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共(7)页,209.69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e0d823f893c64b2fea69874017584b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暨假期学习质量测试历史科试卷答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高三备课组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表1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
。这可用于印证坑号发掘器物基本特征3号坑、8号坑铜尊、铜磬、铜瓿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3号坑、4号坑玉琮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表1A.早期区域文明间的交流与联系B.中原文化辐射范围
广泛C.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滥觞D.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定型2.西周实行国野分治,作为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野人,只能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而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国人,则能以产品的十分之一充当军费,当兵
作战。春秋时,野人亦可“作州兵”、“作丘赋”,国野差别渐趋缩小。战国时,国野之间的差别最终泯灭,同为普通平民。这一变化表明A.百姓成为普通民众的通称B.国人干政的民主传统得以强化C.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D.国家管理的血缘因素逐步弱化3.秦汉时期,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县级地方政府称
“道”。道制是秦汉政府适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风俗的一种制度,通过这种特殊的统治制度,使一些不太适宜或不太愿意接受郡县制的民族,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接受了政府的统治。由此可知,道制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B.防止了少数民族的起义和叛乱C.有利于民族制度和文化的延续D.推动了汉初郡国并
行制的形成4.表2反映了《居延汉简》中四条简文记载的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情况。据此可知,西汉时期简文编号黄金(两)钱币(钱)比值505·153.547141:1346.9505·2058797141:1374.4506·118107761:1
347506·27113471:1347表2(注:黄金与钱币为简文数据,比值为研究者计算所得)A.边境对外贸易比较繁荣B.边郡市场秩序相对稳定C.黄金成为普遍流通货币D.社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5.魏晋时期,政府任官者的官品必须与其乡里品评相适应,
乡品高者“天材英博、亮拔不群”,被称为“起家官”,也往往作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德优能少”,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这表明魏晋时期A.官员选用注重乡里的评议B.士族势力左右政局C.九品中正制助力中央集权D.品德成为选官首选6.据图1可知,隋
唐时期图1隋唐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示意图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B.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D.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赈济7.表3为元和二年(807年)秋,唐朝剑南东川镇治理下的部分州府的税负情况(
参考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据材料可知,该税法州名元和二年秋税数(贯)元和年间当州户数(户)平均税率(贯)陵州24606198512.21合州346228921.57绵州3809371486.2表3A.减轻了纳税农民负担B.进一步简化了纳税程序C.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D.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
8.隋唐以来,历朝在科举考试内容上都围绕儒家经典,但在科目设置上多有调整。一般认为,儒学更多的是强调政治道德而非行政技艺,依据这一标准,有学者将考试内容与行政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统计(图2)。图中宋代负值的成因最有可能是注:图中负值代表考试内容与行
政能力无直接关系图2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注重教化,推崇理学C.崇文抑武,提倡文治D.佛道融合,三教合一9.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金朝以“猛安谋克”屯驻中原,筑寨居于汉族村落之间;西夏《天盛律令》在参照唐、宋律书的同时,给予
牧业经济以特殊地位。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做法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疆域范围B.全盘照搬了中原先进文明C.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D.重在推广本民族生活方式10.《梦粱录》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表4为《梦粱录》中与临安民众体
育活动相关的部分记载。据表4可知,临安的体育活动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艺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手之资。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作场相扑……覆射……使棒作场……踢弄……散耍……分数甚多。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使艺,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资。表4A.兼有商业化
与娱乐化双重属性B.举办的地点较为集中C.得到了市民阶层的广泛的参与D.体现了重文轻武观念11.嘉靖帝因孝宗张皇后曾抑其母蒋氏,迁怒于张皇后之弟张延龄,四谕内阁票拟处张延龄死刑。首辅张璁先后十三次上疏表示异议,张延龄终至减刑。崇祯帝欲定从逆案,命内阁罗织罪名,首辅韩爌再三拒之:“臣等
职在调旨,三尺法非所习。”这反映出明朝A.君主专制制度完善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C.内阁获得决策大权D.皇帝权力受到一定制约12.郑和下西洋结束后,出现了百姓“往往嗜利忘禁”的现象。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两广都御史奏称“广东沿海地方多私通藩
舶,络绎不绝”,有的地方官员参与走私。嘉靖中期,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出现规模较大的私人海上贸易集聚地。这说明A.尚利成为南方社会的主流风气B.明朝南方吏治腐败海防松弛C.明朝中后期开放海禁的必要性D.民间私人贸易开始兴起发展13.康熙对诸臣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
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北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这反映了清朝A.边疆治理方法有创新B.长城内外治理一体化C.版图进一步开拓巩固D.长城防范力度被削弱14.表5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表5明清小说中的“离经叛道”者人物形象出处孙悟空不服天庭的统治,
无视神佛尊严,大闹天宫《西游记》哪吒不听父命,闹海斗父《封神演义》花妖、狐魅等抛开一切清规戒律,大胆追求理想的爱情《聊斋志异》杜少卿反对八股科举,拒绝入仕《儒林外史》贾宝玉和林黛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的爱情《红楼梦》A.文学创作脱离现实B.文
学作品开始世俗化C.封建社会暗含危机D.文化政策趋于自由化15.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其中的第8款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只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
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是指《虎门条约》B.“英国毫无靳惜”体现出英国的无私与大度C.“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说明列强已经组成侵
华同盟D.“新恩”涉及内容模糊,有利于英国扩大侵略权益1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应对中英贸易中的矛盾冲突,制定了《户部则例·茶商禁令》等律令来打击假茶现象、指导茶商改良茶叶生产以提高茶叶质量等。这说明晚清A.巩固了对外贸易优势B.推动了商业贸易规范化C.
