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44.93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fa19d3c31a1cfe8c8c0f6620590ffd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6届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
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
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
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
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
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
料二:回视厚重绵延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会发现自先秦伊始就甚为发达的“人文关怀意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文艺家关怀社稷民生,心系民间冷暖,担当人民利益,为民立言,为民请愿,为民著史,为民述怀,积淀成为厚重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这些内
涵丰富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奠定了“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文关怀”底蕴,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的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提供了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发端于孔孟的儒家思想文化较为重视民众在国家政治、社会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强调发挥“文化化人
”的教化功能来实现社会治理,达到“仁政”的理想要求。孔子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主张惠民畏民、为政以德;举贤任能、取信于民。他强调“仁者人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的理想社会愿景是使“善人为邦”“民德归厚”。
他不满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故而游走四方,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希望以此来造福于民。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上升到“民贵君轻”的高度。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主张以德治国,对人民实施仁政。可见人民在孟子的视野中居于较高的地位。道家思想中也有着
厚重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调节其与人民的关系有重要意义。经历政治纷争、战争冲突、民族矛盾等动乱之后,社会需要缓和关系,以求稳定平安,故统治阶级往往在建国之初主张效法道家黄老学说,实施“休养生息”的国策。道家的“民本”思想此时就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者李健认为老子是“民本思想之父”。老子主张只有当统治者弃绝了文表虚华,做到行事真诚朴实,少存私欲,才能实现修身治国的目的。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只有顺应百姓的意志,才合乎大道
,达到社会大治。庄子亦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相比老子来说,庄子更主张一切因顺自然,最好任人民自为、自化、自富、自朴。他认为圣人通过修习道德,顺应民情民意,不以刑罚、重赋残害百姓,使民自在自为,则能达到“圣治”。先秦时期,除了儒家、道家思想学
说中富有朴素的“民本”思想,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中也有一定的“以民为本”主张,为后世“人民性”文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予以丰富和发展。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
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有专家指出:“人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生命线,当然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线。”中国古代文论始终强调把“以人为中心”作为考察的逻辑起点,奠定了“文学是人学”思想主题的坚固基石。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仰观俯察,将他们对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
朴素思考和情感体验寄托于文章书写之中。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决定了文艺的创作表现,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优秀的文艺家总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尖峰,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以如椽之笔,书写社会的矛盾,记录人
民的痛苦体验,反映人民的心声和需求。李泽厚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们的“创作中包含着很深刻的人民性的内容”。自先秦以来对人的尊重、书写和阐说,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也为中国“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
、文化传承增添了源源不绝的养分和素材。(摘编自喻琴、范懿《论“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学理基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是创作出具有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作品的前提条件。B.古代统治阶级在建国初期
推崇道家学说,是因为此时道家民本思想比儒家更有利于社会稳定。C.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内涵从来不是僵化的,它随时代发展而具有丰富性和流动性。D.开始于先秦的“人文关怀意识”,经过发展,为当下文艺创作的“人民性”
奠定了理论基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置百姓于社稷与君主之上,比孔子更加重视人民。C.古代学说
中含有的朴素民本思想虽然在当下已经不再适用,但是仍有借鉴意义。D.人学不仅是古代文学和文论的生命线,也是当代文艺家们需要坚守的基本立场。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民本思想”内涵的一项是()A.“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礼记·大学》)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荀子》)C.“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三国志》)D.“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清·康有为)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在创作中塑造“经典文艺形
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D2.C3.C4.首先,提出古代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的观点;接着,以儒家、道家为例,阐述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发展;最后,运用引证法,进一步强调民本思
想对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论的影响。5.①工作者要深入人民,体会人民的真实生活,领悟人民心声。②让人民成为作品主角,将个人思想情感与人民融为一体。③发掘能代表时代精神的现象和人物,进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④学习继承古代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从中汲取养分。【解析】【1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开始于先秦”错。原文为“自先秦伊始就甚为发达的‘人文关怀意识’”,是先秦伊始就甚为发达,不是开始于先秦。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在当下已经不再适用
