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含解析.docx,共(32)页,60.07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190982d88c129450946c59a97fc65c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魔幻本是创作
的手法,反映现实是其目的。但是,魔幻的手法常常渗透到故事情节之中与现实搅在一起,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所以,“魔幻现实主义”不能完全归入现实主义的范畴,而应看作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印第安人古老的神话传说和东方阿拉伯的神话故
事,另一方面则来自西方卡夫卡和福克纳的现代派文学。简而言之,它在继承印第安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东西方的古典神话、某些创作方法,以及西方现代派的异化、荒诞、梦魇等手法,借以反映或影射拉丁美洲的现实,以达到对社会事态的揶揄、谴责、揭露、讽刺和抨击的目的。(摘编自陈光孚《魔幻现实主
义评介》)材料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强烈刺激与深刻影响,已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震动,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也席卷全球;另一方面,中国文学与兴起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
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丰厚精神资源的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地。扎西达娃、阿来等作家笔下的西藏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块神秘的雪域高原不仅有令人惊
叹的自然奇观,而且还蕴藏着丰厚且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因此,扎西达娃们一接触到马尔克斯,就天然地产生了顿悟与共鸣,并找到了表现这种自然和文化的手段。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催生了80年代中期
的“寻根文学”思潮,启悟了一大批作家。于是韩少功力图重新拾起散落于边荒的远古楚文化的断瓦残壁,贾平凹通过商州表现厚重秦汉文明孕育下的关中人民的生命张力,莫言在高密东北乡上构筑他的家族史和他心中的民间英
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马尔克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逐渐由热烈归于平静。中国学者和作家开始冷静地回顾与反思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过往,反省自身简单言从和机械模仿的失误,由此,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接受
步入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层面。(摘编自富胜利、杨建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材料三: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
创作的超越与突破。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分析了诗人与先驱诗人的关系,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每个诗人都害怕已经没有合适的工作给他干了”。中国作家的魔幻写
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
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贾平凹说:“不管你受到老庄的,还是马尔克斯的,还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最终都要化为自己的东西,构筑自己的意象。”他们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们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
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莫言的《生死疲劳》中“六道轮回”的故事营构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子,又有现代生活的底蕴;既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技法的演绎,又有东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生活的气息。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识的
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莫言认为,当今汉语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不谋而合的趋同化”。一些批评家也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
”。这些说法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中国作家在魔
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规避以马尔克斯作品为“临摹”对象的“临帖式”写作,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
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如果魔幻书写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当代文学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文学不可能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获得良好的发展,文学需要“不设防”,作家的视
野需要“全打开”。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中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
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魔幻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运用魔幻的手法,使作品带有浓厚
的虚幻色彩,借以反映社会现实。B.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中国作家回归冷静并反省自身,逐渐摆脱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C.哈罗德·布鲁姆认为诗人在学习和借鉴先驱诗人的同时,常会产生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担心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D.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应做到“和而不同”
,既要重视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如果没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传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就不会产生。B.莫言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纳入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从而取得更高
的艺术成就。C.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明中国文坛的同质化问题已非常严重。D.一度风行网络的魔幻仙侠小说因过度追求奇幻手法,忽视历史、现实与文化的支撑而陷入创作困境。3.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的一项是()A.《
百年孤独》中,丽贝卡让整个镇子的人都染上了失眠症。B.《窦娥冤》中,窦娥死时血溅白练,无半点血滴落地。C.《祝福》中,祥林嫂问“我”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D.《促织》中,成名之子化作蟋蟀,为全家带来荣华富贵。4.请简要分析材
料三的论证结构。5.美国比较文学家约瑟夫·T·肖认为:“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每一粒种子又将受到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根据约瑟夫的观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马尔克斯在现代中国传播与接受的主要原因。(二)现代文阅读I
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的(美)海明威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了这咖啡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天里,街上尽是尘埃,到得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老人就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
