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 语文试题 PDF版.pdf,共(7)页,598.31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d5abf866b8c4dff80a4f8391c8a09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克州一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年级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量化历史研究方法不是要取代传统历史研究方法,而是对后者的一种补充,它把科学研究方法的
全过程带入历史领域。整理考证史料、注重文献是历史学研究的传统,量化史学同样注重对历史文献的考证、确认,这一点没有区别。如果原始史料整理出了问题,不管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由此推出的结论都难言可信。两者差别在于量化方法会强调在史料的基
础上尽可能寻找其中的数据,即使没有明显的数据也可以努力去量化。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流程是一样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说。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研究问题和假说去找数据,或者通过设计实
验产生数据。第三步是做统计分析,检验假说的真伪,包括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因果关系,做因果推断,避免把虚假的相关性看成因果关系。第四,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是证伪了原假说,那原假说为什么错了?如果验证了当初的假说,又是为什么?
这里挖掘清楚“因”导致“果”的实际传导机制甚为重要。为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既可通过统计方法认证逻辑传导机制,也可通过简单数学模型验证传导机制的逻辑一致性。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把科学过程研究出的结果
报告出来。传统的历史研究范式基本停留在上述科学方法的第一和第二步,也就是要么先提出问题或假说,觉得“历史应该是这样”,然后去找历史个案或少数几个案例,只要假说与这些个案相符,就认为假说对历史的解释是成立的;或者,先通过对历史个案的透彻研究.学者得出关于历史现象中因果关系的假说或猜想,认为历
史中就是这样由这个“因”导致那个“果”的,然后研究就到此结束。但是,从上面讲到的科学研究流程看,这显然只是研究过程中的一步或两步,不是全部过程。史料整理是建立历史数据库的基础,在没有经过大样本检验之前,这些假说和猜想还仅仅是假说,不一定真的成立。量化研究是在传统研究方法
的基础上,把科学方法中的第二步(收集大样本数据)做好、做完,并且把第三、第四步也做完。只有这样得到的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才让人能接受,才能避免“以偏概全”。所以,量化历史方法是对传统方法的补充,而不是取代。量化历史研究也不只是简单的“用数据说话”。数据是量化研究的基础,但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同样重要的是要根据历史大数据对我们感兴趣的猜想进行统计检验,看这个猜想是否能得到大样本的支持,而这一点是传统历史方法难以做到的。过去,胡适也讲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不过当时他所讲的“求证”,还只是一般的寻求证据(主要是
文献方面的),并不是统计学分析与大样本检验。比如说,到底是什么导致清朝灭亡?一种假说(仅仅为假说)是晚清立宪改革所致,并据此得出结论说“不能进行宪政改革,因为宪政改革导致国家灭亡”。根据清朝的个案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
,就好比“阿炳二胡拉得好,是因为他是瞎子,所以任何人要拉好二胡,必须先把眼睛搞瞎”,这显然有问题,是以点带面。我们必须先收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宪政改革历史样本,进行系统统计检验,排除个案的特殊因素,让样本中的共同因素——宪政改革——突出出来
,凸显“历史规律”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这个假说到底能否站住脚。摘编自陈志武《量化历史研究的过去与未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寻找大量的数据是量化历史研究的基础,只有尽可能多地寻找明显的数据,才能通过量化得到研究成果。B.科学研
究一般都有一个统计分析各种相关数据,以验证所提出的问题、假说的真伪,然后得出结论的过程C.传统的历史研究的缺陷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历史应该是这样”,然后用历史个案或少数几个案例加以证明D.胡适反对进行宪政改革,是由于他只通过某些个案,证明晚清立宪改革导致清朝灭亡,犯了
以点带面的错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再逐层分析量化历史研究方法与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异同,说理清晰明彻。B.文章第二段分步阐述了量化历史研究方法的基本流程,并重点指出了第三、四步应注意的正确方法。C.文章第三、四段将量化历
史研究方法与传统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对比,以期消除大家可能产生的误解。D.文章末段举例指出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弊端,说明把科学研究方法的全过程带入历史领域的必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量化历史研究方法是对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一
