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141.11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efa095046e1729e1b56be7acf0692a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75分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54分)1.有学者指出,因为农业造成定居,一旦定居,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就需要有一种社会机制,也就是社会组织
,因此国家就一定会出现。该学者旨在说明()A.农业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性B.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国家出现的前提C.必须有农业才能产生国家政权D.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定居提供了条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农业最终影响国家、社会建立,突出了农业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性,A项正确;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国家出现的前提与材料不冲突,但是并没有表明该学者的突出观点,排除B项;必须有农业才能产生国家政权表述错误,并不是只有农业才能产生国家政权,排除C项;
材料中并未涉及到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2.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A.推动了民主进程B.颠覆了寡头统治C.削
弱了元首权力D.保留了共和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罗马。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屋大维执政时期,屋大维组建元首顾问议事会,参
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然后在元老院议决。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成为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材料中元首顾问议事会有权商讨国家大事,保留了某些共和因素,D项正确;这一机构加强了元首的权力,不利于民主进程,排除A项;这一机构是罗马贵族寡头统治的产物,排除B项;这
一机构加强了元首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3.下图是某同学所做西欧社会8至18世纪某领域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该领域可能是A.神权B.议会立法权C.王权D.城市自治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8至18世纪西欧社会“权力”的发展趋势。结合所
学可知,8-13世纪,西欧处于神权统治时期,王权受制于天主教的神权;13-18世纪,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宗教改革运动开展,天主教的枷锁逐渐被打破,西欧王权不断增强;18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的进行
,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权。这一发展趋势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16世纪宗教改革后,神权失去了在西欧的统治地位,这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西欧社会比较早的议会立法权出现在1689年的英国,《权利法案》的颁
布,表明议会拥有立法权,这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11-12世纪前后,西欧兴起城市自治运动,这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4.一位旅行家曾言:“在土耳其所有的城市里,每周有三种休息日:土耳其人逢周五休息,犹太人逢周六休息,基督
徒则在主日休息。”这种情形最可能出现于()A.亚述帝国B.波斯帝国C.亚历山大帝国D.奥斯曼帝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奥斯曼帝国时期。根据“每周有三种休息日:土耳其人逢周五休息,犹太人逢周六休息,
基督徒则在主日休息”可知,这个国家中包容了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个国家应该是奥斯曼帝国,D项正确;亚述帝国、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帝国时期还没有出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排除ABC项。故选D项。5
.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
高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公元723年日本。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公元723年,日本政府颁布鼓励开垦荒地《三世一身
法》。此法规定: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由于贵族豪强可以驱使属民和奴婢开垦,然后把开垦的荒地占为己有,因此该法令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国有制原则日趋
削弱,班田制也逐渐难以维持,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土地的开垦,没有涉及灌溉技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天皇的地位,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冲击土地公有制度,而非推动了庄园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6.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帆船运往南
美以及欧洲市场。同时,产自拉丁美洲的白银则流入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A.表明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B.加速了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革新C.为西班牙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D.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
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同时,产自拉丁美洲的白银则流入中国。”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使大
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并不代表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印度洋贸易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排除A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下,拉丁美洲提供白银,这并不会加速拉丁美洲生产方式的革新,排除B项;此时西班牙并未发
生工业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7.16世纪,欧洲银的储量增加了两倍,金的储量增长了20%。西欧农奴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而不是劳动支付地租。这一现象()A.引发了商业革命B.标志着农奴制废除C.导致了物价下跌D.加速了封建制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大量金银流入后,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农奴使用倾向支付地租,这导致传统征收固定地盘的封建地主阶级走向衰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D项正确;16世纪新航路开辟
后,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引起了欧洲市场上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这种现象是价格革命,而商业革命指的是欧洲市场上能够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排除A项;价格革命并不意味着农奴制的废除,排除B项;价格革命导致了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而不是物价下
跌,排除C项。故选D项。的8.《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在俾斯麦一手包办下而成的,俾斯麦曾坦承:“帝国宪法的最初动机是,使皇帝在作出帝国军队兵力的决定时……不受帝国议会决议的干扰。”这说明当时德国()A.政体形式并未变
化B.代议制政体未建立C.君主立宪仅是形式D.宰相是权力的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帝国宪法的最初动机是,使皇帝在作出帝国军队兵力的决定时……不受帝国议会决议的干扰。”可知,俾斯麦强调皇帝拥有最高军事权,且不受帝国议会制约,说明德意志君主
立宪仅是形式,C项正确;政体形式有君主制变为了君主立宪制,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代议制政体建立,排除B项;皇帝是权力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C项。9.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
,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答案
】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欧洲)。题干中“那座铁塔”指的是始建于1887年、竣工于1889年的法国巴黎埃菲
尔铁塔,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埃菲尔铁塔使用了钢铁结构,其建筑风格不同于传统的建筑风格,这体现了工业文明孕育了建筑风格的创新,B项正确;题干“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体现了技术进步,但没有体现这些技术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时间是19世纪后期,此时启蒙运动早已结束,排除C
项;题干体现了当时法国存在不同的建筑风格,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有埃菲尔铁塔这样的新式风格,排除D项。故选B项。10.马克思在论及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说:“总委员会引以自豪的是,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事实并不是像一些蠢才所想象的那样,仿佛
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由此可见,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在于()A.组织发动B.直接指挥C.精神引领D.经济资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国际的巴黎各支
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国际的成立,在法国成立支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所以第一国际是在思想上引领巴黎公社,C项正确;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第一国际并没有组织发动,排除A项;“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