遏制了外国商品冲击D.挽回了国家贸易自主权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1)分别指出与以上户籍信息密切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制度。(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十五世纪末,中国的江南地区,由于丝织业的发展,使得种桑养蚕也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出现了“桑争稻田”的局面。由于蚕桑缺乏作为食物的功能,桑争稻田从根本上不能导
致蚕桑生产取代水稻种植。种桑养蚕较之种植水稻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导致农村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粮食不足,进而影响到蚕桑业的进一步发展。--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材料二史料内容出处(一)“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
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清代笔记:屈大均《广东新语》(二)“(泉州)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明代笔记:陈懋仁《泉南杂志》(三)“(松江)肆中收布之所,日花布纱庄。布成持以易花(棉花),或即以棉纱易,辗转相乘,储其
余为一家御寒具,兼佐米盐。”清代地方志:蔡自申《金泽小志》(四)“(盛泽镇)居民以绸绫为业。”清代笔记:沈云《盛湖杂录》(五)“(石门镇)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清代地方志:张霖《石门县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江
南地区“桑争稻田”发展困境的原因。(6分)(2)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早期市场经济”,请运用材料二中的史料对此观点分别予以说明,并指出运用这些材料论证该观点有何局限?(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出使
中国,这是中英两国第一次正式的官方交流。下面两则材料,反映出双方信息传递的差异:英方表达的原意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居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
王朝的友好往来,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中方官员翻译稿英吉利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禀请天朝大人钧安,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
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进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稳妥干练)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唯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以上材料均选自《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1)根据材料,概况中英双方信息传递的主要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6分)(2)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形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南北朝时期历史主流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
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东晋南
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十六国北朝则“走着一条特殊的道路',是一段插入的“并非必然的过程',南北朝历史的显著差异,“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必将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唐代的变化正是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产生的',“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
代的变化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评述材料中关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主流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观点明确,评述结合,逻辑严谨。)历史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6小题)ADCBABDCCADCACDB二.材料题(共5小题)17.(1)秦朝:军功爵
制度,什伍制度;唐朝(武周):均田制,租庸调制。(8分)(2)控制人口,加强统治;征收赋税,保证财政收入;征发徭役和兵役,满足国家建设和战争的需要;维护社会秩序等等。(6分)18.(1)原因:商品经济和丝织业的发展;桑争稻田,导致粮食产量降低;农村人口大增,粮食不足
,人地矛盾突出。(6分)(2)说明:史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广州、泉州的农业面向市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史料三说明清代松江棉纺织业分工细密,生产更趋专业化;史料四说明清代盛泽镇是专门从事纺织业生产的工商业市镇;史料五说明清代石门镇出现雇佣关系。(4分)局
限:史料选取的类型为笔记和地方志,较为单一;上述材料多为特定地域的个案,不具普遍性;材料为不同地域的经济现象,不能集中体现市场经济的全貌。(4分)19.(1)主要差异:英方的原意体现出国家间平等的观念,中方的翻译体现出华夷尊卑的等级差异;英方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商业关系,而
中方翻译稿体现朝贡关系等等。(4分)本质:资本主义近代外交与传统朝贡关系的差异;资本主义扩张与闭关锁国的差异;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差异;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等等。(2分)(2)说明: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对中英两国进行对比说明。(6
分)20.示例:观点:阎步克和唐长孺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评述:阎步克认为南北朝时期北方是历史主流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他们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剧烈碰撞,确实激发了新的变化。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
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也推动了官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这种“胡化”与“汉化”的交替过程,使得北方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隋唐帝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北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融合后,逐渐形成了更为强大的
政治力量和制度体系,从这个角度看,北方的发展和演变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唐长孺观点中强调东晋南朝代表着历史正常道路也有其道理。东晋南朝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如南朝在经济上继续发展
南方的农业和手工业,文化上也有着独特的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十六国北朝的特殊发展道路也同样重要,它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涵,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插入的非必然过程。综合来看,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是绝对的历史主流,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