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10)页,56.56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f4403546ae0438a64d4b29af09b9b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国语·周语上》记载:西周后期,因连续对外用兵,周王室财政已濒于破产,周宣王乃“料民(调查核实户口)于太原”。周宣王的
料民A.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B.说明井田制已经名存实亡C.消解了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户籍登记造册是征收赋税和派发徭役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鲁国的初税亩,规定按亩纳税,承认了私田的存在,井田制才名存实亡,B项错误
;调查核实户口,以便征收赋税和兵役,以扩充兵员和充实财力,分封制的等级关系依然存在,C项错误;西周后期,诸侯隐瞒人口导致周王室财政困难,分封制瓦解,中央无法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D项错误。故选A。2.许倬云说:“战国的社会结构,与春秋不同,已逐渐抽去氏族贵族的一层剩
下的只是君主和被统治者两橛,没有中间许多阶层逐渐分权”。材料意在说明A.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B.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C.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D.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已逐渐抽去氏族贵族的一层剩下的只是君主和被统治者两橛”并结
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贵族政治逐渐没落,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崛起,分割政治权力,这体现的是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的逐渐瓦解,故C正确;普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当时儒学并没有受到重用,排除D。3.西汉后期,
农民发现市场上铁农具“多为大器”,不合需要。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抛铁而木,“贫民或木耕手蓐”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重农抑商导致农民贫困C.官营手工业的垄断D.冶铁炼钢技术长期落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
,官营手工业被政府垄断,因此民营手工业无法生产出适合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实用农具,故C正确;材料与小农经济的特点无关,排除A;重农抑商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排除B;中国当时冶铁炼钢技术并不落后,排除D。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
、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材料所述税收为按户缴纳,
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分封制的目的在于配置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均田制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与人口增长无关,应为培植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考点:历
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
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
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的变化6.宋神宗时期,朝廷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由王
安石和枢密使陈升之共同主持,筹划和制定新的法规。宋神宗还任命了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苏辙负责条例司文件的起草工作。这从本质上体现了宋神宗A.重用高官加强变法领导B.继承祖宗之法注意集权C.强调集体决策减少失误D.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答案】B【解
析】【详解】根据材料“由王安石和枢密使陈升之共同主持,筹划和制定新的法规。宋神宗还任命了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苏辙负责条例司文件的起草工作。”可知,皇帝注重官员之间权力制衡,其本质是加强皇权。故答案为B项;重用高官加强
变法领导是表象,不符合“本质上”的题意要求,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官员权力制衡,而非集体决策减少失误,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7.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户口几乎没有增长,而北方编户就有了引人瞩目的增长迹象:如北魏末年的河北括户曾使当地丁口增加了一倍之多。出现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经济发展速度更快B.南方佛道空前盛行C.北朝国家管理能力更强D.南朝士族更为腐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朝时期北方基本处于统一的状态,北朝国家管理能力更强,因此户数有所增长,故C正确;材料仅涉
及人口,没有涉及经济,排除A;佛道与人口变化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项与人口户数的变化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8.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
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北方为南方手工业提供原材料,而南方是通过生产加工然后到北方销售成品,这体现了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D符合题意;手工业发展是商业发
展的前提,A颠倒了因果关系;材料未体现农业发展受到伤害,棉花的种植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排除B;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农业比北方发达,排除C。故选D。9.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
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
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答案】B【解析】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
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表明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是解题关键。
10.清初设立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严防亲王权臣乱政。但是清代中期以后,亲王入值军机处成为常态。如同治时期的恭亲王奕诉,宣统时期的庆亲王弈勖。这反映了A.军机处权力失控B.君主专制加强C.军机处取代内阁D.皇权逐渐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清初“其制无公署,大小
无专官”到“亲王入值军机处成为常态”,反映了亲王也成为皇帝控制国家的工具,即君主专制加强,B正确;材料与军机处权力失控无关,排除A;军机处取代内阁不符合史实,排除C;军机处人员的变化反映的是皇权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D。11.“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
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A.“理在事先”B.“发明本心”C.“万物皆生于两”D.“理在气中”【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
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可知材料的观点为,先有理,然后才能有与理相符合的事物的产生,所以强调的是理在事先,A正确;“发明本心”强调的是万物从心中来,先有心后有物,与题干中所描述的内容不符,排除B;C强调阴阳相生,与题干中的理无关,排除C;理在气中认
为先有气后有理,这与题干中内容相反,排除D。12.《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见,晋商的发展()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
合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代晋商的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政府腐败的信息,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特