”错。原文为“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是作用很大,不是不再适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
息的能力。C.强调的是财富的积累对安民的重要性,不能体现“民本思想”的内涵。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这些内涵丰富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奠定了‘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文关怀’底蕴,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的思想建构、
文化传承提供了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首先,提出古代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的观点;第二、三段,“发端于孔孟的儒家思想文化较为重视民众在国家政治、社会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强调发挥‘文化化人’的教化功能来
实现社会治理,达到‘仁政’的理想要求”“道家思想中也有着厚重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调节其与人民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以儒家、道家为例,阐述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发展;第四、五段,“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
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李泽厚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们的‘创作中包含着很深刻的人民性的内容’。自先秦以来对人的尊重、书写和阐说,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也为中国‘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文化传承增添
了源源不绝的养分和素材”,运用引证法,进一步强调民本思想对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论的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能力。结合“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
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可概括出,工作者要深入人民,体会人民的真实生活,领悟人民心声。结合“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
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可概括出,的让人民成为作品主角,将个人思想情感与人民融为一体。结合“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
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可概括出,发掘能代表时代精神的现象和人物,进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结合“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
、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自先秦以来对人的尊重、书写和阐说,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也为中国“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文化传
承增添了源源不绝的养分和素材”可概括出,学习继承古代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从中汲取养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雨中的猫海明威这旅馆里的二楼住着一对美国夫妇,他们来来往往进出房间,碰到了不少人,但
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的房间面对着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棕榈树和绿长凳。天气晴朗时,总有个艺术家带着画架来这画画。艺术家们喜欢棕榈树的长势和面向公园与海的旅馆的明快色彩。而意大利人不辞辛苦地从远方跑来瞻仰这战争纪念碑。碑是用钢做的,在雨中闪烁着光。天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
滴下来。砾石路上积水成池。海水在雨中突然变成一条长线,从沙滩下去,又涌上来,在雨中再化成一条长线。汽车从战争纪念碑边上的广场开过去,广场对面的咖啡店门口站着一个侍者,他若有所思地望着广场发呆。那位美国太太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小灰猫蜷缩在一
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我要下去把那只猫捉来。”美国太太说。“我去。”她丈夫在床上说。“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小灰猫想在桌子下面躲雨呢。”丈夫听了,重新躺下看起书来,但说了句:“别淋湿了。”太太下楼去
了。当绕过柜台时,旅馆的老板站起来向她点头致敬。他的办公桌在远离柜台的一侧,他是个老头,个子挺高。“下雨了!”那位美国太太说。她对这个旅馆的老板挺有好感。“是的,是的,太太。天气太坏了,太坏了。”旅馆老板说。他站在那阴暗的房间里远远的办公桌后面。①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那种任
劳任怨的认真态度,喜欢他的举止端庄,喜欢他点头哈腰、毕恭毕敬的样子,喜欢他那当老板自以为是的神态,喜欢他那很沧桑的脸孔和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一个穿着橡胶披风的男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到
咖啡店去。她绕到右边。她想她是否可以沿着屋檐下面走过去。这时,有人从后面给她打开了一把伞。这是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太太,要注意,不要让雨淋着。”她微笑着,讲的是意大利语。不用说,是老板派她来的。她在女侍者的陪同下,走到他们窗子下面。桌子在那里给雨水冲洗得绿闪闪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很失望
。女侍者望着她。“您在寻找什么?”“刚才那只猫。”美国太太说。“猫?”“是的,可它现在却不在了。”“猫?”女侍者笑了,“雨中的猫?”“对,”她说,“在桌子底下。”又说,“啊,我太想要它了。想要只小猫。”她说英语时,女侍者绷着
脸。“回吧,太太,”她说,“我们该进去了,否则您会淋湿的。”“那好吧。”美国女郎说。她们顺着砾石路往回走,进了门,女侍者在门外合了伞。当绕过柜台时,旅店老板又一次表示了自己的恭敬,老板自他桌后向她欠了欠身。美国女郎内心感到这是小事,也是麻烦事。老板使她觉得这事虽小,却实在是挺重要的。她一时
感到这简直太重要了。她走上楼梯,开了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那只猫呢?”他放下书问道。“跑了。”“跑了?往哪儿跑了?”他目光暂时从书本上移开。她坐在床上。“我十分想拥有这只猫,”她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想要它。我要那只可怜的小
猫。让一只可怜的小猫在雨中淋着我可受不了。”乔治继续看书。她起身,坐在梳妆台的镜子面前,用手镜照着自己,端详着侧面,先看一边,再看一边,然后细看头部和脖子后面。“我把头发留起来,你说好不好?”她问他,又看看侧面。乔治抬起头来,看见她脖子后面剪得短
短的像个男孩。“现在这个样子挺不错的,我很喜欢。”“这个样,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我可烦死了。”乔治换了个姿势。“你看上去十分美丽。”他说。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口往外看。天渐渐黑了。“我要把头发往后梳,又紧又滑,在后面打个大结子,我能
感觉到。”她说,“我要只猫坐在我怀里,我摸摸它,它就喵喵地叫。”“是吗?”乔治在床上说。“我吃饭时要用自己的银器,我要蜡烛,我要把它点燃,我要在镜子前面捋头发,我要一只小猫。另外,我要为自己添置几件新外套。”“好了,不要说下去了,还是看看书吧!”
