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9 页
  • 大小 1.402 MB
  • 2024-10-1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6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9)页,1.40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385df50f89a35a3cce571e4b9accb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衢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生物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水体污染物的是()A.家庭污水B.微生物病原体C.水土流失的冲积物D.河泥中的细菌【答案】D【解析】【分析】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大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

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质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其中每一种都会带来不同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江、河、湖、海变质,使饮用水的质量越来越差。单化肥一项就常常造成水体富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了没有任何生物的死湖。【详解】由分析可知:家庭污

水、微生物病原体、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属于水体污染物,而河泥中的细菌不属于水体污染物。故A、B、C正确,D错误。.故选D。2.以下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甘油B.Na+C.水D.氧气【答案】B【解析】【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

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

K+等。【详解】A、甘油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B、钠离子的运输式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转运;C、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D、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钠离子。即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3.健康人进入低温环境中,机体不太可能发生的是A.散热多于产热B.脂

肪分解加快C.骨骼肌战栗D.皮肤温度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量(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量(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健康人进入低温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得体温维持相对平衡,因此其产热量与散热量应该是相等的,A错误;B、脂肪等物质分解加快,以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相对平衡,B正确;C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寒冷时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C正确;D、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较低,皮肤散热快,导致皮肤温度有所下降,D正确。故选A。4.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基因内部碱基可发生增添、缺失或替换,这种变异属于()A.重复B.易位C.基因重组D.基因突变【答案】D【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2)诱发因素可分为: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

);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③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没有以上因素的影响,细胞也会发生基因突变,只是发生频率比较低,这些因素只是提高了突变频率而已。【详解】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

换。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基因内部碱基可发生增添、缺失或替换,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故选D。5.质膜承担着为细胞把守大门的任务,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B.镶嵌在脂双层中的蛋白质,

只有水溶性部分C.冰冻质膜后撕裂,裂面上的颗粒是蛋白质D.膜蛋白在膜中可以像磷脂一样容易移动【答案】C【解析】【分析】1、质膜即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组成,有的含有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生物膜的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

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2、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

动的;(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详解】A、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用荧光标记法构建起来的物理模型,电子显微镜下能看到质膜呈现暗一明一暗三层,但看不到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A错误;B、组成质膜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一样,有水溶性部分,也有脂溶性部分,B错误;C、质膜上,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有的横跨磷脂双分子层,所以冰冻质膜后撕裂,裂面上的颗粒是蛋白质,C正确;D、膜蛋白可以移动,但和磷脂在膜中流动速率不一定相同,一般情况下,膜蛋白没有磷脂移动那样容易,D错误。故选

C。6.ATP被称为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ATP和RNA具有相同的戊糖B.人在饥饿状态下ATP含量显著下降C.ATP的形成一定伴随着有机物的分解D.细胞呼吸的每个阶段均能产生ATP【

答案】A【解析】【分析】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结构式简写A-P~P~P,其中A表示腺嘌呤核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由ADP合成ATP所需能量,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细胞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和在细

胞质基质中合成。【详解】A、ATP和RNA具有相同的五碳糖(戊糖),均为核糖,A正确;B、人在饥饿状态下,ATP和ADP依然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中,故不会导致细胞中ATP含量显著下降,B错误;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有ATP的合成,但是没有有机物的分解,C错误;D、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能产生AT

P,D错误。故选A。【点睛】7.盐碱地中的植物细胞能逆浓度吸收Na+而促进细胞吸水,该现象说明Na+参与()A.构成细胞内化合物B.维持正常的pHC.调节渗透压D.提供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无机盐在细胞或生物体内以离子形式存在,其功能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

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3)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阅读题干信息,“在液泡中贮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

收水分”,说明无机盐能提高液泡的渗透压,促进细胞吸水。【详解】A、生活在盐碱地中的植物,其液泡能逆浓度吸收Na+而促进细胞吸水,该现象不能说明液泡内的Na+参与组成细胞内化合物,A错误;B、生活在盐碱地中的植物,其液泡能逆浓度吸收Na