种补充,这两种历史研究方法都注重对历史文献的考证、确认。B.量化历史研究方法某些方面优于传统历史研究方法,在整理原始史料的过程中,能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C.与传统历史研究比较,量化历史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做得更好,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结果的解释更深入。D.量化历史研究方法不
仅仅是“用数据说话”,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检验各种猜想,以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有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频现。无论是人大代表建议设立“汉服日”,还是
政协委员建议建立“成人节”“拱手礼取代握手礼”,“两会”的议案提案折射出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十足关切。“传统文化”到底是指什么,在如今是否还有生命力?现代化与西方文明是否在扰乱它的根基?面对如今的社会问
题,我们是否能在传统中找到解答?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的许纪霖,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南风窗:西方文化的核心关注神与人,中国文化的核心
关注天与人。从文化的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似乎都首先关心自己与“神秘力量”的关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类似的文化心理?许纪霖: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是不一样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什么社会呢?我们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说叫“祛魅”
,除去魅力。魅力是什么?来自哪里?来自另外一个世界,这叫超越世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难想象,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以外,还有一个世界。好的知识不像目的明确的工具箱随需随取,它是一种储备,等待关键时刻被亮出来。但是古代人一定有。在西方,是“上帝的世界”;在中国,是“天道、天理”。越
是往远古,人的理性能力就越弱,越容易产生无法把控自己命运的恐惧:飓风来了,把部落所有的帐篷都吹走;庄稼种得好好的,冰雹、洪涝来了一下子毁掉。越恐惧越崇拜,比如蒙古人的狼图腾,也是一个证明。从这种共同的“恐惧”“崇拜”里,
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常一讲到中西文化,更多的是讲区别,好像这两种文明只剩下差别。但事实上,中西文明之间的差距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南风窗:“孟母三迁”“孤儿寡母出人才”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总会让人想到近来对于学区房、“鸡娃”的探讨和焦虑
。对于后代成才的企盼与不计代价的付出,是一种文化传统吗?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生活在比较与压力之下?许纪霖: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儒家文化的传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解释,我这里举一个我的好朋友、知名人类学家阎云翔的解释。我们都知道,所
谓近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有一个是追求“个体化”——个人主义,个人从家庭网络中脱离出来。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和中国人对自己的生命理解有关。不同于西方人“孩子是上帝的礼物,我把他培养长大,再还给上帝,让他独立”的想法,中国文化里
没有上帝,每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理解都放在血缘关系之上,以这个脉络来理解生命:父母辈没实现的愿望,儿子女儿可不可以实现?老一辈的遗憾,年轻人能不能补偿?所以中国的孩子属于家庭、血缘,承担了很多的期望,这种潜意识的文化很强烈:父母是奉献的
、无私的,只要稍微有点良心,孩子就会有压力。这不能说好与不好,但它形成了中国文化自身的传统,只有放在这个文化背景里,才能理解它。南风窗:就像最近《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引发的集体感动一样。许纪霖:对。《你好,李焕英》这个电影一开始
没人看好,但没想到现在如此大热。为什么?不能说仅仅是营销的好或者时机好,这背后我们恰恰可以看到,《你好,李焕英》代表了很多年轻人内心的愧疚感。中国人再怎么现代,他依然是中国人,个人的完整性无法由个人完成,他依然要在家庭关系的血脉相连里来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南风窗:每
年在全国“两会”,几乎都会出现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讨论。比如今年,有委员提议设定“成人节”,行古代成人礼,或规定以拱手礼取代握手礼等。你怎么看待这些讨论?它们可以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起到作用吗?许纪霖:我个人不太赞成用法的方式来创造一种新的礼仪。更好
的方法,是通过社会的试点,让好的东西慢慢推广,而不是患上“法的膜拜症”,一切都交给法处理。法律是什么?法律背后是国家意志,但是除了国家意志以外,我们更需要社会的日常秩序,自发的日常文化秩序。(摘编自《对话许纪霖:把握传统需要建立文化自觉》《南风窗》2021年第7期)4.下列对材料