乔治说。他又去看书了。美国太太又望向窗外。天很黑了,雨水仍不停地打在棕榈树上。“无论如何我要一只猫。”她说,“②我要一只猫,我现在就要一只猫。如果我不能有长头发或什么好玩的,我总能有只猫吧。”乔治没听到,他正在专心看他的书。广场上的灯开始亮起来。有人敲门。“进来。”乔治说。他放下书本,抬
起头来。门口站着女侍者。她贴身紧抱着一只龟纹大花猫。那猫顺着她的身子纵身一跃而下。“打扰你们了,”她说,“老板叫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过来。”【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
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对雨景的描写,营造了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反映了女主人公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B.文中画线句子②是女主人公
不甘寂寞、追求幸福生活的诉求,写出了女主人公生活的不如意,暗含了她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C.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态度的叙写,写出了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得到了极大满足的新女性的喜悦心情。D.与《老人与海》中在困境中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硬汉”相比,男主人公则显得冷漠疏离;文中的女主人公与《玩偶之家
》中的娜拉一样,都是家庭关系中觉醒的女性代表。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雨中的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即雨中,猫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有着多重意蕴。B.小说没有性格多变的人物,不追求情节的完
整,也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情节安排比较自由。C.小说中有多处人物对话,贴合人物性格和情感,用语简洁明了,极富口语特点,体现了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风格。D.文中画线句子①连用6个“喜欢”,增强了女主人公得到旅馆老板善待的喜悦感,也塑造了旅馆老板待
人诚恳热情又不失尊严的形象,与待她冷如冰霜的支夫形成鲜明对比。8.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心理随着猫的多次出现发生了哪此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情感,以“零度”的感情投入到写作行为中去,完全客观地陈述的写作状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上是如何体现“零度写作”的
。【答案】6.C7.B8.①猫第一次出现时蜷缩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此刻女主人公内心是孤独无依的;②女主人公想要下去把那只猫捉来,此时她的心理是渴望改变自身状态;③女主人公救猫失败后,反复强调想要一只猫,此时她的心理是对心愿无法实现的无奈;④猫最后一次出现是女
侍者送来一只龟纹大花猫,此时女主人公的心理是需求不被真正理解的孤独。9.①运用大量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文本主要运用女主人公、旅馆老板、男主人公等的对话推进情节,不加主观评述,使人物形象具有客观性;②开放性结尾(戛然而式结尾),善于留白。以女侍
者的话结尾,不交代后续内容,也不交代女主人公的反应,不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倾向;③使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本文的叙述者为旁观者,只叙述看到的场景,使叙述更为客观;④语言精练平实,修饰性词语极少。本文在叙述
过程中,用语平实亲切,如话家常,却不直接表露作者情感态度。【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极大满足”“喜悦心情”错误,小说只是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变化反映出当时渴望改变处
境却只能充当被动接受者的新女性内心的苦闷。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错。文章截取了一个生活断面进行写作,大量留白,不追求
情节的完整,但其中仍展示了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女主人公因为不经意地发现了窗外雨中的猫而外出冒雨寻猫;寻猫未果失望而归;为安慰她,旅店老板派人送来了另一只猫。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结合“那位美国太太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小灰猫蜷缩在