+而促进细胞吸水,该现象不能说明液泡内的Na+参与维持正常的pH,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生活在盐碱地中的植物,其液泡能逆浓度吸收Na+而促进细胞吸水”,显然说明液泡内的Na+参与调节渗透压,C正确;D、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C。【点睛】8.下列

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酶在细胞内外均可发挥催化作用B.酶促反应速率的快慢即为酶活性C.酶与双缩脲试剂不一定发生紫色反应D.酶在催化过程中会发生可逆性的形状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1、酶的化学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

化能,在细胞代谢中起催化作用。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的温和性。【详解】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其催化作用在细胞内外均可发挥,A正确;B、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除了酶活性,还有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等,而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

力,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B错误;C、双缩脲试剂能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但酶的化学本质有少数是RNA,所以酶与双缩脲试剂不一定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D、酶在催化化学反应前后性质和数量没有改变,但在催化过程中会发生可逆性的结构改变,酶与底物形成复合物,反应完成后再恢复,D正确。故选B。9

.生活中有一类人不到十岁看起来却像老人一样,称为早衰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多细胞生物中细胞衰老与机体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衰老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是不利的C.细胞衰老过程中线粒体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体积随年龄增大而缩小D.人体中具有控制衰老的机关,当被触碰并释放

时会开启人体的衰老进程【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衰老是客观存在的。同新陈代谢一样,细胞衰老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机体的衰老和死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机体的衰老并不等于所有细胞的衰老,但是细胞的衰老又是同机体的衰老紧密相

关的。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多细胞生物中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并非同步进行

的,不同细胞的衰老时刻都在发生,A错误;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衰老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利的,B错误;C、细胞衰老过程中线粒体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增大,C错误;D、人体中具有控制衰老的机关,当被触碰并释放时会开启人体的衰老进程,D正确。故选D。10.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制作并

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视野中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排列紧密呈正方形B.漂洗可洗去多余的碱性染料从而保持细胞活性C.高倍镜下无法观察到着丝粒分裂的过程D.用10%的盐酸进行解离可使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

散【答案】B【解析】【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步骤为:解离(用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液对根尖进行解离,使组织细胞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着色)→染色(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制片→观察。【详解】A、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排列紧密,呈正

方形,A正确;B、漂洗可洗去多余的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而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B错误;C、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高倍镜下无法观察到着丝粒分裂的过程,C正确;D、用质量分数10%盐酸解离可使植物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散,使得细胞分离开来,D正确。故选B。11.如图

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能量转变示意图,图中①~⑥代表物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是()A.①和⑤产生后在细胞中的主要分布位置不同B.④转变成CO2的过程不全部发生在细胞器内C.仅给植物饲喂C18O2,则植物释放的氧气只能是18O2D.光照增强,短时间内可

能会导致①/②值增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⑥分别代表:ATP、ADP、氧气、葡萄糖、ATP、ADP。【详解】A、①⑤都表示ATP,其中①产生后用于暗反应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分布在叶绿体

基质,⑤用于生命活动的消耗,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正确;B、④葡萄糖转变成CO2的过程属于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可以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可以发生在线粒体,B正确;C、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源于水的光解,仅给植物提供C

18O2,则植物所释放氧气只能是O2,C错误;D、光能突然增强,光反应加快,短时间内生成大量ATP,而短时间内C3还原不变,因此可能会导致①与②值增大,但ATP与ADP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C。12.孟德尔选取豌豆7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进行杂交实验,后人进行了相关

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作图如下(图中仅呈现豌豆单倍体染色体数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7对等位基因只分布在豌豆的4条染色体上B.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I/i和R/r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孟德尔实验中对F1进行测交,则需要对F1去雄处理D.GD/gp基因控制的性状在杂交实验中

F1会出现性状分离【答案】B【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从图中看出控制7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4对染色体上。【详解】A、由图可知,7对等位基因只分布在豌豆的4对

染色体上,A错误;B、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I/i和R/r分别位于Ⅰ和Ⅶ染色体上,所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进行测交实验时,要进行人工异花授粉,因此可对F1植株进行去雄操作,也可对隐性植株