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有所不同。咖啡馆内的两个侍者知道老人有点儿醉了,虽然他是个好主顾,他们可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直在留神他。“上星期他想自杀来着,”一个侍者说。“为什么?”“他绝望啦。”“干吗绝望?”“没
来由。”“你怎么知道没来由?”“他有很多钱。”他们一起坐在咖啡馆大门边墙根里的一张桌子旁,眼睛望着露台,那儿的桌子全都空无一人,只有那老人坐在随风轻轻飘拂的树叶的阴影里。老人坐在阴影里,用杯子敲敲茶托。那个年纪较轻的侍者走到他身边
。“你要什么?”老人朝他看看。“再来杯白兰地,”他说。“你会喝醉的,”侍者说。老人朝他看了一眼。侍者走开了。“他会通宵待在这里,”他对他的同事说。“我现在很困。我从没在三点前上床过。他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侍者从咖啡馆内的柜台上拿
了一瓶白兰地和一个茶托,大步走出咖啡馆,来到老人桌边。他放下茶托,把杯子倒满了白兰地。“你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他对这聋子说。老人抬起一指示意。“加一点儿,”他说。侍者又往杯子里倒白兰地,弄得溢出来,顺着酒杯的高脚淌进下
面一叠茶托的第一只。“谢谢你,”老人说。侍者拿着酒瓶回进咖啡馆。他又同他的同事在桌旁坐下。“他这会儿喝醉了,”他说。“他每天晚上都喝醉。”“他干吗要自杀呀?”“我怎么知道。”“他上次是怎么自杀的?”“他用绳子上吊。”“谁把
他放下来的?”“他侄女。”“干吗要把他放下来?”“为他的灵魂安宁担忧。”“他有多少钱?”“他有很多钱。”“他该有八十岁了吧。”“不管怎样,我算准他有八十岁了。”“但愿他回家去。我从没在三点钟前上床过。那是个什么样的上床时间
呀?”“他迟迟不回去是因为他喜欢这样。”“他孤孤单单。我可不孤单。我有个老婆。”“他从前也有过老婆。”“我才不要活得这么老。老人可邋遢呢。”“不一定都这样。这个老人干干净净。他喝起酒来不会往外洒。哪怕这会儿喝醉了。你瞧他。”老人从酒杯上抬
起头来眺望广场,然后望望这两个侍者。“再来杯白兰地,”他指指杯子说。那个在着急的侍者跑了过去。“结了,”他不顾什么句法,简短地说,这是蠢汉在对醉汉或外国人说话时会用的说法。“今晚上没啦。打烊啦。”“再来
一杯,”老人说。“不。结了。”侍者拿块毛巾擦擦桌沿,一边摇摇头。老人站起来,慢慢地数着茶托,打口袋里摸出一只装硬币的小皮袋,付了酒账,还放下半个比塞塔作小费。那侍者瞅着他顺着大街走去,只见这老迈年高的人
脚步不稳地走着,却是神气十足。“你干吗不让他待下来喝酒呢?”那个不着急的侍者问。他们这会儿正在上铺板。“还不到两点半呢。”“我要回家上床了。”“晚一个钟头算啥?”“得啦。别讲废话了,把门锁上吧。”“我是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
待得很晚的人,”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我要回家上床睡觉去了。”“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这会儿,他穿好衣服要回家了。“这不光是个青春和信心的问题,
虽然这些都是十分美妙的。我每天晚上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需要咖啡馆。”“老兄,通宵营业的酒店有的是。”“你不懂。这是家干净愉快的咖啡馆。十分明亮。灯光很美妙,这会儿还有树叶的阴影。”“再见啦。”那个年轻的侍者说。“再见,”另一
个侍者说。他关了电灯,继续自言自语。灯光固然重要,但这地方必须干净愉快。你不需要音乐。你当然不需要音乐。你也没法怀着尊严站在酒吧台前,尽管时间这么晚了,这里能提供的也只有这份尊严了。他害怕什么?那不是害怕,
也不是着慌。那是他深深体会到的一场空的感觉。全都是一场空,一个男人也只落得一场空。只是这一场空,而少不了的只是灯光,还得有一点干净和有序。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感觉不到,但他知道一切都是nada。nada,因而是nada。我们在nada的nada,愿人都尊你的名为nada,愿你的国
nada,愿你的旨意nada在nada,如同行在nada。我们日用的nada,今nada赐给我们。nada我们的nada,如同我们nada人的nada,不nada我们遇见nada,拯救我们脱离nada;因而是nada。欢呼一场空,满是一场空,一场空与你同
在。他含笑站在一个吧台前,台上有架亮光光的气压煮咖啡机。“你要什么?”酒吧招待问。“Nada。”“又是个神经病,”酒吧招待说,便转过头去。“来一小杯,”那个侍者说。酒吧招待倒了一杯给他。“灯光十分明亮,也很愉快,可惜这
只吧台没有擦得很光洁,”侍者说。酒吧招待看看他,但是没有答腔。夜深了,不谈。“要再来一小杯吗?”酒吧招待问。“不,谢谢你,”侍者说罢,便走出去。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可是个天差地远的去处。现在
他不再去想什么了,他要回家,到自己屋里去。他要去躺在床上,等天亮了,他终于会入睡的。到头来,他对自己说,也许只是失眠吧。好多人都免不了害这个毛病呢。(有删改)①Nada是西班牙语中nothing(乌有、
虚无)的对应词。从“我们在nada的nada”起,海明威把基督教的《主祷文》(天主教名为《天主经》)中的一些实词都用nada来代替。《主祷文》出自《圣经·路加福音》第11章第2到第4节:“我们在天上的父,愿
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赦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赦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施探,拯救我们脱离凶恶。……”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部分,两位侍者围绕老人自杀的事情一问一答,用非常随意的方式交谈,旨在说
明他们两人关系密切、心情轻松惬意。B.年轻的侍者不能理解老人的处境及心灵的需求,面对老人的请求,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表现了他自私冷漠的态度。C.小说几次出现“树叶的阴影”,阴影遮挡了刺眼的光线,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庇护所,使人暂离孤寂,
寻得一份淡泊与宁静。D.“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亮着灯的咖啡馆,是人们渴求的精神慰藉处,但正如咖啡馆终要打烊,这宁静而温暖的地方难以拥有。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两位
侍者对话内容紧凑但余韵悠长,作为旁观者讲述了老人的经历,还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感受表现了出来,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B.小说中的年长侍者在黑夜追寻“干净明亮的地方”,此处对比显示了人们渴望精神被抚慰却仍生活在无边的黑暗里的主题。C.小说开
头反复使用“晚”字不仅在时间层面有指示性,而且以夜晚这一特殊时间为背景,烘托出人在现代生活的失落感。D.“你不需要音乐。……他害怕什么?……一场空与你同在。”年长侍者的独白中第二、第三人称的转换使用,充分表达他对年轻侍者精神空虚的批判。
8.年长侍者下班到酒吧时和酒吧招待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9.读书小组要以《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为题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以《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老人与海》为选文素材,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余财不以
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
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
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国君者,国之仁人也
。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
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选自《墨子·尚同上》,有删节)10.文
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古者圣王A五刑B请以C治其民D譬若丝缕E之有纪F网罟G之有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姓,是普通民众的通称,“黔首”“众庶”“人民”等词亦有此义。B.三公,中国古代最尊显
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C.比,指同列并行,与“周而不比”的“比”词义相同。D.毁,这里指对错误行为的批判,在文中与“誉”相对。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上古时期,虽然人们所持意见不同,无法统一,但家庭内的父
子兄弟能避免离散,和谐相处,联合一致对外施加暴行。B.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因此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C.墨子认为,要奖赏服从上级不私自勾结的民众,惩罚勾结下级不