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可知,猫第一次出现时蜷缩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此刻女主人公内心是孤独无依的;结合“‘我要下去把那只猫捉来。’美国太太说”“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小灰猫想在桌子下面躲雨呢”可知,女主人公想要
下去把那只猫捉来,此时她的心理是渴望改变自身状态;结合“桌子在那里给雨水冲洗得绿闪闪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很失望”“啊,我太想要它了。想要只小猫”“我太想要那只猫了”“我十分想拥有这只猫”可知,女主人公救猫失败后,反复强调想要一只猫,此时她的心理是
对心愿无法实现的无奈;结合“门口站着女侍者。她贴身紧抱着一只龟纹大花猫。那猫顺着她的身子纵身一跃而下”可知,猫最后一次出现是女侍者送来一只龟纹大花猫,此时女主人公的心理是需求不被真正理解的孤独。【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由“‘我要下去把那只猫捉来。’
美国太太说”“‘我去。’她丈夫在床上说”“‘是的,是的,太太。天气太坏了,太坏了。’旅馆老板说”可知,运用大量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文本主要运用女主人公、旅馆老板、男主人公等的对话推进情节,不加主观评述,
使人物形象具有客观性;由“‘打扰你们了,’她说,‘老板叫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过来’”可知,开放性结尾(戛然而式结尾),善于留白。以女侍者的话结尾,不交代后续内容,也不交代女主人公的反应,不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由“这旅馆里的二楼住着一对美国夫妇,他们来来往往进出房间,碰到了不少人
,但没有一个认识的”“那位美国太太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小灰猫蜷缩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可知,使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本文的叙述者为旁观者,只叙述看到的场景,使叙述更为客观;由“丈夫听了,重新躺下看起书来,但说了句:‘别
淋湿了。’”“当绕过柜台时,旅店老板又一次表示了自己的恭敬,老板自他桌后向她欠了欠身。美国女郎内心感到这是小事,也是麻烦事”可知,语言精练平实,修饰性词语极少。本文在叙述过程中,用语平实亲切,如话家常,却不直接表露作者情感态度。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自唐天宝后,历肃、代,藩镇不复制。太祖即位罢藩镇权择文臣使治州郡至今百余年,生民受赐。每一诏下,虽拥重兵,临大众,莫不即时听命。建隆二年,太
祖谓宰臣曰:“五代以来,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朝廷置而不问,刑部之职几废。且人命之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令诸州决大辟讫,录案闻奏,委刑部覆.视之。”奏案自此始。太祖尝读《虞书》,叹曰:“尧舜时,四凶之罪止从投窜,
何近代宪网之密耶。”益有意于措刑.也。故自开宝以来,犯大辟,非情理深害者,多贷其死。上尝御便坐,录京城系囚,至日肝,近臣或以劳苦过甚为言。上曰:“不然,倘惠及无辜,使狱讼平允不致枉挠,朕意深以为适,何劳之有。”因谓宰相曰
:“国家设官分职,本为治人。如受任外官悉能尽公决断,焉有不治之事?古人宰一邑,治一郡,致飞蝗避境,虎渡凤集。臣下为政尚能致兹感应,若帝王用意惠民,申理冤滞,岂不感召和气?朕孜孜求治,今得天下安泰,亦其效也。”宋琪曰:“天下治.乱,
系在一人。陛下临御十年,勤劳致治,寰海宁谧。每日前殿所谈,止在刑政;退朝惟观古史,究历代兴亡善恶之事,以法古成宪。上资神圣,中外幸甚。”灵州河外寨主李琼以城降贼,有司将坐其家属。上曰:“穷边孤垒,又无援兵,缘坐之法,朕不忍行也。”二年,契丹入边,边
将言文安、大成二县监军弃城遁走,请以军法论,上遣中使诛之。既行,谓之曰:“此奏尚有疑,得无所部召之耶?当详而后决。”使至,讯之,果乾宁军令部送民入城,非擅离所部,遽释之。上之明察如此。节选自《宋朝事实·兵刑》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
句读,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太祖A即位B罢藩C镇D权E择文臣F使治州郡G至今百余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覆,指又,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中的“覆”字含义不同。B.刑,指刑罚,与《
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刑”字含义不同。C.治,指天下安定,与《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治”字含义不同。D.“有司将坐其家属”中“坐”指因受牵连而受罚,和《苏武传》中的“副有罪,当相坐”的“坐”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
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太祖看到了五代以来法纪松弛造成的弊端,认为姑息养奸就是对人的生命的不尊重,朝廷应该强化刑部的作用。B.宋太祖翻阅书籍,借鉴历史上的做法,亲自参与很多案件的复核审理,从而宽免了开宝年间以来的一些死刑犯。C.