进行去雄操作,C错误;D、Gp/gp基因控制的性状在杂交实验中F2会出现性状分离,D错误。故选B。13.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动物分裂过程中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中有两条染色体,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最多含

有四条染色体B.该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C.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成该细胞的母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D.该细胞中含有一对等位基因,与其一起产生的另一个细胞基因组成为AABb【答案】C【解析】【分

析】据图分析,图中细胞含有两条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且染色体的知识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则其体细胞应该含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已知该二倍体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

,而图示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A、a,说明其发生了基因突变。【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有两条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其体细胞应该含有四条染色体,则其体细胞有丝分裂后

期最多会出现八条染色体,A错误;B、图示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B错误;C、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有两条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则形成该细胞的母细胞中应该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AABb的某二倍体动物中,出现该细胞中含有一对等位基因A、a,a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与该细胞一起产生的另一个细胞的基因型应该是AAbb,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弄清楚每

一个时期的典型特征,能够根据同源染色体的有无以及染色体的行为等特征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并能够根据该生物的基因型判断图示等位基因出现的原因。1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菌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

多糖的S型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其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发生改变B.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能表达合成荚膜多糖C.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与TMV感染实验两者的实验设计思想一致D.从S型肺炎双球

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答案】C【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

】A、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DNA都是双链结构,其中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是占50%,A错误;B、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直接表达产物是蛋白质,而不是荚膜多糖,B错误;C、在“肺炎双球

菌离体转化实验”中和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都是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C正确;D、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导致小鼠死亡,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导致小鼠死亡,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肺炎

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5.如图所示真核生物α-原肌球蛋白基因转录后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加工情况,据图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

的细胞中同一段基因可能出现不同的表达产物B.转录形成的RNA需经过加工成为成熟mRNA用于蛋白质合成C.α-原肌球蛋白基因转录出的前体RNA通过选择性拼接可产生不同的成熟的mRNAD.RNA聚合酶与DNA

分子某一启动部位结合,会沿整条DNA长链进行转录【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真核生物α-原肌球蛋白基因转录后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加工情况,可见转录形成的RNA需经过加工成为成熟mRNA用于蛋白质合成,且α-原肌球蛋

白基因转录出的前体RNA通过选择性拼接可产生不同的成熟的mRNA。【详解】A、不同的细胞中同一段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有区别,因此可能出现不同的表达产物,A正确;B、由图可知,转录形成的RNA需经过加工成为成熟mRNA用于蛋白质合成,B正确;

C、由图可知,α-原肌球蛋白基因转录出的前体RNA通过选择性拼接可产生不同的成熟的mRNA,C正确;D、RNA聚合酶与DNA分子某一启动部位(启动子)结合,会沿某一基因的编码区进行转录,而不是整条DNA长链,D错误。故选D。1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

是()A.如果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生物界既有巨大的多样性,又有不同层次上的高度统一性C.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定向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D.种群的变异性是杂草进化的前提,除草剂使杂草的抗

性得到了积累【答案】A【解析】【分析】1、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不要夸大其作用,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遭到淘汰。2、突变性状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3、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重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等因素会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错误;B、生物界既有巨大的多样性,又有不同层次上的高度统一性,B正确;C、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

,定向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D、种群的变异性是杂草进化的前提,除草剂使杂草的抗性得到了积累,D正确。故选A。17.如图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含致病基因就会发病B.曲线①所示遗传病

发病率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C.羊膜腔穿刺不能用于曲线②所示遗传病的检测D.曲线③所示遗传病患者后代的发病率高于1/2【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胎儿期发病率较高,在出生后发病率显著降低,为曲线①;多基因遗传病从胎儿期到出生后发病率

逐渐升高,出生到青春期逐渐降低,在由青春期到成年发病率显著增加,为曲线③;单基因遗传病在出生后发病率迅速达到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青春期后略有回升,为曲线②。【详解】A、在单基因遗传病中,个体含某致病基因后

