,抱有侥幸心

理和赌徒思维;在高度工业化的背景下,各国决策者充满对本国高效动员战争资源的自信,却缺乏对工业化战争的惨烈破坏和可怕灾难的预见。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威廉二世又称不论奥匈要采取什么行动,都必须要抓紧时间,不能拖延”“沙皇敦促塞尔维亚人要‘像狮子一样’去战斗”可

知,他们都推波助澜,加速了一战进程。第二小问,战争爆发的原因需要从争夺巴尔干的矛盾、两大军事集团形成、非理智的心态等方面进行思考。第(2)问,认为这场战争是短暂而轻松的需要从欧洲精英的想法、民众的狂热及工业化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17.(12分)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上,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材料

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材料一反映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

做了怎样的调整?(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4分)(3)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4分)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粮食税代

替余粮收集制。(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

的进程。解析:第(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得出:由排斥商品经济到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

展生产力。“调整”,依据所学知识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方面回答。第(2)问,“改变”,依据材料二信息“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

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过渡路线、所有制结构、经济模式等角度分析。如由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直接过渡、由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的公有制、由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第(3)问,“启示”,依据所学知识从一切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思考。1

8.(10分)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

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副适当的解毒剂。——摘编自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材料二(甘地)试图在道

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在我们政治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

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暴力政策的危险。”——摘编自[印度]P·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5分)(2)甘地的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副适当的解毒

剂”。据材料二,指出甘地的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的启示。(5分)答案:(1)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原因: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个

人经历,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2)启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道德建设;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经济思想),据材料一“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

和印度哲学构成……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得出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要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印度的国家民族命

运及农村经济状况分析甘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甘地的教育经历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第(2)问,据材料二“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结合甘地非暴力不合

作的政治思想,从道德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解决争端的和平方式进行分析。19.(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后进国家的现代转型可能会伴随着两种革命:内部革命与外部革命。所谓内部革命,就是指通过革命而实现对于传统的差序社会格局的突破,实

现普遍均质人民的自我塑造,对应地,在这样一种新的正当性基础上,会形成一些新的法律原则和政策,使得现代经济对于转型社会所带来的撕裂效应得到某种缓解。而外部革命,则是指对于既存世界秩序的冲击与挑战。对西方的后进国家这意味着对旧秩序的挑成;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对西方基于“文

明”与“野蛮”之分而成的二元外交体系的挑战,以及对于“中心—边缘”的国际经济格局的挑战。——摘编自施展《枢纽》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19世纪以来的史实举例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1分)答案:示例一:观点:后进国家转型往往包括促使国家

现代化的内部革命和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外部革命。说明: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促进了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

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综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道路,又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示例二:观点:后进国家转型往往包括促使国家现代化的内部革命和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外部革命。说明: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积极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智慧和方案。综上,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也冲击了旧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解析: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对于这种新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高分还

是很容易的。故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概括材料观点,如:后进国家转型往往包括促使国家现代化的内部革命和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外部革命;然后根据所学的19世纪以来的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来进行论述和阐释

;最后进行简单的升华和总结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

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

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国家,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合理。)(12分)答案:

示例一:观点:我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全球传播的历史进程”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自18世纪中期英国开启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以来,机器生产及工厂制度随之向英国之外的欧洲及世界传播,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经济发展的

主要方式,还使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文化借助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传播到广大的亚非拉落后地区,促进了这些地方的近代化进程。工业化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的城市化进程,现代生活方式成为文明的标志,人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全面迈入现代工业社会。因此,以工业化为推动力的现代化塑造

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示例二:观点:我认为“现代化并不是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而是有计划的转变”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工业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启动需要强大的国家政权力量支持,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超越发展。如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采用了官营示范企业的发

展策略,政府扶植建设了三菱、三井等企业再以低价出售给个人,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斯大林继任时,国家经济力量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斯大林采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高积累,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业品价格的发展模式使苏联

的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在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因此,对于后发国家来说,现代化并不是自然演变的过程,而是人为推动的结果。(“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解析:首先,选定立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转述归纳。如广义上的现代化定义可转述为“现

代化就是工业化全球传播的历史进程”,狭义上的现代化定义可转述为“现代化并不是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而是有计划的转变”。其次,对论点作价值判断,即发表你个人对观点的正误判断。最后,结合所学采用例证法说明你的看法。如在论述“现代化

就是工业化全球传播的历史进程”这一观点时,可联系机器生产及工厂制度的推广,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文化的传播,全球的城市化进程等史实展开说明。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