接受命令”,说明其并不是直接指挥,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巴黎公社的经济援助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A.拉丁美洲
民族独立运动兴起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题中图例发现此时期在美洲的殖民国家除了西班牙
、葡萄牙之外还有英国、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说明西、葡的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C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有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所占殖民地情况,并非强调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三角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掠夺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答案】B【解析】【详解】1914年一战爆发时,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
望两败俱伤。这直接造成了战争初期英法联军由于协调不力而节节败退,法国和平主义、反战运动高涨,前线士兵出现严重厌战情绪,国内政局不稳,法国有可能向德国屈膝求和,以求走出战争,从而造成德国独大,这极大违背了英国的“欧洲均势
”原则,故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B项正确;A项不属于英国转变态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避免单独对德作战只是表象,排除C项;英国希望德法两败俱伤,独霸欧洲,排除D项。故选B项。13.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
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932年(苏联)。根据材料“1932年……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苏联的工业建设随之大规模铺开,新建的工厂企业与日俱增,新兴的工业部门也不断增多,特别是
重工业的门类迅速增加,有鉴于此,苏联领导人认为单靠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单一系统管理所有工业企业已经不相适应了,于是开始实行工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成立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C项正确
;1932年虽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但卫国战争并未开始,排除A项;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衡,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部门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排斥市场竞争,排除D项。故选C项。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至二战期间(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二战后
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传播,依靠武力的方式会激起非洲人民的反抗而采用文化宣传的方式更加隐蔽,能够动员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B项正确;A项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但与题干强调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15.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不断向外扩张,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国力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处境有所改善。同时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日渐壮大。这可用于说明()A.两极格局不复存在B.经济全球化出现了逆转C.中美关系得到改善D.世界格局面临重大
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和美国国力有所下降,同时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体现出传统政治秩序遭到冲击,传统国际关系面临重大调整,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涉及的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国际格局仍为两
极格局,A选项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和美国的国力有所下降,西欧、日本等国家崛起,并未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逆转,B选项错误,排除B项;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
映出国际力量的变化,并未体现出中美关系的发展,C选项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6.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的英国。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
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这一时期英国政党政治渐趋成熟,而内阁首相由议的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会内对内阁不利的议案会遭到首相所在政党的否决,导致有人所戏称的“议
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现象,C项正确;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不存在集权问题,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内阁和议会的权限是清楚的,排除B项;议会的权力受到压制,不意味着议会体制受到损害,排除D项。故选C项。17.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
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49~1985(美国
)。据图可知,出于对抗苏联的实际需要,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不断调整,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面临“滞涨”危机,但国防研究占比仍然较高,且1977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不符合逻辑,排除A项;1949年—1985年美国对外战争基本没有明显变化,且六七十年代正值越南战争期间,但
70年代美国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占比下降,排除B项;自二战之后,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未出现大的波动,排除C项。故选D项。18.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A.适当减少对
经济的干预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2年(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1978-1982年西方国家失业率增加,消
费品价格增长率下降,市场活力不足,因此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A项正确;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各主要货币在投机力量冲击下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排除B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与苏联无关,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
灵,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共4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都是由小国而走向统一的大国,最后成为广土众民的帝国。而希腊城邦因为地理条件和历史传统
的影响,各城邦公民关心自己国家的独立,在城邦制度巩固之后,各城邦相互独立,相互牵制,每一个城邦国家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主权体。这样的城邦有利于发挥小地区的积极性和适应性,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尽管城邦具有主权上的独立和政制上的差别,但是,古希腊人
也自认为同属一个民族,都称自己是“希腊人”。在希腊城邦的小国寡民局面下,奴隶制经济一般也是小规模的,不存在东方那种宫廷的大奴隶主,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与环地中海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摘编自徐爱国《西方法律思想史》材料二11世纪开始兴起的欧洲中世纪城市,有
着与古典城市极其不同的特质。古典城市大多只是人文地理意义上的人口聚居地,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则不一样,它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城市共同体是典型的公社制度。它是地缘共同体,成员多系移民,血缘关系退而为次。把他们结合起来
的纽带是一纸契约: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亦即市民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市民们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并得到城市的保护。中世纪城市作为一种共同体,构成欧洲政治结构中的一种主体单位,代表本城及市民利益,并非上级政治权力的代表,对下(市民)负责而不对上(领主)负责。——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
与欧洲文明成型》(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城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1世纪以后兴起的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商业活跃;文化认同(具有民族认同感);实行诸多不同政体形式(政体形式多样);公民政治发达(公民享
有直接参政权)。(2)特点:城市具有独立性、自治性;共同性(答出地缘共同体、城市共同体、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也可);外来人口多,血缘关系淡化;市民构成城市主体;通过契约关系结合。影响: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
近代民主政治积累经验;推动大学的兴办以及人文精神孕育,促进思想解放;一定程度上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解析】19题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希腊。根据材料一“各城邦相互独立,相互牵制”“这样