,不一定会发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携带者,A错误;B、曲线①所示遗传病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发病率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B正确;C、羊膜腔穿刺能用于曲线②单基因遗传病的检测,C错误;D、曲线③表示多基因遗传病,其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但由于该

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在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远低于1/2,D错误。故选B。【点睛】18.以南瓜为实验材料,运用赤霉素和生长素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突变体南瓜可能缺乏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

体B.高浓度的生长素具有抑制正常南瓜生长的作用C.生长素和赤霉素对突变体南瓜的生长没有促进作用D.由图可知生长素和赤霉素共同作用效果更佳【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南瓜茎的生长,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

体现正常南瓜茎对其敏感性更高。而图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对突变体南瓜没有影响,说明可能突变体南瓜缺少两种激素的相应受体,导致激素不能起作用。【详解】A、分析两图可推知,上述两种激素对南瓜突变体都不起作用,因此南瓜突变体可能缺乏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A正确;B、实验中看出,低浓度生长素对茎的生

长有促进作用,但是高浓度会抑制茎的生长,B正确;C、图中看图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对突变体南瓜没有促进作用,C正确;D、图中没有生长素和赤霉素共同作用的一组,不能得出生长素和赤霉素共同作用效果更佳的结论,D错误。故选D。19.有

关哺乳动物下丘脑和垂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B.垂体细胞具有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C.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可能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下丘脑与垂体

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答案】B【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

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2、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

包括以四个方面:感受、传导、分泌、调节。【详解】A、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等,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等激素,因此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A正确;B、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垂体细胞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也可以是甲状腺激素。因此垂体细胞具

有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B错误;C、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仍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是抑制作用减弱,C正确;D、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D正确。故选B。20.下图为引发艾滋病的HIV

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HIⅤ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通过体液传播B.结构5为来自宿主细胞的外层脂类膜,内掺有病毒蛋白质C.结构4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由于3的作用可形成互补的DNAD.对已感染HIV孕妇实施剖腹产,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

乳可降低母婴传播风险【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1为信号肽,2为核心蛋白,3为逆转录酶,4为两条单链RNA,5为外层脂类膜。【详解】A、H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IDS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错误;B、结构5

为来自宿主细胞的外层脂类膜,内掺有病毒蛋白质,B正确;C、结构4两条单链RNA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由于3逆转录酶的作用可形成互补的DNA,C正确;D、对已感染HIV孕妇实施剖腹产,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可降低母婴传播风险,D正确。故选A。2

1.专家预测,随着二孩政策的落实,未来几年我国人口数量将出现一定的增长。做出该预测的依据主要是()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组成D.性别比例【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

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可以

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故选C。【点睛】本题种群数量特征等方面的知识,明确年龄组成可以对种群密度作出预测。22.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图中的aB.第一营养级流向无机环境的总能量为gC.能量f不能被生物同化利用D.第

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a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为第二营养级摄入量;c为第二营养级同化量;d为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e为第三营养级摄入量;f为第二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h

为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i为第二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a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也是生产者的同化量,A正确;B、第一营养级流向无机环境的总能量为其呼吸作用,图中g不能表示,B错误;C、f为第二营养级呼

吸散失的能量,不能被生物再利用,C正确;D、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因此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是c/a×100%,D正确。故选B。【点睛】23.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应用叙述正确的是()A.酶的固定化应用中,物理吸附法对酶活性的影响比化学结合法小B.

泡菜制作的发酵中期,亚硝酸盐含量会随着乳酸菌的大量繁殖而显著増加C.果醋发酵中通入无菌空气的同时需打开原料瓶和产物收集瓶的活塞D.固体平板培养基的配置需依次经过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等步骤【答案】A【解析】【分析】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

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一般来说,酶更合适采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这是因为细胞体积大,而酶分子小;体积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

而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详解】A、酶的固定化应用中,物理吸附法对酶活性的影响比化学结合法小,这是因为化学结合法可能会影响酶的活性部位而影响反应效果,A正确;B、泡菜制作的发酵中期,由于乳酸菌产生了大量乳酸,其他细菌活动受到抑制,只有乳酸菌活动