服从上级的人,赏罚时应审慎考察民众行为。D.墨子认为,百姓既要服从于天子,还要服从于上天,不服从天子则需刑罚来惩治,不服从上天或有天灾降临。(二)文言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的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
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二)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
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
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13.材料一画波浪线
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D而充之矣E若火之始F然G泉之始达。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中心,由仁心推出仁政。不忍
人之心是人固有的仁心,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C.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指的是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
高的水平时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和人格力量。D.材料二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是围绕着“什么是浩然之气”展开的讨论。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常常出现。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朋友也。(2)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16.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17.下列对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首悼亡之作
中,词人苏轼把梦境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情感表达深婉而真挚。B.“十年生死两茫茫”指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茫然无知,而活人对逝者也是一样。永诀十年之久,极写死别之悲。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诗人完全进入了梦幻的世界。“纵使相逢”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
的假设。D.这首词有四重“隔”:生死之“隔”、空间之“隔”、相逢不识之“隔”、情感难言之“隔”。(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三句反复咏叹愿意将衣服和战友共享,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游子的愁绪,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是借分别的地点来抒发对故人的怀念,“___________
”则是借梦境来抒发对故乡的怀念。(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进酒》中“____________”一句可以
看出诗人酒量之大,酒气之豪。(5)《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愤激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19.下
列说法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A.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
,又有点儿可惜。B.“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的C.《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D.“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
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20.下面不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逻辑推论的一项是()A.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B.若经历风雨,则能看见彩虹。C.除非经历风雨,否则不
能看见彩虹。D.凡看见彩虹的都应该是经历过风雨的。(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爆竹声中旧岁除”,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
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污染、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①火
灾不一定造成人身伤亡。②③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
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暴露时间长,________,甚至失聪。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_______,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_______,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对我们
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魔幻本是创作的手法,反映现实是其目的。但是,魔幻的手法常常渗透到故事情节之中与现实搅在一起,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所以,“魔幻现实主义”不能完全归入现实主义的范畴,而应
看作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印第安人古老的神话传说和东方阿拉伯的神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来自西方卡夫卡和福克纳的现代派文学。简而言之,它在继承印第安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东西
方的古典神话、某些创作方法,以及西方现代派的异化、荒诞、梦魇等手法,借以反映或影射拉丁美洲的现实,以达到对社会事态的揶揄、谴责、揭露、讽刺和抨击的目的。(摘编自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评介》)材料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强烈刺激与深刻影响,已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
,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震动,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也席卷全球;另一方面,中国文学与兴起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丰厚精神资
源的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地。扎西达娃、阿来等作家笔下的西藏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块神秘的雪域高原不仅有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而且还蕴藏着丰厚且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因此,扎西达娃们一
接触到马尔克斯,就天然地产生了顿悟与共鸣,并找到了表现这种自然和文化的手段。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催生了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启悟了一大批作家。于是韩少功力图重新拾起散落于边荒的远古楚文化的断瓦残壁,贾平凹通过商州表现厚重秦汉文明孕育
下的关中人民的生命张力,莫言在高密东北乡上构筑他的家族史和他心中的民间英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马尔克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逐渐由热烈归于平静。中国学者和作家开始冷静地回顾与反思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传播与接受
的过往,反省自身简单言从和机械模仿的失误,由此,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接受步入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层面。(摘编自富胜利、杨建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材料三: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
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分析了诗人与先驱诗人的关系,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
