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docx,共(6)页,69.49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e9c7514d6ee9757ffcfb7f7657791b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部二中高2020级11月月考试卷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有学者指出,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儒家坚信“礼乐文明”的路线,法家推行以战争取
胜为基本追求结果的改革路线。这反映出当时儒法分歧的着眼点是A.君主权力的强弱B.应对现实的路径C.文化重建的力度D.兼并战争的规模2.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董仲舒等人提倡“春秋决狱”: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
义相悖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春科决狱”有利于A.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律B.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社会稳定C.以法入情的价值体系构建D.增强法律权威、保证长治久安3.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
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关于其讲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可知,张载A
.提倡学以致用B.忽视循序渐进C.集心学之大成D.思想不切实际4.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反映出宋代家训A.适应市民阶层兴起的需求
B.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C.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D.导致崇文抑武风气盛行5.明晚以来,小说、戏曲成为通俗文化的核心,并且由文人与商人所共享。“三言”“二拍”中的两百个故事里,至少有七十个是取材于商人。《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这些现象反映了
A.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B.重农抑商政策的消亡C.小说发展到鼎盛阶段D.商人与文人待遇相同6.顾炎武著作颇丰,其中多是为研究“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而作。据此可知,顾炎武A.主张重建儒家信仰体系B.具有经世致用的精神C.改变了学术发展的方
向D.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7.中国的两种数学竹简文献《数》《算数书》和传世文献《九章算术》都对盈不足术、赋役分派、大型工程劳力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A.历史渊源较久远B.服务于现实需要C.重视逻辑与推理D.居世界领先
地位8.宋代之前,弥勒佛造像严格遵循经论中的造像仪轨,如“眉如初生月”“面净如满月”等;两宋时期弥勒却出现了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形象。弥勒佛造像的变化A.反映了社会审美的畸变B.深受理学发展的影响C.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D.适应了世
俗文化需求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运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B.主张与
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10.陈旭麓认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
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陈旭麓意在强调“中体西用”A.缺乏对西方文明的全面了解B.开启了人们了解世界的先河C.为引进西学减少了一些阻力D.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11.1903年梁启超到美国转了一圈,发现先前推崇的美国政治不过是纸面上的概念和主观想象,真实的美国政治则令
他大失所望;1950年钱穆在《论中国传统政治》中批评某些近代中国学者,常把西洋现成名词硬装进中国,并不是实事求是。这反映了近代仁人志士A.向西方学习程度在不断加深B.逐步消除全盘西化认识C.文化自卑心理源于被动挨打D.探索救国道路的复杂性12.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
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一科技成就A.标志着我国卫星发射技术完全成熟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C.标志着
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D.使中国赢得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尊敬13.1957年,中国体育学界掀起了体育学术论争,大家纷纷就传统武术等体育发展问题展开大讨论。当时体育界的专业期刊《体育文丛》和《新体育》还增辟专栏,发表我国体育学界的不同言论,体育学
术空前繁荣。体育界的学术繁荣A.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折射出当时体育学界浮夸风盛行C.说明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重心D.得益于“双面”方针的提出和践行14.1977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前
期出版的一套涵盖了初高中阶段数学、物理、化学的绝大多数知识点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再版发行,创下了销售7395万册的记录。其主要原因是A.印刷技术突飞猛进B.高中招生急剧增加C.政策调整拉动需求D.改革开放解放思想15.1980年8
月,在答外国记者问时,邓小平说:“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邓小平这一论述A.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
质问题B.进一步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C.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D.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6.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
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7.1958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一种是8小时的劳动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在刘少奇的倡议下,全国相继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半工半读学校。这种新型的教育制度A.学习借鉴了苏联的
教育经验B.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C.为培养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18.1955年,新中国电影对国际电影节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主动参加了瑞士洛迦诺电影节、英国爱丁堡电影节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等,部分影片还获得了很好的奖项。这从侧面反映