增强。此时期乳酸菌数量达到最高峰,乳酸的量继续积累。由于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而亚硝酸盐含量下降,B错误;C、果醋发酵中通入无菌空气的同时不能打开原料瓶和产物收集瓶的活塞,C错误;D、固体平板培养基的配置需依次经过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等步骤,D

错误。故选A。24.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组织培养中再生植株的获得必须经过愈伤组织阶段B.针对茎尖开始的发芽培养基含有相对较少的BA和相对较多的NAAC.植物组培的继代培养中,将一直保留其原有的遗传特性D.胚性细胞经培养

基中成分诱导,可依次经历细胞团、球形胚、心形胚和胚状体等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脱分化和再分化与培养基中的植物激素的种类及其比例有密切关系。3

、外植体只能消毒处理,不能灭菌处理,保持外植体的活性;脱毒植株一般选取植物的根尖和茎尖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获取。4、暗培养有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再分化一定要有光照。【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中再生植株的获得也有不经历愈伤组织

阶段,直接用带腋芽的茎段培养成再生植株的途径,A错误;B、针对茎尖开始的发芽培养基包含相对较多的BA和相对较少的NAA,B错误;C、在植物组培的继代培养中,少数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可能会发生改变,故其原有的遗传特性可能会发生改变,C错误;D、胚性细胞经培养基中成分诱导,可依次经历细胞

团、球形胚、心形胚和胚状体等过程,D正确。故选D。25.下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Ⅱ-4不含甲病治病基因,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Ⅲ-10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C.若Ⅱ-5和Ⅱ-6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念为5/8

D.若Ⅲ-11与某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两病的概率为1/312【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Ⅱ-3、Ⅱ-4不患甲病,其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4不含甲病治病基因,因此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Ⅱ-5

、Ⅱ-6不患乙病,其女儿Ⅲ-9患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假设乙病致病基因为b,则b的基因频率为1/25,B的基因频率为24/25,因此正常人群中杂合子的概率=2Bb÷(2Bb+BB)=2b÷(

2b+B)=1/13。【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Ⅲ-10患甲病,而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来自于Ⅱ-5,而Ⅱ-5的致病基因又来自于Ⅰ-2,B错误;C、假设甲病致病基因为a,则Ⅱ-5基因型为AaXBXb,Ⅱ-6AaXbY,后代甲病发病率为1/4,乙病

发病率为1/2,因此后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1/4+1/2-1/4×1/2×2=1/2,C错误;D、Ⅲ-11基因型为2/3AaXBXb,正常男性为甲病致病基因携带者(AaXBY)的概率为1/13,两者婚配,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

2/3×1/13×1/4=1/78,患乙病的概率为1/4,因此后代患两病的概率=1/78×1/4=1/312,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26.水库在防洪抗旱,养鱼灌溉中起着重要作用,某水库曾爆发过因蓝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水华,恢复治理后,在每年4月~9月休渔期会人工投放以浮游动植物为食的净

水鱼类。请回答:(1)水库中的浮游植物、鲤鱼、草鱼等所有生物的集合体称为__________,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__________和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2)水华的出现是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破坏了生

态系统的稳态。在投放鱼苗时,为充分利用资源,人们根据鱼类的不同习性设计__________技术,调整鱼类品种及数量。(3)为确定每年的鱼苗最佳投放量,可对部分鱼群采用__________法调查各种群密度,同时需要根据

__________的生物量进行计算参考。(4)治理后水库每年休渔期投放鱼苗的做法既能长期保护水库水质,又能增加经济效益,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答案】(1).(生物)群落(2).种类构成(3).自我调节能力(4).立体养殖(5).标志重捕法(6).营养级(浮游动植物)(7).通过定期

适量投放鱼类捕食浮游植物(蓝藻等)保护水质,通过开渔期捕捞鱼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人类。【解析】【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详解】(1)水库中的浮游植物、鲤鱼、草鱼等所有生物构成群落;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不同的物种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各种群具有一定的种间关系。(2)水华的出现是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态所致;为充