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每个诗人都害怕已经没有合适的工作给他干了”。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
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贾平凹说:“不管你受到老庄的,还是马尔克斯的,还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最终都要化为自己的东西,构筑自己
的意象。”他们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们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莫言的《生死疲劳》中“六道轮回”的故事营构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子,又有现代生活的底蕴;既有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技法的演绎,又有东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生活的气息。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
。莫言认为,当今汉语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不谋而合的趋同化”。一些批评家也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些说法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
满。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
高度的创作自觉性,规避以马尔克斯作品为“临摹”对象的“临帖式”写作,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如果魔幻书写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
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当代文学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文学不可能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获得良好的发展,文学需要“不设防”,作家的视野需要“全打开”。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
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中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魔幻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运用魔幻的手法,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借以反映社会现实。B.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中国作家回归冷静并反省自身,逐渐摆脱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C.哈罗德·布鲁姆认为
诗人在学习和借鉴先驱诗人的同时,常会产生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担心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D.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应做到“和而不同”,既要重视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没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传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就不会产生。B.莫言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纳入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从而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C.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
度‘马尔克斯化’”,这表明中国文坛的同质化问题已非常严重。D.一度风行网络的魔幻仙侠小说因过度追求奇幻手法,忽视历史、现实与文化的支撑而陷入创作困境。3.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的一项是()A.《百年孤独》中,丽贝卡让整个镇子的人都染上了失眠症。
B.《窦娥冤》中,窦娥死时血溅白练,无半点血滴落地。C.《祝福》中,祥林嫂问“我”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D.《促织》中,成名之子化作蟋蟀,为全家带来荣华富贵。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5.美国比较文学家约瑟夫·T·肖认为:
“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每一粒种子又将受到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根据约瑟夫的观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马尔克斯在现代中国传播与接受的主要原因。【答案】1.B2.D3.C4.①运用总分总结构。
②首先,指出新时期魔幻写作存在“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隐忧,这促使作家追求魔幻写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③接着从“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先分析问题,后解决问题。④最后总结,保持“和而不同”才能摆脱焦虑。5.①魔幻
现实主义文学作为“影响的种子”启悟了大批中国作家。②中国文学拥有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是“具备条件的土地”,这为其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③中国作家用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影响并促进了魔幻主义的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逐渐摆脱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不当,根据原文,“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接受步入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层面”。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A.“如果没有……就不会……”错,魔幻现实主义的传入不是“寻根文学”产生的充分条件,选项推断不成立。B.“更高的艺术成就”于文无据,原文“他们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并没有突出莫言艺术成就更高。C.“中国文坛的同质化问题已非常严重”不当,作者指出
了“同质化”的隐忧,并且一些批评家的话不能证明同质化问题已非常严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C.祥林嫂问“我”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没有超越现实的魔幻成分。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三共有七段,呈
总分总式结构。第一段是总说,“新时期作家……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指出新时期魔幻写作存在“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隐忧,这促使作家追求魔幻写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第二
至六段是分说,第二段,“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分析了……”“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段,以莫言、贾平凹的观点和经验指出如何解决“影响的焦虑”;第四段“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也日益【面临着同
质化危机”从“同质化”角度分析,第五段过渡,“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引出第六段如何解决“同质化”问题。第七段是总结,“只有在中国作家与中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
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指出保持“和而不同”才能摆脱焦虑。最后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连贯表述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二“魔幻现
