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共(20)页,137.85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46f6dee1b4c640aec9ea2bbd03550f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名句默写(每格1分,共9分)1.(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微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阕中,辛弃疾提到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打了败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雕栏玉砌应犹在(2)
.只是朱颜改(3).寄蜉蝣于天地(4).渺沧海之一粟(5).越陌度阡(6).枉用相存(7).元嘉草草(8).封狼居胥(9).赢得仓皇北顾【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砌、蜉蝣、粟、陌、枉、嘉、胥、赢、仓皇。二、基础知识积累(每题3分,共18分)2.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檄.文(xí)瘪.三(biē)冠.冕(guān)孱.头(càn)B.潭柘.寺(zhè)国粹.(cuì)一椽.(chuán)徂.徕(cú)C.脉.脉(
mò)隽.永(juàn)桂棹.(zhào)蹩.脚(bié)D.袅娜.(nuó)横槊.(shuò)熨.帖(yùn)汶.水(wèn)【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识记能力。D.“熨帖”中“熨”应
读“yù”。故选D。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顺流而东”中的“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C.侣鱼虾而友.麋鹿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案】D【解析】【
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A.南:名词作状语,向南。B.东:名词作状语,向东。C.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朋友。D.渔,樵: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故选D。4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白.露横江不知东方之既白.B.其.声鸣呜然何为其.然也C.道.皆砌石为磴崖限当道.者D.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白:“白露
”,白茫茫的水汽,白,白茫茫的,白色的/白:形容词作动词,变白,指天亮。B.其:代词,代指洞箫/其:代词,这,代箫声。C.道:道路/道:道路。D.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有:表存在。故选C。5.下列各句中,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白露..横江B.凌万顷之
茫然..C.徘徊于斗牛..之间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B.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C.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D.狼籍:古义今义均为: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故选D。6.下列各句中与“托遗响于悲风”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C.凌万顷之茫然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答案】A【解析】【分析】【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状语后置句,“托遗响于悲风”即“于悲风托遗响”。A.状语后置句,“先乎吾”即“乎吾先”。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C.定语后置句,“万顷之茫然”即“茫然万顷”。
D.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即“限当道崖”。故选A。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张文章必须讲究“考据”、“词章”“义理”,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B
.“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C.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五更,三更就是半夜,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到第二天1:00。D.干支
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识记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能力。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
日”说法错误,“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故选B。三、(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
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8.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B.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C.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D.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丙]两文都是首先交代时间、地点,然后描绘看到的景物。B.[甲]文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C.[乙]文语言简练,寥寥数语写出了三峡两岸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D
.[丙]文主要是按空间顺序描绘早起登泰山所见所感的。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B.“相公”一词在古代社会中被广
泛地使用,主要是普通民众对生员阶层尚未担任官职的士人的尊称,也可以用于妻子对丈夫的敬称。C.“曦月”在文言文中一般就是指日月。曦,就是太阳的意思:月,是指月亮。D.农历经常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戊申”就是指“戊申年”,也就是作者登山的乾隆三十九
年。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答案】8.D9.D10.D11.(1)重重叠叠的岩石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摴蒱(骰子)一样立着的,是山峦(山峰)。【解析】【分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可以翻译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
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金陵人”意思是“南京人”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意思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而”表示承接,“饮而别”意思
是“喝了酒后告别”,属于连动谓语,主语为“余”,意思联系紧密,中间不用断开。“问其姓氏”承前省略主语是“余”,“问”为谓语,“其姓氏”为宾语,意思是“我问他们的姓氏”,结构完整,意思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项。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按
空间顺序”分析错误,应该是按照时间顺序。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戊申’就是指‘戊申年’”说法错误,“戊申”应该是指“戊申日”。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嶂: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自:如果;亭午:正午;曦:太阳。(2)东:东
面,稍:依稀(逐渐);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几十个白色的像摴蒱(骰子)一样立着的;山也:判断句,是山峦。【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
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
。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
阳和月亮都看不见。丙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