分利用资源,人们根据鱼类的不同习性设计立体养殖技术,调整鱼类品种及数量。(3)可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鱼群密度进行调查,同时需要根据的上一营养级(浮游动植物)生物量进行计算参考。(4)治理后水库每年休渔期投放鱼苗的做法既能长期保护水库水质,又能增加经济效益,这是因为一是通过定期

适量投放鱼类捕食浮游植物以保护水质,二是通过适时设置开渔期捕捞鱼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人类。【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合理分析题干信息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

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27.科研人员以黄色甜椒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适宜温度下不同的光照强度对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如图1),同时研究了不同光质下叶片中的色素含量(如图2),气孔导度(气孔的开放程度)、胞间CO2

浓度、表观光合速率等数据,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光质气孔导度21()mmolms−−胞间CO2浓度1μmolm(ol)−表观光合速率21()μmolms−−白光(w)70.07345.382.31蓝光(b)332.11377.837.38紫光(p)25.2

2207.411.26(1)实验中提取色素时应加入__________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可采用__________法分离色素。(2)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在光下裂解为氧气和__________。(3)图1中的光

合速率是__________(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由图可知光合速率随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强度达到__________之前,光合作用已达到了最大的速率,光照不再是限制因素。若提高温度,B点向__________移动。(4)据图表分析

,与白光、紫光相比蓝光下黄色甜椒幼苗光合速率较高的原因是______和_______。【答案】(1).碳酸钙(2).纸层析法(3).H+和电子(e-)(4).真正光合速率(5).全日照(6).左下方(7).叶绿素含量较高影响光反应(8).气孔

导度大,二氧化碳量充足,影响碳反应【解析】【分析】分析图1:自变量为光强度、因变量为光合速率,其中A点为光饱和点。分析图2:自变量为光质,因变量为色素的含量。分析表格:自变量为光质,因变量为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表观光合速率。【详解】(1)实验中提取色素时,为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加入碳酸钙,

分离色素常用纸层析法。(2)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在光下裂解为氧气、H+和电子。(3)图1中的光合速率是真正光合速率,由图可知光合速率随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强度达到全日照之前,光合作用已达到了最大的速率,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题干信息表示已经

是适宜温度,若提高温度,酶活性下降,光合速率降低,B点向左下移动。(4)据图表分析,与白光、紫光相比蓝光下,黄色甜椒幼苗叶绿素含量较高,光反应强度大,同时气孔导度大,吸收的二氧化碳多,碳反应强度高,故光合速率较

高。【点睛】本题结合图形和表格,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识记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能结合图形和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准确答题。28.已知某自花闭花授粉植株有白色、蓝色和紫色三种花色,花色性状由位于Ⅰ号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位于Ⅳ号常染色体上的等位

基因(B/b)共同控制。基因A和基因B分别控制酶1和酶2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3的合成,有关物质的代谢过程如下图。甲物质对细胞有害,在体内积累过多会导致1/2植物死亡,请分析回答:(1)由图可知,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来控制生物性状,等位

基因A与a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白色的原因是不能合成中间产物乙,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3)为验证蓝花植株的基因型,可采用的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

____,若后代出现白花,则蓝花植株的基因型__________,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此过程__________。(4)研究表明,缺失一条Ⅰ号染色体的植株能正常存活和繁殖,缺失两条个体致死。为探究一株纯合紫花植株是否缺失一条Ⅰ号染色体,硏究者选用该紫花植株和纯合白花植株(不缺失染色体且不含b

基因)杂交,若杂交子代F1花色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则说明该紫花植株缺失一条Ⅰ号染色体。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答案】(1).酶的合成(2).碱基序列不同(3).a基因不能控制酶1的合成(或a基因表达合成的酶无活性,不能催化物质乙

的合成。或其它合理答案(4).自交(5).Aabb(6).或者(7).紫花:白花=2:1(8).AOBB【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

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A、a与B、b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由题图可知,A_B_开紫花,A_bb开蓝花,aa__开白花。甲物质对细胞有害,在体内积累过多会导致