实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催生了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启悟了一大批作家”“韩少功力……贾平凹……莫言……”可知,文章以韩少功、贾平凹、莫言为例,证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影响的种子”启悟了大批中国作家。结合材料二“中国文学与兴起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
境和现实文化境遇”“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丰厚精神资源的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地。扎西达娃、阿来等作家笔下的西藏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可知,中国是“具备条件的土地”,国文学拥有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
,为其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结合材料三“他们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们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可知,文章以莫言、贾平凹等人为例,
指出中国作家用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影响并促进了魔幻主义的发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美)海明威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了这咖啡馆,只有一个老
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天里,街上尽是尘埃,到得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老人就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有所不同。咖啡馆内的两个侍者知道老人有点儿醉了,虽然他是个好主顾,他们可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直在留神他。“上星期他想自
杀来着,”一个侍者说。“为什么?”“他绝望啦。”“干吗绝望?”“没来由。”“你怎么知道没来由?”“他有很多钱。”他们一起坐在咖啡馆大门边墙根里的一张桌子旁,眼睛望着露台,那儿的桌子全都空无一人,只有那老人坐在随风轻轻飘拂的树叶的阴影里。老人坐在阴影里,用杯子敲敲茶托
。那个年纪较轻的侍者走到他身边。“你要什么?”老人朝他看看。“再来杯白兰地,”他说。“你会喝醉的,”侍者说。老人朝他看了一眼。侍者走开了。“他会通宵待在这里,”他对他的同事说。“我现在很困。我从没在三点前上床过。他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侍者从咖啡馆内的
柜台上拿了一瓶白兰地和一个茶托,大步走出咖啡馆,来到老人桌边。他放下茶托,把杯子倒满了白兰地。“你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他对这聋子说。老人抬起一指示意。“加一点儿,”他说。侍者又往杯子里倒白兰地,弄得溢出来,顺着酒杯的高脚淌进下面一叠茶托的第一只。“谢谢你,”老人说。侍者拿着酒瓶
回进咖啡馆。他又同他的同事在桌旁坐下。“他这会儿喝醉了,”他说。“他每天晚上都喝醉。”“他干吗要自杀呀?”“我怎么知道。”“他上次是怎么自杀的?”“他用绳子上吊。”“谁把他放下来的?”“他侄女。”“干吗要把他放下来?”“为他的灵魂安宁担忧。”“他有多少钱?”“他有很多钱。”“他该有八十岁了吧。”
“不管怎样,我算准他有八十岁了。”“但愿他回家去。我从没在三点钟前上床过。那是个什么样的上床时间呀?”“他迟迟不回去是因为他喜欢这样。”“他孤孤单单。我可不孤单。我有个老婆。”“他从前也有过老婆。”“我才不要活得这么老。老人可邋遢呢。”“不一定都这样。这个老人干干净净。他喝起酒来不会往外洒
。哪怕这会儿喝醉了。你瞧他。”老人从酒杯上抬起头来眺望广场,然后望望这两个侍者。“再来杯白兰地,”他指指杯子说。那个在着急的侍者跑了过去。“结了,”他不顾什么句法,简短地说,这是蠢汉在对醉汉或外国人说话时会用的说法。“今晚上没啦。打烊啦。”“再来一杯,”老人说。“不。结
了。”侍者拿块毛巾擦擦桌沿,一边摇摇头。老人站起来,慢慢地数着茶托,打口袋里摸出一只装硬币的小皮袋,付了酒账,还放下半个比塞塔作小费。那侍者瞅着他顺着大街走去,只见这老迈年高的人脚步不稳地走着,却是神气十足。“你干吗不让他待下来喝酒呢?”那个不着急的侍者问。他们这会儿正
在上铺板。“还不到两点半呢。”“我要回家上床了。”“晚一个钟头算啥?”“得啦。别讲废话了,把门锁上吧。”“我是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待得很晚的人,”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我要回家上床睡觉去了。”“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
说。这会儿,他穿好衣服要回家了。“这不光是个青春和信心的问题,虽然这些都是十分美妙的。我每天晚上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需要咖啡馆。”“老兄,通宵营业的酒店有的是。”“你不懂。这是家干净愉快的咖啡馆。十分明亮。灯光很美妙,这会儿还有树叶的阴影
。”“再见啦。”那个年轻的侍者说。“再见,”另一个侍者说。他关了电灯,继续自言自语。灯光固然重要,但这地方必须干净愉快。你不需要音乐。你当然不需要音乐。你也没法怀着尊严站在酒吧台前,尽管时间这么晚了,这里能提供的
也只有这份尊严了。他害怕什么?那不是害怕,也不是着慌。那是他深深体会到的一场空的感觉。全都是一场空,一个男人也只落得一场空。只是这一场空,而少不了的只是灯光,还得有一点干净和有序。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感觉不到,但他知道一切都是nada。nada,因而是nada。我
们在nada的nada,愿人都尊你的名为nada,愿你的国nada,愿你的旨意nada在nada,如同行在nada。我们日用的nada,今nada赐给我们。nada我们的nada,如同我们nada人的nada,不nada我们遇见nada,拯救我们脱离nada;因而是n
ada。欢呼一场空,满是一场空,一场空与你同在。他含笑站在一个吧台前,台上有架亮光光的气压煮咖啡机。“你要什么?”酒吧招待问。“Nada。”“又是个神经病,”酒吧招待说,便转过头去。“来一小杯,”那个侍者说。酒吧招待倒了一杯给他。“灯光十分明亮,也很愉快,可惜这只吧台没有擦得很光洁,”侍者说。酒
吧招待看看他,但是没有答腔。夜深了,不谈。“要再来一小杯吗?”酒吧招待问。“不,谢谢你,”侍者说罢,便走出去。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可是个天差地远的去处。现在他不再去想什么了,他要回家,到自己屋里去。他要去躺在床上,等天亮了,他终于会入睡的
。到头来,他对自己说,也许只是失眠吧。好多人都免不了害这个毛病呢。(有删改)①Nada是西班牙语中nothing(乌有、虚无)的对应词。从“我们在nada的nada”起,海明威把基督教的《主祷文》(天主教名为《天主经》)中的一些实词都用nada来代替。《主祷文》出自《圣经·路加福音》第11章
第2到第4节:“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赦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赦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施探,拯救我们脱离凶恶。……”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部分,两位侍者围绕老人自杀的事情一问一答,用非常随意的方式交谈,旨在说明他们两人关系密切、心情轻松惬意。B.年轻的侍者不能理解老人的处境及心灵的需求,面对老人的请求,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表现了他自私冷漠的态度。
C.小说几次出现“树叶的阴影”,阴影遮挡了刺眼的光线,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庇护所,使人暂离孤寂,寻得一份淡泊与宁静。D.“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亮着灯的咖啡馆,是人们渴求的精神慰藉处,但正如咖啡馆终要打烊,这宁静而温暖的地方难以拥有。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两位侍者对话内容紧凑但余韵悠长,作为旁观者讲述了老人的经历,还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感受表现了出来,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B.小说中的年长侍者在黑夜追寻“干净明亮的地方”,此处对比显示了人们渴望精神被抚慰却仍生活在无边的黑暗里的主题。
C.小说开头反复使用“晚”字不仅在时间层面有指示性,而且以夜晚这一特殊时间为背景,烘托出人在现代生活的失落感。D.“你不需要音乐。……他害怕什么?……一场空与你同在。”年长侍者的独白中第二、第三人称的转换使用,充分表达他对年轻侍者
精神空虚的批判。8.年长侍者下班到酒吧时和酒吧招待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9.读书小组要以《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为题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以《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老人与海》为选文素材,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A7.D8.年长侍者内