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四、诗歌鉴赏(共8分)
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鹤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12.下列对本课《鹊桥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几句写出了牛
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B.“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对男女主人公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C.本词的内容是歌咏牛郎、织女的神话。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
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D.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水。13.《鹊桥仙》这首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案】12.D13.①拟人。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牛郎、织女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为牛郎
织女每年--度的相会渲染气氛。②对比。如“一相逢”与“无数”,“久长”与“朝朝暮暮”,表现了牛郎、织女的忠贞不渝的爱情。③比喻。如“柔情似水”,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如“佳期如梦”,极言相会时
间之短暂,表达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D.“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描写的表达方式”赏析错误,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议论的表达方式。如“金风玉露一相
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故选D。【13题详解】本题学生赏析诗词修辞手法能力。题目为“《鹊桥仙》这首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仔细阅读这首词,词中“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意思是纤薄的云彩变幻着精妙的图案,飞驰的流星传递出精心的
恨憾。在牛郎、织女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这是运用拟人手法,把彩云、流星人格化,为牛郎织女每年--度的相会渲染气氛。“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意思是秋风白露中的相会
虽然短暂,却胜过人间无数寻常的白天夜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意思是两颗心只要永远相爱不变,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厮陪相伴!这里把“一相逢”与“无数”“久长”与“朝朝暮暮”放在一起对比,表现了牛郎、织女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柔情似水”意思是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
。此句把“柔情”比作“绵绵不断的流水”,是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佳期如梦”意思是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一样短暂。把“重逢的约会”比作“缥缈虚幻的梦”,是运用比喻手法,极言相会时间之短暂,表达了牛郎、织女相会时
的复杂心情。具体作答时,可以先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再指出运用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
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
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
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
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
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
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
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
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
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
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
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14.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
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
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1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
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
》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答案】14.A15.C16.B【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
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因此选项说法错误。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
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错误,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D.“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
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需选择。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和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A.“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错误,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
会“更容易获得”。B.“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原文“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是说因为“熟悉”。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
,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意思与选项恰恰相反。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故选B。(二)(共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
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因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几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五十多
年间搬过几次家,可表未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国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度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
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未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最落了玉翔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当,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
为一个失魂落魏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
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
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
