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38.063 K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docx,共(5)页,38.06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318b65111c972c8ae26c6f0ce57f16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溪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答案】A【解析】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可知玉琮、玉璧出

土于大型墓葬,说明良渚文化遗址的墓葬存在等级差别,可以佐证当时出现社会等级分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而贵族垄断祭祀权力强调贵族在祭祀中的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玉琮、玉璧被只是礼器,神权的地位具有至高地位强调神权突

出地位,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国家形态初步显现强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人口的社会结构,呈多级状态,高度组织化,以民意为依托、以暴力为保障,具有脱离社会的公共权力,材料只能说明社会等级分化,不足以佐证国家形态初步显现,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威严而神秘的饕餮纹

多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青铜器纹饰则呈现了富丽生动的画面”可知青铜器的纹饰更加生活化,反映了春秋以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丰富,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青铜器纹饰更加生动,与井田制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仅以青铜器

纹饰的变化无法说明冶铸技艺的提高,排除B项;据所学青铜器纹饰的变化与周王室的衰微无关,排除C项。3.答案】B【解析】题干中“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的内容,其分封的对象之一就

是古代帝王的后代,故选B项;礼乐制度是维护统治阶级日常行为规范和仪式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度全面推行开始于秦朝时期,排除C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

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推断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即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体现出华夏先民已经有了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故选D项;题干中主要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黄帝,但没有述及他们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

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黄帝,但是题干后半部分又述及“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说明商族与其他三个种族并不具有宗族关系,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虞氏和

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没有涉及这些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现象,排除C项。5.【答案】A【解析】略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强调用外在的法去

约束人本身的恶,故选C项;重视道德只是荀子思想的一个方面,但他不主张性本善,空有道德弊大于利,排除A项;追求人心是心学的观念,排除B项;注重社会道义责任属于理学思想,排除D项。7.【答案】C【解析】略8.【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

可知唐德刚提到的封建即分封制,帝制即君主专制,因此这一转型的特征为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故选D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由“公天下”转向“家天下”,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中国才逐渐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排除B项;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排除

C项。9.【答案】B【解析】略10.【答案】A【解析】西汉末与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比较,豫章、零陵、南阳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区户数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区均为北方地区户数则相对减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户数的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才可

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这时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选A项;东汉时期是豪强大族势力强盛的时期,并不是没落,排除B项;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上述地区的数据说明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单凭两个时间比较没法体现加剧,而且这时经济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项;由于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个体农耕经济

正处于繁荣时期,并没有衰退,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可知,魏晋以来“

清乐”不断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相融合,隋统一后被称为“华夏正声”,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故选B项;材料中反映了中原文化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后得到新发展,并未消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乐府与其他民族音乐融合,并非汉代礼乐制度的复原,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文化融合的现象,不能说明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故选D项;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当时当地人民利

益出发,排除A项;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价值标准苛求古人,排除B项;评价历史人物活动要把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起来,排除C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有“战争”“

和亲”“设置机构”“册封”等方式,体现了唐朝民族关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故选C项;表格中的交往方式没有涉及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排除A项;表格中只有与东突厥交往是战争方式,不能说明战争不断,排除B项;材料中除了对东突

厥采用军事手段之外,更多的是和平管理方式,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15.【答案】C【解析】据材料“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可知贾思勰希望民众像圣贤一样注重农业生产,不舍本逐末,故选C项;明

末清初才出现工商界本思想,排除A项;“花草之流……盖不足存”可知经商的利润虽然不小,但不足以长期保存,排除B项;贾思勰强调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但并不能农民固守小农经济,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据材料“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督地方等多项措施”,可

知为宋代收归地方财政权,设置通判监督地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央的措施,并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A项;宋朝分化事权,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彻底解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根据“财用有无

不知也”“何故用不知也”“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等信息可知,枢密院、管军将帅和三司等部门或个人只顾自身利益,不能相互配合协调,反映了北宋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故选C项;材料只说明了兵士激增,但是没有反映出国家负担沉重

,排除A项;北宋虽然强化了专制集权,但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军队战斗力的信息,排除D项。18.【答案】A【解析】材料许唐赞赏科举应试及第者,并且将其作为自己的志向,反映出科举制度在民间影响力的扩大,故选A项;材

料许唐资产雄厚,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C项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材料许唐是弃贾就儒,投身科举,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是在契丹族统治者尚

没有能力适应汉族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的应对之策,是对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保护,所以这种因俗而治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民族矛盾,故选D项;南北面官制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制度,但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并不存在区域自治,而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种有效统治制度,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是区别对待汉族和少

数民族的统治制度,但并不存在限制南北交流的问题,排除B项;契丹族统治者已经统治了汉族地区,南北面官制是适应南北方不同生产方式的一种过渡性质的统治制度,而不是曲意逢迎,排除C项。20.【答案】D【解析】据材

料“全国的地方行政区”“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并结合所学行省制的知识可知,其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故选D项;行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据材料“最初是指临

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可知,其只是在初期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并非一直是,排除B项;据所学行省制的知识可知,其设立增强了中央集权,并非是对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且元代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并未否定郡县制,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道20分,共40分。按要

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答案要点】(1)不同:秦始皇赋税徭役繁重,过度役使民力;汉高祖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4分,每点2分)原因:吸取因暴政而亡的教训。(2分)(2)制度:郡国并行制(或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实行分封制)。(2分)共同原因:错误分析前政

权亡的原因(或认为前朝灭亡是没有实行分封制);借助宗室力量巩固统治。(2分,任答一点即可)影响:在王朝建立之初具有巩固统治的作用;诸侯王势力膨胀后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形成叛乱。(4分,每点2分)(3)示例1:黑格尔这一观

点有一定合理性。(2分)西晋吸取曹魏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分封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引发八王之乱。这一做法实质上并没有吸取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所带来的危害的教训。(4分)示例2:黑格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过度剥削人民而被农民起

义推翻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4分)22.【答案要点】(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或将少数民族迁离中原地区、将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隔离)(2分)理由:儒家传统观念认为内诸夏

外夷狄;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危害。(6分,每点2分)影响:阻碍民族交融(或激化民族矛盾),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分,任答一点即可)(2)背景: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4分)特点:内迁少数民族汉化程度较高;各民族相互学习、多方面交流。(4分)启示:应当以

开放包容的态度去应对民族问题;要坚持各民族平等;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强化民族认同推动多元一体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分,任答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