心虚空、落寞、迷惘;酒吧服务员冷漠、麻木不仁。9.首先可提出自己的评论观点,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向世人传达的并不是虚无主题,而是一种“桑地亚哥”式的硬汉精神。然后从文章人物分析,主要从老人自身的举止的描述和两位侍者言行的反衬中去探索老人形象,挖掘深藏在
表面虚无之下的硬汉精神主题。如从老人的选择看,他舍弃光明,自己孤独地对抗着黑暗,说明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享受而在于抗争。最后总结,老人要抗争的是不能主宰自己身体的衰老。老人奉行生命不息,斗争不止的人生观。【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A.“旨在说明他们两人关系密切、心情轻松惬意”错。文中对话体现出年长侍者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待得很晚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有对现实的不安和对存在的忧虑。年轻的侍者只是急着回家,无法理解那位生活富足的
老者为什么依旧绝望并企图自杀。由此可看出后文的对话没有表明两人关系亲密,也没有体现出心情轻松惬意。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充分表达他对年轻侍者精神空虚的批判”错。根据原文,是体现出人对世界及未来失去了信念与希的冀,体现出思想上无意
义、无思想、无追求的虚无缥缈。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原文写打烊后,年长侍者来到一个酒吧,酒吧招待问他要什么时,他回答“Nada。”“灯光十分明亮,也很愉快,可惜这只吧台没有擦得很光洁”,可看出和
老年顾客一样,年长侍者也想找到一个干净、明亮的饮酒场所逃避虚无的世界。然而脏乱、无秩序的酒吧无法给他心灵的慰藉。他只好回到家中,躺在床上,忍受失眠的煎熬。据此看出年长侍者内心的虚无、落寞、迷惘。原文写酒吧招待说年老
侍者“又是个神经病”,说明他见多了这种空虚的人,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不正常的,不愿搭理他们,不想和他们沟通。据此看出酒吧服务员的冷漠和麻木不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的能力。题目要求以《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老人与海》为选文素材,写出以《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为题的文学短评思路。以《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例,首先可提出自己的评论观点,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向世人传达的并不是虚无主题,
而是一种“桑地亚哥”式的硬汉精神。然后从文章人物分析,主要从老人自身的举止的描述和两位侍者言行的反衬中去探索老人形象,挖掘深藏在表面虚无之下的硬汉精神主题。年老侍者认为人生是虚无缥缈的,但是作者如果要
表达虚无的悲观主题,为何选择用积极向上的语句“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做标题呢?显然把文章主题归结为人生是虚无的很难解释上述提出的问题。根据海明威冰山原则“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在这篇文章中所谓的“八分之一”便是年老侍者的自言自语发出的虚无
感慨。那在水面以下的“八分之七”我们可以通过重新阐释老人形象把它挖掘出来。从老人的选择看,他舍弃光明,自己孤独地对抗着黑暗,说明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享受而在于抗争。反抗命运给予他的贫困,于是他不断努力,待他年老时已腰缠万贯。反抗生命体的衰退,他试图自己了却生命证明自然不能主宰他。文章借侍者之口描
写这个老人“干干净净,虽然他这会儿已经喝醉了,可是他现在喝起酒来并没有像一般的醉汉那样滴滴答答地往外漏”,在侍者眼里老人一般都邋里邋遢,生命的暮年都是勉强度日,谈不上陈严。可这位老人偏偏与命运作斗争,即使上了年纪也应当像勇士一般活着。他走起路来,脚步虽
然不稳但是很有神气。最后总结,老人要抗争的是不能主宰自己身体的衰老。老人奉行生命不息,斗争不止的人生观。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
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
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
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
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
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
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选自《墨子·尚同上》,有删节)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
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古者圣王A为五刑B请以C治其民D譬若丝缕E之有纪F网罟G之有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姓,是普通民众的通称,“黔首”“众庶”“人民”等词亦有此义。B.三公,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说为太师、
太傅、太保。C.比,指同列并行,与“周而不比”的“比”词义相同。D.毁,这里指对错误行为的批判,在文中与“誉”相对。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上古时期,虽然人们所持意见不同,无法统一,但家庭内的父子兄弟能避免离散,和谐相处,联合一致对外施加暴行。B
.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因此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C.墨子认为,要奖赏服从上级不私自勾结的民众,惩罚勾结下级不服从上级的人,赏罚时应审慎考察民众行为。D.墨子认为,百姓既要服从于天子,还要服从于
上天,不服从天子则需刑罚来惩治,不服从上天或有天灾降临。【答案】10.BDF11.C12.B【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圣明的君王制定了五种刑法,用来治理他的百姓。就好比丝线有头绪,渔网有总绳
一样。“古者圣王为五刑”中,“古者圣王”是主语,“为”是谓语,“五刑”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五刑”后断开,即B处;“请以治其民”是“请以(之)治其民”的省略,“以(之)”作“治”的状语,“其民”是“治”的宾语,故在“治其民”后断开,即D处;“
网罟之有纲”与“丝缕之有纪”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网罟”前断开,即F处。故选BDF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指同列并行”错误。都是“勾结、朋比”之意。句意:服从上面而不与下面勾结。/亲密而不朋比。故选C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错误。由第二段“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可知,“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仍然不能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故选B
。参考译文:先生墨子说:古代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话的意思,也因人而异。人越多,所谓的道理也就越多。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对而别人的道理错,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
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损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的人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大乱,犹如禽兽一般。明白了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拔贤能可任用的人,立他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认为他的能力还
不够,又选拔天下贤能可任用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以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地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把天下划分为很多诸侯国,然后设立各个诸侯国的国君。诸侯国的国君已经设立,又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国家中选择一些贤能可任用的人,把他们立为
行政长官。行政长官设立之后,天子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好的事和不好的事,都要报告给上面。上面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面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面有过失,就应该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应当广泛地推荐。服
