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118.82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eb11c283cad55871ec9125d96322eb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白塔中学高2024级高一上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1.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据
此可知()A.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较早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C.中华文明的多元化特点D.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答案】B【解析】【详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证实,我国在百万年前就出现了原始人类,一万年前开始了农业
革命和文化创造,5000多年前进入到奴隶社会,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B项正确;材料并未比较黄河流域与其他地区文明出现的时间,排除A项;中华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排除D项。故选B项。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
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
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可知,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B项正确;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夏商周帝王系不是一脉相承,排除D项。故选B
项。3.研究发现,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的说法才逐渐齐备。这表明夏商周时期()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B.农业文明引领游牧文明发展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D.农
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的说法才逐渐齐备”可知,夏商周属于青铜时期文明
,属于农耕文明,同时此时期马、牛、羊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说明这时期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而不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农牧文明在长期的交流中融合发展,没有强调农业文明对游牧文明的引领作
用,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我国古代农牧文明的融合发展,农业养殖的起源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4.《礼记·礼运》称禹之前为“大同”之世,禹以后为“小康”之世。前者的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后者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一变化是()A.
从民主制向皇帝制的转变B.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C.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D.从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知,材料强调由公
天下变为私天下,即从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D项正确;秦朝才建立皇帝制,排除A项;私有制向公有制是建国后三大改造时期完成的,排除B项;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5.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
我家自从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每家也都有历代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影响这种观念产生的制度是A.内外服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乡里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家乡,新年
、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可知这种观念是宗法观念,这是源于宗法制的影响,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6.西周建立后,周王分封臣服殷人及原来的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邦建国体制。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指的是()A.禅让
制B.分封制C.世袭制D.宗法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建立后,周王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的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邦建国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周王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的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
周”,这就是西周的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三皇五帝时期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宗法制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继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7.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有包含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公食大夫礼、特牲馈食礼等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礼仪,在内容与形
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度的作用。该学者意在表明当时()A神权政治色彩浓厚B.儒家学说地位上升C.国家一体局面形成D.礼制与政治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的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
、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度的作用,这表明先秦时期礼制与政治相结合,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神权政治色彩,排除A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重视,而且材料也不能说明儒家学
说地位上升,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8.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A.诸侯纷争激烈B.华夷观念有别C.习俗礼仪各异D.华夏同源共祖【答案】D【解析】【详解】根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司马迁认
为蛮夷之国的民族也是黄帝的亲族,体现出华夏同源共祖的观念,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民族的亲缘关系,而非诸侯纷争,排除A项;司马迁认为蛮夷之国的民族也是黄帝的亲族,体现中原各民族与周边民族的相互联系,而非差别,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民族的亲缘关系
,未提及习俗礼仪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9.据初步统计,秦、楚、齐、燕、赵、魏、韩诸国的广大地区都有铁器出土,其中铁农具种类很多,有铧、锄、铲、耙等。这表明()A.春秋时期铁器冶铸工艺先进B.战国时期的冶铁业得到发展C.我国拥有当时最先进冶铁业D.战国时期社会
分工更加细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楚、齐、燕、赵、魏、韩诸国的广大地区都有铁器出土,其中铁农具种类很多,有.铧、锄、铲、耙等”可知,战国各诸侯国均有铁器使用痕迹,广泛使用铁农具是冶铁业得
到发展的典型表现,B项正确;材料中赵、魏、韩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无法体现春秋时期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与其他国家对比的相关描述,无法得知最先进,排除C项;材料中铁器主要是铁农具,无法得知当时是否有不同行业或者地区的社会分工,排除D项。故选
B项。10.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朱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畜力与铁农具的使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通过材料中“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在春秋战国时期汉江地区,关中地区荒地得到开垦
,农业都得到了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最终结果,D项正确;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走向瓦解,排除A项;土地国有制度瓦解,也就是井田制瓦解,不是其发展的原因,而是其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形成也是农业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1.先秦时期,墨子主
张尚贤,孔子认为举贤不避亲;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承认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认为爱有差等。这主要反映了两者()A.所处政治环境不同B.阶级立场的差异C.政治思想完全对立D.都强调道德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唯贤是用,人人平等,而孔子认为举贤不避亲,社会阶层存在高下之分,反对不分亲疏差等的爱,这体现了两者在阶级立场上的分歧,B项正确;两者面对的都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政治环境,
排除A项;两者都主张尚贤,两者的政治思想存在相通之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两者都强调道德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12.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批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A.国家的治理方略B.国家统一的方式C.国家最高统治权D.单纯的学术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国家转型阶段,面对社会动荡的现状,各家纷纷提出治理国家的方略,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各家本质
上“争”的是不仅是国家统一的方式,排除B项;国家最高统治权是国家的治理方略的具体方面,排除C项;单纯的学术问题与材料“各个学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公元前256年,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思想的指导下,秦昭(襄)王任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
建都江堰,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由此可见,秦国修建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A.便利商品贸易流通B.促进农业经济发展C.治理长江洪水泛滥D.服务于战争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
】材料“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体现的是都江堰的修建服务于秦国统一大业,D项正确;材料与便利商品贸易流通、促进农业发展及治理长江洪水泛滥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4.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徽等,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
各个领域,其中三老掌教化,有秩掌听讼、收税、差役等,啬夫职掌与有秩相同,游徽掌巡察、逐捕盗贼。秦朝的乡官制度()A.加强了地方基层自治B.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C.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D.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的乡官制度,可以得出其作用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选D项。秦朝地方要服从中央,没有自治权,排斥A项;权力制衡机