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好,李焕英》由不被看好到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电影反映的个体生命在家庭关系的血脉相连中体现的生命意义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B.这次访谈的背景是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的设立“汉服日”和政协委员建立“成人节
”“拱手礼取代握手礼”等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提议。C.许纪霖认为,古代人以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人们理解的“神秘力量”是不一样的。D.在许纪霖看来,中国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的理解都放在血缘关系上,因此作为下一代,孩子身上就会承担很多期望,形成了生活的压力。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谈论中西方文化中人与神、人与天的关注差异,以及对后代培养的重视,都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很好的角度。B.作为一次访谈,虽然文本的节选部分的
几个片段逻辑关联不紧密,但也展示了许纪霖对访谈的话题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C.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在“两会”中频现,引发了人们对其十足关切,以及对其发展的思考,于是成为了这次访谈的主要话题。D.许纪霖不同意动辄就将传统文化的一些礼仪形式用“法”来规定的做法,他
认为好的东西可以慢慢扩大,而不是一切都交给法律。6.做好采访工作,需要记者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引导被访谈者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南风窗》记者在这次采访活动中有哪些可借鉴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
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早晨陈忠实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宏亮的鸡啼,冯老五醒来了。为了等待儿子,他昨晚压根儿就不曾解过纽扣。冯老五走出上房,一边结紧腰里的带子,一边走
到小院里。天已经放晴了,农历正月末尾的一弯残月,挂在东塬顶上。儿子住的厢房的木门板上,始终挂着一把铁皮锁子。天麻麻明,村子里很静,他拉开街门的木栓,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的时候,河滩里一阵叽叽嘎嘎的笑闹声传过来了……他似乎立刻预感到,那里边就有他的儿子。他侧耳静听
,终于逮住了儿子一声浑厚的话音,更加证实了预感。冯老五把扫帚顺着门框立好,就走过门前的场地,下了场塄,走上通河堤的田间土道。走上三号大坝,他吃惊地看见,在二号坝头上,他的儿子——冯豹子,正和两个青年在冰窟窿里掏水洗脸呢。这就是老伴告诉他的昨天后晌选出来的三个干部,夸下海口要让三队致富的三个
人手!他们洗毕了,相继站起来,其中一个大概发现了老五,给他的儿子——那个只穿着绿黄线衣的高个子指一指,儿子回头一看,随之就朝父亲站着的石坝走来。“爸!”儿子站在当面,有点不自然,“你一大早跑来……”冯老五故意问:“你仨在这儿弄啥?”“开会。”儿子说,“三队管委会第一次开会。”“
开啥会?”“社员会。”“开社员会做啥?”“研究今年的生产、管理和制度。”儿子说,“我仨夜里凑了个计划,想交社员讨论。”冯老五冷冷地说:“先甭张罗吧!你们选举的干部合不合乎原则?为啥不给支部打招呼?”“开选举会
的时候,你到公社去了,到处找不见,就叫副支书参加了。你不在,副书记就不能当家?”“等支部研究以后再说。”冯老五说。“不行,爸爸!我们昨晚研究决定了。”豹子恳求说,“你不能……叫俺们新班子的头一个决议就落空。”“不行,得支部研究以后再说。”冯老五觉得,在那两个小伙面前,只有抬出支部来,才能压住阵
脚。他严厉地对儿子说,“回家!我有话说。”豹子站在原地,两条浓浓的黑眉毛朝鼻梁上头挤,挤起来两道高高的肉梁。他沉默着,不看爸爸,也不看那俩同伴,半天,他猛然转过身,对那俩小伙说:“你俩回村,打铃!开会!”冯老五木然了,脸刷的红了,站在对面的儿子,既不尊重支部,又不尊重父亲,狂
得没个样了哇!他气得说不出话,“你……”“二牛,你去打铃,挨家挨户都招呼一下;忍娃,你到饲养室,把会场打扫干净!”二牛和忍娃又转过身,奔跑着走了。天亮了,东山顶峰的那一片蛋青色愈来愈透亮,开始现出明亮净洁的白光。群山,河川,南塬和北岭,已经呈现出清晰的轮廓。一阵沉默。冯
老五点着了旱烟,看着儿子,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知道我昨日到公社做啥去了?”“知道。”儿子很平静地说,“给我寻出路。”“既然你知道,为啥还要把队长接到手上?”儿子走到他跟前:“你知道我为啥要当这个队长吗?”冯老五转过头,瞅着儿子。“
我为你!”“为我?”冯老五吃惊了,莫名其妙!“为你。”儿子肯定说,“你知不知道社员对你的看法?”“我当干部二十多年,一没偷,二没抢!谁对我有啥看法?”冯老五理直气壮,“你娃……哼!”“可是,你起手当干部的时候,大家分的粮食能吃饱,干了二十
多年,现在倒吃不饱了!我参军那年,劳值二毛三,去年复员回来,长了七分,三毛!”豹子说。“爸!社员说你是个好人。”豹子继续说,“可也对你不抱啥希望。”村口传来二牛呼叫豹子的声音。“爸,我要开会去了。”豹子说,“你也该去听听
,你是支书,又是三队的社员!”“我不去!”冯老五说。“你该去!爸!”豹子说,“我们给社员拿出一个新管理办法,你听了会吃惊的!”“你……怎么弄?”冯老五担心,“要注意政策性!”豹子已经走了,回过头来,得意地说:“大闹!红红火火地闹!怎样能叫社员吃饱穿
暖就怎样闹!”冯老五看着儿子走下河堤,扯开步子,朝村庄走去。太阳刚刚冒红,把群山的峰顶染成了红色,雪地里闪烁出耀眼的色彩。(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老五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
道,实际是想找儿子,但作为村支书,又拉不开面子到处去找,动作描写表现出人物细腻的心理。B.冯豹子和两个青年在冰窟隆里掏水洗脸的情节表现出农村青年想有所作为的激昂情绪,为后文冯豹子不给父亲面子,立刻做出决定做铺垫。C.“冯老五