宋太祖认为只要能纠正冤屈,自己的辛苦也是值得的;他也认识到如果官员都能够尽心断案,哪里有不能治理的事情。D.宋太祖处理事情时考虑较为全面,没有被表面现象迷惑,他对于监军弃城遁走这件事的分析,充分体现了他明察秋毫的特点。1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尧舜时,四凶之罪止从投窜,何近代宪网之密耶。(2)退朝惟观古史,究历代兴亡善恶之事,以法古成宪。14.太祖在刑罚上做了哪些改变?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C12.B13.(1)尧舜时,四凶
这样的罪罚仅仅采用流放的办法,为什么近代法网如此严密。(2)退朝只看古代史书,推究历代兴亡善恶这类的事,效法古代的律令来立今天的法规。14.①推行奏案,重视刑部的作用。②宽待罪犯,减轻刑罚的惩罚力度。③强调官员分权负责,尽心尽力为民。【解析】【导语】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了宋
太祖对法治和刑罚的管理及改革措施。文中提到,由于五代时期藩镇权力过大,导致法纪松弛,宋太祖即位后,通过罢黜藩镇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恢复刑部职能,亲自参与案件复核,以确保公正和赦免不当死刑。此外,文章还反映了宋太祖通过历
史借鉴和自身勤勉治国的努力,展现出其对民生和法治的重视和思考,并体现了他的明察秋毫与宽仁。【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宋太祖即位后,免去藩镇的权利,选择文臣派道他们去治理州郡,到现在已经一百年多了。“太祖即位”为完整的主谓结构,B处断句;“罢”的宾语是“藩镇权”,E处
断句;的“治”的宾语是“州郡”,G处断句。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又、再/覆没。句意:交付刑部再次审查;/到了覆灭的地步。B.名词,刑罚/动词,对人用刑。句意:大概就想置刑法而
不用;/对人用刑只担心不能用尽。C.“含义不同”错。均指“天下安定”。句意:天下稳定和混乱;/明晓国家安定和动荡(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D.均为“因受牵连而受罚”的意思。句意:主管官员将要连坐惩罚他的家属;/副官有罪,主官应当连坐受罚。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从而”错误,原文写到“上尝御便坐,录京城系囚”,但这与他宽免了开宝年间以来的一些死刑犯没有关系,“从而”所体现出的关系原文没有。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止”,
仅仅;“投窜”,流放;“何”,为什么。(2)“之”,这;“法”,效法;“成”,建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依据“‘朝廷置而不问,刑部之职几废。且人命之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令诸州决大辟讫,录案闻奏,委刑部覆视之。’奏
案自此始”太祖开始了奏案制度,重新重视起刑部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审核监督作用,使得刑罚执行更为规范、严谨。②依据“故自开宝以来,犯大辟,非情理深害者,多贷其死”体现出在刑罚上趋向宽待,减轻了惩罚严厉程度,展现出对罪犯量刑方面的改变。③依据“国家设官分职,本为治人。如受任外官悉能尽公决断,焉有不治之
事?古人宰一邑,治一郡,致飞蝗避境,虎渡凤集。臣下为政尚能致兹感应,若帝王用意惠民,申理冤滞,岂不感召和气?朕孜孜求治,今得天下安泰,亦其效也”可知太祖希望通过让官员各尽其责、公正断案,来保障刑罚实施的公平公正,使司法能真正
惠及百姓。【的参考译文:自从唐朝天宝年之后,历经唐肃宗、唐代宗,藩镇不再设置,宋太祖即位后,免去藩镇的权利,选择文臣派他们去治理州郡,到现在已经一百年多了,百姓接受了他的恩赐。每次诏令一下,即使是拥有重兵,统治百姓的官员,没有
不立即听从诏令的。建隆二年,太祖对大臣们说:“五代以来,诸侯们飞扬跋扈,执法者破坏法规杀人,朝廷放置不问,刑部的职责差不多废除。况且人的性命是最重要的,却无原则地宽容藩镇,怎么能这样呢?(自今以后)各
州判决死刑时,记录囚犯罪状的案卷一定要禀报上奏,交付刑部再次审查。”上奏案件就从这时开始。太祖曾经读《虞书》,感叹说:“尧舜时,四凶这样的罪罚仅仅采用流放的办法,为什么近代法网如此严密。”大概就想置刑法而不用。因此从开宝以来,犯有不是情理难容的死罪的人,多数能够宽怒死罪。太祖曾经驾临厢房
,亲自审问京城关押的囚犯,到日暮,近臣有的用(这样)过于辛苦作为进言。皇上说:“不是这样的,如果能惠及无辜人身上,使案件诉讼公平公正,不导致冤屈偏私,我心中会感到非常满足,哪里有什么辛劳的呢?”于是对宰相说:“国家设立官府,分派职权,本来是为了治理百姓。如果接受任命的朝廷外宫都能够尽心断
案,哪里有不能治理的事情?古代人掌管一邑,治理一郡,能够让飞蝗躲避这个地方,贤才聚集。臣子处理政事尚且能产生这样的感应效果,如果帝王用心惠民,依法处理滞留未申的冤狱,难道不能感召天地,使万事万物充盈着雍睦和谐的自然之气。我不懈地追求社会的安定与繁荣,现
在获得了天下的安定太平,也是这样的功效。”宋琪说:“天下稳定和混乱,都在一个人身上。陛下您治理国家十年,十分辛苦地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四海安定。每天前殿所说的,只是刑罚和政事。退朝只看古代史书,研究历代兴亡善恶这类的事,效法古代的律令来立今天的法规。皇上你天资
神圣,朝廷内外十分幸运啊。”灵州河外寨主李琼带领全城人投降贼人,主管官员将要连坐惩罚他的家属。皇上说:“偏远的边疆,孤立的营垒,又没有援兵,牵连治罪这样的法律,我不忍心实施。”过了两年,契丹侵犯边疆,边疆将领说文安、大成两县监军弃城逃跑,请求按照军法论罪,皇上派
遣中使诛杀他们。已经出行,皇上又对中使说:“这篇奏章还有疑点,该不是他们的上级部门诏令他们吧?应当详细调查后再判定决断。”中使到了,审问他们,果然是乾宁军命令地方送百姓进入城里,并非擅自离开管辖部门,立即就放了他们。皇上的明察秋毫就像这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
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书怀寄白宾客①刘禹锡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商山紫芝客②,应不向秋悲。【注】①这首诗作于大和七年,刘禹锡京官外调,担任苏州刺史。白宾客
即白居易,时为太子宾客。②商山,太子宾客的别称;紫芝客,白居易曾在诗中自称“白衣居士紫芝仙”。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感慨远离京城,即便苏州位列雄州,但自己年老健衰,悲凉的心绪也难以宽解。B.颔联写诗人饮