,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将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说,寂
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因子荒芜但并不衰败。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
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
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
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章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⑦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
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
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
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
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17.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A.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
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生命的多姿,作者从中获得了灵魂的皈依。B.文中的地坛既是人文景观,也是作者的灵魂栖居地。作者写地坛,突出的是一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C.“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一句中,“一个世界”指正常
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另一个世界”指的是不会和别人接触的地方。D.文中作者多次描写地坛,在作者的笔下,地坛是一座完全被人们遗忘和废弃的古园,处处充满着绝望的气息。18.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
容简要概括。19.作者说,“我”与地坛之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7.D18.①古老沧桑:琉璃剥蚀,门壁褪色,老柏苍幽;②沉静落寞:满园弥漫沉静,城市里宁静的去处;③荒凉破败:坍圮了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
④富于生机:蜜蜂、蚂蚁、瓢虫等在活动,草木竟相生长。19.①“地坛离我家很近。”写出了“我”在生命常态时以家为中心。“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写出了“我”残疾后需要精神栖息地,地坛便成为了我人生认知的中心。②“园子”荒芜“我”残废,“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
运;③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解悟到生命的内涵。【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是一座完全被人们遗忘和废弃的古园,处处充满着绝望的气息”错误,只是“很少被人记起”,地坛虽“古老
沧桑,沉静落寞,荒凉破败”,却是富于生机的。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理解分析文中重要物象的能力。结合文中“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的描写,可见地坛古老沧桑
。结合文中“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的描写,可见地坛沉静落寞。结合文中“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的描写,可见地坛已经荒凉破败。结合文中对地坛景
物的描写,地坛里有各色昆虫:蜂儿、蚂蚁、瓢虫,树上有蝉蜕,草叶上有露珠,“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可见地坛富于生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全文谈谈自己对作者说,“我”与地坛之间有着“
宿命的味道”的理解。“宿命的味道”是指“我”与地坛的关系,相关信息在文章中的第二段。仔细阅读第二段,根据第二段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家和地坛很近。根据第二段中“我常觉得
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可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是对“宿命味道”的解释,结合第三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
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可知,“园子”荒芜破败,“我”残废,“我”与地坛的命运相似。根据第二段中“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
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和“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可知,我常在地坛思考生死,解悟到生命的内涵,地坛给了“我”“活”的勇气。六、语言表达(共12分)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本次参赛的微小说充满了正义、善良、正能量,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艺术地表达了人生思考,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幸福的味道。B.千百年来,苏州人民在享受者伍子胥、白居易等先贤名流造城、护城的成果时,一刻也没有忘
记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份千古家业传承和保护下去。C.某省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且要通过招生考试政策拓宽足球人才成长渠道,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D.在技术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速的时代,企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不惜断腕求生。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A.并列不当,“正能量”包括“正义、善良”,不能并列。B.语序不当,“保护”是“传承”的基础,应该为“保护和传承”。C.成分残缺,应在“足球联赛”后加上“机制”。故选D。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
恰当的一项是()A.新建的“夜郎古国”和现有的众多仿古建筑景区相比,并无多少优势可言,想借助夜郎文化得到游客的认同,恐怕只是一厢情愿....。B.《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在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赞颂了自然之秋、北
国之秋。文章内容充分展开,酣畅淋漓....。C.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对文学的批评这个基本出发点来,必须是对文学的和伪文学的批评,必须有批评者的立场态度和真知灼见....。D.所有人都认真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着主席出来,会场里一
点声音都没有,三十多万人的会场如今竟似在无人之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A.一厢情愿:处理彼此有关的事情时,只管自己愿意,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泛指办事时全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客观条件。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常指
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符合“文章内容充分展开”的语境,使用正确。C.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和“批评者的立场态度”一起,使用正确。D.无人之境:意思是人迹不到的荒野。无人存在的地方。根据“会场里一点声音都没有”“三十多万人
的会场”“如今竟”此句是强调会场没有声音,使用错误。故选D。22.下面是上海、浙江等地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图,请根据下图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三条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总共不超过90字