觉得,在那两个小伙面前,只有抬出支部来,才能压住阵脚”,这个情节表明农村的保守派已经败给了锐意改革的新人。D.冯豹子忤逆父亲,说社员对冯老五不抱啥希望,虽然是对父亲的极大不孝,但也反映出他极力想带领社员摆脱贫困的热情。8.小说开头和结尾的几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请分析其作用。(6
分)9.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父亲冯老五,有人认为是儿子冯豹子,你认为是谁呢?请做出选择,并说说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初,晁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哗。错父闻之
,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按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错谓
丞、史曰:“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人有告盎,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婴入言,上乃召盎。上问盎:“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
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后十余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无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
市。”制曰:“可。”壬子,上使中尉召错,给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上书言军事。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钳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
”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
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B.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C.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D.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
朝贡述职。B.高帝:“高皇帝”的简称,开国皇帝的庙号之一。这里指汉朝开国皇帝刘邦。C.大逆: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大逆”,为“十恶”之一。D.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晁错深受皇上重用,对
汉朝忠心耿耿。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他主持变法,削弱诸侯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即使父亲劝告也不为所动。B.晁错任御史大夫时,派人调查袁盎让其获罪去官;吴、楚反叛后,他怀疑袁盎徇私包庇,安排属下请求皇上审处袁盎,袁盎非常惶恐。C.皇上错判形势听从袁盎之计,决定以牺牲晁错来换取诸侯退兵。晁错毫不知情
,被骗应诏上朝,一代忠臣竟被诱杀,当时还穿着朝服。D.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皇上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吴国谋反日久,清君侧只是叛乱借口,皇上听后悔恨不已。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
之地,以故反。(2)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题磁岭海棠花温庭筠①幽态竟谁赏,岁华空与期。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蜀彩淡摇曳,吴妆低怨思②。王孙③又谁恨,惆怅下山迟。【
注】①温庭筠:好讥讽权贵,政治上终生不得志,官仅国子助教。②蜀彩、吴妆:两种锦绣。③王孙:《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王孙指隐居之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谁赏”“空”突出海棠花遭遇冷落、寂寞无主的处境,引发
人们的同情。B.第三句写岛屿的路径曲折、海棠花种植在岛屿的尽头,以岛、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C.第四句写汩汩奔流的泉水倒映着海棠花,泉水、海棠花相互映衬着,更体现海棠的美艳。D.颈联的“淡”突出了海棠矜持超然的特质,“低怨思”体现出海棠的不平之气。15.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尾联
的“恨”和“迟”体现的复杂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作的基本途径之一。《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景交融,表现
出诗人压抑的心情。(2)“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作为高洁有节操的象征,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如《赤壁赋》中苏轼饮酒扣舷的歌词“____________”,又如屈原在《离骚》中调转车头后走在水边“____________”。(3)旧时凡遇祭祀、
婚嫁、安葬等大事,都选吉利日子举行,称“择吉”。《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恰能印证这一习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今年最