酒和上楼,意在描写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酒兴高涨、体力尚好的现实。C.颈联写蝉声聒噪,望雁来愁,表现了诗人的心绪不宁和惆怅感伤之情。D.本诗既有对自身状况的感伤,又有对朋友白居易的深情寄语,诗意浅易却耐人寻味。16.综观全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一位年老无力,身老体衰,却不服老的诗人形象。②诗人在首联写出了自己年老健衰,颔联写出了自己力不如前,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不服老的心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体力尚好的现实”错误。“筋力上楼知
”说明诗人已经年老,上楼就知道自己筋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体力尚好”不准确。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写出了自己年老健衰,“雄”“健”二字与“无益”“亦衰”形成对照,表达作者对年事已高的无奈;颔联“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写诗人
饮酒和上楼,上楼就知道自己筋力已经大不如前;颈联写蝉声聒噪,雁来愁望,运用视听结合手法,通过物候营造出感伤的氛围;但是感情在尾联发生变化,说自己是商山紫芝客,觉得自己不应沉浸在秋天的感伤中,突出的表达了诗人的不服老,不愿感伤的积极乐观的心态。(三)名句名篇默写(本小题共1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2)高适《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将战士与主帅对比描写,揭示了战争必将失败的原因。(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评“孤篇盖全唐”,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赤壁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意思相似。【答案】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战士军前半死
生④.美人帐下犹歌舞⑤.人生代代无穷已⑥.江月年年望相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庶、壹、帐、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的魅力,在于它百科全书般的①。
《红楼梦》几乎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精品。我们在吃惊《红楼梦》构筑的艺术世界的辉煌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生、人性的深刻认识,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冲击是空前绝后的。令人②的,还不是一部《红楼梦》竟然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而是作者以高超而娴熟的艺术功力,③地将这些
东西熔为一炉,使其成为一部充满着诗的浪漫与氛围的作品,读起来一点都不让人觉得生硬牵强、乏味无聊。《红楼梦》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内容非常广博,有厚重精深的思想,艺术堪称精湛完美,语言既丰富又生动。中国的读者从中得到的知识和学问,获得的体验和启示,受到的震撼和愉
悦,比从其他任何一部经典中得到的都要多。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处是散句,请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答案】18.①包罗万象(无所不包)②拍案叫绝(赞不绝口)③出神入化(炉火纯青)19.示例:有非常广博的内容,有厚重精深的思想,有精湛完美的艺术,有丰富生动的语言。20.示例:我们在惊叹《红楼梦》构筑的艺术世界的辉煌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生、人性的认识,《红楼梦》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冲击是空前绝
后的。【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依据“百科全书般”“几乎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精品”推断《红楼梦》内容丰富,包含方方面面,故可填写“包罗万象”。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包。无所不包,指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
包含的东西非常多。②依据“还不是一部《红楼梦》竟然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而是作者以高超而娴熟的艺术功力”推断《红楼梦》在内容和艺术上都赢得了赞赏,故可填写“拍案叫绝”。拍案叫绝:拍桌子大为赞赏地叫好,形容赞赏至极。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③依据“以高超而娴熟的
艺术功力”“熔为一炉”推断《红楼梦》将小说涉及的内容和艺术审美融为一体,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故可填写“出神入化”。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极高超的境界。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散句变为整句,先找好基准句;再仿照基准句改写其他句子,注意结构
一致,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最后组织答案,根据要求作答。分析画线句所说,内容是关于《红楼梦》的,其中第一方面是“内容”,一方面是“思想”,一方面是“艺术”,一方面是“语言”,由此可以将这个句子拆成四个
分句,句式“(《红楼梦》)有……,有……,有……,有……”;再确定基准句是“有厚重精深的思想”。故句子可改为:(《红楼梦》)有非常广博的内容,有厚重精深的思想,有精湛完美的艺术,有丰富生动的语言。【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①搭配不当,将“吃惊”改为“惊叹”;