的城邦有利于发挥小地区的积极性和适应性,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可得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公民政治发达(公民享有直接参政权);根据“城邦具有主权上的独立和政制上的差别”可得实行诸多不同政体形式;根据“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可得商业活跃;根据“古希腊人也自认为同属
一个民族,都称自己是‘希腊人’”可得文化认同(具有民族认同感)。【20题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1世纪以后(欧洲)。特点:根据材料二“它是地缘共同体,成员多系移民,血缘关系退而为次。”可得其具有共同性(答出地缘共同体、城市共同体、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也可);外来人口多,血缘
关系淡化;根据材料“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一纸契约: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亦即市民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可得通过契约关系结合;根据材料“伯尔曼认为,中世纪城市是具有独立性、自治性和整体性的共同体”可得具有较大的政治自治权和独立性;根据“市民们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并得到城市的
保护”可得市民构成城市主体。影响:根据材料“市民们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并得到城市的保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世纪城市作为一种共同体,构成欧洲政治结构中的一种主体单位,代表本城及市民利益,并非上级政治权力【的代表,对下(市民)负责而不
对上(领主)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治为近代民主政治积累经验;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兴办大学孕育人文精神,促进思想解放并且一定程度上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20.大事年表,把以往发生过的较大事件根据某一主题按年代排列起来的
一种参考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大事年表(节选)时间世界大事17—18世纪启蒙运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4年马斯顿荒原战役,英国议会军战胜王党军队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8世纪
中期到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开始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运用唯物史观解读表中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之间的关系。【答案】关系:人类社
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便于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才把人类社会这个有机整体人为地划分为经济、文化和政治这三大部分。这个肌体的三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说明一: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为启蒙运动创造了条件。随着西方
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启蒙运动,对未来的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爆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启蒙运动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
作了思想准备,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如诗歌、小说、音乐、绘面和雕刻。说明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满足不断扩大市场的需要,18世纪60年代出现“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厂手工业,生产力得到
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暴露,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工人运动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后西方加紧殖民扩张,东西方文化在激烈碰撞中发展;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和弊端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
黑暗和丑恶现象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成为文学的主流。【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根据材料“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及所学可知,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
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便于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才把人类社会这个有机整体人为地划分为经济、文化和政治这三大部分。这个机体的三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原因、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说明,论述过程中涉及政治、经济、
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一: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为启蒙运动创造了条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启蒙运动,对未来的社会蓝
图进行展望和描绘。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爆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启蒙运动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如诗歌、小说、音乐、绘面和雕刻。说明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
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满足不断扩大市场的需要,18世纪60年代出现“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厂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暴露,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工人运动兴起,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后西方加紧殖民扩张,东西方文化在激烈碰撞中发展;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和弊端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成为文学的主流。
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近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例如19世纪初对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第一
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会议和国际联盟等。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考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观点,如
国际战争之后,国际秩序随着各国实力消长变化等,在论证的过程中还可以选取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等史实,言之有理,且的论证有据,逻辑清晰即可。答案示例:论题:国际格局是国家实力对比的一种体现。评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战胜国分别齐聚巴黎与华盛顿,通过缔结《凡尔赛条约》《四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宰割战败国,排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扩大了美国、日本的实力,以此达到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的目的。最终建立起存在各种矛盾和弊端的国际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国在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
国主义后,形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和现实考虑以及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如对东欧、巴尔干、中国以及远东其他地区进行安排的时候,既不与当事国协商,也不考虑当事国的
利益,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最终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综上所述,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都是各国力量对比、利益博弈的一种体现和反映。【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世界近现代
时期。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材料主要涉及国际格局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时间主要是世界近代史时期,题干要求从材料提取观点进行论证,这里我们选择一个观点:国际格局是国家实力对比的一种体现。其次,结合史实论证,因为两次世界大战
后国际格局变化大,这里不妨从两次世界大战角度论证,具有阐述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分别齐聚巴黎与华盛顿,通过缔结《凡尔赛条约》《四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宰割战败国,排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扩大了美国、日本的实力,以此达到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
胜国利益的目的。最终建立起存在各种矛盾和弊端的国际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国在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后,形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和现实考虑以及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
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如对东欧、巴尔干、中国以及远东其他地区进行安排的时候,既不与当事国协商,也不考虑当事国的利益,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最终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最后,强调国际格局不仅是国家综合国力对比的体现,也是各国利益博弈的一种体现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