。【答案】①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男生总体上偏好理科,女生总体上偏好文科;②在政治和物理两个科目的选择上,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尤为明显;③在地理和生物两科,男生和女生的选择较为接近。【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统计图是上海、浙江等地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
科目上的群体差异图,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观察图例,黑色代表男生,灰色代表女生,然后分析差异图中男生和女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男生和女生在地理和生物男女生的选择相近,政治和物理的选择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男生偏重理科,女
生偏重文科,分析出了差异图的信息后,结合分析的情况写出答案即可。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
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①______________。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③______________
_____。【答案】示例:①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②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第一处,
前面说“不仅……”,后面自然是“而且……”,具体的内容应结合横线后面的句子内容填写;第二处,“但是”表示转折,前面是说为人类造福,后面自然是说利用不当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第三处,是横线前面这样做的目的。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
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题中这段话前后句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考生由上下文推测答案。答题是注意句式要一致。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
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七、作文(60分)24.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O二一年新年贺词中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你的
心中有没有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有没有你崇敬的在艰难中勇毅的英雄,请你写出他们的感人事迹,或者说说对他们精神的理解。要求:1.文体不限,自拟题目。2.800字以上。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等。4.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悟。5.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
范文】平凡英雄说起英雄,有人会想到电影中那些穿梭飞跃在楼宇之间,以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而我想到的却是新冠肺炎下,一个个如路人甲乙丙丁一样的“平凡英雄”。是啊!当习惯了被传奇震撼,为“英雄”掩泪的我们,再次放眼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重新找寻平凡人生的伟
大意义,就会发现许多身边的平凡英雄。这次战疫,我们之中就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平凡的英雄。正如音乐家贝多芬曾说: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我想起了疫情重灾区——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渐冻症逐步“冻结”了您的躯体,却永远冻结不
了您的医者仁心。疫情当前,您拖着羸弱的身躯,昼夜不息奋斗在一线,与死神争分夺秒。渐冻症让张院长的生命仅剩下八年,但请相信,他的生命将在每一个被他救助过的人身上延续,他的精神将世代相传,他是平凡而伟大的英雄。除了张院长,还有千千万万个援鄂医务人员,他们在危
难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响应国家号召,在我们前面筑起一道道生命的防线,他们便是我们心中的平凡英雄。还有一些人,他们医术并不高超,他们也没有那捐款千万的阔绰。但面对疫情,他们还是选择挺身而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同样是平凡英雄。低头是一万多元
的捐款,抬头是您远去的背影。十七秒的时间,留下了您“东港环卫”的英姿,您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诠释了平凡英雄的意义。68岁的高龄,月薪仅六百多元的袁兆文老人,您清洁着这个城市,也清洁着我们的心灵。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志愿者们,跟袁兆文老人一样,默默地为社区、为民众奉献属
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也是平凡英雄。一位哲人曾说:“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心头就是一座山,我们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我们仍要坚守。”当我们扛起自己心中那座山,那一粒粒尘埃也就汇聚成了这个美好的时代,那些“扛山”的人就是一位位平凡的英雄。英雄不必光彩夺目,英雄也可以很平凡
,平凡到一个工作的背影,平凡到一点捐款,平凡到……英雄虽平凡,但值得我们每一个敬仰!【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审题】材料引用了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中的话,“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指出每一位英雄都是平凡人,他们都来自我们的人民,他们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伟大的人格。“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指出,英雄需要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在艰苦中磨练自己的品格,勇担重任,敢为人先,甘于奉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
必定有我。从中可以看出,材料的核心是“平凡英雄”,首先理解“平凡”——平常;不稀奇。这说明英雄也是万千凡人中的一个;再理解“英雄”——有抱负、不畏艰险强暴,为民族或先进阶级的利益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再看造就英雄的条件——艰难困苦,磨砺坎坷,敢于面对,敢于承担;最后思考如何面对平凡英
雄——肯定平凡英雄的意义价值,学习他们品格精神,并继承发扬下去。材料给出了两个具体写作要求:(1)写出他们的感人事迹;(2)说说对他们精神的理解。前者适合写成记叙文;后者适合写成议论文。【立意】1.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
民2.敬仰英雄,学习英雄;3.平凡英雄,为公众利益,为了国家,勇于担当,勇于献身;4.新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平凡英雄;5.敢为人先,甘于平凡,成就伟大;6.英雄,只要努力,人人可为;7.平凡渺小的个人也能闪耀英雄的光芒。【素材】1.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有逆行出征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从白衣天
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一个个义
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向所有不幸感染的病患者表示慰问!向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2
.在缙云县平坑口卡点,有这样一位奶奶,她坚持每天给工作人员送早餐,从不间断,她,就是俞爱莲。俞奶奶虽然已经74岁了,但身体依然很硬朗,每天清晨五点多就起床为工作人员准备早餐。做好了,她便把早餐送给工作人员,好让他们吃上热乎的白粥、馒头和小菜。有人
问她为什么要送,她说“我只想为他们做点事。”俞奶奶的粥,暖胃,更暖心。坚守岗位的警察叔叔是英雄,自愿加班的工作人员是英雄,各个路口的志愿者是英雄,运送医疗物资的司机是英雄……疫情面前,人人都是英雄。3.王继才不是没有犹豫过、挣扎过,和所有平凡人一样,他也
害怕黑夜,害怕狂风暴雨,害怕孤独无助,放不下亲人,放不下原本热闹的生活,但再难也要守下去。不少人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人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在一座远离陆地的小岛上?信仰。王继才用一个民的本分,完成了兵的责任。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
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