②结构混乱,将“也加深了对人生、人性的深刻认识”改为“也加深了对人生、人性的认识”或“也有了对人生、人性的深刻认识”;③成分残缺,在“给读者”前面添加“《红楼梦》”。(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我们身边常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容貌和身体状况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然而,①。此外,更重要的是,年轻或衰老,并非只在表面。研究发现,人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生物“时钟”,记录着不同的年龄。这些“时钟”根据每个人的遗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而
存在很大差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能感受到自己的脖子、手、脸更容易长皱纹。如果你经常用右手,右手往往看起来比左手更老;如果你很爱大笑,眼角更易长鱼尾纹。皮肤能最直观地呈现衰老,不同年龄之间或者同龄人之间,②。那么,皮肤之外的器
官呢?研究人员测算了各种器官和系统随年龄的变化速率,构建了生物学年龄,然后用生物学年龄做比较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的衰老速度不一样,有着不同的生物“时钟”。可能肝脏的“时钟”指向21岁,但肾脏已经提前“奔四”了。此外,每个人每个器官的衰老程度
差异,③。经过科研人员用这些信息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看到了可能与衰老速度相关的一些基因或者代谢通路。也许在将来,延缓衰老不再是神话。即使年迈,自己依然可以很美很健康。正如美国诗人狄金森所言,“我们并非在年复一年地变老,而是日复一日地焕然一新”。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
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不是(非)……而是……”表示并列关系,用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对照来表达所要肯定的意思,使表意更充分。请据此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答案】21.①也有的人十分显老②皮肤状态有明显差别③还与基
因密切相关22.①“非……而是……”引导的两个分句表示并列关系,通过对照来表达所要肯定的意思;②突出人们面对衰老时应有的乐观心态,每天都“焕然一新”;③肯定句与否定句结合运用,两相对照,使表述更周密,观点更鲜
明,表意更充分。【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首先观察该空前后的标点符号,前为逗号,后为句号,说明该空所填内容应与“然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另外,“然面”表示对上文的转折。该空前面讲“有的人容貌和身体状况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则该空所表述的情况应与此截然不同,据此可知该空可填“也有的人十分显老”之类的句子。②处,由前文可知“皮肤能最直观地呈现衰老”,该句应是指“不同年龄之间或者同龄人之间”皮肤的衰老程度明显不同。因此,该空可填“皮肤状态有明显差别”之类的语句。③处,由后句提到的
“基因”可知,“每个人每个器官的衰老程度差异”可能与基因有关。因此,该空可填“还与基因密切相关”之类的语句。【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应该依据题干理解对照关系并列句的特
点,即“前后分句的意义相反相对,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对照说明情况”,由此可知,在句式上,肯定句与否定句结合使用,是两相对照的关系,这样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突出观点,加强肯定句语意或否定句语意的作用。则本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结合运用,以“焕然
一新”来理解“变老”,突出强调了人们面对衰老应有的别样认知及乐观心态,加强了语意;在内容上,狄金森所言是为教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时光的流逝,“年复一年地变老”与“日复一日地焕然一新”内容上相反相对,同时也相互补充
,扩大了语境范围,使表述更周密,观点更鲜明,增强了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
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抗议……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要
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知行合一,静水流深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经过无数的磨炼和痛苦的思考之后,在贵阳文明书院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
强音:知行合一。千年之后,一个年轻的学子更名为陶行知,以此践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生动的《三字经》却难以掩饰孩子的刁蛮任性,国学热潮的背后是虚无的形式主义的泛滥。何以会出现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巨大发差?根源在于“知”与“行”的割裂,人的道德思想并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以
践行。将“知”置于心中,握在手中,知行合一方能写就生命的绚丽。“非洲之子”史怀哲十八岁成为法国管风琴大师的得意门生,并被推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三十岁,他又获得了哲学与神学博士。在大家都以为他将谱写华丽人生的时候,他却把目光投向了那遥远、荒芜的非洲,而起因竟然只是一个忧伤的非洲黑人的雕像
和一篇新闻报道。一般人或许只是掬一把同情泪,献上一份深深的祝福。史怀哲却以惊人的毅力弃文从医,偕同他的夫人海伦,带着70箱装着医疗用品的行李,来到非洲兰恩巴涅设立了医院,救死扶伤,这一“行”就是50年。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志愿者,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说,却以50年的实际
行动践行了人道主义的最高宗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知行合一需要内心足够澄澈和强大。当无数学者躲在象牙塔闭门造车时,当众多高官为弄一顶院士的桂冠而抄袭论文时,袁隆平即使已经名满天下,却仍旧埋头于田畴,将自己的才智倾洒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上,为的