从上面而不与下面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的,也是下面所称誉的。假如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却不向上面报告,上面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面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面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广泛地向上面推荐,与下面勾结而不服从上面,这是上面所要惩罚的,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进
行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可信。国君,是国家的仁义之人。国君对全国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必须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
去掉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天子好的言论;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好的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夫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的百姓
都对上服从于天子,而不服从于上天,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大雨,连绵不断地到来,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服从它的百姓的惩罚。所以先生墨子说:古代圣明的君王制定了五种刑法,用来治理他的百姓。就好比丝线有头绪,渔网有
总绳一样,这就是用来约束天下那些不服从于上面统治的百姓的方法。(二)文言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
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第六
章)(二)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
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
,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13.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
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D而充之矣E若火之始F然G泉之始达。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中心,由仁心推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的仁心,因而仁政也应
是天经地义的。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C.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指的是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和人格力量。D.材料二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是围绕着“什么是浩然之气”
展开的讨论。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常常出现。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
穷。16.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答案】13.BEG14.D15.(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2)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
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16.①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②靠正直去培养;③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道德;④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⑤行要无愧于心。【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凡有四端于我者”作句子主语,其中“者”有停顿作用,其后断开,即B处;“矣”,句末语气助词,其后停顿,即E处;“若火之始然”与“泉之始达”结构一致,单独成句,“泉”前断开,即G处。
故在BEG三处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D.“是围绕着‘什么是浩然之气’展开的讨论”错。材料二先总后分,分别讨论了“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两个问题,选项分析不全面。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所以”,……的原因;“要”,通“邀”,邀取、博取;“乡党”,同乡;“要誉于乡党朋友”,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于乡党朋友要誉”;“恶”,厌恶。(2)“诐辞”,偏颇的言语;“淫”,夸张;“所离”,离奇在哪里;“遁”,躲闪。【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根据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可知,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启发我们靠正直去培养。根据“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可知,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
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所以提示我们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道德。根据“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可知,(对浩然之
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启发我们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根据“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可知,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提示我们行为要无愧于心。参考译文
:为的(一)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
;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
母都成问题。”(二)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
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全部
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
的言语呢?”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17.下列对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首悼亡之作中,词人苏轼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情感表达深婉而真挚。B.“十年生死两茫茫”指生死相隔,死者对
人世茫然无知,而活人对逝者也是一样。永诀十年之久,极写死别之悲。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诗人完全进入了梦幻的世界。“纵使相逢”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D.这首词有四重“隔”:生死之“隔”、空间之“隔”、相逢不识之“隔”、情感难言之“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
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情感等的能力。C.“完全进入了梦幻的世界”错误,是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故选C。(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反复咏叹愿意将衣服和战友共享,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游子的愁绪,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是借分别的地点来抒发对故人的怀念,“__________
_”则是借梦境来抒发对故乡的怀念。(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进酒》中“____