1/2白色植物死亡。【详解】(1)由细胞代谢途径可知,基因A、B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a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A、a二者根本区别是碱基对(脱氧核苷酸)排列顺

序不同。(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白色的原因是不能合成中间产物乙,推测可能的原因是a基因不能控制酶1的合成(或a基因表达合成的酶无活性,不能催化物质乙的合成)。(3)蓝色的基因型为AAbb或者Aabb,通过题干信息可知,该植物是自花闭花授粉。故

为验证蓝花植株的基因型,可采用的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若后代出现白花,则蓝花植株的基因型Aabb,Aabb自交的遗传图解是:或者。(4)由题意知,缺失一条Ⅰ号染色体的植株能正常存活和繁殖。若探究一株纯合紫花植株是否缺失一条Ⅰ号染色体,可选用该紫花植株和纯合白花植株

(不缺失染色体且不含b基因)杂交,若紫花植株缺失一条Ⅰ号染色体,记作AOBB,与纯合白花植株(aaBB)杂交,F1的基因型比为AaBB:aOBB=1:1,由于甲物质对细胞有害,在体内积累过多会导致1/2植物死亡,故aOBB有一班的个体死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2:1,因此子

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OBB=2:1,则说明该紫花植株缺失一条Ⅰ号染色体,该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OBB。【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

络,并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一)回答与利用猕猴桃进行食品发酵有关的问题:(1)制备猕猴桃汁。将猕猴桃清洗、消毒、破碎,制成匀浆。利用猕猴桃直接制成的猕猴桃汁较为浑浊,加入__________之后,会出现絮状物,说明含有较多的果胶。为获得

无色澄清的果汁,需要首先进行脱色处理,然后再加入___________,将果胶分解为半乳糖醛酸。(2)制备猕猴桃酒。将获得的猕猴桃汁置于90℃环境中___________处理15分钟,以减少其他杂菌干扰。

制作出的果汁,加入活化的酵母悬液,再加入__________发酵,可以用来制作酒精含量较高、含糖量也高的猕猴桃酒。由于维生素C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可形成红色产物,采用光电比色法测定猕猴桃酒中维C的含量时,应先制作以______

____为横坐标、以__________为纵坐标的标准曲线。(3)制备猕猴桃醋。将猕猴桃酒用蒸馏水进行稀释,然后接种醋杆菌进行发酵。稀释的原因是__________,果醋发酵与果酒发酵条件上的不同之处有__________。(答两点)(二)科研人员采用

一系列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获得转基因克隆羊,以便通过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乙肝疫苗,其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示中,①过程所需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形成的重组DNA经②过程导入胚胎干细胞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2)过程④培养皿中除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外,还需加入__

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3)重组细胞经过__________、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后得到转基因克隆羊,影响⑦过程胚胎成活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试举2例)。(4)培育乳腺生物反应器的过程中,乙肝疫苗基因的受体细胞宜选择胚胎

干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所得转基因克隆羊能否成功生产乙肝疫苗,可用___________作为特异性探针对其乳汁进行检测。【答案】(1).95%的乙醇(2).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3).灭菌(4).一定

量蔗糖(5).维生素C的含量(6).光密度值(7).防止酒精杀死醋杆菌(8).果醋发酵温度较高,为需氧发酵,果酒发酵温度较低,为厌氧发酵(9).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10).显微注射法(11).饲养层(胚胎成纤维细胞)(12).既能促进其生长,又能抑制胚胎干细胞分化(13).胚激活(

14).胚胎移植时期、胚胎移植部位、胚胎移植环境温度、代孕母发情状态等(15).克隆成功率高(16).乙肝抗体【解析】【分析】(一)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

性。2、醋酸菌好氧型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二)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②表示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表示从早期胚胎中获取胚胎干细胞,④表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⑤表示核移植,⑥表示早期胚胎培养,⑦表示胚胎移植。【详解】(一)(1)利用猕猴桃直接制成的猕猴桃汁较为浑浊,加入95%的乙