火的词,当属“元宇宙”三个字。尽管已经_______________,但元宇宙概念迄今仍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义。有人认为元宇宙会让人更有_______________之感,用户将置身“实体互联网”之中;有人概括出元宇宙的几大特
征,称元宇宙不仅是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更“和现实世界相互影响”。多元的声音_______________,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我们离元宇宙的世界有多远?这个问题可能短期内不会有答案,但一些人挖空
心思想从元宇宙概念中分得一杯“流量羹”。对待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份审慎和理性。即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了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每个人仍需理性看待当前的元宇宙热潮,警惕任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不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还是混合现实
,中心词都是“现实”,这也预示着离开了现实的支撑,终归是_______________无本之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样的道理不论在真实宇宙还是元宇宙,应该都是适用的。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驾轻就熟身临其境屡见不鲜空中楼阁B.耳熟能详
设身处地屡见不鲜海市蜃楼C.耳熟能详身临其境不一而足海市蜃楼D.驾轻就熟设身处地不一而足空中楼阁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元宇宙虽然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但是似乎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B.虽然元宇
宙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但是似乎拥有多种可能和广阔空间。C.元宇宙虽然似乎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但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D.虽然元宇宙拥有多种可能和广阔空间,但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A.无论元宇宙有可能成为了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B.即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也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C.无论元宇
宙有可能成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也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D.即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了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2021年发布的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
动物名录》(简称《名录》)相比旧《名录》,①。一是有更扎实的科研依据。动物学界对我国各地区、各类群的野生动物生存状况了解更深,还发现了许多新物种、新的国内分布记录。②。这次新增的物种,大多是旧《名录》覆盖较少的类
群,比如鸣禽、两爬、鱼类、昆虫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三是更多顺应了民意。新《名录》颁布前,向社会发布了征求意见稿。这期间,狼、豺、豹猫、白胸翡翠等物种引发了“升级”呼声,最后经过讨论和修改,③。新《名录》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调整?我国首版《名录》颁布于1989年,30多年来只有极小调整(穿山甲和麝的保护等级分别于2003年、2020年从国家二级升为国家一级)。这期间大家发现,还有许多需要保护的动物旧《名录》没有收录。旧《名录》收录的动物中,也有不少生存现状改
变了,有的更加危急、需要“升级”,有的种群恢复不错,没必要再花费过高成本去保护,可以“降级”。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1.依据第二段文字的主
要内容,补写下面对联。(5分)上联:下联:新修改广覆盖顺民意与时偕行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世纪60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70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
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80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90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偶像。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
,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你觉得21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
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