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诗人酒量之大,酒气之豪。(5)《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愤激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
与子同袍②.与子同泽③.与子同裳④.青枫浦上不胜愁⑤.昨夜闲潭梦落花⑥.人生代代无穷已⑦.江月年年望相似⑧.会须一饮三百杯⑨.古来圣贤皆寂寞⑩.惟有饮者留其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袍、泽、裳、潭、已、须、惟。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19.下列说法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A.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
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B.“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C.《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
就可见是一个谬种!”D.“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例句:违背了同一律。两个“鲁迅的著作”意思不同,前一个是集合概念,后一个是非集合概念。A.表意不明,违反了排中律,《红楼梦》值得
读和不值得读也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定;B.自相矛盾,违反了不矛盾律,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C.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不能构成她是“谬种”的充足理由;D.偷换概念,违背了同一律,顾
客的“请当心”不是提醒服务员小心烫伤,而是提醒其不要将自己的汤弄脏。故选D。20.下面不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逻辑推论的一项是()A.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B.若经历风雨,则能看见彩虹。C.除非经历风雨,否则不能看见彩虹。D.凡看见彩虹的都应该是经历过风雨的。【答案】
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值于“不经历风雨→不能看见彩虹”。B.通过否定前件得到否定的后件,是错误的推理,因此不能推出,而且“若……,则能……”的表述过于绝对。ABC均属于符合逻辑的推理结论。。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2小题,10分)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爆竹声中旧岁除”,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污染、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
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①火灾不一定造成人身伤亡。②③【答案】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和仿写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所给材料中有几处推断:一是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三是只要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从“势必”“这样就可以”“只要……就……”等可见,这三个
推断都过于绝对化。明确了这三个推断的问题后,就可以仿照句①来说明推断中的问题了。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
力;暴露时间长,________,甚至失聪。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_______,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_______,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答案】①.则
会造成听力损失②.无论暴露时间长短③.如果音量过大【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分析。第①空,前句为“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后句为“甚至失聪。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据此可知此处应填“听力会受到损失”。第②空,前文为“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
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后文为“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分析可知此处应填“无论暴露时间长短”。第③空,根据前文“即使是乐音”“时间过久”以及前文对“噪声、音量、时间”的分析可知,此处应填“音量过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进
”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有进有退,方能通达我们知道,每辆汽车都有若干个前进档,同时也都会有一个倒档。为什么要有倒档?原因很简单,只
往前走,不一定能够顺利到达终点,有时候退一下,反倒能走得更快。其实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是一样,有进有退,方能通达。有进有退,是人生的智慧。即使是忠义无双的关羽,面对曹军的重重围困,最终也选择了退,放下武器投降。兄长生死未卜,身负保护兄长家眷重任,暂时保全
大家的性命,是为明智。韩信面对屠夫的挑衅,忍受胯下之辱是一种退,自己志在平定天下,不被一时之怒挡住人生前进的脚步,是为理智。《水浒传》中的杨志,面对泼皮牛二的耍赖不退反进,一刀斩之,让自己身陷囹圄,这不是勇敢,是糊涂。有进有退
,是成功的法宝。在各种谈判中,对于核心利益、原则问题坚决不让步,这是一种进。而适当地退让,放弃一些不重要的、非原则性的条款,才能达成最后的协议。如果丝毫不退,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很可能会谈判破裂,一拍两散,白
费功夫。在战争中,更要放眼长远,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当年,面对胡宗南军队的进攻,毛泽东毅然决定主动撤离,放弃延安。两年之后,解放军势如破竹,“宜将剩勇追穷寇”,直过长江,实现了“今天放弃延安,明天换来全中国”的伟大构想,也把“进”“退”之道演
绎得淋漓尽致。有进有退,是彻悟后的通透。布袋和尚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低头同样可以看到天上,后退原来正是前行。有时候我们走得太快,可能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有时候我们走得太远,可能忘记了本来想走的路。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发现前进已非正途,尝试着后退,说不定能豁然开朗。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也要有进有退。作为学生,把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用来读书做题当然是一种进,但当你感到头昏脑胀、精力不济时,去操场上转转,回床上躺会儿,看似浪费了时间
,实则积蓄了力量。当你文理分科时遇到像《无问西东》中吴岭澜一样的难题,不以别人的方向为进退,放弃从众的心态,遵从自己心底的真实,才是最正确的选择。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呢?答案是,以目标为导向。当进影响了你的最终目标,就不要
再进,当退能够帮你达成目标,就大胆地退。不管进退,都是为了目标服务。一味地高歌猛进那是莽汉,一味地退让无度那是懦夫。只有目标明确,进退有据,方能活得通透,过得潇洒,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将“进”“退”“达”三字和具体生
活实践相联系。“进”是一个昂扬抗争的姿势,是一种凡事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敢于奋斗、不怕失败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敢闯敢拼、不留退路的顽强与执着。善于“进”的人,充盈着活力与勇气,随时整装待发,永远在路上搏击风雨,永远朝着心中的理想艰难前行。“退”是一个柔和理智的动作,是一种能够委曲求全、懂得
忍让、及时止损、善于转身的人生智慧,是一种不疾不徐、掌握节奏的处世风格。善于“退”的人,看得清乱局,会以暂时的隐忍、冷静的避让来缓冲矛盾、免于冲突。人生路上一味求“进”或者“退”都太过极端,前者未免激进,后者未免懦弱,只有进退得当,进退相济,才能豁达
洒脱,进入“达”的境界。考生可以赞同“进”或“退”的人生态度,但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分析。行文时可以先提出论点“有进有退才是通达人生”,然后分别论证何时、何境当进或当退,恰当引用论据,联系现实生活,说明现代青年学子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应如何进退,最后总结全文。立意:1.积极上进,不畏困难。2.善
于退让,海阔天空。3.进退有致,通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