醇之后,会出现絮状物,说明含有较多的果胶。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可以将果胶分解为半乳糖醛酸。(2)将获得的猕猴桃汁置于90℃环境中灭菌处理15分钟,以减少其他杂菌干扰。制作出的果汁,加入活化的酵母悬液,再加入一定量蔗糖发酵,可以用来制作酒精含量较高、含糖量也高的猕猴桃酒。由于维生素C与

2,4-二硝基苯肼作用可形成红色产物,采用光电比色法测定猕猴桃酒中维C的含量时,应先制作以维生素C的含量为横坐标、以光密度值为纵坐标的标准曲线。(3)为防止酒精杀死醋杆菌,因此将猕猴桃酒用蒸馏水进行稀释。果醋发酵与果酒发酵条件上的不同之处有果醋发酵温度较高,为需氧发

酵,果酒发酵温度较低,为厌氧发酵。(二)(1)图示①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该过程首先需要用同种限制酶切割外源DNA和运载体,其次需要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因此该过程所需的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②过程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当受体细胞是动物细胞时,最

有效的导入方法是显微注射法。(2)过程④培养皿中除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外,还需加入饲养层(胚胎成纤维细胞),其既能促进其生长,又能抑制胚胎干细胞分化。(3)重组细胞经过胚激活、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后得到转基因克隆羊;影响

⑦胚胎移植过程胚胎成活率的因素有胚胎移植时期、胚胎移植部位、胚胎移植环境温度、代孕母发情状态等。(4)培育乳腺生物反应器的过程中,乙肝疫苗基因的受体细胞宜选择胚胎干细胞,原因是胚胎干细胞分裂能力较强,这样克隆成功率高;所得转基因克隆羊能否成功生产乙肝疫苗,可用抗原-抗体杂交

法检测,即用乙肝抗体作为特异性探针对其乳汁进行检测。【点睛】(一)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

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二)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识记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特点,掌握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能结合所

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0.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纤维缠结,引起神经元凋亡,使患者学习记忆能力减退。凋亡中的神经细胞具有位于质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PS)外

翻等异常特征。大蒜素是大蒜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易溶于玉米油,具有抑制脑细胞凋亡等作用。为硏究大蒜素对AD发病进程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AD模型小鼠进行实验。实验思路:(1)实验分组与处理:组别实验材料实验处理甲①______玉米油灌胃处理乙AD模型小鼠②_____丙AD模型小

鼠大蒜素(溶于玉米油)灌胃给药(2)将上述各组若干只处理后的小鼠置于__________条件下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检测质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情况并记录,计算外翻率。(3)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以柱形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4)分析与讨论:①据实

验思路,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②为了检测外露的磷脂酰丝氨酸(PS),常加入带荧光标记的抗体与之特异性结合,如下图所示。在人体内,血清中的抗体是由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与方法A相比,方法B的优点

是__________,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1).健康小鼠(2).玉米油灌胃处理(3).相同且适宜(4).(5).有无大蒜素(6).效应B(7).荧光更强,便于检测(8).抗体a上有多个抗体b的结合位点(能结合多个抗体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大蒜素对AD发病进程的影响,实验材料为AD模型小鼠,一组用玉米油灌胃处理,一组用大蒜素(溶于玉米油)灌胃给药,健康小鼠用玉米油灌胃处理作对照。【详解】(1)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对照原则,结合表格中的相关处理步骤,甲组是对照组,①处理的材料是健康小鼠;乙组是实验组,②是给A

D模型小鼠玉米油灌胃处理。(2)上述各组若干只处理后的小鼠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检测质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情况并记录,计算外翻率。(3)通过测定甲、乙、丙三组小鼠的外翻率,甲组为对照组,乙丙是实验组,预测实验结果:(4)分析与讨论:①据实验思

路,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大蒜素。②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分泌的,由于A方法只有一个a抗体,只有一个荧光结合位点,而B方法抗体a上有多个抗体b的结合位点,能结合多个抗体b,所以方法B检测时荧光更强,便于检测。【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能力,从题干中

准确获取信息,明确实验目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