是解决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没有沉迷于空洞的理论研究,更没有为了那顶院士帽而削尖了脑袋苦苦钻营。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更是科学救国的践行者。2006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这是世界对这位知行合一的伟大耕耘者最好的褒奖,也是对那些空谈家绝妙的嘲讽。还记得赵国那位“雄才大略”的赵括吗?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但误了自己的性命,还将赵国40万精锐丧失殆尽。悲痛之余,更需反思。赵括虽熟读兵书,
精通战法,却非从战场实践中而来,知行脱离,失败在所难免。还记得那位隋炀帝杨广吗?为谋求帝位,“矫情饰行,以钓虚名”,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一旦登临帝位,立马原形毕露,骄奢淫逸,荼毒生灵。历史是公正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为其“矫
情饰行”付出的代价就是身死国灭,岂不悲哉?知行合一不仅是圣贤先达毕生的追求,更需芸芸众生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中国梦很宏伟,却也很细微,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与其让孩子背诵《三字经》,不如让孩子学会说“谢谢”;与其
埋怨漫天的阴霾,不如少开一次车;与其悲天悯人地空喊,不如以实际行动去救助一名失学儿童;与其怨天尤人,痛心疾首,不如点亮心灯照彻黑暗。言为行之表,行为言之始。经世致用,方能让孝道永驻孩子们的心田;知行合一,方能让传
统文化之花灿然绽放于华夏大地。【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中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材料由两个自然段组成,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对比出现的。材料中,一方面是孩子熟练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
方面则是孩子任性刁蛮,毫无礼数。材料的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学,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低下;前者是知,后者是行。由此可联想到言行不一,学不能致用,盲目跟风,忽视内在
修行,只注重理论与表面。具体行文,要辩证地分析“知”与“行”的关系,论述二者如何有效地统一起来,也可以具体论述国学经典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主义,而应该将国家经典中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内化于孩子的心灵。【立意】1.行胜于言。
2.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3.“表”“里”要如一。4.国学经典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素材】“事例素材”:1.【陶行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来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后。他一生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
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地分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知到行,即从认识到实践。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2.【梅贻琦】冰心在《繁星•春水》里曾说:“言论的花儿开得越大,行为的果子结得越小”。古今智者大都能悟透其中的道理:行胜于言。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提倡“行胜于言”,他主张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他爱干实事,肯干实事,能干大事,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低调、慎言,时人称其为“寡言君子”。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在十年内由一所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跻身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被誉为
清华的“终身校长”。3.【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现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
.【孔子】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名言警句”1.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
至于行而止矣。——荀子3.朝有所闻,则夕行之。——《后汉书》4.知之者不如行之者。——王通5.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6.慎而思之,勤而行之。——白居易7.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责于知之。——司马光8.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程颐9.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10.天下大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精彩片段”:1.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其实
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
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