出A.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B.外交逐渐突破意识形态影响C.“双百”方针促进电影发展D.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已被打破19.从公元前7世纪起,古希腊先贤就开始了对古代神话所描述的世界状态的怀疑和追问,从而逐渐改变了万物混沌、主客不分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A.为人文精神的形成创
造条件B.体现了鲜明的民主政治色彩C.不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D.是对基督教神学的公开质疑20.苏格拉底在与普罗泰格拉辩论中,通过对智者“可以传授”德性的质疑,否定了智者所传授的那种讲辩论、挣钱术等“技艺”和“知识”。他认为那根本不是关于人的生活和行为的真正“知识”,智者“
传授美德”的教育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美德教育”。据此可知,苏格拉底A.推动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B.强调培养公民健全人格的重要C.否定了智者学派功利主义的合理性D.深刻揭露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21.14世纪,意大利政府针对黑死病采取了隔离和防疫封
锁等举措,这限制了学生到外地求学,本地的大学便应运而生。各地新建的大学进行了学制以及课程改革,神学的地位大大降低,授课语言也趋向于用本地方言取代艰深的拉丁语。该现象A.为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条件B.导致西欧民众反对宗教信仰C.推动西欧高等教育体系形成D.不利于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22.16世纪之前,宗教音乐主要用拉丁语吟唱;罗马天主教会的赞美诗、复杂的复调曲调更多是为专业的唱诗班所设。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音乐改革时,用德语代替拉丁语进行演唱,演唱形式为大众齐唱,使音乐形式更接近大众。马丁·路德的举措旨在A.彰显“因信称义”的思想B.
得到德国贵族的支持C.改革宗教音乐中的不足D.使新教教义深入人心23.17世纪中后期,牛顿依靠精确观测和数学推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成功,让知识分子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着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促使他们用科学和理性的
方法,对道德、社会、政治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手术。这次“手术”的重要成果是A.颠覆了传统的宗教信仰B.奠定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C.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D.掌握了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24.有学者指出:18世纪,过激的人们借助理性这一普遍的永恒概念,所推行
的只是强权和压制。启蒙运动导致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置于生态环境的对立面。人们认为运用科学不仅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也可以改造社会,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A.启蒙运动存在一定的缺陷B.启蒙运动破坏
了生态平衡C.强权政治压制了思想解放D.科学研究推动了社会进步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
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6分)材料二康有为努力改革的中心目标是以西方为主要模式,以救济中国政治、经济以及学术思想的改变。方法是按照近代西方的样板,以缓进的步调,使古老的中国传统进入近代世界的价值系统
。中国的专制必须结束;但考虑到政治发展的阶段,它必须先经过君主立宪制的中间阶段,然后才能达到完全的民主。落后的农业经济必须改为工业经济;私有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化,才是其原动力。在近代生活方式到来之前,必须先有社会与思想上的准备;
但本土文化中的有效因子不能一扫而光。——摘编自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2)根据材料并结合的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6分)并评价康有为的维新思想。(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陈旭麓先生说:“顽固派对于洋务派的憎恶,有的时候真有点切齿腐心的味道。但是,复杂的问题在于,守卫祖宗之法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而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于
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近代百年都是如此”。——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综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爱国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那时,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孔子、老子。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
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摘编自[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
起源与目标》(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的相同点。(6分)材料二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
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2)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内容,(6分)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学的关系怎样?(2分)材料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改革是从马丁·路德开始的。日耳曼民族和拉丁民族相比处于一个“二等公
民”的角色,拉丁民族成为日耳曼民族和上帝交谈的中间人;意大利人经常把德国当作他们的粮仓和钱库;教俗之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处于劣势;德意志文化(日耳曼文化)被人瞧不起。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一统天下的专制格局,促
进了民族国家的崛起,有利于自由精神的发展;把中世纪曾经对立的东西统一起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改革强调信仰,同样也成为压抑科学精神崛起的一个重要的障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扼杀新兴科学思想的刽子手,主观上以及开创的那种精神氛围是非常保守的。……罗马天主教会不妥协地与新教斗争,引发了三十年战争
(1638-1648年)。随着对战争和宗教的反思,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一个宗教宽容的时代,宽容是科学、理性的温床,17世纪,科学和民主逐渐发展起来。——摘编自赵林《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史》(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原因及意义。(10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