制是近代三权分立的特点,排除B项;乡官制度可以稳定农村地区,但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夸大了其作用。故选D项。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的乡官制度,可以得出其作用完善了地方
治理体系,选D项。秦朝地方要服从中央,没有自治权,排斥A项;乡官职能体现分工合作机制,并非权力制衡机制,排除B项;乡官制度可以稳定农村地区,但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夸大了其作用。故选D项。的15.下图反映了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
,它A.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完全解决了周边民族带来的边患C.消灭六国的残余势力是根本目的D.南方建设少说明秦朝未真正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有利于加强各
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完全解决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根本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而非消灭六国的残余势力,排除C项;当时秦朝已经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6.秦统一六
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A.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实现了秦在全国范围的长治久安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D.不利于秦朝统治加速了秦的灭亡【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可知,材料中秦朝采取的措施,扩大了中国的版图,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
地区的管理,这与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无关,排除A项;秦朝是一个仅存在了15年的短命王朝,并没有在全国实现长治久安,排除B项;秦朝暴政及秦末农民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17.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嬴政去世后,中车府令赵高冒充他发号施令,宗室群臣无不俯首遵行,所发号
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据此可知()A.官僚政治体制失效B.皇权效力影响巨大C.王室政治地位下降D.中枢权力发生异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
制,皇帝制的核心是皇权至上,皇帝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根据材料“中车府令赵高冒充他发号施令,宗室群臣无不俯首遵行,所发号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可知,赵高冒充皇帝发号施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说明皇权影响力巨大,B项正确;秦朝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排除A项;材料
未涉及王室政治地位下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枢权力发生异变,排除D项。故选B项。18.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各级官吏非自家子弟,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汉高祖的这一认识导致汉初()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设立中朝加强皇权C
.奉行黄老无为思想D.拒绝沿袭秦朝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各级官吏非自家子弟,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可知,刘邦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自家子弟,导致灭顶之灾到来时
,使中央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郡县制之外又大肆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A项正确;中朝是汉武帝设立的,而材料时间为汉初,排除B项;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是吸取秦朝暴政的教训和汉初经济凋敝的现实需要,和材料无关,排
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如中央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制度均是承袭秦朝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9.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
“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这里的“变化”指的()A.地方监察制度形成B.出现中朝与外朝的划分C.扩大了诸侯的势力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
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汉武帝时为加强垒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称为外朝,B项正确;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中央官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被削弱,
排除C项;唐朝三省六部制得到发展并逐步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20.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增强了西汉的实力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加强了与欧洲的政治交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
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影响是密切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增强了西汉的实力”与史
实不符,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并未解除匈奴的威胁,排除C项;汉朝并未加强了欧洲的政治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21.据《春秋繁露》记载,君主“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这一
主张A.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威B.体现了道家的治国理念C.彰显了儒家的治国思想D.消弭了自然灾害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主张其实就是以灾变来约束君主,彰显了儒家的治国思想,故C项
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道家的治国理念,B项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22.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与发展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C.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统一后的“郡县制”“焚书坑儒”到汉初“郡国并行”“黄老之学”再到汉武帝“推
恩令”“独尊儒术”,三个时期共同体现的只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的过程;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相关的经济发展策略,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分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是明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
A项。23.《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豪强势
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东汉时期,“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
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反映了豪强势力的发展,形成了世家大族,成为地方州郡的长官,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豪强实力对国家政权的影响,没有强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且东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存在“尖锐”矛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豪强实力的影响,
并非血缘宗族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24.鲁迅先生曾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史记》()A.开创了我国编年体通史体例B.是中国的第一部百科全书C.兼具很高的史学
和文学价值D.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追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迅意在高度评价《史记》兼具很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C项正确;《史记》是纪传体不是编年体,排除A项;《史记》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等,但不是百科全书,排除B项;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追求,是《史记》的史学价值,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
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材料二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平民张三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措施。(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的影响。【答案】(1)措施:推行县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2)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秦统一
中国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可知,商鞅改革在地方设县,推行县制,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根据材料一“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
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知,商鞅鼓励农业生产,奖励耕织;根据材料二“平民张三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小问2详解】本题是
特点类材料题。根据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强盛,百姓富裕;根据材料三“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6.汉武帝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廷续
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
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指出材料一中汉
朝廷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答案】(1)制度:郡县制和皇帝制。举措: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
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五经博士;设置太学等。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局面得到巩固。为的【解析】【小问1详解】“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信息“拥有84个郡……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廷续了秦的很多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郡县制和皇帝制。“新举措”,依据所学知
识得出,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的是刺史制度。【小问2详解】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五经博士;设置太学等。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实
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