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说明晋商利用官场与商业结合,B项符合题意,正确;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C项错误;“经济利益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代晋商的发展13.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至18世纪,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这一时期,从广州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迅速增加到7条,抵达世界7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州港成为中
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直到1842年,除个别地区和特殊情况外,基本上是广州“一口通商”,垄断了全国的对外贸易。全国进出口货物一下子汇集到广州,在广州旧城西城外的十三行商馆区建起了一幢幢给外国商人存货和居住的夷馆,华丽的
西式建筑上面悬挂着各国的国旗,货船到港的时候,这一带外国人熙熙攘攘,各穿着不同服装,操着不同语言,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此时,从美洲、日本等地区流入中国的白银在7000—10000吨之间,占到了世界白银总数的近半数。——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材料二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
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
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17—18
世纪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较唐宋时期的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1)变化:政府政策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贸易范围逐渐扩大。影响:
推动了沿海地区工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为西学东渐创造条件;海禁政策使其对中国社会变革影响有限。(2)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
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基本上是广州“一口通商”,垄断了全国的对外贸易”可得出政府政策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根据“这一时期,从广州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
迅速增加到7条,抵达世界7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出贸易范围逐渐扩大。影响:根据“广州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直到1842年,除个别地区和特殊情况外”得出推动了沿海地区工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根据“从美洲、日本
等地区流入中国的白银在7000—10000吨之间,占到了世界白银总数的近半数。”得出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结合所学从为西学东渐创造条件;海禁政策使其对中国社会变革影响等角度概括。(2)原因:根据“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得出统一与稳定;根据“根据耕
地面积确定税额”得出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根据“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得出高产作物的推广;根据“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得出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根据“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
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得出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等。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ThePer
spectivesOntheTang》A.Wright.D.Twichetted1973YaLe)“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
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
文化》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评分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围绕主题阐述即可。示例一: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
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
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示例二: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阐述: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
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示例三:唐朝文化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略)【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围绕“开放
”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唐代文化开放多元,或唐代文化是保守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必须史论结合,如果选择“开放”,从民族交流、中外交流角度组织答案;如果选择“保守”,则从继承前朝的角度回答。点睛;本题要求学生
自主命题,考查层次较高。解题的关键,首先要认真审题,尤其是设问括号中的内容;其次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选择开放或保守都行,关键是选择自己容易答的论题;再次论述时要充分运用材料信息,然后结合所学,一定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至元
二十二年(1285年),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订合同放牧取利。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
府出售。“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卢世荣死后他的其他许多经济管理意见在忽必烈那里并没有因人废言,这条意见也是没废弃的。卢世荣之后的财相藏族人朵哥执政
间创建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至元二十四年复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11.06万锭,银1593锭、金100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韦,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摘编自张岱
年等主编《中国全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的影响。【答案】(1)①1276年元朝统一中国,其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②忽必烈之前蒙元统治者的夙愿;③南宋
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亟需南方物产;④统一货币的推行;⑤农牧业制度的保障;⑥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⑦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2)①增加了元朝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满足了统治者对财富的追求;③为国家增加了羊、马的来源;④巩固
了元朝统治;⑤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⑥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⑦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⑧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详解】(1)由材料“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
牧区换取羊、马”,可见官方贮币帛,用以南北互市;由材料“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定合同放牧取利”,可见政府与当地牧民协议放牧(羊、马)取利;由材料“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可见官府主导出售十分之八;由材料“马以备军兴,羊以充
赐予”,可见“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2)第一小问,从国家统一、经济重心南移、统治者重视、主持者推动、农牧业发展和统一货币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主要从政治上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民族团结;经济上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
南北交流等方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